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中药(有温度的中药宝典)_0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3
主要中药资源种类简述(六)(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
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的功能。
其根(天花粉)、皮(瓜蒌皮)、子(瓜蒌仁)亦入药。
51.瓜蒌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
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的功能。
其根(天花粉)、皮(瓜蒌皮)、子(瓜蒌仁)亦入药。
瓜蒌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
野生于山坡草丛、林缘及阴湿山谷,栽培于低山、丘陵及房前屋后、庭院等处。
全国20余个省、市、区700个左右的县(市、区)均有分布。
品种多交叉。
辽宁、天津、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浙江、江西等省、市以栝楼为主。
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等省、区以双边栝楼为主或兼有。
瓜蒌生产山东肥城、长清、淄博,江苏南通、张家港、海门,河南安阳、淇县、滑县,浙江绍兴、平湖、桐乡,四川万源、仪陇、苍溪、蓬溪、乐至,贵州务川、正安、安顺,安徽怀宁、六安、来安,湖南东安、龙山、桃源、桃江等地。
以山东、安徽、河南、四川等省星大质优,销全国并出口。
建国前,瓜蒌以野生为主,栽培零星,产量小。
建国后,1957年全国年收购量540吨。
1970年全国收购瓜蒌近1400吨,是1957年的2倍多。
1978年全国收购8000多吨,比1970年增长近5倍,是当年销售量的4倍。
由于生产规模过大,市场饱和,造成商品积压。
80年代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销基本平衡。
瓜蒌种植分散,生产管理易受忽视。
根据市场需要,广泛发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和闲置地种植。
应处理好瓜蒌、瓜蒌仁、天花粉用药比例。
看图识中药,记下就是分!今日二十味药,快来收藏吧!中药师考试需要我们背记大量的中药,而这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
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将所有考点记下才能万无一失,我们学习加量不加价,一起来看看今天份的二十味药吧!01.麦冬性味:甘、微苦,微寒,心肺胃;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02.没药性味:苦辛平,心肝脾;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03.木瓜性味:酸,温,肝脾;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消食,生津止渴。
04.木通性味:苦,寒,心小肠膀胱;功效: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
05.木香性味:辛苦温,脾胃大肠胆;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醒脾开胃。
06.南沙参性味:甘,微寒,肺胃;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补气,化痰。
07.秦皮性味:/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08.青黛性味:咸,寒,肝肺;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09.青蒿性味:苦、辛,寒,肝胆肾;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退黄) 10.人参性味:甘、微苦,微温,心肺脾;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11.肉桂性味:辛、甘,热,肾脾心肝;功效:温中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补火助阳,引火归原。
12.乳香性味:辛苦温,心肝脾;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13.三棱性味:苦、辛,平,肝脾;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14.三七性味:甘微苦温,肝胃;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补虚强壮。
15.沙苑子性味:甘,温,肝肾;功效: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16.砂仁性味:辛,温,脾胃;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17.山茱萸性味:酸,(涩),微温,肝肾;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18.升麻性味: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功效:解表透疹,升阳举陷,清热解毒。
