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配方速查宝典(紫苏)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药材:紫苏叶别名:紫苏、紫苏梗、苏叶、赤苏、香苏、红苏、红紫苏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经。
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痰湿体质煎法:后下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5~1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可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等症。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1、止血紫苏对血管有短暂的收缩作用,还能促进血小板凝集,促进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起到止血的效果。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2、解毒紫苏对各种鱼蟹引起的中毒现象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3、抗过敏据检测,紫苏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钾、铁等,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使免疫功能正常发挥的作用,有缓和过敏性皮炎、花粉症等过敏反应的效果。
紫苏叶主治现代药理研究,紫苏叶有解热、抗菌作用,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
紫苏油可使血糖上升。
临床上选方可用于治疗伤风发热,慢性气管炎,乳痈肿痛等。
可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等。
乳痈肿痛、金疮出血、蛇咬伤等症状也可用紫苏叶入药。
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寻常疣,也有良好的疗效。
紫苏叶还能解鱼、蟹之毒。
紫苏叶成分含有挥发油,而油中被鉴定出有45种成分,主要成分为紫苏醛、左旋柠檬烯、少量α-蒎烯、16种烷酸和紫苏醇等。
紫苏叶用法用量饮食养生剂量:3~8克,用水煎服。
1、泡茶将紫苏鲜叶3~5片洗净沥水,放入杯内用开水冲泡,放入适量白糖成清凉饮料。
健康人在炎热天气饮用本品,可增强食欲,助消化,防署降温,还可预防感冒,胸腹胀满等病症。
2、冲泡紫苏叶15克,水煎加红糖6克冲服,对受凉引起的腹泻有缓解作用。
3、煎汁代茶饮紫苏叶60克,煎浓汁当茶饮,或加姜汁10滴调服,可解食鱼、鳖蟹等中毒。
4、煮粥大米50克,紫苏15克,红糖适量。
大米煮稀粥,粥成入紫苏稍煮,加入红糖搅匀即成。
中草药之紫苏——散寒解表,行气和胃、疏风发汗、祛痰消肿•紫苏辛、甘,温,归肺、脾经,具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行气
和胃、疏风发汗、祛痰消肿,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以及脾胃气滞引起的诸症。
•紫苏为一年草本植物,具有特殊芳香,茎直立,多分支,紫色、紫绿色或绿色,钝四菱形,密被长柔毛。
叶对生,叶柄紫红色或绿色,被长毛,叶片阔卵形、卵状圆形或卵状三角形。
轮伞花序,雄蕊4,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室,小坚果近球形。
•
•紫苏的祛病妙方:
1. 解食鱼、鳖中毒:紫苏叶60克。
煎浓汁当茶饮,或加姜汁10滴调服。
2.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苦杏仁各9克,紫苏叶6克。
水煎服。
3.暖胃散寒,助消化行气:鲜紫苏叶10克,生姜3块,红枣15克。
将红枣洗净去核,把姜切成片,将鲜紫苏叶切成丝,与姜片、红枣一起放入盛有温水的沙锅里用大火煮,锅开以后改用文火炖30分钟。
然后将紫苏叶、姜片捞出来,继续用文火煮30分钟。
紫苏的选购保存:
以叶多而大、色紫、不碎、香气浓者为佳。
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紫苏的饮食禁忌:
1.气虚、阴虚及温病患者慎服。
2.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用。
3.火升作呕者不宜服用。
4.不宜久服。
紫苏治病验方中国中医药报紫苏叶称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能,主治风寒感冒、鼻塞头痛、咳嗽、胸腹胀满、恶心呕吐、解鱼蟹毒等症;紫苏茎杆称苏梗,有顺气、安胎、发散风寒和化痰等功效,主治胸闷气胀、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和外感等症;紫苏种子又称苏子,有镇咳、祛痰功能,主治咳嗽、痰多、胸闷、气喘以及冠心病、高脂血等症;紫苏全株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等症。
