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药本草著作典籍统计
- 格式:xlsx
- 大小:13.43 KB
- 文档页数:4
中药发展时间轴
中药发展时间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以下是中药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里程碑事件的时间轴:
- 约10000年前: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观察和利用植物、
动物等自然资源治疗疾病。
- 公元前476年:《黄帝内经》问世,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
之作,其中记载了草药的使用。
- 公元前200-公元前100年:《神农本草经》发布,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草药本草书,系统总结了300多种中草药。
-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东汉时期,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
病论》,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对中药的应用有很大影响。
- 公元1269年:元朝时期,《本草纲目》由李时中编撰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本草学著作之一,收录了1892种中药。
- 公元1578年:明朝时期,李时中的《本草纲目》被修订复
刻成《本草拾遗》,增加了新的植物和虫草。
- 公元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发布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成为对中药品质的法定规范。
- 20世纪50年代:中医药经过现代科学的临床实验和研究,
开始引入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中药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认可和需求增加,中药开始走向国际化,出口到世界各地。
- 21世纪至今: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医学体系之一。
这只是中药发展的一部分关键节点,中药的历史和发展非常丰富复杂,还有许多重要事件和进展未在此列举。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神农本草经》秦汉载药365《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730种《唐本草》唐苏敬等《本草拾遗》唐陈藏器《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图经本草》宋苏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3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中药品种混乱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2本草记载不详○3一药多基愿○4历史沿革变化○5无专业知识,误种、收、售、用○6掺伪作假○7类似品取代影响中药材质因素:○1栽培变异○2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3产地○4采收季节、时间○5运输贮藏○6掺伪或用非药用部位○7提取、干燥后再用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草药○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3以有效成分为线索○4药理筛选结合临床治疗○5从古代草本中寻找○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中药采收规律:○1根及根茎:秋冬○2茎木:秋冬或全○3皮:春末夏初○4叶: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5花:在花完全盛开前○6果实种子:果实在成熟或未成熟幼果或随熟随采,种子在果实成熟时○7全草:茎叶茂盛时○8菌藻地衣:视品种而定中药鉴定的依据:1中国药典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二者均称部颁药品标准)取样原则:1有代表性2均匀性3留样保存中药鉴定常用方法:1来源2性状:十要素(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3显微4理化:物理常数测定、常规检查、一般理化检查、色谱、光谱、色谱—光谱联用仪分析、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中药拉丁名的命名方法:1药用部位+属或种名2药用部位+属名+种名3药用部位+et或seu+药用部位+属名4药用部位+属名+seu+属名5如有形容词形容前面药用部位名词时,则列最后6直接以属名或种名,或俗名命名,或国际通用名称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加工品人参: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分别称北柴胡和南柴胡。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此时期出现了不少新药、外来药。
第01讲历代本草著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讲义编号NODE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五)《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李时珍。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
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讲义编号NODE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讲义编号NODE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讲义编号NODE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概述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
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四气(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张欣莹07117127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七大部分。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二)试卷结构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1山海经山海经密码先秦2五十二病方西汉以前(战国晚期)3范子计然春秋时期或汉代4神农本草经东汉5广雅三国魏明帝时(227-237)6崔豹《古今注》晋惠帝时(290-360)7郭璞西晋276-3248吴普本草魏晋时期约3世纪撰写于208-239之间9名医别录陶弘景整理魏晋时期约3世纪10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期420-479 亦有认为在唐末(祝亚平)11本草经集注南朝陶弘景(452年~536年)成书约500年以前12药性论唐甄权541-643李时珍认为)或五代后周(951~960)孟贯(范行准认为)13新修本草唐显庆时期657编写-659成书苏敬(苏恭)14《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