19.石菖蒲性味:辛、苦,温,心胃;功效: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
20.太子参性味:甘、微苦,平,脾肺;功效: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今天一共给大家展示若了二十种中药,背记中药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如果还有其他任何问题,欢迎给我们留言噢~。
识别真伪血竭(有温度的中药宝典)血竭又名麒麟竭、木血竭,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内伤瘀痛、外伤出血、瘰疬、臁疮溃久不合等症。
在市场上,有以松香为基质,加入染料、铁粉、红胶土等物质加工的假血竭,使用时要注意鉴别。
血竭又名麒麟竭、木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及树干中渗出的树脂。
麒麟竭树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尼、伊朗等国,我国广东、台湾等有亦有种植。
血竭药用多为加工品,采集麒麟竭果实后,置蒸笼内蒸煮,使树脂渗出,置布袋内,榨取树脂,然后煎熬成糖浆状,冷却凝固成块状。
亦有将树干砍破或钻以若干小孔,使树脂自然渗出,凝固而成。
商品血竭呈四方形或方砖形,“手牌”和“皇冠牌”等进口货为血竭名牌,从百合科植物龙血树和剑叶龙血树的树干中提出的树脂,做为国产血竭亦可药用,但质量比进口货稍逊。
其性平,味甘咸,具有散瘀定痛、止血生肌的功效。
《本草纲目》载:“麒麟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盖手足厥阴药也。
肝与心包皆主血故尔。
河间刘氏云,血竭除血痛,为和血之圣药是矣。
”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内伤瘀痛、外伤出血、瘰疬、臁疮溃久不合等症。
在市场上,有以松香为基质,加入染料、铁粉、红胶土等物质加工的假血竭,使用时要注意鉴别。
真品表面有沟纹及因布包而遗留的布纹,赤褐色或紫褐色,质硬而脆,有光泽,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红色粉末;断面紫褐色至黑褐色,有玻璃样光泽,有时有小孔,研成粉末则呈鲜艳的红色;闻之无香气,口尝味甘而咸,嚼之有砂样感;用火点燃后冒浓烟而呛鼻;放入水合氯醛溶液中,逐渐溶化,并呈亮绿黄色。
伪制品外形亦制成真品样外形,有的也打上牌号,但表面暗棕红色,微有光泽,摩擦不易起粉;断面棕红色,研成粉不呈血红色;闻之有股松香气味,嚼之变软,无砂样感;用火点燃后无呛鼻浓烟,只有较强的松香味;放入水合氯醛溶液中无真品上述的化学反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血竭对堇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造假的伪制品根本就不含有真品所含的树脂酯、树脂鞣醇、血竭白素、黄色血竭树脂烃等成分,所以更不具备血竭的药用功效,误用伪制品会贻误治疗,甚至引起不良后果,使用时要注意辨别。
药种有新陈识别有办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药材种子同粮食种子一样,不仅要选用优良品种,还要注意选用发芽势强、发芽率高的新种子,只有这样才能种出质好价优的药材。
农民在购买种子之前一定要掌握鉴别知识,保证所购的种子质量。
药材种子同粮食种子一样,不仅要选用优良品种,还要注意选用发芽势强、发芽率高的新种子,只有这样才能种出质好价优的药材。
农民在购买种子之前一定要掌握鉴别知识,保证所购的种子质量。
板蓝根板蓝根种子有两年的寿命,超过两年后种子就不发芽,因此应尽可能购买新种子。
板蓝根有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之分,其来源、产地、销售、采收季节、产品性状等均不同。
一般新产的板蓝根种子(又称大青籽)外表呈蓝黑色,光泽度好、发亮、清香味较浓,用手剥开外皮,内仁颜色较青;而陈种子外表呈灰黑色,无光泽、发乌,清香味很淡,剥开外皮,内仁颜色为黄白色或红色。
此外,新种子晾晒不及时,会发生变化,外表颜色发绿,失去光泽,俗称焐籽。
焐籽较轻的内仁颜色为黄白色,较严重的内仁发红,前者对发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后者就难以保证发芽率。
桔梗桔梗种子的寿命为1年,隔年陈子将失去发芽能力。
新种子为倒卵形,黑褐色,表面光滑,挤压可出现透亮青油,用手抓握,有滑腻感。
陈种子色泽干黄,既无光泽,又无滑腻感,挤压无油,种内淀粉发干,呈白色。
真正的纯新种子黑而发亮,但也有种子商给陈种子上油,这样的种子比没上油的陈种子好看,较难鉴别,此时只能取样品放入水中,看是否有油花飘在水面上,若有油花的证明是陈种子。
柴胡分黄柴胡与黑柴胡。
黄柴胡(软苗)果突呈椭圆形,种子黑褐色,表皮粗糙皱缩,有5条棱,种仁青白色有油性,长约2毫米,直径为1.5毫米,短粗。
黑柴胡(硬苗)外形与黄柴胡相似,但种子更细长,长约2.5毫米,直径为1毫米。
柴胡的新陈种子颜色区别较大,用眼观即可。
应该注意的是,市场上有一种野生黄柴胡种子,外表绿而鲜艳,不宜看出,购种子要慎重,一旦买了这样的种子,是没有收益的。
区别应用硫黄、雄黄、雌黄、藤黄(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硫黄、雄黄、雌黄、藤黄四者均是外用药品,尚可內服。
其性温有毒,具有“以毒攻毒”的解毒杀虫之效。
为治疗疥癣、痈疽的常用药。
但四者的效用各有所长。
硫黄、雄黄、雌黄、藤黄四者均是外用药品,尚可內服。
其性温有毒,具有“以毒攻毒”的解毒杀虫之效。
为治疗疥癣、痈疽的常用药。
但四者的效用各有所长。
硫黄:硫黄止痒杀虫力强,为治疗疥疮要药。
