弘扬孙思邈医德思想重振医学人文精神
- 格式:pdf
- 大小:275.32 KB
- 文档页数:3
树人求真传大医精诚,授业从严承岐黄仁术的校风征文写作《大医精诚》,是唐朝孙思邈所著,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它明确的说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不光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拥有良好的医德。
《大医精诚》,分为医术精通、诚心救人、大医之体和为医之法这四个部分。
“医术精通”部分主要讲述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必须要有精湛的医术,要广泛是入地探求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
因为医学博大精深,且经典的医方是难以精通:因为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
古代是通过诊脉来了解人身体的疾病,由血流速度来判断症状在哪,这就更需要精湛的医术,现代虽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但我们还要有这种通过整体到部分、再有部分到整体的思想,及通过全身的症状找到病灶所在部位,再由病灶推及会引起哪些身体不适。
再者学习医术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大,更不能道听途说,因为治病救人是非常神圣的,不容亵渎的。
“诚心救人”,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无欲无求,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
这需要有良好的医德,若有患病需救治的,不论贫富贵贱、老幼美丑、愚笨聪明,是仇人还是亲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一律同样看待,像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救治。
更不能因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瞻前顾后,现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生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去救治病人,要处理好医患关系,积极的救治病人,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要推脱和摆架子,这才是老百姓所称谓的好医生。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向一名医术精湛、品德俱优的好医生奋斗。
“大医之体”,医生的基本品德,应能使思想纯净,自我深思,目不旁观,气度宽宏,不卑不亢。
诊断疾病,专心致志,详细了解病状,不得有丝毫差错。
虽然疾病需要快速医治,但不能慌乱。
要深思熟虑,不能拿病人的性命开玩笑,更不能为了赢得美誉,快速地给病人下结论、胡乱地医治。
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基本架构及其现实意义作者:于仪农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02期[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的发展历程,对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地位及其理论架构作了简要的评述,并紧密结合目前医学教育与医院工作实际,对如何继承和发扬“大医精诚”的医德思想,构建新型的医患关系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孙思邈医德医学教育医疗卫生我国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历来重视对从医者医德的培养。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文章专门论述医德修养,并提出了一系列医德规范,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医学伦理思想体系。
继承和发扬孙思邈医德思想,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和医疗卫生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孙思邈在医学伦理建设方面的重要地位孙思邈既以精湛的医术造福当时的患者,也以高尚的医德修养为后世的医家树立了榜样。
从我国医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孙思邈是第一个使医德思想理论化、系统化的著名医家,他把医德建设引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并使其在理论方面达到极高的境界。
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对于其后一千多年的医事活动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没有制定、颁布成文的医事法律制度,因而在协调医患关系、规避医患纠纷等医事方面,以伦理、习惯为主的社会道德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某种意义来说,传统医德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起到了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职能。
正因为如此,孙思邈的医德理论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重视,被一代又一代的医家继承和发展了下来。
这种继承和发展,使得我国医学伦理体系条理更加清晰、表述更加严谨,并且与医学工作结合得也越来越紧密,甚至除了在程序上尚未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并由国家正式颁布,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之外,已经可以说是规范医事活动的法律了。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基本理论架构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德艺并重,精诚并举,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涉及理想抱负、自身修养、言行举止、治学态度等诸多方面。
论孙思邈大医精诚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5000字摘要:在古今两千多年的中医界中,大医孙思邈是以博学、聪慧、薄名利、享高寿以及名医名儒这些荣誉而称道于世的传奇人物。
他在《大医精诚》中精辟地论述了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品德修养,这也使其医学思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对后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崇尚科技力求完满的今天,我们将孙思邈身上的医者精神进行深入剖析,既是对古代灿烂文化的传承,又是对今天不断出现的医患矛盾的道德审视。
关键词:孙思邈,五常,精诚辩证,现实启示孙思邈之所以医德高尚,这与他独特的人文素养有很深厚的联系,而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又与其对于儒释道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有紧密联系,今天当我们着重研究孙思邈的医德伦理的内涵时,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儒家特殊的人文关怀与处世原则影响了孙思邈的医学思想,以至于孙思邈在习医过程中极力倡导医技与医德的重要性。
在其二部《千金方》中,他用精湛的文学功底阐释了医技与医德二者的辩证关系,这也为后来中国几千年的中医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思想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思想明珠。
对这一思想深入探究与分析,以期其思想光芒照耀我们的时代。
1、儒学五常的医道践行1.1、情感之核--仁在传统医学界,两部《千金方》集中体现了孙思邈医药学术思想,究其思想情感本质,可将其概括为"仁"。
在《药方序》中表述其创作目的时用了方部浩繁,良莠不齐,求检至难等语。
孙思邈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写书,这个层次就是仁。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将天下作为己任。
孔子在论述仁时谈到忠恕近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被公认的道德金律,在孙思邈的医学伦理思想中被表述为"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在《药方·大医精诚》中他说"处以珍贵之药,另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医生开药过程中任意开贵重的药材以及炫耀自己的技能,这是偏离忠恕之道的。