现介绍几则紫苏治病验方:1.紫苏叶、黄连、生姜、竹茹各9克。
水煎服,每天1~2剂。
适用于胃气不和所致的呕吐。
2.紫苏、杏仁、前胡、枇杷叶各9克。
水煎服,每天两剂。
适用于肺寒咳嗽之胸闷、痰多稀白。
3.紫苏叶10克,黄连30克,水煎服。
适用于妊娠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
4.干紫苏叶60克,煮沸片刻,熏洗患部,洗后趁湿时撒上苏叶粉,每日一次,适用于湿疹,急性者多在2~3天可愈。
5.紫苏、荆芥各15克,大青叶、四季青、鸭跖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3次。
适用于风热感冒。
6.苏梗10克,陈皮6克,莲子60克。
将莲子去芯后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煮至八成熟,然后加入苏梗、陈皮,再煮3~5分钟,食莲子饮汤,每日1~2次。
适用于习惯性流产。
7.苏梗、橘皮各6克,生姜3片,水煎温服。
适用于打呃。
8.苏子10克,煮水漱口,每日3餐后各漱一次。
适用于口臭。
9.干紫苏研成细末,以醋调敷之。
适用于流行性腮腺炎。
(祝建材)-----------------------------------------------------------------紫苏临床新用来源:网摘紫苏是中国的传统中药,南北均产。
中医认为其性辛、温,归肺、脾二经。
可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脾胃气滞及进食鱼蟹导致的腹痛、腹泻,还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等。
紫苏是卫生部首批颁布的60种“药食同源”品种之一。
紫苏茎叶清香扑鼻,嫩叶可生食,作汤或煎炒。
我国食用紫苏的历史相当悠远。
中药紫苏的功能主治与作用一、紫苏的概述紫苏,学名Perilla frutescens,属于唇形科紫苏属,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
紫苏的叶片富含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类等活性成分,具有许多药用价值。
二、紫苏的功效及主治1.调理肠胃–紫苏具有舒张肠胃的作用,能够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肠不适。
可用于治疗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2.清热解毒–紫苏富含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食物中毒等症状。
3.止咳化痰–紫苏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能够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可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
4.护肤美容–紫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可以抑制皮肤过氧化物的生成,减少皮肤的氧化损伤,有助于延缓衰老,保持肌肤的健康和光滑。
5.改善睡眠–紫苏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三、紫苏的食用途径紫苏可以通过不同的食用途径发挥其功效和主治作用。
1.鲜食:–新鲜的紫苏叶可以直接食用,可以作为凉菜的配料,增添风味和口感。
–可以切碎后加入沙拉、汤品等食物中,提升菜品的口味。
2.茶汤:–将紫苏叶泡水制成紫苏茶,可以饮用。
紫苏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
3.药膳:–可以将紫苏叶加入药膳中,增加药效。
–可以制作紫苏蛋糕、紫苏糯米饭等食物,既美味又能发挥药膳的作用。
四、紫苏的注意事项1.适量食用:–虽然紫苏具有许多功效,但仍然需要适量食用,不宜过量。
过量食用紫苏可能导致胃肠不适、口腔溃疡等症状。
2.孕妇慎用:–孕妇在食用紫苏前,应该咨询医生的建议。
一般来说,孕妇应该避免食用过多的紫苏。
3.避免过敏:–对于紫苏过敏的人群,应该避免食用紫苏或紫苏制品。
4.药物相互作用:–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尤其是长期使用的药物,应该咨询医生的建议,避免与紫苏产生不良反应。
五、总结紫苏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调理肠胃、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护肤美容和改善睡眠等作用。
