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综合辅导精华 方书典籍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药方剂典籍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则是方剂的重要载体。
方剂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药物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和剂量组合在一起,用以治疗疾病的方剂。
典籍则是指记载方剂的书籍,这些书籍不仅记录了方剂的组成、剂量、用法等信息,还阐述了方剂的适应证、禁忌证、药理作用等内容。
中医药的方剂典籍非常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千金方》、《本草纲目》等。
这些典籍不仅是中医药学习的重要参考书籍,也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书籍。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并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另一位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该书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并收录了大量的方剂,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该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内容,并收录了大量的方剂,为后世中医药学习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中医药的方剂典籍是中医药学习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书籍,这些典籍不仅记录了丰富的方剂知识,还阐述了方剂的适应证、禁忌证、药理作用等内容,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1:常用古文献典籍(一)主要本草典籍典籍名称记忆要点《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药物三品分类法。
载药365种。
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本草经集注》药物分类按自然属性进行区分,创设了“诸病通用药”专项《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本草纲目》分作16部,载药1892种,附有药物图谱1109幅(二)主要方书典籍典籍名称记忆要点《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备急千金要方》序例中著有“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两篇专论有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等名方载有《大医精诚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医德的专书《千金翼方》唐朝孙思邈撰著,是《千金要方》的续编《外台秘要》继《千金方》后又一部综合性医学巨著,收集许多民间单方验方《太平圣惠方》宋朝王怀隐等编修而成,因证设方,药随方施,理法方药兼收并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官府颁行,我国第一部成药典《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三)主要炮制典籍典籍名称记忆要点《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教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前人炮制技术和经验,初步奠定了炮制学基础《炮炙大法》明•万历吋著名医药学家缪希雍的炮制专书。
全书按药物类别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谷、菜、人、兽、禽、虫鱼等14部,共439种中药《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所著,收录药物232种,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高频考点2:咨询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咨询服务对象具体内容患者用药咨询药品名称:通用名、商品名、别名适应病证:药品适应病证与患者病情相对应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证候禁忌、饮食禁忌用药方法:正确服用方法、服用时间、用药前的特殊提示,如何避免漏服药物,以及漏服后的补救方法用药剂量:首次剂量、维持剂量;每日用药次数、间隔;疗程服药后预计疗效及起效时间、维持时间药品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有否替代药物或其他疗法药品的鉴定辨识、贮存和有效期药品价格、报销,是否进入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等医师用药咨询新药信息合理用药信息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禁忌证护士用药咨询药物的配伍、配伍禁忌、剂量、用法,注射剂配置溶媒、浓度和输液滴注速度,以及输液药物的稳定性和配伍的理化变化、药品的保管等信息高频考点3:患者合理用药的服药时间服药时间举例空腹服活血化瘀药宜空腹服药,如:桃核承气汤峻下逐水药空腹服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如十枣汤驱虫药空腹服可使药效更佳攻积导滞药空腹服可使泻下之力更强饭前服补益药宜饭前服以利于吸收,如六味地黄丸,参芪白术散健胃消食药宜饭前服制酸药宜饭前服,以减少胃酸分泌,増强对胃黏膜的保护病在胸腹以下,如肝、肾等脏器疾病宜饭前服,旨在使药力直达病所,发挥最佳效力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及苦寒伤胃之药宜饭后服病在胸膈以上,如头痛、眩晕、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使药效停留于上焦,便于发挥药效。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中医方剂是中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组合形式,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诊断特点,选用一定种类的药物进行配伍,并依照一定比例制备而成的。
方剂的制定不仅考虑了药物之间的药性、功效和剂量搭配,还经过了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
中医方剂书是整理和记录了大量方剂信息的专业书籍。
在中医方剂书中,有许多包含了特定病症的方剂,也有一些总结了中医临床经验的专著。
下面将介绍几本比较全的中医方剂书。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是张仲景所著,辑录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剂。
伤寒病是指温病的一种,主要症状包括寒热不退、恶寒发热、头痛体痛、食欲不振等。
《伤寒论》中有几十种方剂,包括桂枝汤、牛黄解毒片等。
这些方剂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临床中广泛使用。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是张仲景所著,该书分为189篇,记录了许多治疗肝胆、呼吸、神经、消化等疾病的方剂。
其中包括了"病机不明,即为虚实"的观点,并提出了"治疗重在治本"的原则。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有麻黄汤、小建中汤等,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千金方》是北宋时期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共有30卷,收录了各类疾病的近千种方剂。
《千金方》详细记载了方剂的应用与组成,对药物的性能、功效、剂量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这本书是中医方剂书中较为全面的之一,内容丰富,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方源》是明代祝谢灵运所著的一本中医药方剂书,该书收录了大量的方剂,涵盖了各类疾病的治疗。
《方源》中的方剂多有辨病症候,针对病因病机,以及常规主治方剂的补充和调配。
该书详细描述了方剂的组方、用药、用量等要点,是中医方剂书中的一本重要参考书籍。
除了上述几本中医方剂书外,还有《医宗金鉴》、《四气调神大补方》、《王叔和医宗金鉴》等是中医方剂书中的重要著作,涵盖了众多方剂信息。