多用治疥癣疮癞及皮肤瘙痒等病症。
如治顽癣瘙痒,可与枯矾、冰片等药同用。
治疥疮,可配大风子、黄丹之类同用。
治阴蚀瘙痒之证,可伍蛇床子,枯矾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性温纯阳,入肾、大肠经。
內服尚有温寒通便,补火助阳的作用。
如用命门火衰,下元虚冷所致的阳痿不举,小便频数,腰膝冷弱,以及虚寒腹痛、肾虚喘逆等等,常与附子、肉桂、补骨脂等温肾助阳药同用。
阳虚不运,阴寒凝结而便秘属于冷秘,或虚秘等症,可与半夏、生姜汁为丸内服。
对于脏寒所致的冷泻不止之症,本品亦适用。
因为本品之调理大便,关键在于温脾肾之阳气。
雄黄:雄黄毒性强烈,解毒疗疮作用较佳。
治痈疔疮,虫蛇咬伤为优,故为外科之要药。
如配白矾,即二味拔毒散,可治痈疽疔疮,湿疹疥癣。
若治疔毒、恶疮常配蟾酥、朱砂以增强解毒作用。
治蛇咬伤,可与五灵脂等为末外敷。
此外,雄黄内服尚有燥湿祛痰及驱杀蛔虫等肠道寄生虫的作用,故治虫积腹痛,痰热惊搐,小儿惊痫等病症亦为常用。
如治虫积腹痛,常配伍苦楝根皮、槟榔、大黄等同用。
近代用本品与槟榔、榧子等药配伍,还可治血吸虫病。
如用本品治疗小儿惊痫痰涎壅盛者,可与黄连、郁金等药同用。
雌黄:雌黄不但在性质形态上和雄黄相似,而且在功效方面亦较接近。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雌黄、雄黄同产,治病则二黄之功亦仿佛,大要皆取其温中、搜肝、杀虫、解毒、祛邪焉尔。
”可见前人早已认识到雌、雄二黄在功能上有其共性,但从化学成分、色泽上来说,这二者尚有区别。
据矿物学记载,雄黄成分为二硫化二砷,色泽鲜;雌黄成分为三硫化砷,色橙黄。
龙眼肉掺伪鉴别(有温度的中药宝典)龙眼肉,又名益智、蜜脾、龙眼干,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肉EuphorEa Long8n(Lour) Steud的假种皮。
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效。
龙眼肉,又名益智、蜜脾、龙眼干,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肉EuphorEa Long8n(Lour) Steud的假种皮。
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效。
临床上常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仲、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证。
目前,因其产量较少,加上制药行业、保健品生产和临床用药对本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本品一直货缺价高。
在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在龙眼肉中掺进大量形状、色泽颇相似的红糖、果酱、水果干等掺杂品,经加工后以假乱真,增加重量,谋取暴利,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掺伪物外观与真品极为相似。
笔者就龙限肉及其掺伪品的鉴别特征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龙眼肉呈不规则薄片,常数片粘结。
长15mm,宽20~40mm,厚约1mm。
黄棕色至棕褐色,半透明,外表面皱缩不平,内表面较光亮,有细密的纵皱纹。
质柔润、气微香,味甜。
其细胞中含草酸钙结晶,呈针状、棒状或簇状。
2 掺红糖用浓度高的红糖水浸泡后加工而成,形状、大小类似龙眼肉,呈黄色至棕褐色。
有蜜饯外感,肉厚明显增加至1.5mm左右,常数片粘结一起,大小不一。
仔细掰开粘结在一起的龙眼肉中会发现包裹有糖质,糖味重,气微香,粘手,易吸潮。
其分量较重,水浸黄棕色,有沉淀,味甜。
3 掺果酱掺合果酱加工后的形状,大小类似龙眼肉,呈黄色至棕褐色,有粒状物混杂其间,肉皮吸附有杂物,光泽度差,看不到细密的纵皱纹,常数片粘结一起,大小不一。
仔细掰开粘结一起的龙眼肉中常常发现有果酱在肉心中。
味甜,气味香,粘手,有湿润感,易吸潮。
其分量较重,水浸黄棕色,沉淀物较多,味甜。
4 掺果干掺合经染色的葡萄干、樱桃干等加工后的形状,大小不太类似龙眼肉,呈黄色至棕褐色。
常数片粘结成块,有人为加工的痕迹,呈不规则薄片,表面皱缔不平。
糖味重,气微香。
中药是如何分类的?(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系统: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中药的分类,就是根据中药同和异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而达到掌握药物特性和更好地利用药物的一种方法。
不同的学科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切合实际的分类方法,将众多无绪的药物进行系统的分门别类,对于中药的认识、掌握和利用,可以提高效率和提供许多的便利。
中药的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周礼•天官》就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记载,对于其中的“五药”,汉代郑玄注曰“五药:草、木、虫、石、谷。
”可见在汉代已有对药物进行分类的论述。
在本草书籍中,分类的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根据其药性、功效、毒性等特性,将365种药物分别归纳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