可以通过鲜食、茶汤和药膳等途径食用。
学中医从中药开始,中药400味,每天学一点,今天第十五味:紫苏。
紫苏,叶子背面及枝梗都是紫色或者紫绿色,叶子朝上的那面,是绿色或者紫色,有其独有的香气,在中药群芳里面,紫苏出场的机会很多。
一颗紫苏,当它成为中药材,在中医眼里要分成不同部分:苏叶、苏梗、苏子。
苏叶味辛,性温;芳香升散,具有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理气和中,安胎,解毒。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用在感冒的时候。
春天服用紫苏叶,可升发阳气,夏暑季气候炎热,服用紫苏叶,可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紫苏梗跟紫苏叶功效差不多,不过没有叶子那么轻扬,相对而言,紫苏梗药性更温和,发散风寒的效果很微弱几乎没有,所以发散风寒几乎不用它,主要还是用它来梳理中焦雍滞的气。
紫苏结的种子叫苏子,具有镇咳平喘、祛痰、润肠通便的功效。
所以对于痰多的咳嗽、肠道干燥便秘时候常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1.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
2. 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
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也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
3. 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
【注意事项】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
紫苏属辛温之品,温病及表虚、气虚者忌服。
【小茶方】紫苏生姜红枣茶材料:鲜紫苏叶10克,生姜3块,红枣15克做法:1、先将红枣放在清水里洗净,然后去掉枣核,再把姜切成片。
2、将鲜紫苏叶切成丝、姜片、红枣一起放入盛有温水的砂锅里用大火煮,锅开以后改用文火炖30分钟。
3、30分钟之后,要将紫苏叶、红枣和姜片都捞出来,然后再把枣挑出来放回锅里继续用文火煮15分钟,15分种之后,茶汤就做好了。
【功效】具有暖胃散寒,助消化行气的作用。
【紫苏的传说】传说有一天,华佗带着徒弟到镇上一个酒铺里饮酒,只见几个少年在比赛吃螃蟹。
华佗想,螃蟹性寒,吃多了会生病。
他便上前好言相劝。
那伙少年吃得正起劲,哪听得进华佗的良言。
华佗叹息一声,只好坐下喝酒。
哪知过了一个时辰,那伙少年突然都喊肚子疼,忙对老板说:“老板,你这螃蟹有毒,赶紧去请个大夫给我们看看。
紫苏的常用配方盘点
本文摘自中国紫苏油交易网
紫苏种子中含大量油脂,出油率高达45%左右,油中含亚麻酸62.73%、亚油酸15.43%、油酸12.01%。
种子中蛋白质含量占25%,内含18种氨基酸,其中赖安酸、蛋氨酸的含量均高于高蛋白植物籽粒苋。
此外还有谷维素、维生素E、维生素B1 、缁醇、磷脂等。
1.用於感冒:紫苏叶 10 克,葱白 5 根,生姜 3 片,水煎温服。
2.用於外感风寒头痛:紫苏叶 10 克,桂皮 6 克,葱白 5 根,水煎服。
3.用於急性胃肠炎:紫苏叶 10 克,藿香 10 克,陈皮 6 克,生姜 3 片,水煎服。
4.用於胸膈痞闷、呃逆:紫苏梗 15 克,陈皮 6 克,生姜 3 片,水煎服。
5.用於孕妇胎动不安。
麻根 30 克,紫苏梗 10 克,水煎服。
6.用於妊振呕吐:紫苏茎叶 15 克,黄连 3 克,水煎服。
7.用於水肿:紫苏梗 20 克,蒜头连皮 1 个,老姜皮 15 克,冬瓜皮 15 克,水煎服。
8.用於食蟹中毒:紫苏叶 30 克,生姜 3 片,煎汤频饮。
9.用於阴囊湿疹:紫苏茎叶适量,水煎泡洗患处。
10.使用注意:气弱表虚者忌服。
紫苏全草具有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保胎、解毒利尿、祛痰等功效。
如将紫苏佐以生姜,熬汤取汁服,1日2次,可治疗风寒性感冒。
紫苏子味辛性温。
入肺、大肠经,可下气、消痰、润肺、宽肠,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
紫苏子的功效与紫苏叶大致相同,只不过紫苏叶更长于发散,而清利上下则用紫苏子。
紫苏子用于咳喘痰盛,常与半夏、陈皮、厚朴等同用。
老年人脾虚不运、食滞夹痰、胸痞食少者,常配白芥子、莱菔子同用,润肠通便;常与麻仁捣烂,煮水取汁熬粥食用。
紫苏梗味辛甘性微温,入脾、胃、肺经,有理气、舒郁、止痛、安胎之功用,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
据近代研究,紫苏全草含挥发油0.5%,其中含紫苏醛50.0%,紫苏的特殊香气就来源于此。
紫苏能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神经,有发汗作用。
能减少支气管的分泌物,增加胃肠蠕动。
