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8
旅游起源和发展▪一、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二、现代中国旅游的发展▪三、旅游的概念▪四、旅游活动的类型一、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旅游活动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旅行阶段:19世纪40年代以前近代旅游阶段:18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现代旅游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古代旅行活动1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沒有旅行的物质基础,仅有受战争、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为生存而被迫进行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行的范畴。
2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交换的扩大,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并在奴隶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
3封建社会:在欧大洲批城市开始兴起,中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商人阶层也在逐步发展,促进了旅行的进一步发展。
古代旅行的特点:1、旅行活动兴起和发展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从整个古代时期来看,旅行活动主要繁荣在古代文明国家,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古中国等。
2、古代旅行中商务旅行人数较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西方和中亚由于政教和一,宗教旅行较为活跃。
而在东方,帝王巡游和文人旅行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古代旅行参加人数有限,消遣性旅行只限于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人士。
4、旅行活动的范围与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旅行时期,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船,速度较慢,所以决定当时的旅行仅是区域旅行活动。
(二)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开端事件: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火车组织了570人,从莱斯特到洛赫伯勒去参加戒酒大会,当日往返,全程24英里,经库克联系,往返车票每人一先令。
特点:(1)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2)组织方式同现代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的情况基本相似;(3)其规模在当时是空前的。
所以,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团体旅游被认为是划分古代旅行活动与现代旅游活动的标志。
1、近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条件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发生,产生了先进的交通工具;(2)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促使更多的人试图通过旅游来暂时改变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
第一章旅游地理学一、旅游1、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旅行(公元前3000多年前)(2)近代旅游(19世纪40年代)(3)现代旅游(20世纪50年代)2、旅游的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合。
3、旅游的本质(1)以审美为主要特征的消闲活动。
(2)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3)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形式。
(4) 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4、旅游的特征(1)异地性(2)暂时性(3)综合性5、旅游的条件•2、旅游业:指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综合性服务的行业。
•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旅游与地理的关系4、旅游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旅游者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流动。
5、旅游活动也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
6、旅游与地理知识自古相连。
7、旅游活动的综合性确决定了旅游地理的综合性。
第二节旅游地理学概述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新兴学科。
•研究对象:旅游与地理环境关系。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1、客源2、资源3、规划开发4、影响5、区划6、信息三、旅游地理学的性质新兴边缘学科.具有实用性、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第三节中国旅游地理学概述一、发展状况古代:远早于西方,成绩显著。
现代:起步晚、发展快。
二、研究任务与内容(一)中国旅游地理概念是研究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时空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三)研究任务1、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分布规律。
2、中国区位与旅游客源市场。
3、区域旅游发展。
4、逐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内容1、中国旅游地理环境2、中国旅游资源3、中国旅游客源与客流4、中国旅游业5、中国区域旅游开发6、中国旅游区划三、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与方法(一)目的1、提高从事旅游业所需的意识水平与文化素质。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产生旅游的决定因素只有有了旅游者才会有旅游。
旅游的产生有四个决定因素,即时间、金钱、旅行移动自由和旅行动机。
第一,时间。
在任何人决定离开居住地,作暂时性移居之前,首先要有时间,这段时间需要足够长,而且是在一年当中的适当时期。
这样的时间可能是假日、不在职时期等的闲暇时间,也可能是在职而因业务联系必须进行旅行的时间。
对现代旅游来说,度假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金钱。
在可利用的这段时间内,为了进行旅游,人们需要有金钱。
例如,失业者有很多时间,但是除非他们以前有充足的积蓄,否则就不能进行长距离的旅游,因为他们支付不起费用。
他们的金钱首先必须用于一些最迫切需要的项目上,如衣着、食物、住房等,此外几乎没有什么可靠收入用来旅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当大量的公民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时,才可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旅游者,才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旅游。
第三,旅行移动自由。
它受各国的政治、经济因素制约,政府可能完全限制人们的旅行移动自由,也可能限制人们对旅行目的地的选择。
出于经济原因,由于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它们会对其公民进行旅行限制,或采用行政方式,或控制可在国外使用的货币数量。
英国在1967~1969 年期间就是如此。
出于政治原因,政府可能会限制个人的国内、国际旅行。
第四,旅行动机。
以上三个决定因素,即时间、金钱和旅行移动自由,是产生旅游的必要条件和环境。
但是,即使在它们三者都具备的情况下,如果人们不以旅游这种特别的方式选择使用他们的时间及消费金钱的话,旅游也不一定产生。
旅行必须有其动机,而动机是各不相同的:1.假日旅游人们往往期望在假日进行远离自己家园的活动。
其原因和目的通常是觉得离开家园的活动比较有趣,如气候可能会更加适于某一种特定的休息活动(日光浴、滑雪等);或者是通过旅行去一定的地方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如到石灰岩山区的洞穴去进行探穴活动;或者向往异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味佳肴,它们至少与自己家乡不同;或者是纯粹觉得到某个特定地方旅游或休息度假是时髦的事情。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标:■了解国内外旅游活动的历史;■掌握古代中国旅游的形式,近代旅游产生的基础及发展情况,现代旅游的特点;■熟悉现代中国以及世界旅游的发展情况。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一、人类的迁徙活动人们常说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自古有之。
“旅游”一词,因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历史不同而无统一时限。