综上所述,中医方剂书是整理和记录了中医方剂信息的专业书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记录了中医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更多2019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与方剂点击这里(公众号关注:百通世纪获取更多)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与方剂一、历代本草著作及其学术价值二、中药性能三、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一)对因功效1.祛邪: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
2.扶正:补气、助阳、滋阴、养血。
3.调理脏腑或气血: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
4.消除病理产物: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
(二)对症功效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具体内容: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
(三)对病证功效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
(四)对现代病证功效降血压(夏枯草)、降血脂(决明子)、降血糖(天花粉)、抗肿瘤(半枝莲)。
[更多中药与方剂请点击百通世纪进入]四、七情配伍(一)内容1.单行:单味药2.相须:性能相类似,配合后加强疗效。
3.相使: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合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
辅药增强主药的疗效。
4.相畏:一药的毒性/有害作用被另一药抑制/消除。
5.相杀:一药能消除另一药的毒性。
(6)相恶:两药配合,一药减弱另一药的药效。
(二)举例1.独参汤——单行2.石膏配知母——相须3.茯苓配黄芪——相使4.半夏畏生姜——相畏5.生姜杀半夏——相杀6.人参恶莱菔子7.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三)效用1.相须、相使——增效;2.相畏、相杀——减毒;3.相恶——减效;4.相反——增毒。
(四)配伍目的1.增强治疗效能2.扩大治疗范围3.适应复杂病情4.减少不良反应[更多中药与方剂请点击百通世纪进入]五、方剂与治法(一)八法1.汗法:发汗解表、宣肺散邪2.吐法:涌吐——从口中吐出。
3.下法:荡涤肠胃——泻出。
4.和法:和解或调和。
5.温法:温中、祛寒、回阳、通络。
6.清法:清热泻火。
7.消法: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
8.补法: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
(二)组方原则1.君药:治主病/主证。
执业药师中药药剂学辅导
精华醋炙法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执业药师中药药剂学辅导精华——醋炙法
1.醋炙目的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痛的作用;又如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2.醋炙的操作方法
(1)先拌醋后炒药一般药物均可采用此法。
(2)先炒药后加醋此法多用于树脂、动物粪便类药物。
醋的用量一般为:药物每100kg,用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
3.注意事项:
(1)若醋的用量较少,不能与药物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与药拌匀;
(2)先炒药后加醋时,宜边炒边喷醋,使之均匀;
(3)火力不宜大,一般用文火。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中医药文献与信息第一节概述中医药信息来源1.图书;2.专业期刊;3.报纸;4.会议文献;5.学位论文;6.专利文献;7 产品样本。
第二节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瘟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
第三节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
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
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点经典考点1:常用古文献典籍(一)主要本草典籍典籍名称记忆要点《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药物三品分类法。
载药365种。
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本草经集注》药物分类按自然属性进行区分,创设了“诸病通用药”专项《新修本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药典性本草),开创图文对照编纂药学专著的先例,也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本草纲目》分作16部,载药1892种,附有药物图谱1109幅(二)主要方书典籍典籍名称记忆要点《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备急千金要方》序例中著有“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两篇专论有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等名方载有《大医精诚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医德的专书《千金翼方》唐朝孙思邈撰著,是《千金要方》的续编《外台秘要》继《千金方》后又一部综合性医学巨著,收集许多民间单方验方《太平圣惠方》宋朝王怀隐等编修而成,因证设方,药随方施,理法方药兼收并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官府颁行,我国第一部成药典《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三)主要炮制典籍典籍名称记忆要点《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教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前人炮制技术和经验,初步奠定了炮制学基础《炮炙大法》明•万历吋著名医药学家缪希雍的炮制专书。
全书按药物类别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谷、菜、人、兽、禽、虫鱼等14部,共439种中药《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所著,收录药物232种,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A、《神农本草》B、《伤寒论》C、《金匮要略方论》D、《新修本草》E、《本草经集注》正确答案:D经典考点2:患者合理用药的服药时间服药时间举例空腹服活血化瘀药宜空腹服药,如:桃核承气汤峻下逐水药空腹服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如十枣汤驱虫药空腹服可使药效更佳攻积导滞药空腹服可使泻下之力更强饭前服补益药宜饭前服以利于吸收,如六味地黄丸,参芪白术散健胃消食药宜饭前服制酸药宜饭前服,以减少胃酸分泌,増强对胃黏膜的保护病在胸腹以下,如肝、肾等脏器疾病宜饭前服,旨在使药力直达病所,发挥最佳效力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及苦寒伤胃之药宜饭后服病在胸膈以上,如头痛、眩晕、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使药效停留于上焦,便于发挥药效。
拼音名:WuweiziKeli
标准编号:WS3-B-2093-96本品为五味子制成的颗粒剂。
【制法】取五味子,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分次滤过,合并滤液,静置,分取上清液,浓缩至适量,加乙醇2倍量,充分搅拌,静置24小时,滤过,滤渣用60%乙醇洗涤,洗液与滤液合并,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6(50℃)的稠膏,加蔗糖粉适量,搅匀,制成颗粒,干燥;或压制成块,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的颗粒或块状冲剂;味酸、甜。
【功能与主治】敛气生津,补益肺肾。
用于头晕,失眠,自汗盗汗,气短口干及神经衰弱等。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
【规格】每袋(或块)重10g.