实验证实,紫苏叶煎剂有解热作用,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紫苏叶与少量干姜制成药液,可治疗单纯型和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彭山县漫山遍野有大量的野生紫苏,而且彭山人的日常饮食中也经常用到紫苏。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紫苏叶中含有α-亚麻温中散寒的香草———◎文/本刊编辑部紫苏药箱四川省的彭山县被称为中国“长寿之乡”,是传说中的寿星彭祖的家乡。
经过专家的研究论证,彭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居民们平稳自足的恬淡生活及其健康的饮食习惯,可能是健康长寿的基础条件。
提到彭山县居民的饮食,就不能不说说他们喜爱食用的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草药———紫苏。
■小香草,大功效紫苏是唇形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全国许多地区都有分布。
紫苏气味芳香,叶面呈绿或紫色,叶背则皆呈紫色,每年8、9月结褐色球形果实。
紫苏的叶、茎及果实等都可入药,分别为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
紫苏叶味辛性温,入肺、脾经,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的功效,可治风寒感冒、畏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
常用量为3~10克。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紫苏“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紫苏丸紫苏丸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5种“紫苏丸”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组成:紫苏叶2两,藿香叶2两,干木瓜(不入盐者)1两,人参1两,甘草(微炙,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3两,桂(去粗皮)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麝香2钱,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樱桃大。
功效:伤寒霍乱,发热烦渴。
用法:每服1丸,嚼破,以温熟水送下,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四十七。
组成:紫苏茎叶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1两(去芦头),高良姜1两(锉),桂心2两。
制法: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霍乱,心胸妨闷,腹胁胀满,呕吐。
用法:每服20丸,以热酒嚼下,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组成:紫苏叶2两,桂(去粗皮)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缩砂(去皮)2两,甘草(炙,锉)2两,沉香(锉)1两,人参1两,桔梗(炒)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胡椒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效:脾胃不和,痰唾呕逆,脐腹撮痛,心胸痛闷。
用法:每服1丸,炒生姜盐汤嚼下。
来源:《诚书》卷十四。
组成:紫苏子3分,桑白皮3分,青黛3分,五味子3分,杏仁3分,麻黄3分,甘草3分,陈皮3分,人参3分,半夏3分。
功效:喘热痰嗽。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来源:《全生指迷方》卷四。
组成:紫苏子(去皮,研)2两,橘皮(洗)2两,知母1两。
制法:上为末,用生姜汁调成稀膏,于重汤上煮,不住手搅,候可丸,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津燥所致的大便不通。
用法:每服30丸,蜜汤送下。
紫苏的功效与作用原著《中药大全》紫苏的记载:本品为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中频。
原名“苏”。
现商品多按不同部位分别定名药用。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紫苏的干燥全株(称紫苏子)。
去掉嫩枝及叶片的老梗(称紫苏梗)。
摘取的叶片(称紫苏叶)。
成熟的果实(称紫苏子)。
多为栽培。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具特异芳香。