“大医精诚”医德文化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启示管菊艳【摘要】SUN Simiao i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medical ethics , the thought of the Master's Medical Ethics that he advocated is widely circulated .In this article, the connotation of this thought win described as perfecting the skill and of kindheartedness to the patien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edical ethics of doctors were analyzed , and then the measures to follow the master's medical ethics were discussed as to be of benevolence , insist on the right values and people -oriented service idea.%孙思邈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他所倡导的“大医精诚”思想广为流传。
本文阐述“大医精诚”中倡导的医术要精益求精、待患者要有仁爱之心的思想内涵,分析现代医务人员医德现状,指出医务人员要以仁爱之心、正确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三个方面规范职业道德。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71-72)【关键词】大医精诚;职业道德;医务人员【作者】管菊艳【作者单位】孝感市中心医院,孝感 4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2管菊艳(孝感市中心医院,孝感432000)Hosp Admin J Chin PLA,2015,22(1) :71-72.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年)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及药学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是中医药文化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口号,而传统医学思想是传承中医药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行医以德为先,孙思邈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第一篇《大医精诚》对行医者的医术精进和医德品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入研究《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不仅能够加深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德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能引发从医者对医疗职业精神的塑造,更好地履行医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医精诚》中医德教育的核心思想(一)医术精通,精勤不倦《大医精诚》中记载:“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1]这段话不仅阐述了诱发疾病的原因错综复杂,还强调医者要广泛学习,深谙病情的演变发展,不能被表象所迷惑。
中医传统诊疗手法望闻问切,对从医者的经验要求极为严格,除了大量阅读医学典籍,积累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还需要不断进行医学实践。
在行医中得到真知,做到知行合一,《大医精诚》关于“医术精通、精勤不倦”的论述主要包括(1)精勤不倦的探索精神。
告诫医者要寻思妙理、认真钻研,在医学道路上的探索永无止境。
(2)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
医学乃是“至精至微”之工作,医学从业者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学术力求严谨,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3)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
医学工作对准确性的要求极高,在学习工作中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严谨细致不仅是对医护工作者态度的要求,更是他们应该时刻践行的宗旨。
医学生须谨记“大医精诚”之精神,一丝不苟,严谨审慎[2]。
纵观《大医精诚》,它对医学领域中医生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对待病人的态度都作出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作为医者的根本要求。
医学人文情怀的诗词以下是一些体现医学人文情怀的诗词:1.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孙思邈《大医精诚》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安定,没有私欲和贪求,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
体现了医学工作者慈悲为怀、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
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
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苏拯《医人》这首诗的意思是,古人的医术在于心,心正药自然就真。
现在人的医术在于手,技术不好药也没有效果。
我希望化身为天地间的熔炉,多一些扁鹊这样的医生。
到处去寻找好的药材,先为那些受冻挨饿的人治病。
表达了诗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的赞美和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3.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非常重要,比千金还贵重,一副好的药方能够救人,它的价值比千金还贵重。
体现了医学工作者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态度。
4.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恒心和品德的人,不能够从事医学工作。
强调了医学工作者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5.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杨泉《论医》这句话的意思是,医生不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不能够托付;不是聪明理智、通达事理的人,不能够胜任;不是廉洁淳朴、善良的人,不能够信任。
强调了医学工作者需要具备仁爱、聪明、廉洁等优秀品质。
这些诗词表达了医学工作者对患者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体现了医学人文情怀的核心价值观。
孙思邈医学科普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提出的“医科普”思想在当时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孙思邈的医学科普思想指的是,将各种医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民间,使大众了解健康与疾病的知识,可以有效的开展疾病的防治。
孙思邈的医学科普思想理论架构清晰,逻辑严密,由此得以快速普及,迅速形成一种科学医学文化。
他希望借助医学科普,使更多的人了解医学知识,掌握医学技能,有效地防治疾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孙思邈的医学科普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播的方式,而是一种新的医学文化,其影响力也从未停止过。
他提出的“科普医学”思想对今天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孙思邈提出的“医科普”思想,更强调普及健康知识、加强自我预防能力,来改善健康状况。
他提出,要普及医学知识,使大众根据医学常识来认识、预防和治疗疾病,使大众能够掌握简单的自救技能,来改善健康状况。
他还建议将医学知识教授到学校,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孙思邈的“医科普”思想,强调以健康知识为依托,让大众掌握健康知识,实施健康行动来改善健康状况,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他强调,要推动健康教育,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大众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健康知识,提升自身的预防意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孙思邈的“医科普”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能够帮助普通大众更好的理解医学知识,掌握健康知识,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度,加强自我预防意识,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
其次,它能够提高公众对医学科学的重视程度,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推动健康事业的进步,从而改善全民健康水平。
孙思邈的“医科普”思想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在当今的临床实践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孙思邈的医学科普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在促进公众健康教育、推动健康事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