此后,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在“五药:草、木、虫、石、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实等七类,从而确立了中药按自然属性的分类方法。
越到后世,不仅分类的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且分类的理论也越来越丰富。
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系统: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药性分类法,是根据中药药性、功效等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类分类方法。
因为它有利于医家掌握药物性能,故为历代医家所习用。
性能是药物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数本草书籍的分类,都少不了用它来进行归纳。
这也是多数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仍保留了三品分类方法的原因。
药性分类法,首创于《神农本草经》,它的三品分类法,以“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为其分类的理论依据。
虽然分类比较简略,但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本草典籍中,三品分类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因此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成药发展史(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成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
中成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公元前3世纪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书中现存医方为283首,其中收载了丸、散等古老的成药剂型。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书中不仅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概念,而且还记载了13首方剂,其中有9种是成药,包括了丸、散、膏、丹、药酒等剂型,说明中成药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
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收载成药60余种,所用剂型有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等10余种,说明中成药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唐代孙思邈集唐以前医方5300首,撰写成《备急千金要方》。
王焘著《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
两部书中都收载了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的大量成药,其中紫雪丹、磁朱丸、乞力伽丸(即苏合香丸)等,至今仍是常用的中成药。
宋代著名的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刊行的成药典,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典。
继宋之后,金、元四大医家的兴起,明、清温病学派的创立,都对方剂学和中成药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明代朱棣著《普济方》载方61139首,为群方书之冠,是研究中成药的宝贵资料。
明、清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私人开办的药店也很兴盛,使中成药得以广泛使用和发展。
1949年以后,中成药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中药成药的科研、生产、经营的专业机构,对其发掘、整理和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中成药的国家标准约7000种。
中成药开发了千余种新品种、剂型。
改革中不断应用新工艺、新辅料、新技术,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中成药的药理和成分分析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生产方面中药制药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
中成药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备受各国朋友的欢迎,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要物质基础。
中药炮制学煨法 (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炮制学煨法:面粉煨法,纸煨法。