茎方形、直立,高30~100厘米,紫绿色。
多分枝。
也对生,柄长2.5~7.5厘米,叶片卵圆形,长4~12厘米,宽2.5~10厘米,先端突尖,叶缘钝锯齿状,两面紫色或表面绿色,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细油点。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钟形,果实成熟时萼膨大,花冠管状,上端二唇形,淡红色,小坚果灰棕色或褐色,卵形。
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湖北、河南等地,其它各地多有栽培。
性状鉴别:紫苏茎略方柱形,有四棱,暗紫色,显纵沟,具明显的节,节上分枝或生叶,长30~80厘米,直径约3~10毫米,嫩茎上有白毛茸。
叶片紫绿色,薄如纸多破碎。
顶端有宿存花萼(称苏子兜亦作药用)。
果实灰棕色,卵形,直径约1毫米左右。
老茎质坚硬,嫩茎质松脆,断面有白色髓心。
老茎气微、味淡。
嫩茎及叶气芳香,味微辛苦。
以茎枝较嫩,紫绿色、带有多数叶片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紫苏醛。
药理作用:1、发汗解热;2、利尿;3、健胃,内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4、祛痰,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脾经。
功能:理气宽胸,解郁安胎。
临床应用:1、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者(相当于胃肠型感冒)。
苏叶发汗的作用比麻黄、桂枝弱得多,单用效力不大,要与荆芥、防风或生姜等同用以助发汗。
但它的特长是兼能理气宽中(调整胃肠功能、帮助消化),止呕(与枳壳同用更好)。
有频频恶心呕吐或腹泻者,可用本品4.5g加川连3g,水煎服。
至于老人和小儿较轻型的感冒,用麻黄、桂枝嫌发汗太甚时,可用紫苏叶代替,方如香苏饮。
解毒奇草---紫苏(方药传奇)解毒奇草---紫苏(方药传奇)[导语]紫苏具有“苏醒舒畅,行气和血,顾谓之苏。
”除此之外,紫苏还有“解毒”之功效。
紫苏植物茎叶色紫,气香性散而舒畅,故名紫苏。
《纲目》云:“苏醒舒畅,行气和血,顾谓之苏。
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
”其果实谓之紫苏子。
除此之外,紫苏还有“解毒”之功效。
相传东汉末年的一天,名医华佗在一家酒店里小饮,巧遇一群青年正在比赛吃螃蟹,吃空的蟹壳堆了一大堆。
华佗上前劝他们说:“吃多了会闹肚子,还可能有生命危险。
”这群青年不但不听他的劝告,反而大吃不止。
当天,这群青年和华佗都投宿在这家酒店里。
半夜时,吃螃蟹的几位青年大喊肚子痛,有的痛得在地上打滚。
由于当时还没有治疗这种病的良药,华佗非常着急。
忽然,华佗想起一次他在采药时,见到一只小水獭吞吃了一条鱼,肚子撑得象鼓一样。
它一会儿下水,一会儿上岸,显得很难受。
后来,它爬到岸上,吃了些紫绿色的草叶,不久便没事了。
华佗想,那种紫色的草叶能解毒,估计也能解蟹毒。
于是他立即唤醒徒弟到郊外去采了些那种紫色的草,又立即煎汤给几个青年服下。
过了一会儿,几个青年的肚子果然不痛了。
青年们这才知道他就是名医华佗,个个对他的医术赞不绝口,并拱手称谢。
华佗心想:这种药草还没名子,病人吃了它确实会感到舒服。
今后就叫它“紫舒“吧!因为属草类,后人就把它称作“紫苏。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网功效与作用紫苏叶的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发表,散寒,理气,和营。
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
并能解鱼蟹毒。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
本品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可与生姜同用。
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
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
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
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
紫苏叶的鉴别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苏,有紫苏、白苏之分,药用的苏叶多为紫苏叶。
紫苏叶为发表散寒,行气健胃药。
主治感冒风寒、发热无汗、鼻塞头痛、胸闷呕吐、咳嗽痰喘、腹痛胎动等症,并能解中鱼蟹诸毒。
苏,有紫苏、白苏之分,药用的苏叶多为紫苏叶。
紫苏叶为发表散寒,行气健胃药。
主治感冒风寒、发热无汗、鼻塞头痛、胸闷呕吐、咳嗽痰喘、腹痛胎动等症,并能解中鱼蟹诸毒。
一般治感冒寒热的香苏散和治胎气不和的紫苏饮,就是以紫苏叶为主的常用成方制剂。
