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的临床麻醉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30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08-20T11:41:14.1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0期作者:朱娟[导读] 在同类药物中瑞芬太尼也具有价格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湖南省澧县中医医院湖南澧县 415500)摘要:目的此文探究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从收治的需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探究对象用投掷硬币的方式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实验组40例患者。
观察组采用普通麻醉药物行麻醉;实验组采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
观察临床麻醉效果。
结果使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的实验组,效果好于对照组。
结论瑞芬太尼是μ阿片受体激动剂,它是一种新型药物,药效起效作用非常快,有短期麻醉、镇痛、副作用小等特点。
瑞芬太尼在当代的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广泛发挥镇痛、心外科手术、术后呼吸抑制等效用。
麻药药效短有利于术后身体各项机能的恢复,同时对身体各器官、肝脏的伤害小。
在同类药物中瑞芬太尼也具有价格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瑞芬太尼;临床麻醉;应用瑞芬太尼是μ阿片受体激动剂,应用于临床的多方面,镇痛、术中短期麻醉、术后呼吸抑制等【1】。
瑞芬太尼由于副作用小,价格亲民而受患者欢迎,因副作用小、临床效果好、见效快而受医护工作者欢迎。
瑞芬太尼不经肝肾等器官代谢,对器官产生极小的副作用【2】,易被水解,可以持续注射或短期内重复用药【3】。
针对瑞芬太尼的效用,本院做出研究,并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从收治的需麻醉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需要麻醉的患者作为探究对象,用投掷硬币的方式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男25例,女1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5±2.3)岁;实验组40例患者,男20例,女20例,患者年龄在(47±2.4)岁。
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在心脏病患者需要进行非心脏手术时,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
选择适合的药物对于手术的成功进行至关重要。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是两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它们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这两种药物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和评估。
本文旨在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中的效果,并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这两种药物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2. 正文2.1 药理作用对比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都是合成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
它们主要通过结合中枢神经系统的μ受体产生作用,从而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药理作用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舒芬太尼的作用强度更强,镇痛效果更持久,能够提供更好的术中镇痛效果;而瑞芬太尼则作用持续时间较短,需要更频繁的补充剂量以维持麻醉状态。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也略有不同,对于心脏病人来说,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来使用,以确保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在临床应用中,医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选择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进行全身麻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2 临床应用对比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作为全身麻醉药物,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有着一定的区别。
舒芬太尼具有较快的起效和清醒时间,适用于需要快速诱导和清醒的手术,而瑞芬太尼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或需要延长麻醉深度的情况。
舒芬太尼在临床应用中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丙泊酚等,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
而瑞芬太尼则通常单独应用,因为其效果较为持久,不需要频繁的补药。
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选择还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史、手术类型、麻醉医生的经验等因素。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一、引言瑞芬太尼是一种用于麻醉和镇痛的合成阿片类药物。