一、面粉煨法将药物以湿面片包裹,埋入热滑石粉或砂子拌炒煨至面焦黑或焦黄色的方法称为面粉煨法,如面粉煨肉豆蔻,将适量面粉打湿压成薄片,将肉豆蔻逐个包裹,或用清水将肉豆蔻表面温润后,如水泛丸法裹面粉3-4层,稍晾倒入(药物100kg,滑石粉50kg或砂子适量)炒热的滑石粉或砂子中,在170~190℃拌炒煨20分钟左右至面皮呈焦黄色,取出筛去滑石粉或砂子剥去面皮,放凉,肉豆蔻煨后能减少挥发油约20%,免于滑肠,刺激性小,降低了肉豆蔻醚的毒性成分;甲基丁香酚和甲基异丁香酚增加,固肠止泻的作用增强;面粉煨诃子可以去掉一部分脂肪油,避免对肠道的刺激作用,鞣质增多,增强收敛之性,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久泻久痢及脱肛等,与传统理论煨熟“温胃固肠”是相符的。
二、纸煨法取草纸打湿将药物包裹三层,入火或火灰中爆至纸烧焦为度,剥去纸即得的方法称为纸煨法。
纸煨木香,取未经干燥的木香片,在铁丝匾中,一层草纸一层木香片地间隔平铺数层压紧,置于烟炉火上,或者烘干室内,用文火或低温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部分挥发油渗透至纸上,取出放凉,木香煨后挥发油减少20%,折光率、旋光度、比重等物理性质有所改变,煨后木香固肠止泻作用增强,用于治疗泄泻腹痛等;纸煨生姜,取鲜姜片用草纸包好,清水润湿,置灶中煨或炉台上烘烤,待纸焦枯时剥去纸即可,生姜煨后挥发油减少了约20%,改变了性质,辛散之力不及生姜,而温中止呕之力则较生姜为胜,生姜煨后增强了暖胃和中作用,缓和了发散作用,适用胃寒呕吐及腹痛便泄之症。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山茱萸真假识别(有温度的中药宝典)山茱萸又名蜀枣、枣皮,为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
其性微温,味酸,具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的功效,用于治疗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症,为补肾益肝的常用中药。
山茱萸又名蜀枣、枣皮,为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
其性微温,味酸,具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的功效,用于治疗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症,为补肾益肝的常用中药。
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法药贩以小檗科植物黄芦木的果实(泰山萸肉)、蔷薇科植物山里红(野山楂)干燥成熟的果实及樱桃皮冒充山茱萸,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山茱萸干燥成熟的果肉呈不规则片状或囊状,果皮破裂皱缩,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新货表面为紫红色,陈久者则多为紫黑色,有光泽,基部有时可见果柄痕,顶端有一圆形宿萼痕迹;质柔润不易碎;闻之气微,口尝味酸涩,微苦。
伪品山茱萸泰山萸肉:完整果实呈椭圆形,果肉薄,红棕色,味极酸;内有种子2枚,相对而生,略呈纺锤形,一面平坦,另一面隆起,表面棕色或棕黄色,略光滑,质较硬,破开后可见种仁为类白色,油质,味淡。
野山楂:外观呈类圆球形,多压扁成饼状,表面褐红色,有细纹及皱缩,果肉薄,顶端有一圆形凹窝宿萼痕迹,基部有果柄痕,无光泽;质硬,表面不光滑,内有红褐色似芝麻大小的种子数枚;闻之气微,口尝味极酸。
樱桃皮:呈不规则片状或扁筒状,表面有皱缩,呈紫红色或紫色,有光泽,内表面不光滑,有灰白色小斑点,闻之气微清香,口尝味酸、稍甜涩。
这些伪品既不与山茱萸为同科植物,又不具备山茱萸的各项功效,服后根本起不到补肾益肝的作用,甚至贻误治疗,引起不良反应,因此,使用时要明辨真伪,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另外需注意:药用山茱萸为净萸肉,所含果核不得超过3%~5%,如山茱萸中所含果核太多,亦属不合格的劣质品。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识别真假桔梗(有温度的中药宝典)桔梗又名荠苨、卢如,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亦食亦药,作为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常用中药。
每年春、秋两季采收,以秋季采集的体重质实,质量较佳。
桔梗又名荠苨、卢如,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亦食亦药,作为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常用中药。
每年春、秋两季采收,以秋季采集的体重质实,质量较佳。
挖出后去净苗叶须根,洗净泥土,可作为腌制小菜的食材。
将其浸入水中,趁鲜刮去外皮,晒干即可药用。
其性平,味苦辛,入肺、胃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疮疡脓成不溃等症。
在药材市场上,有以用石竹科植物丝石竹的干燥根冒充桔梗,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桔梗外观呈长纺锤形或长圆柱形,顶端具根茎(芦头),全长15~30厘米,直径约0.5~2厘米,上面有许多半月形茎痕,俗称芦碗,下部渐细,有时多歧稍弯曲,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通体有皱缩的纵沟,下部尤多,并有类白色的皮孔样根痕,横向略延长;质地坚脆,易折断,断面略带颗粒状,有放射状裂隙,皮部较窄,形成层显着,淡棕色,木部类白色,有棕色环纹较明显,中央无髓;闻之气微,口尝味微甜而后带点微苦。