【贮藏】密封。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教材知识点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教材知识点下面是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教材知识点,总结如下,旨在帮助各位2016年执业药师考试的考生。
老年人群中药的使用一、老年人合理使用中药的原则1.辨证论治,严格掌握适应证2.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用药宜从最小剂量开始。
■甘草1-3g调和药性,5-15g益气养心,大量可出现水肿、低血钾、血压升高。
■大黄1~5g泻下,小剂量0.05~0.3g收敛而便秘。
■苏木小量和血,大量破血。
■长期服用易出现中毒。
马兜铃酸制剂:慢性肾功能衰竭;黄花夹竹桃制剂:洋地黄样蓄积中毒;胖大海:大便溏泻、饮食减少、脘腹胀闷、消瘦;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紫雪丹、至宝丹:慢性汞中毒。
二、合理服用滋补药辨证论治,按需行补,不需不补。
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
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
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
■《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
5.互联网资源A型题1.堪称为我国第一部成药典是A.《普济方》B.《本草纲目》C.《金匮要略》D.《太平圣惠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答案】E2.专卷收载民族药的药物专著是A.《普济方》B.《本草纲目》C.《太平圣惠方》D.《中华本草》E.《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答案】DX型题1.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A.药用辅料B.药材及饮片C.植物油脂和提取物D.成方制剂和单方制剂E.生化药品和生物制品【答案】BCD2.我国的药品标准有A.《中国常用药品集》B.《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C.《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答案】BCD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瘟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014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精编复习资料腻粉膏腻粉膏:拼音:Nì Fěn Gāo处方:猪脂(炼)六两,松脂半两,腻粉、胡粉、黄连(为末)、甘草(为末),各一两。
制法:上件药,先以猪脂煎松脂,次入黄蜡二两,滤去渣,次下腻粉并四味,搅匀,倾於瓷器中。
功能主治:治风邪热毒客搏皮肤,身体生疮,痒痛无时,及大疥作疮,赤疼痛,浸淫侵展,肌汁不绝。
拨热毒,止疼痛,生肌肉,敛疮口,神效。
用途用量:每用药少许涂之,日三、四易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乌蛇膏乌蛇膏:拼音:Wū Shé Gāo处方:吴茱萸、独活、细辛、白僵蚕(去丝、嘴、炒)、半夏、蜀椒(去目、炒)、防风、赤芍药、当归、桂心、川芎、香白芷,各半两;乌蛇、黄蜡,各二两;乾蝎、附子(去皮、尖),各一两。
制法:上件细,以炼腊月猪脂二斤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为度,绵滤去渣,下蜡,入瓷器内盛。
功能主治:治风邪毒气外客皮肤,薰发成肿,所起不定,游走往来,时发痒痛,或风毒势盛,攻注成疮,赤多脓,疮边紧急,但是风肿,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用,取少许摩之令热,日三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软金丹拼音:Ruǎn Jīn Dān处方:使君子(炒、为末)、兖墨(烧、研)、青黛(细研)、麝香(细研)、腻粉(研),各一分;胡黄连(为末)一分,寒食面七钱半,天浆子七个(炒、为末)。
制法:上合研匀,以白面糊为圆,如小豆大医功能主治:治小儿惊风壮热,多睡惊掣,精神昏愦,痰涎壅塞,手足搐搦,目睛上视,项背强硬,牙关紧急。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煎金银薄荷汤化下。
五岁以上可服二圆,更量大小、虚实加减,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定命丹拼音:Dìnɡ Mìnɡ Dān处方:青黛(研)半钱,蟾酥(乾者、酒浸一宿)一钱,乾蝎(全者、微炒)七个,麝香(研)一字,白附子(炮为末)半分,天南星(炮、为末)一分。
(一本不用天南星)。
医疗卫生: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与技能辅导—补虚剂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泄泻,脱肛。
不宜与藜芦或其制剂同服。
参芩白术散: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皂角及其制剂同时服用。
参芪片:补益元气。
用于气虚体弱,四肢无力。
阴虚或实热证者忌用。
香砂六君丸:益气健脾,和胃。
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薯蓣丸:调理脾胃,益气和营。
用于气血两虚,脾肺不足所致。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皂角及其制剂同用。
当归补血口服液:补养气血。
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两亏。
补血代表方。
八珍丸:补气益血。
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月经过多。
人参养荣丸:温补气血。
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皂角及其制剂同用。
人参归脾丸: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肿。