它具有强效、快速的镇痛作用,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急诊治疗和术后镇痛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二、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1、药理作用:瑞芬太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μ-阿片受体,通过激活这些受体来产生镇痛和麻醉效果。
2、药代动力学:瑞芬太尼具有极高的脂溶性和血脑屏障透过效应,使其快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起效迅速、消失也快。
三、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1、手术麻醉:瑞芬太尼常用于各种手术麻醉的诱导和维持阶段,通过静脉输注或持续静脉镇痛泵进行应用。
a:诱导麻醉:通常以瑞芬太尼与快速起效的静脉麻醉药联合使用,以实现快速的诱导效果。
b:维持麻醉:可通过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来维持麻醉效果,同时可调整剂量以实现镇痛目标。
2、急诊治疗:瑞芬太尼可用于急诊治疗中的剧痛缓解,常通过静脉推注给药来迅速缓解疼痛。
3、术后镇痛:瑞芬太尼可用于术后镇痛的管理,通常通过输注泵持续静脉给药,同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和镇静状态。
四、注意事项1、副反应:瑞芬太尼可能引起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采取相应措施。
2、禁忌症:对瑞芬太尼过敏者、严重呼吸抑制患者和妊娠期妇女禁用瑞芬太尼。
3、药物相互作用:瑞芬太尼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效果。
附件:本文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资料、使用指南等,详细请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μ-阿片受体:中枢神经系统中与疼痛传导相关的受体,通过激活这些受体可以产生镇痛和麻醉效果。
2、血脑屏障透过效应:指药物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
3、输注泵:一种用于精确输注药物的设备,通过调整泵的参数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静脉输注。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的应用研究进展医疗体系日新月异的发展,麻醉药物呈现多样性,其中最常见的为瑞芬太尼,该药物为新型阿片类药物,且药理学特效相对特殊,凭借诸多优势取得了临床的高度认可,并广泛应用。
鉴于此,本次实验探究瑞芬太尼在医院各个科室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其相关作用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奠定良好基础。
标签:瑞芬太尼;临床麻醉;应用进展瑞芬太尼属于新型麻醉药物,为阿片μ受体激动剂,该药物可以在血液中迅速溶解,从而起到显著的麻醉效果[1]。
该麻醉药物的自身药理学特效较为特殊,不仅具有迅速的起效速度,同时具有超短效的作用,除此之外,该药物具有较快的清除率,不会对肝肾功能进行依赖,即使长期静脉滴注也不会有蓄积现象出现。
从目前临床来看,瑞芬太尼备受青睐并广泛应用,现将该药物的应用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药理作用通常情况下,瑞芬太尼自身结构中包含酯键,在组织和血浆中的水解速度相对较快,其中肾脏为该药物的排泄途径,消除率不会对肝脏有任何依赖。
与此同时,瑞芬太尼输注时间不受限制,停止使用药物后其血浆浓度会迅速减少,时间仅仅为3 min。
除此之外,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占比可达70%,在结束前需将用药剂量进行逐渐减少或者停止使用瑞芬太尼。
瑞芬太尼自身的代谢机制也具有特殊性,在肝外可以进行持续水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清除药物[2]。
通常情况下,1 min该药物可以迅速达到血平衡和脑平衡,具有较快的起效速度,同时可以缩短维持时间,同其他芬太尼药物存在诸多差异。
此外,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会表现出剂量依赖性,与吸入性麻醉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起到协同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瑞芬太尼会抑制患者的呼吸,同时会有多种症状出现,如:恶心呕吐、血压较低以及心动过慢。
由于该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具有特殊性,因此在使用期间需静脉滴注,并对输注速度进行合理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预定血药浓度充分发挥[3]。
2 药理特点该药物的镇痛作用与芬太尼类似,血平衡和脑平衡时间仅仅为1 min,作用消失时间为7 min。
瑞芬太尼在老年人麻醉中的临床应用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针对大量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麻醉医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掌握其麻醉药物使用的特殊性,更加安全地使患者度过围手术期。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μ受体激动剂,可迅速被广泛存在于血液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
瑞芬太尼具有独特的药理学特性,起效迅速,超短效,清除率快且不依赖于肝肾功能,长期静脉输注不产生明显蓄积作用。
[1] 因此瑞芬太尼适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插管、麻醉维持及门诊麻醉,有利于术后认知功能的早期恢复。