伪品丝石竹的干燥根外观多呈圆锥形或长圆锥形,长10~15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为棕黄色或灰棕黄色,有扭曲的纵沟纹;体轻,质坚实,切开断面不具备真品的特征,有棕白色相间的纹理,无棕色环形纹,形成层不显着,可见异型维管束2~3轮;闻之亦气微弱,但口尝味苦涩而辣。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桔梗有较强的祛痰作用,能使呼吸道黏液分泌量显着增加,作用强度可与氯化铵相比。
祛痰作用主要为所含的皂苷所引起;其提取物有降低血糖及抑制皮肤癣菌的作用,而伪品丝石竹既与桔梗不属同科植物,也不具有桔梗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桔梗药用,使用时要明辨真伪。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识别真假酸枣仁(有温度的中药宝典)酸枣仁又名枣仁、山枣仁、酸枣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
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收集种子,晒干。
主产于河北、山西、辽宁、河南、山东等地。
酸枣仁又名枣仁、山枣仁、酸枣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
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收集种子,晒干。
主产于河北、山西、辽宁、河南、山东等地。
其性甘、酸,平。
入肝、胆、心经。
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效,主治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酸枣仁是全部来源于野生的品种,以产于太行山麓河北邢台及同区域的酸枣仁质量最佳,由于受产量的限制,酸枣仁价格几年来涨幅很大,因此市场上用理枣仁、枳椇子伪充酸枣仁使用,使用时要注意鉴别。
真品酸枣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毫米,宽5~7毫米,厚约3毫米。
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有的两面均呈圆隆状突起;有的一面较平坦,中间或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突起。
一端凹陷,可见线状种脐;另一端有细小突起的合点。
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
气微,味淡。
伪品理枣仁为鼠李科植物滇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
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4~8毫米,宽4~6毫米,厚1~3毫米。
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光泽,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黄色或棕黄色斑点。
一端宽而圆钝,另一端渐窄,呈拱嘴状。
味酸,带油腻性。
枳椇子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干燥成熟种子。
呈扁圆形,直径3~3.5毫米,厚1.5~2.5毫米,厚1.5~2.5毫米。
表面棕红色、棕黑色或绿棕色,有光泽,平滑或可见散在的小凹点,顶端有微凸的合点,基部凹陷处有点状种脐,背面稍隆起,腹面有一条纵行隆起的种脊。
种皮坚硬,不易破碎,胚乳乳白色,子叶淡黄色,肥厚,均富油性。
气微,味微涩。
总体看酸枣仁正品个体大,颜色紫红或紫褐色、发亮,而理枣仁、枳椇子个体小,颜色和酸枣仁差异大,这都是鉴别的主要特征。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中医教你识别硫磺熏过的中药(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为了让中药材的外观漂亮,卖相好,易于保存,很多商贩都采用硫磺燃烧时产生的烟雾来熏制中药材。
然而食用了硫磺熏过的中药材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辨别“涉磺中药材”呢?请购买前记住以下4个妙招:为了让中药材的外观漂亮,卖相好,易于保存,很多商贩都采用硫磺燃烧时产生的烟雾来熏制中药材。
然而食用了硫磺熏过的中药材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辨别“涉磺中药材”呢?请购买前记住以下4个妙招:中医教你如何识别硫磺熏过的中药闻气味:硫磺熏蒸过的药材会有一股类似于酸味一样的气味,较浓时呛鼻。
掂重量:硫磺熏蒸过的药材要比未打磺的药材重,就连质地疏松的草药也明显感觉到重量的差别。
摸干湿:硫磺熏蒸过的药材含水量一般要多于未打磺的药材,在正常情况下,药材所含水分约为总重量的8%。
看外观:硫磺熏蒸过的药材色泽比较鲜艳,甚至艳丽得不正常;硫磺熏过的药材如果放置时间较长,往往会变成黄色。
专家提醒,颜色太白甚至失去本色、含淀粉多、易受潮的药材,比如百合、银耳、山药等,购买时最需警惕,其正常情况下应呈淡黄色。
此外,选购中药,尽量去知名、正规的大药店或医院药房。
另外,专家特别指出,用硫磺过度熏过的中药材靠浸泡淘洗是没有用的,因为毒素已经进入到药材内部,很难洗干净。