15食疗本草唐孟诜成书约在705~706 范行准认为原书名《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约在721~73616本草拾遗唐·陈藏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17食医心镜唐咎殷约成书859年18海药本草五代李珣19日华子本草开宝年间(968-975)尚志钧认为吴越天宝年间908-92320蜀本草五代后蜀韩保昇约成书于935-94521本草和名日本醍醐天皇延喜年间(901~902)深江辅仁撰22开宝本草宋开宝年间刘翰、马志等①开宝新详定本草973 ②开宝重订本草974,通常指后者23天平御览药部李昉等983年编成24嘉佑本草掌禹锡苏颂等嘉佑二年编写1057,1060年完成25本草图经苏颂嘉佑六年编写1061次年颁行26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陈承)元佑七年初刊109227証类本草通常认为在1097-1100 110828大观本草1159年绍兴本草(依据大观本草校订)1116政和本草(有两种,现在流行的为元初张存惠据原本和《本草衍义》校刊的《重修政和经史备用本草》29本草衍义寇宗奭宋政和6年1116年成书,1119年刊30履巉岩本草南宋画家王介嘉定庚辰(1220年)31宝庆本草折衷南宋陈衍(1190~1264)成书于1248年32洁古珍珠囊张元素金成书约1200年33药类法象李杲(1180~1251)34汤液本草(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成书一般认为在1238~1248年35本草衍义补遗朱振亨(1281~1358)36本草发挥徐彦纯(~1384)37增广合剂局方38.药性总论39饮膳正要忽思慧133140救荒本草朱橚(1362?~1425)永乐间1403~1424成书41滇南本草约1436~1449年42兰茂(1397~1476)43本草会编汪机(1463-1539)44本草集要1496 成书(明)王纶1460~1537(汝言、节斋)编(集取《证类本草》)45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明1532年编成46本草蒙筌陈嘉谟(1486~1565年后)嘉靖年间1565成书47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王文洁约1578年成书48万病回春龚廷贤158749本草纲目李时珍(1518~1593)万历二十一年1593 金陵初版50本草真诠1602成书(明)杨崇魁编51本草原始1612成书(明)李中立(正宇)撰今河南杞县人52炮炙大法(明)缪希雍成书162253野菜博录鲍山歙县人(隐居黄山)成书于1622年54本草汇言倪朱谟成书在1624年之前55本草正张景岳成书1624年56本草乘雅半偈卢之颐(1598~1664)钱塘人1647年完成《本草乘雅》57本草崇原张志聪成书于166358本草述1664年成书刘若金59本草汇郭佩兰苏州人1655年成书60握灵本草王翃(翰臣、东臯)编浙江人1682终稿61本草备要(清)汪昂(讱庵)撰增订复刻本169462本经逢原张璐(1617~1699)成书于1695 (本书是从《纲目》中选常用药加以引申)63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徐大椿(1693~1771)成书于173664长沙药解黄元御成书1753年65本草从新吴仪洛浙江海盐人1757成书(本书是增补《本草备要》)66得配本草为浙江余姚三围医家合著成书约1761年67百草镜赵学楷赵学敏胞弟68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恕轩)编1765刊行69本草求真成书似1750年黄宫绣抚州宜黄人70质问本草(清)吴继志(子善)撰178271本草经读陈修园约在1801年后撰72本草述钩元刘若金撰杨时泰编约184273本草求原1848 (清)赵其光(寅谷)编74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濬(1789~1846)1848年刻植物名实图考长编75神农本草经赞1850 (魏)吴普等述(清)叶志诜(廷芳、东卿)撰76本草问答唐容川成书1893年77本草思辨录周岩(1832~1905)成书于190478分类草药性或草药性佚名民间师徒口授有关的记载成书约190679药义明辨1911 苏廷琬撰80日本植物名彙1884 松村任三(1856一1928)18本草便读1887年清张秉成撰(注:从图来看,很多似乎是选自日本的书籍,如阿魏图)82植物学大辞典1918年植物名汇拾遗1920年安吉张宗绪83《本草正义》1920年张山雷84植物名彙1921年松村任三85增订伪药条辨1928年刊曹炳章在郑肖岩1901《伪药条辨》的基础上增补编写的86汉药写真日1929年87中国新本草图志1931年赵燏黄著88药物出产辨陈仁山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出版1933年89新本草纲目1933年90现代本草生药学1934赵燏黄91药物图考1935年92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 陈存仁93中国植物图鉴1937年贾祖璋,贾祖珊94祁州药志1936年95中国药物学大纲(日)1936 伊豫專安96祁州药志1936赵燏黄97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赵燏黄1937年98中学植物教科书(日)松村任三,(日)齐田功太郎著;寿芝荪译194499中国北部之药草(日)石户谷勉著商务印书馆, 1946版1950年版100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1954年徐国钧新本草备要1955101药用植物志1955年~1965年生药学1958 徐国钧102中药志1959年~1961年103最新和汉药用植物日1959 剎米达夫104中药学1959年105药材资料汇编1959106山西中药志1959107四川中药志1960108陕西中药志1961109药材学1963年徐国钧110药材学1963年徐国钧111四川野生经济植物志1963112中药材品种论述(上)1964 谢老113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972~1976114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年115中药大辞典1975年116中药志(新版)1982年。
中药古籍著作
中药古籍著作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中药的书籍,这些书籍记录了中药的药性、药效、用法、炮制方法等内容,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药古籍著作:
1. 《神农本草经》:这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共收录了 365 种药物,被誉为“中药之祖”。
2. 《本草纲目》:这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共收录了 1892 种药物,对中药的药性、药效、用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3. 《伤寒杂病论》:这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其中包括了许多中药方剂,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千金方》:这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其中包括了许多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医方集解》:这是清代医学家汪昂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其中包括了许多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中药古籍著作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药学历代著作及成就一、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学: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因为其中以植物药居多,因此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自古也把中药称为“本草”。
二、历代著作及主要成就。
2.1夏、商、周时期。
2.1.1《诗经》: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
书中收录100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如芍药、枸杞、苍耳、蟾蜍、鲤鱼等。
2.1.2《山海经》:记载药物120多种,其中有关于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
2.1.3《黄帝内经》: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中药归经学说;提出了中药升降沉浮学说理论基础;提出了五脏苦欲补泻及五运六气与用药的关系,曾对中药的应用产生很大的影响。
2.2秦汉时期2.2.1《五十二病方》:载药240余种,载有医方280多个,治疗病种涉及内、外、妇、五官等科。
2.2.2《神农本草经》:①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全书载药365种,按照药物不同的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
其中上品药120种,可延年益寿、滋补强壮,没有毒或者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药120种,治病或补虚,需要斟酌用之;下品药125种,功效治病攻邪,多有毒,不可久服。
②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
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辩证用药、服药方法以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
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加工、贮存、真伪鉴别等。
③记载了常山截疟、阿胶止血、当归调经、苦楝驱虫、乌头止痛、黄连治痢、麻黄定喘、海藻治瘿等。
④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2.3两晋、南北朝时期2.3.1《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著)①载药730种,对魏晋以来三百多年间中药学的发展做了全面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