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8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是夏朝至秦朝约六百余年历史的综合性史书,由司马迁撰写。
全书共一百三十余万字,分十二本。
司马迁从史料的采集到史学史法的研究,从历史的思考到文风的构成,都表现了他严密的科学态度和非凡的史家才能,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了以史料分析、评说历史的方法,详尽地记录了从夏朝到秦朝的历史,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史记》的版本目前有很多,但以珍本刊本《文景之书》和清代平板活字本《规矩书》最为著名。
这表明《史记》一直都备受史家、文史工作者以及读者们的关注。
《史记》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的史料翔实、文笔优美,更重要的原因是司马迁在书中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今天我们将对《史记》进行探究性研读,以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历史价值。
我们可以从《史记》中的叙事角度进行研读。
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一种以史料为基础,以评论为引导的叙事方法。
他以史料为依据,通过自己对历史的评说和思考,用文字重新呈现了历史。
这种史学方法是《史记》的一大特色,也是司马迁对历史进行思考的方式。
在研读《史记》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司马迁的叙事方法进行分析,了解他对历史的观点和态度。
我们可以从《史记》的思想内涵入手进行研读。
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到“天命”,强调君王的统治合法性来自于上天的安排,这是一种古代的历史观念。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提到了“夫余民者,非美者也;谷者,非美者也;琴瑟管磬,非美者也;舞剑蹋鞞,非美者也。
然而余民贵美食美衣,而欲入于王室,不可谓无美矣。
”这种关于民众和美的思考,体现了司马迁对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研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司马迁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理解,体会到他对于史学的独到见解。
《史记》也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许多制度和规范。
司马迁在书中多次提到了政治制度、礼乐教育和文化传统,对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观察。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学常识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经典.史部指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认可的“正史”、“野史笔记”及其他史书.子部是指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
集部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为主。
1、经:四书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合称为“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和《中庸》本来是《礼记》中两篇。
到宋朝时有“十三经"的说法,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2、史:“二十四史”是指自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直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这些史书通常被视为“正史”.在正史之外,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唐代刘知几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等也有很大影响。
3、子:囊括了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
类别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4、集:收录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梁朝萧统编的《文选》。
《全唐文》、《全唐诗》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5、六艺: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为《五经》.6、《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历时15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7、《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
8、《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思想。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前言《经典常谈》是一本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为主题的选修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选取了包括《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在内的中国古代经典,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以该教材为主题,探讨学习该书的相关问题。
二、教材分析2.1 教材概况该教材共包括1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较为经典且有代表性,篇幅适宜,并配合注释和阅读指南,能深入浅出地传递古代经典文化,使读者轻松地掌握和理解。
2.2 内容分析《经典常谈》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这个主题,每篇文章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涵盖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人性、理念、社会道德规范等,内容十分丰富。
同时,该教材对每篇文章配有详细的注释和阅读指南,使得学生即使缺乏背景知识也能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阅读体验《经典常谈》非常适合作为选修教材使用,不仅篇幅适当,内容丰富,而且又有注释和指南辅助,使得学生的阅读体验非常好。
此外,该教材可以随时拿起来阅读,不必担心重读会出现疲劳感。
三、阅读心得3.1 论语《论语》是一部纪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而《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很多地方是有分歧的。
但是,在我的眼中,孔子是一个既聪明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他总是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
我认为,这是我从《论语》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3.2 孟子《孟子》是一部较早的儒家经典,主要是孟子的思想和长篇的例子。
孟子充分表达了他对道德的理解和他的治国方略。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从中得到了一些防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方法。
同时,我也发现在现实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需要从中学习和有所作为。
3.3 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先秦道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被誉为“道家三宝”之一。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非常深奥的文化遗产,它充满了哲学色彩,内容幽远深邃。
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道理,如对待事物的看法,对待生命的尊重等。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读后感引言在高中阶段,我有幸能够选修中国文化经典课程,通过研读一系列的中国经典著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对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希望能够把这些精彩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
孔子的《论语》教给我的智慧孔子的《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性的洞察力。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倡的“仁”的概念给了我很多启示。
仁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他人福祉的态度,它教导我们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让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与他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孟子的《孟子》激发了我的人性之光《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一部分,它的内容主要是孟子的言论和思想。
通过研读《孟子》,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对于道德的强调。
他认为人性本善,主张要发扬天性中的善良,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性中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和善良,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孟子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紧密联系。
《红楼梦》带给我的思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一部分。
这部小说以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阅读《红楼梦》之后,我深深被曹雪芹的文笔所折服,也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通过对贾府的描绘,小说意蕴着封建社会阶级固化的悲剧,让我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命运束缚。
同时,小说中对于囚徒命运的描写也教导了我要珍惜眼前的时光,不要被命运所束缚,而是要积极面对生活,活出真正的自我。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之美《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了许多古代文化经典作品的文集。
这些古文经典不仅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
第一课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经典方面的知识1、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中国古代的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