如果说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那么是不是会像有人认为的那样,自有人类之日起便有旅行活动在进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首先简单地回顾一下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
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是用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
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生存无时无处不在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到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中,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这是这一时期生产结构中具有革命性的变革。
同时,在这一时期中,人类还发明了制陶术和弓箭。
但是,这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都未能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人们的劳动所获,除供自己使用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剩余物,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范围内进行。
上述情况说明,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止,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虽然在此之前人类也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因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活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都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他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尽管上述的迁徙活动并不符合现代的旅行概念,但客观上“迁徙”和“旅行”却有共同的外部特征——空间转移。
不同的是,前者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而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自然行为”;后者却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一种“自由行为”。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发展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P3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
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
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一中国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类型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目 录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旅游者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旅游资源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旅游业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旅游组织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旅游市场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旅游的影响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1 复习笔记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进。
(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范围内进行。
(2)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种活动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或旅游活动。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1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1)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间的产品交换现象开始萌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剩余物甚少,这种交换实际上并不普及,而且这不多的交换也仅限于在相邻部落间进行。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性的行业。
由于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特别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剩余产品数量增多,从而使产品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
很多产品,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在这种情况下,交换本身也就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能。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P3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
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
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一中国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类型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旅游学概论的笔记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一1。
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的。
2。
在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形成和发展,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
3.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止,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二1 .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问答)答: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一时期的人类客观上既无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他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第二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1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促使手工业成为专门性的行业,并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填空)2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这便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3.罗马帝国时期旅店的产生,是在政府所社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
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游活动适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5。
”易经”上”观国之光”一词,为"观光”的由来(选择,填空6人类最初的旅行是如何产生的?(问答)答:旅行最初实际上不是消遣和度假,而是由于人们的现实主义以及扩大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活动.因而在最初的年代里,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第三节社会的旅行发展一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1。
水陆交通是中国封建时期重要的交通方式。
2.秦朝的”驰道”和”直道”,”五尺道”和”新道”.3这一时期旅行者是商人的商务旅行居多二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看一下)三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问答,选择)1特点:a旅行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直接联系。
b非经济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夸大,但这一时期商务旅行仍居主导地位.c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人口占统治地位。