1 瑞芬太尼在老年人麻醉中的应用1.1 麻醉诱导和维持:老年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低下,因此喉镜窥视和气管插管时的强烈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浆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易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脑卒中等意外。
多项研究表明,瑞芬太尼作为诱导药中的镇痛药可有效抑制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
瑞芬太尼是具有良好可控性的阿片类镇痛药,用于麻醉维持,即使长时间给药也不影响麻醉恢复。
用于老年人手术具有术中生命征平稳、无术中知晓、术毕患者苏醒快、可早期拔除气管导管等优点,是老年人较为理想的麻醉镇痛药,临床多采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或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等吸入麻醉药合用,这种联合用药增强了麻醉效果,拔管时间缩短,安全性高,可获得更迅速的术毕清醒。
1.2 在胸部及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全身麻醉下行胸部及上腹部手术对高龄患者来说危险性极大,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应激反应强烈,术后并发症多。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麻醉用药是保证高龄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国内研究发现,老年患者的胸部及上腹部手术静吸全身麻醉中,应用瑞芬太尼静脉滴注维持麻醉深度与使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给药,都具有起效迅速、麻醉加深快、术后苏醒早、苏醒期无烦躁等优点,但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更易引起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
1.3 在门诊手术中的应用瑞芬太尼麻醉术后患者苏醒快,定向力恢复快,神经认知测试优于芬太尼。
特别适用于门诊麻醉手术,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门诊手术麻醉。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药物瑞芬太尼在麻醉科临床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采用瑞芬太尼进行术前的麻醉维持,对照组33例采用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后、切皮即刻以及手术结束时的血压心率的变化,术后比较两组麻醉的恢复情况和VAS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和切皮即刻时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恢复的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VAS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临床使用瑞芬太尼麻醉镇痛效果好、苏醒迅速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麻醉科;瑞芬太尼;临床应用麻醉药物是指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人们使用需要有专业人员控制用量或微量使用,如果不断使用,会使身体产生依赖性,从而会形成毒瘾药物。
常见麻醉药物有醋美沙朵、芬太尼、醋托啡、瑞芬太尼等。
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EM)属于新型短效麻醉性镇痛药物,属于μ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瑞芬太尼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浆中广泛存在的非特性酯酶作用,发生迅速水解,其水解主要代谢产物可经由肾脏排出体外,其代谢消除率对于肝肾功能无依赖性。
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后,可迅速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成几乎没有药理活性的羧酸代谢物,其可控性好、持续给药无蓄积、不伤害肝肾功能、清除率不受年龄、身体质量或性别影响的优点被广泛认可。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采用瑞芬太尼进行术前的麻醉维持,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2.4岁;对照组33例采用芬太尼进行麻醉,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31.7岁。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存在可比性。
瑞芬太尼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瑞芬太尼(remifentanil,P.EM)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人工合成的选择性。
阿片受体激动药,而阿片类药是平衡麻醉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常用的芬太尼大剂量或长时间用药后易在脂肪和骨骼肌中蓄积,导致手术后恢复期出现诸如呼吸抑制等。
由于芬太尼主要在肝脏代谢,故对肝脏和肾脏功能不全病人的疗效很难估计。
而REM是阿片类家族的新星,不依赖肝、肾代谢,起效迅速,时量半衰期短,静脉滴注容易控制止痛剂量,药物作用的可预见性强,安全可靠,止痛效果好。
也是新型阿片类μ受体激动剂,其化学结构式中含有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主要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在体内的清除不依赖于肝肾功能[1]。
同时因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消除快、不释放组胺及不论静脉输注多长时间其静脉输注半衰期始终为4min以内,即使在心肺转流术后也无改变阿片类镇痛药复合异丙酚与肌肉松驰剂是现代临床麻醉工作中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的常用麻醉方法之一。