本草紫苏与白苏分条记载,而且药效有所区别,但植物学家则认为紫苏与白苏为同一来源,而统统鉴定其学名为苏Perilla frutescens (L.)Brit.这样就容易把药材搞混了,谢宗万教授不赞成这样做,他认为应将紫苏和白苏首先从原植物学名上加以区分为是。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ens(L.)Brit.var.arguter(Benth.)Hand.-Mazz.的干燥叶片及嫩枝。
产地与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与出产。
主产于江苏的江宁、高淳、苏州,浙江的新昌、嵊县、绍兴,河北的安国等地。
药材是以叶片完整、颜色紫、香气浓郁者为佳。
快速鉴别干燥的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2.5~9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粗钝圆齿状牙齿,两面深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均平坦,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腺鳞。
沿叶脉的毛较密,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
带嫩枝者,嫩枝直径2~5mm,断面中部有髓。
气清香,味微辛。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能解毒驱寒的芳香妙手!常用入膳中药介绍-紫苏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叶称苏叶,茎称苏梗。
全国各地均产,夏秋二季均可采收,阴干,切碎生用。
或分取苏叶及茎切片生用。
【别名】紫苏、苏叶、苏梗;【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脾经;【功效主治】1、解表散寒,用于外感风寒表症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兼有咳嗽或胸闷不适;2、行气宽中,安胎,用于脾胃气滞,胸闷不舒,恶心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证;3、解鱼蟹毒,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等症。
紫苏辛温入肺走表,以发散风寒,香温入脾走中焦,以化湿醒脾,行气宽中。
其气芳香,性温而散,功力平缓,可药可食。
其既能外治风寒表证,又能内散气滞。
入膳可用作佐料,有化浊开胃,解鱼蟹毒之效,亦可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气滞食少,恶心呕吐,及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入药10~15g,内服煎汤,入膳3~10g,宜茶饮、煮粥、烹炒、凉拌、煲汤、卤烧等,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于表面或煎汤。
苏叶长于解表,苏梗善于理气。
故解表散寒多用苏叶,行气宽中,安胎宜用苏梗。
【使用注意】紫苏性偏温散,凡实热内盛、阴虚火旺、阳气亏虚及温邪外感者均应忌服,因其气味芳香,故不宜久煎。
【成分药理】1、成分紫苏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2、药理苏叶煎剂有缓和的解热作用,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
紫苏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紫苏能缩短血凝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
紫苏油可使血糖上升。
推荐紫苏的入膳吃法【紫苏生姜红枣汤】食材:鲜紫苏叶10克左右、生姜、红枣、红糖适量;制作:1、将上述食材清洗好之后,红枣去核,紫苏叶切丝,生姜切片;2、砂锅中放入适量清水,将生姜与红枣倒入锅中;3、先用大火煮沸腾之后,将紫苏叶、红糖倒入锅中,改用文火慢炖上25-30分钟;4、捞出紫苏叶后,再继续文火10-15分钟左右关火起锅,混入紫苏叶拌匀即可;功效:暖胃散寒,行气助消化。
紫苏叶1《中药炮制》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嫩枝及
叶。
『常用名』苏叶、紫苏。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季节』7~8月采。
『炮制方法』取鲜紫苏拣去杂质,洗净,切成2
分长横片,晒干。
『用量』3~12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及虫蛀。
2《本草便读》
紫苏叶
辛香快膈.宣脾肺以温中.紫赤和营.行经络而
解表.子可消痰定喘.梗能顺气安胎.(紫苏叶
辛温入脾肺.温中快膈.发表散寒.色赤气香.