d就非经济目的,特别是消遣性质的旅行而言,参加者多为帝王,官僚,封建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级.中外封建时期再旅行发展的不同-———-中国以经商为目的的旅行活动领先于西方.第四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1重大影响:(问答,选择)第一,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是许多人的生活地点从农村转移到工业城市.第二,产业革命改变可人们的工作性质。
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以及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揭示其基本运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原始人类为什么要不断的迁徙?这种迁徙活动能不能算旅行活动?为什么?被迫性和求生性的迁移活动不是旅行,更不是旅游。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实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蒸汽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英国人托马斯·库克预见到这种社会需要,因而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开创了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先河。
原因:产业革命的影响为更多人外出旅游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社会需要:即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专业性的服务,作为能够联系旅游者和旅游对象的媒介。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第一,国际形势的和平与稳定是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前提;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现代旅游的发展现状促使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需求方面的因素、供给方面的因素需求方面的因素:1、人口的迅速增长;2、经济迅速发展;3、交通工具的进;4、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5、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6、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供给方面的因素:1、各国政府对旅游业采取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2、旅游目的地所作的努力和投入;3、廉价团体包价旅游的发展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P19)第二章旅游的基本概念差旅事务性活动应纳入旅游概念的范畴,因为:差旅事务性活动应纳入旅游概念的范畴,因为:差旅期间几乎都伴有参观或游览活动;旅游接待国或地区都把因事来访者的消费纳入旅游收入账户;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都将事务性来访者纳入旅游者的统计范畴旅游活动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项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旅行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答:A、生产力水品低下,生活物资匮乏,人类被迫迁移B、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资料的相互交换产生旅行C、社会财富的集中,使得有部分人可以外出游玩2.简要叙述一下世界古代旅行的发展概况。
答:A、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 年至公元476 年》B、中世纪黑暗时期《公元500 -1400 年》C、7.8世纪阿拉伯帝国旅行家苏莱曼D、11世纪起的十字军东征,促成欧洲基督徒从事非军事行为的旅行商业或朝圣E、依斯兰教的兴起促发了亚太地区的朝圣旅游(如印尼到麦加)F、13世纪(1271-1295)的马可波罗G、15世纪中叶地中海贸易受阻西欧国家另寻出路促成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H、16 世纪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3.简述近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答:A、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B、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C、产业革命带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旅行活动更为便捷4.简述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答:中国近代旅游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人数进一步增加,范围更加广泛,中国旅游业也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
1923年8月15日,著名爱国资本家陈光甫先生在上海创立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投资创办的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后改名中国旅行社)。
5.世界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A、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战后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C、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D、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空距离。
E、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激发了人们的旅游动机F、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G、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H、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使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坚强的后盾。
6.简述世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四大特点。
答:A、旅游业增长的持续性B、旅游活动最大的大众性C、旅游活动地域上的集中性D、旅游市场竞争的激烈性7.在外事接待阶段,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答:A、中国在初步创立阶段旅游业发展非常有限B、逐步开拓阶段,中国旅游业是种政治活动C、崎岖发展时期,中国旅游业才摆脱外事接待阶段8.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旅游业取得了哪些成绩?答:30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
入境旅游市场方面,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我国和平、安全、发展的国际形象为越来越多的国际旅游者所接受,从而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
入境旅游市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屡创新高。
1978年,接待国际旅游者仅为181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6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41位。
2001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就已达3 32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78亿美元,国际旅游收入首次超过德国和英国,上升到世界第五位,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
2007年,入境旅游人数累计达1.32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到419.2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外汇收入居全球第六位。
国内旅游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内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6.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7 770.62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第二章旅游活动的性质与特征1.试分析旅游的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之间的区别。
答: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的定义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据惯例,从理论抽象出发给出的概念性定义;另一类是为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对旅游边界进行划定的技术性定义2.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分别是什么?答:构成旅游活动的“三体”是指: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活动的媒介——旅游业3.请列举出旅游活动的六个基本要素。