因此,如果误购了用硫磺熏过的的中药,最好的办法就是弃之不用,千万不要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到时候伤害了身体、加重了病情后悔晚矣。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合为九候。
教你如何识别中药材识别中药材是一项重要的技能,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中医药领域有兴趣的人来说。
下面是一些可以帮助你识别中药材的方法和技巧:1.观察外观:中药材的外观特征是识别的重要依据之一、首先,观察其形状和大小,不同的中药材可能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例如圆形、长条形、扁平等。
其次,注意颜色的变化,比如有些中药材可能是绿色的,有些则是红色、黄色或褐色的。
还要观察中药材的质地和气味,有些中药材可能是脆的、硬的,有些则柔软,而气味也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中药材。
2.闻气味:闻气味也是一种识别中药材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中药材可能有不同的气味,例如有些中药材可能具有香味、恶臭味、草味等。
通过练习,你可以逐渐辨别出不同中药材的气味特征。
3.研究文献:研究相关的文献和书籍也是识别中药材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献中通常会提供中药材的详细描述,包括外观、气味、功效、用法等。
通过学习本领域的经典文献和专业书籍,你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中药材的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
4.参加培训课程:参加一些中药学或中医药的培训课程也是提高识别能力的好方法。
这些课程通常会提供实践机会,让学员亲自观察和辨认中药材。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互动和指导,你可以提高自己的中药材识别技巧。
5.与专业人士交流:与中药材行业的专业人士交流也是提高识别能力的好方法。
他们通常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在辨认和鉴别中药材方面有很高的能力。
通过与他们交流和学习,你可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并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
6.利用现代科技: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中药材的识别提供了一些辅助手段。
例如,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微结构和特征,或者使用化学分析技术进行中药材的成分分析。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更准确和科学的识别结果。
总结起来,识别中药材是一项需要经验和知识的技能,但通过观察外观、闻气味、研究文献、参加培训课程、与专业人士交流以及利用现代科技,你可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并逐渐成为一个专业的中药材辨识者。
识别真假贯众(有温度的中药宝典)贯众又称贯节、贯中,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紫萁科植物紫萁等多种蕨类植物的根茎。
据统计,作为贯众使用的药材就分属鳞毛蕨科、蹄盖蕨科、紫萁科、乌毛蕨科、球子蕨科等6科,品种多达35种。
贯众又称贯节、贯中,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紫萁科植物紫萁等多种蕨类植物的根茎。
据统计,作为贯众使用的药材就分属鳞毛蕨科、蹄盖蕨科、紫萁科、乌毛蕨科、球子蕨科等6科,品种多达35种。
每年春、秋季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用清水稍浸,取出,早晚各洒水1次,润软切片,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凉,味苦,有小毒,入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驱虫的功效,常用于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崩漏带下等症。
由于贯众品种较多,又分不同科属,其性状各异,故使用时注意分辨正品、习用品及伪品。
现仅就正品绵马贯众与伪品苏铁蕨的区别分述如下。
真品贯众外观呈长倒卵形,略弯曲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地下根茎斜着生长,有的纵剖为两半,长约7~20厘米,直径约4~8厘米,表面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呈棕黄色至黑褐色。
叶柄残基呈扁圆形,长3~5厘米,直径0.5~1.0厘米,表面有纵棱线;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每个叶柄残基的外侧常有3条须根,鳞片条状披针形,全缘,常脱落;闻之气味特异,口尝味初淡而微涩,后口渐苦,略带点辣味。