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十全大补膏(丸):温补气血。
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月经过多。
不宜与藜芦,赤石脂及其制剂同用。
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遗精盗汗,消渴。
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赤短。
左归丸:滋肾补阴。
用于真阴不足,腰膝酸软,盗汗,神疲口燥。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
麦味地黄丸:滋肾养肺。
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
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
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
河车大造丸:滋阴清热,补肾益肺。
用于肺肾两亏,虚劳咳嗽,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
四神丸:温肾散寒,涩肠止泻。
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
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
五子衍宗丸:补肾益精。
章节一、执业药师与中药药学服务八、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二、中医理论基础九、中医儿科五官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三、中医诊断基础十、民族医药基础知识四、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十一、中药调剂和贮藏养护五、治则与治法十二、中药的合理应用六、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十三、中药用药安全七、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章 执业药师与中药药学服务 考点一、考点一、中药药学服务的重要人群中药药学服务的重要人群:: (1)用药周期长的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或终生用药者; (2)病情和用药复杂,患有多种疾病,需同时合并应用多种药品者; (3)特殊人群,如特殊体质者、肝肾功能不全者、过敏体质者、小儿、老年人、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血液透析者,听障、视障人士以及特殊职业者如驾驶员等; (4)用药效果不佳,需要重新选择药品或调整用药方案、剂量、方法者; (5)用药后易出现明显的药品不良反应者; (6)应用特殊剂型、特殊给药途径者。
【多项选择题】 中药药学服务的重要人群包括 A.用药周期长的慢性病患者 B.特殊剂型特殊给药途径者 C.易出现明显的药品不良反应者 D.病情和用药复杂的患者 E.肝肾功能不全者『正确答案』ABCDE『答案解析』以上五个选项均是属于中药药学服务的重要人群。
考点二、中药药学服务的模式与内容考点二、中药药学服务的模式与内容项目内容中药药学服务模式及转变①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
②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此基础上,以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
③逐步建立起以合理用药为核心,以患者为中心的中药药学服务模式中药药学服务的内容包含与患者用药相关的全部需求。
除传统的中药处方调剂工作以外,还包括中药处方点评、用药咨询、中药医嘱审核、参与临床查房、开展药学查房、开展药学监护、参与临床会诊、患者用药教育、健康宣教、个体化药学服务及用药安全性检测等多个环节 考点三、常用古文献典籍考点三、常用古文献典籍 书名地位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薄 荷 【来源】 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茎叶。 【性味归经】 辛,凉。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凉,气味芳香,质轻上浮,入肺、肝经,疏泄清利,既善散上焦风热而清利头目与咽喉,又能透发疹毒和疏肝。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主治病证】 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②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证。 ③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④肝气郁滞,胸闷胁胀。 【用量用法】 3~6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耗气,故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牛蒡子 【来源】 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苦性寒,疏散清宣滑利。外散风热,内解热毒,上宣肺气,下利二便,虽发汗不如薄荷,但长于清解热毒。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主治病证】 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②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 ③麻疹不透,风热疹痒。 ④热毒疮肿,痄腮。 【用量用法】 3~9g。煎服或入散剂。入煎剂宜打碎,炒用寒性减。 【使用注意】 本品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蝉 蜕 【来源】 蝉科昆虫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寒质轻,疏散清透解痉,功在肺、肝二经。发汗不如薄荷,清热不如牛蒡,长于祛风解痉与明目开音。 