答:旅游活动“六要素”说认为,“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中六个最基本的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4.简述旅游活动的几种主要分类方法。
答:A、按地理范围划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B、按旅行距离划分:远程旅游、近程旅游;C、按目的归属划分:消遣旅游、事务旅游、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D、按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散客旅游;E、按计价方式划分: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F、按费用来源划分:自费旅游、公费旅游;G、按旅行方式划分: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游船旅游、徒步旅游等;H、按享受程度划分:豪华型旅游、标准型旅游、经济型旅游;I、按活动内容划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专项旅游等;J、按年龄特征划分:儿童旅游、青年旅游、中年旅游、老年旅游等。
5.试分析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区别和联系。
答: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两个类别,两者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区别(1)从旅游活动是否跨越国界来看,是否跨越国界,是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2)从旅游活动的消费水平来看,通常,国际旅游的费用要远远高于国内旅游。
(3)从旅游活动逗留时间的长短来看,由于长距离的国际旅游所受到的时间限制比较大,而国内旅游所受的时间限制就比较小。
(4)从旅游活动的便利程度来看,旅游者选择国内旅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
(5)从经济作用方面来看,国内旅游是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的重要手段。
而国际旅游则起到了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
3(二)、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联系(1)国内旅游是国际旅游的基础和先导,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
(2)国内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国际旅游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互补互促,共同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6.按活动内容划分,旅游活动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特点又是什么?答:按活动内容划分,旅游活动可以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以及各种形式的专项旅游等多种类型。
(一)观光旅游1.停留时间短2.重访率低3.受季节性影响大。
4.内容广泛。
5.适应性强。
6.需求简单。
7.经济效益低(二)度假旅游1.停留时间长2.重访率高。
3.季节性明显。
4.在目的地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小。
5.注重休闲和保健。
6.对娱乐设施要求高。
7.消费水平高。
(三)商务旅游1.停留时间长。
2.重访率高。
3.不受季节性影响4.消费水平高5.对旅游设施和服务要求高(四)购物旅游1.重访率高2.受目的地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大。
3.消费能力强。
(五)宗教旅游1.重访率高。
2.拥有庞大而稳定的客源市场。
3.吸引功能强大7.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包括哪些?答:旅游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
它体现出文化、经济、交往、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属性。
(一)旅游活动的社会文化属性第一,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第二,旅游需求具有文化性。
第三,旅游资源具有文化性。
第四,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现文化性。
(二)旅游活动的社会经济属性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旅游活动的社会交往属性旅游活动是以人员流动与交往为特征的活动,旅游者为了实现旅游目的,必须要完成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空间转移。
在这种空间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四)旅游活动的社会政治属性国际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消除偏见和误解、缓和国际紧张关系、推进世界和平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8.旅游活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一)审美性(二)异地性(三)暂时性(四)综合性5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国家统计局对国内旅游者作如下界定:国内游客是指为了观光游览、休闲第三章旅游者1.世界旅游组织对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是如何进行界定的?答:国际上关于旅游者的定义,习惯上将旅游者按其是否跨越国界为标准,划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
2.我国对于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界定范围是什么?答: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凡是来中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均列入国际旅游者统计范围。
同时,游客是出于上述目的离开常住国到我国内地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其常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其出游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谋取报酬的人3.影响旅游者产生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答:一、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一)收入水平(二)闲暇时间1.每日闲暇2.每周闲暇:3.公共假日:4.带薪假期(三)其他客观因素1.旅游目的地的政治、社会环境和自然因素变化2.旅游者身体条件和家庭人口结构二、旅游者产生的主观条件旅游者的形成还取决于其主观上是否具有外出旅游的意愿,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旅游动机。
4.什么是旅游动机?影响旅游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答: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产生去旅游的欲望导致了行为的产生,是为了实现旅游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
影响旅游动机形成的因素有:1.个性心理特征2.个人自身条件3.社会因素5.试分析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旅游者的特点。
答:根据调查结果将人的心理特征分为五种类型: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自我中心型和多中心型的人是两种极端类型,他们所占的比重极少。
自我中心型的人做事谨小慎微,中规中矩,不爱冒险,他们喜欢安逸的生活和熟悉的气氛,因而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的目的地进行常规性的旅游活动。
多中心型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兴趣广泛,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喜欢冒险,喜欢体验与众不同的经历,所以,他们更多地会选择独自前往偏僻的非旅游区进行探险性的旅游活动中间型属于表现特点不明显的混合型,近我中心型和近多中心型则分别属于两个极端类型与中间型之间略倾向于各级段特点的过渡类型。
由于人们属于不同的心理类型,因而他们在出行的频率、目的地的选择和旅行方式的采用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越是靠近近多中心型的人,其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范围也越广。
6.常见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方法有哪些?答: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九种:(1)按照旅游目的划分:可分为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2)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洲际旅游者、环球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