伪品苏铁蕨外形为圆柱形,根茎直立生长,外形较小,有时稍弯曲,直径约3~5厘米,密被极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褐色鳞片,或叶柄残基全被削除,外表为黑褐色;横切面圆形,灰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黑色小点;边缘呈不规则圆齿形;皮内散布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中柱维管束10余个,多呈U、V字形或短线形,排成一圆圈,形成花纹。
叶柄基部横切面近圆形,密布小黑点,维管束6~10个,环列;闻之气微弱,无特异气味,口尝味涩。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贯众有较强的抗病毒和抑菌作用,常用于预防流感和脑脊髓膜炎,有较好效果,而伪品苏铁蕨虽亦可入药,但不具有贯众的功效,故不可代替贯众使用。
慧眼识中药(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我国幅员辽阔,物种繁多,各地用药习惯和名称不尽相同,致使有些中药品种十分复杂,加之部分中药材因其名贵稀少而被仿制充假,因此了解一些识别中药真假优劣的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幅员辽阔,物种繁多,各地用药习惯和名称不尽相同,致使有些中药品种十分复杂,加之部分中药材因其名贵稀少而被仿制充假,因此了解一些识别中药真假优劣的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历代许多名贵的中成药,诸如被称为“中医三宝”的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都是以牛黄为主要成分,因为它具有清热解毒、开窍豁痰、熄风定惊之功而被广泛应用于高热、昏迷、抽搐、中风等病症,特别是牛黄的解毒和镇惊功能,早已使它身价百倍。
牛黄作为药物使用,在我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把它列为“上品”之药。
15世纪,牛黄在欧洲便登上了大雅之堂,在英法皇家贵族中,达官贵人们都把拥有牛黄视为尊贵和富有的标志,在他们的全部财产中,要数牛黄是最珍贵的了。
当时的英国女王,颈上常常佩戴牛黄做成的项链,以作误食有毒食物后的“解毒”之用。
此外,在澳洲及美洲,用牛黄治疗疾病都有悠久的历史,由此可见,牛黄早已是“誉满全球”的神物了。
古人云:物以稀为贵,牛黄的珍贵,在于它来之不易,牛黄是病牛体内的一种结石,牛得了这种结石病后,便会出现枯瘦,吃草少,喝水多,行走无力等症状,最终会病死。
所以说,一枚牛黄的获得,往往是以牺牲一头牛的生命为代价的。
更主要的
是,牛患胆结石的并不多,因此,天然牛黄就非常难得,其价格也异常昂贵。
正是由于牛黄的神奇疗效,再加上难得,这就使得牛黄不仅身价高贵,而且供不应求。
所以,古往今来,赝品殊多,有的以白泥和胆汁炼合,制成圆球形,有的用破碎片,有的用郁金、蒲黄等与胶液调和,凝结而成,骗取钱财,误人性命。
那么怎样识别无然牛黄呢?牛黄多半是牛胆中的干燥结石(少数为管黄),多呈卵形、不规则的球形,或块状,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较细腻而稍有光泽,断面有排列整齐的环形层纹,重重相叠,体轻,易分层剥离。
鉴别牛黄的方法很多,其中较为简便的方法有:①取牛黄粉末少许,清水湿润后;涂在指甲上能染成黄色,经久不退,习称“透甲”或“挂甲”;②用针烧红刺入,即分裂成明显层状,内中有白点及清香气;③烧红的针刺入拔出后,针上应不带黄色;④投入静止的水中,可吸收水分而潮湿,但不变形不溶解;⑤味先微苦而后微甘,入口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沾牙。
天麻也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原名赤箭,因其茎色赤,直立似箭杆,故名。
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的根茎,是一种多年生的寄生植物,必须与密环菌共生才能生长。
天麻生于林下阴湿,腐殖质较厚的地方,喜凉爽湿润的气候。
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多的砂质土壤及腐殖质土为佳,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冬、春两季采挖。
挖出后,除去地上茎及须根,洗净泥土,用清水泡,及时擦去粗皮,随即放入清水或白矾水中浸泡,再水煮或蒸透,至中心无白点时为度,取出晾干、晒干或烘干,即可供药用。
天麻药材呈长椭,圆形,扁缩而稍弯曲,长5-13cm,宽2-6cm,厚1-3cm,一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瓣”;另一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
外皮剥落或部分残存,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具环节,有点状痕点
或膜质鳞叶,有纵皱纹。
质坚实,半透明,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
气特异,味甘,微辛。
冬季采挖的叫“冬麻”,质地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无空心,质佳;而春季采挖的“春麻”,质地轻泡,有残留茎基,断面色晦暗,空心,质量逊于冬麻。
有“山精”之称的苍术质坚实,折断面平坦,黄白色,有明显的棕红色油腺散在,习称“朱砂点”,切开后,气芳香,断面不久即起白霜者,质量上乘。
江苏茅山出产的苍术,异香扑鼻,切开后有7个朱砂点,经久不变。
《本草纲目》和|>>>>|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合为九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