入血分.宣滞气.与陈皮合用最为相宜.梗则专
主顺气.气顺则一身通泰.犹梗之一身皆达也.
子则专主润降.故能治嗽化痰.因风寒在表而咳
痰者最宜.)
3《滇南本草》
紫苏叶,味辛、香,性温。
入脾、肺二经。
发
汗,解伤风头疼,定吼喘,下气,宽膨,消胀、
消痰。
附苏子散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扯锯,服药
不效,用之良效。
老人久咳嗽吼喘者并效。
三钱,小儿服一钱,白滚水送下。
4《药性切用》辛温色紫,入肺而祛寒发表,调气和血,安胎定
喘。
气虚者禁用。
苏子∶消痰理嗽郁定喘,炒研
用。
肠滑者忌。
苏梗∶顺气安胎,功力稍缓,虚
人最宜。
紫苏
【别名】苏叶、赤苏。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
叶为紫苏叶,茎为紫苏梗,成熟果实为紫苏子。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
茎直立,四棱形,多分裂,四面有槽。
叶对生,有长柄,叶片卵圆形,微皱,边缘有粗锯齿,两面紫色,或上面绿色,下面紫色;两面疏生柔毛,下面有细油点。
茎叶有芳香气。
夏秋开花,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花红色或淡红色。
坚果小,倒卵形,有网状皱纹。
夏秋采叶,深秋采梗、子。
花小,淡红色,密生于枝梢或叶腋,偏向一边。
果实小,倒卵形,褐色,有网纹。
7~9月开花,9~10月结子。
夏秋花初长出时采割,阴干切段入药。
【性味归经】温,辛。
归脾、肺经。
【主治功效】发表、散寒,理气和营胃。
可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等。
乳痈肿痛、金疮出血、蛇咬伤等也可用紫苏叶入药。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寻常疣。
【用法用量】3~10克,水煎服,不宜久煎,可将紫苏子捣碎,水煎服。
【安全须知】温热病患者不能服用本品。
【选购储存】以叶多而大、色紫、不碎、香气浓者为佳。
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食同源】①苏叶梗米粥。
苏叶12克,葱白10茎,水煎取汁备用。
粳米50克,加水500毫升,煮稀粥,兑入药汁,再煮片刻服食。
②白米苏叶粥。
紫苏叶6克,白米50克。
将白米加水煮粥,熄火前加入紫苏叶。
煮1~2分钟即关火。
早、晚分食即可。
③紫苏炒肉丝。
紫苏叶汁10克,猪瘦肉200克,食盐、味精各2克,酱油、料酒各5毫升,葱花、姜末各6克,炒制。
佐餐食用。
④紫苏炖乌鸡。
紫苏叶汁10克,乌骨鸡250克,食盐、味精各2克,葱段、姜片各6克,酱油料酒各5毫升,花椒、大料、桂皮各3克,炖至肌肉熟烂即可。
佐餐食用。
【名医偏方】①妊娠呕吐:紫苏叶9克,黄连3克,水煎,当茶饮。
②感冒:紫苏叶、薄荷、甘草各6克,葛根10克,麻黄5克,生姜2片,水煎服。
③下肢水肿:紫苏梗25克,老姜皮15克,冬瓜皮30克,大蒜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用3~5日。
④鱼蟹食物中毒:紫苏叶10克,甘草5克,生姜5片,水煎服。
⑤肠燥便秘:紫苏子、火麻仁、木舌楼仁各10克,水煎服。
⑥阴囊湿疹:紫苏叶适量(研细粉),苦参、蛇床子、从头各30克。
水煎,洗患处,再将紫苏叶细粉撒于患处。
⑦宫颈出血:将紫苏叶制成提取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消毒后以此液浸润棉球或纱布,贴敷宫颈出血处。
⑧带状疮疹:将新鲜紫苏叶捣烂,取汁外搽患处,每日6次,每2小时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