【功效】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主治病证】 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音哑咽痛。 ②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③风热或肝热目赤翳障。 ④小儿惊哭夜啼,破伤风。 【配伍】蝉蜕配胖大海:蝉蜕甘寒质轻,疏散风热,宣肺疗哑;胖大海甘寒,清宣肺气,利咽开音。两药相合,清宣肺气,利咽开音力强,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用量用法】 3~9g。煎服或作丸散服。止痉宜大量用。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 桑叶 【来源】 桑科植物桑树的干燥叶。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质轻疏散,苦寒清泄,味甘兼润,入肺能疏散清润,入肝能清火益阴,并兼凉血止血。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主治病证】 ①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咳嗽头痛。 ②肺热燥咳。 ③肝阳眩晕,目赤肿痛,视物昏花。 ④血热吐衄轻证。 【配伍】 桑叶配菊花:桑叶苦甘寒,菊花辛甘苦微寒,二药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合用后药力更强,善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肝热目赤、肝阳眩晕及肝肾亏虚目暗不明。 桑叶配黑芝麻:桑叶平肝益阴明目,黑芝麻补精血润肠,二药合用,补肝肾明目力强,治肝肾亏虚视物昏花效佳,兼肠燥便秘者尤宜。 【用量用法】 5~9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润肺止咳宜蜜炙用。 菊 花 【来源】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黄者名黄菊花,白者名白菊花。 【性味归经】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香轻散,苦寒清解,味甘略兼益阴,疏散清降并能。入肺经,善疏散风热而清利头目;入肝经,善泻热益阴而平肝明目;兼清解热毒而治疮肿。 【功效】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病证】 ①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 ②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 ③肝阴虚的眼目昏花证。 ④肝风头痛及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证。 ⑤热毒疮肿。 【配伍】 菊花配枸杞子:菊花辛甘微寒,清肝明目,益阴平肝;枸杞子甘平,滋补肝肾明目。二药合用,补肝肾明目力强,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用之效佳。 【用量用法】 9—15g。煎服或入丸散。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专业知识一》精华总结版第一章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本草代表作。
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当代。
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第四节中医药的联合应用一、中西药联用的特点(一)协同增效●黄连、黄柏+四环素、呋喃唑酮、磺胺甲基异噁唑。
●金银花+青霉素。
●枳实+庆大霉素。
●甘草、白芍、冰片+丙谷胺。
●甘草+氢化可的松。
●茵陈蒿汤、大柴胡汤+利胆药。
●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方+三联或四联疗法。
●小青龙汤+激素(小儿轻中度急性哮喘)。
●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量合剂。
●丹参注射液+间羟胺、多巴胺。
●生脉散、丹参注射液+莨菪碱。
●复方丹参注射液+门冬氨酸钾。
(二)降低毒副作用●艾迪注射液+顺铂●康爱注射液+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甘草+呋喃唑酮●石麦汤+氯氮平●海螵蛸、白及粉+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白及、姜半夏、茯苓+碳酸锂(三)减少剂量●苓桂术甘汤+地西泮。
●五酯胶囊+他克莫司胶囊。
二、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一)在药动学上的相互作用1.影响吸收——影响药物透过生物膜吸收:①大黄、虎杖、五倍子、石榴皮,牛黄解毒片、麻仁丸、七厘散+红霉素、士的宁、利福平等同用。
②蒲黄炭、荷叶炭、煅瓦楞子+生物碱、酶制剂。
③果胶类药物(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丸、山茱萸)+林可霉素(洁霉素)。
④含槲皮素中药+碳酸钙、氢氧化铝、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
⑤槐角丸+磺胺类抗生素。
⑥朱砂+溴化物。
⑦雄黄+亚硝酸盐类。
⑧山楂、乌梅+氨茶碱、碳酸氢钠。
⑨硼砂、煅牡蛎+阿司匹林。
1.影响吸收——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①胃宁散、复方陈香胃片、活胃胶囊+阿司匹林、头抱霉素的吸收。
②麻黄、颠茄、洋金花、曼陀罗、莨菪+红霉素、洋地黄类药物。
③石膏、海螵蛸、自然铜、赤石脂、滑石、明矾,牛黄解毒片+四环素类抗生素(红霉素、洋地黄类药物)。
2.影响分布①硼砂、红灵散、女金丹、痧气散+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
②糅质+磺胺类药物。
③银杏叶+地高辛。
④香豆素类药物(独活、白芷、羌活)+甲苯磺丁脲。
⑤丹参、黄连、黄柏+华法林。
3.影响代谢(1)酶促反应:①酒剂、酊剂+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安乃近、利福平、二甲双脈、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