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溶解平衡
- 格式:ppt
- 大小:4.84 MB
- 文档页数:15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是指在溶液中存在着溶解物质与沉淀物质之间的平衡。
当溶解物质和沉淀物质之间的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在沉淀溶解平衡中,溶解物质会溶解为离子,在溶液中以溶解度的形式存在。
而沉淀物质则会以固态的形式存在,在溶液中无法溶解。
溶解物质和沉淀物质之间的平衡是受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和溶液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的。
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超过了溶解度时,溶解物质就会发生沉淀,反之,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低于溶解度时,沉淀物质就会溶解。
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水处理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控制水中的溶解物质(如钙、镁等)和沉淀物质(如碳酸钙、硫酸钙等)之间的平衡,以防止沉淀物质堆积在管道和设备上,造成堵塞和损坏。
1。
沉淀溶解平衡一.沉淀溶解平衡沉淀溶解过程—速率v1AgCl(s)Ag+(aq) + Cl—(aq)沉淀生成过程—速率v2v1 >v2——沉淀溶解——溶液不饱和v1 = v2——溶解的沉淀= 生成的沉淀——溶液饱和——处于平衡状态v1 ﹤v2 ——沉淀生成——溶液过饱和1.概念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浓度小于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浓度。
3)过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超过最大量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过饱和溶液。
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在较高温度下配制成它的饱和溶液,并细心滤去过剩的未溶固体,然后使溶液慢慢降到室温,但尚未析出晶体,这时得到的溶液就是过饱和溶液。
硫酸钠、醋酸钠、硼砂、硫代硫酸钠、蔗糖等物质都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存在的原因是,有些溶质在饱和溶液中不容易形成结晶中心(即晶核)。
每种晶体都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即晶格),使原来无秩序运动的溶质质点按照这种晶体的晶格次序排列起来。
有些物质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自行产生结晶中心,因此这些物质的过饱和溶液还是比较稳定的。
从本质上看,过饱和溶液是处于不平衡状态或称介稳定状态。
在过饱和溶液中投入一小颗溶质的晶体(或投入晶形相同的其他物质),能使过量的溶质在短时间内结晶出来,得到饱和溶液。
用力振荡或充分搅动过饱和溶液,或者摩擦容器的器壁,也能使过量的溶质迅速结晶出来。
4)沉淀溶解平衡: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的速率和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形成溶质的饱和溶液,达到平衡状态,人们将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2.特点: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NaCl固体放入NaCl饱和溶液中,一昼夜后观察发现,固体变为规则的立方体,而质量却未发生变化逆: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等:v1 = v2动:v1 = v2≠0——动态平衡定:溶液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浓度不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