2 瑞芬太尼的临床研究2.1 瑞芬太尼减少吸人麻醉药的MACREM能减少吸人麻醉药的MAC,增强其麻醉效能,全麻插管后以(0.25~0.4)?g?kg-1?min-1输注可使MAC减少到最大极限。
Andrea等研究证明REM能降低七氟醚的MACRAR。
2.2 瑞芬太尼对儿茶酚胺释放的影响REM对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与剂量有关,麻醉深度影响神经激素(包括儿茶酚胺)的释放。
REM抑制肾上腺素对气腹和手术刺激的反应(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不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对气腹和手术刺激的反应,认为它可部分抑制应激反应[2]。
2.3 瑞芬太尼对热痛觉阈(HPPT)和热痛觉耐受阈(HPPT)的影响。
小剂量(0.08?g?kg-1?min-1)的REM就显著增大HPFF和HPIT,明显减少热痛觉且没有副作用。
2.4 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和瞳孔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关系REM能阻滞瞳孔对伤害性刺激的扩大反射。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瑞芬太尼易被血浆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具有高效、消除快、持续静脉输注无蓄积以及不依赖于肝肾代谢的特点,以下是瑞芬太尼在临床应用的综述。
1 麻醉诱导与维持Sneyd[1]等研究证明瑞芬太尼优于芬太尼,将更好地控制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并能减少手术产生的刺激。
成人诱导推荐剂量为1μg/kg,继以0.5-1μg/kg.min持续输注复合丙泊酚和肌松药顺利插管。
在丙泊酚诱导下瑞芬太尼用0.25μg/kg或0.3μg/kg可提供良好的喉罩插入条件、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短暂的呼吸暂停时间[2]。
瑞芬太尼不能单独用于麻醉维持,异氟烷或丙泊酚麻醉时持续输注0.1-2.0μg/kg.min。
2 专科手术麻醉2.1 心血管和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瑞芬太尼0.5-1.0μg/kg.min持续输注抑制心脏手术应激反应,1.0μg/kg.min抑制劈胸骨应激反应[3]。
与其他阿片类药物比较,瑞芬太尼术中可用较高剂量、循环稳定且苏醒不延迟,降低术后肌钙蛋白I,理论上有心脏保护作用。
快速麻醉是神经外科麻醉的特殊要求之一,对神经功能评价至关重要。
Engelhard等[4]研究颅脑外伤者输注瑞芬太尼没有造成血流动力学、颅内压和脑灌注的不良影响。
除了瑞芬太尼,吗啡和芬太尼破坏胆碱能神经传递,而大脑皮层胆碱能神经传递中断致术后谵妄和记忆功能受损,故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静吸复合麻醉都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令人满人的。
2.2 小儿与老年人手术麻醉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决定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功能的迅速恢复,半衰期没有随着年龄变化,为新生儿和各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老年人肝肾及肺功能减弱,最好给予短效药维持麻醉。
瑞芬太尼对肝肾、呼吸循环影响小,复合丙泊酚麻醉时减少丙泊酚用量,可安全应用于老年人。
2.3 门诊内镜检查和日间手术麻醉门诊检查和手术后停留时间短,须用安全、高效及作用残留少的药物,以保证患者快速恢复并安全离开门诊。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及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及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瑞芬太尼是一种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它具有特殊的药理学特性,负荷量后的药效峰值时间为1.6min,而半衰期为1.3min,可以被血浆及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酷酶代谢,见效快、消除快,在静脉持续输注下能快速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正因为瑞芬太尼具备这么多优点而备受人们欢迎,被认为是本世纪真正可预测的阿片类药物。
本研究对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以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1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瑞芬太尼以肝外代谢为主,大部分代谢物通过肾脏排出,其代谢途径为脱酷形成梭酸代谢物一端去烷基后形成,其药代动力学为三室模型。
肝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正常人相同,但肝功能衰竭患者对阿片类药物比较敏感,但不会给镇痛作用和清醒时间带来影响;对于老年患者,瑞芬太尼见效缓慢,敏感度强,但分布容积与消除减少,剂量应减少;瑞芬太尼易通过胎盘,但对新生儿或者早产儿不会带来很大影响;瑞芬太尼和其他林受体激动剂的药效动力学原理相同,具有镇痛、镇静及呼吸抑制作用。
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和副作用呈剂量依赖型,和吸入性麻醉药、催眠药及苯二氮享类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在此就瑞芬太尼对呼吸系统、中枢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1.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在呼吸系统中,瑞芬太尼的作用呈剂量依赖型,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可快速恢复,手术完成静脉滴注停止后,大部分患者自主呼吸可以在几分钟内恢复,很少有患者会受到给药速度及药物剂量的影响,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1.2对中枢系统的影响:在中枢系统中,瑞芬太尼对脑电图的影响也呈剂量依赖型,它对脑血流、颅内压及脑代谢的影响和其他阿片受体激动剂也是相同的。
1.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术毕静滴结束后,瑞芬太尼的循环抑制作用在8min左右消失,不会给血压及心率带来很大影响。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应用对比分析引言全身麻醉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麻醉方式。
在进行全身麻醉术时,麻醉师会选择一种或多种药物,以控制病人的痛觉、意识和自主呼吸等生理功能。
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是常用于全身麻醉术的镇痛药物。
本文将对这两种药物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
药理作用芬太尼的药理作用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吗啡类药物,属于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它与神经元上的μ阿片受体结合后,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少或消除疼痛的感觉。
芬太尼还可以减少自主神经系统和心肺系统的活动,使病人的心率和呼吸变慢,降低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
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瑞芬太尼是一种氮芥类的仿生阿片类镇痛药,属于κ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它与神经元上的κ阿片受体结合后,能够产生镇痛作用。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相比,具有较低的呼吸抑制作用,能够更好地维持病人的呼吸功能。
此外,瑞芬太尼还具有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可以改善手术区域的可操作性。
应用比较功效比较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疼痛控制方面的效果相似,都能够提供较好的镇痛作用。
但在控制呼吸方面,瑞芬太尼比芬太尼更为安全,因为瑞芬太尼在较大剂量下也不会对呼吸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瑞芬太尼还具有肌肉松弛作用,可以改善手术操作的舒适性。
药代动力学比较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所不同。
芬太尼的半衰期约为3-5小时,而瑞芬太尼的半衰期约为1-2小时。
这意味着,瑞芬太尼的效果会更快地消失,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补充剂量。
芬太尼的生物利用度高达80-90%,而瑞芬太尼的生物利用度仅为40-50%。
这意味着,同等剂量下,瑞芬太尼的效果会远不如芬太尼。
安全性比较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安全性方面有所不同。
芬太尼在高剂量下具有强大的呼吸抑制作用,容易导致呼吸衰竭。
而瑞芬太尼在使用高剂量时,也会发生呼吸抑制,但它的副作用要相对轻微得多。
此外,瑞芬太尼的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可以更快地从身体中排出,降低对身体的毒性作用。
临床应用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手术类型以及麻醉医师的经验等情况进行选择。
瑞芬太尼在麻醉科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将86 例实施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 组,每组43 例,分别给与瑞芬太尼和芬太尼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瑞芬太尼组麻醉效果为优的比例明显大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对血流流变学影响较小。
结论:瑞芬太尼麻醉效果比芬太尼麻醉效果好,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瑞芬太尼;麻醉科;临床应用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μ受体激动剂,芬太尼是传统的阿片受体激动剂。
前者起效迅速,持续时间短,清除快速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重复或长期应用无明显蓄积作用,是具有良好可控性的阿片类镇痛药【1】。
而后者优点是对脑部影响较小,缺点是半衰期长,易在人体内蓄积,从而带来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
本文分别观察了两种药物在麻醉科患者中的应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ASA I一Ⅱ级全麻择期手术患者86例,男 52 例,女34 例,年龄32~65 岁,ASAI 一Ⅱ级,体重48—80kg。
心、肺、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史、无困难气道,无阿片类药物、异丙酚等过敏史,无阿片类药物滥用史、嗜酒史、非妊娠、哺乳妇女。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 组,2 组性别、年龄、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2】病人入手术室后开放上肢静脉。
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地西泮10mg。
瑞芬太尼组:瑞芬太尼的诱导浓度为6ng/ml,丙泊酚3mg/ml,维持丙泊酚浓度为2.5μg/ml。
芬太尼组:芬太尼的诱导浓度为3.0μg/ml,丙泊酚为2mg/ml。
术中均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瑞芬太尼或芬太尼浓度。
待患者的意识消失时给予顺阿曲库铵0.15mg/kg,气管插管,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术后停药,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完全后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