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了宋朝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和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做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成为四书。
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
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了二十五史的说法。
这些史书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
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者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
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等等。
子部是更大的一个部类。
先秦时候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各家都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都属于子部。
魏晋以后子部范围不断扩大,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籍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
集部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
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
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梁代萧统编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收录先秦到梁初一百三十多家的作品七百多篇,对后世影响很大。
还有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史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文献之一,由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而成。
它呈现了从黄帝到西汉武帝的历史纪录,被人们视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史记》进行探究性研读,分析其主要特点和价值。
一、《史记》的主要特点1. 巨大的内容量《史记》包含了239篇文章,共计50余万字。
它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科学等诸多方面,呈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全貌。
作为史书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分,本纪更是包涵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革,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历史研究的价值。
2.注重描写人物在《史记》中,人物描写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司马迁通过对各种历史人物的描写,透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政治信念等因素,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这些人物的传记,既记录了各种真实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人物的风采,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3. 采用褒贬并行的方法《史记》采用了褒贬并行的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方孝孺曾经说过:“在史学上,褒贬并行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司马迁尽量客观地描绘历史人物的言行,既称颂其德行卓越的地方,又批评其不好的行为,所以反映了历史人物的数量一定,但它的分布地区差异较大,比如西周时期的记载就较少。
4. 历史事件记述详实《史记》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非常详实,有时甚至笔笔措辞公正,使人们称其为中国史学之冠,代表了古代的卓越历史文献。
同时,它也提供了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能够较全面认识的机会。
二、《史记》的价值1. 提供史学重要素材《史记》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对于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各类大中小型研究项目,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的认识。
2. 传承古代思想《史记》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不仅具有史家编录的特色,也蕴含着华夏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它提倡“知史守志”,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启示,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着极深的启示意义。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古代经典之一,它记录了从前秦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这部巨著由司马迁著,共计130篇,分为五个部分,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
等各个领域的内容。
在研读《史记》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还要关注《史记》的思想内涵。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历史记载,它还蕴
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司马迁在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反映了他对于历史发展
规律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深入研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思想
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对于社会制度的评价和思考,进一步增加我们对于古代社会的了解。
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在研读《史记》时,我们应该采取综合的阅读方法。
由于《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内容庞杂,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页页的表面文字,还要深入到背
后的思想和内涵中去。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篇章或者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深入研读,从而加深对于整部史书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也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获得
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史记》是一部富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的经典之作。
通过研读《史记》,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自己的历史观念和文学修养,同时也
能够丰富我们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类历史的认识。
我们应该积极投入到《史记》的研读中,
去探究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说明一、课程目标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4.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选文原则1.本教材主要从历代文化经典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书中各单元同时兼顾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应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两条线索相互结合,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或者是为了照顾学生的接收能力,某些中国文化发展阶段上的重要著作没有过多的涉及,比如魏晋玄学的著作、清朝乾嘉时期的考据学著作等。
2.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已接触过一些中国文化论著,本课程充分考虑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加深对经典论著和此前必修课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自然的延伸。
在篇目选择与讲授角度上,还充分考虑了语文课的特点。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不仅能够让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还能健全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一、课程目标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4.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选文原则1.本教材主要从历代文化经典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书中各单元同时兼顾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应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两条线索相互结合,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或者是为了照顾学生的接收能力,某些中国文化发展阶段上的重要著作没有过多的涉及,比如魏晋玄学的著作、清朝乾嘉时期的考据学著作等。
2.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已接触过一些中国文化论著,本课程充分考虑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加深对经典论著和此前必修课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自然的延伸。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由司马迁撰写,以定史为宗旨,共分主纪、载记、表、书、世家、列传六部分,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有着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历史分析,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史记》主纪部分,通过编年叙事的方式,概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五帝之时”、“夏商之际”、“周室之衰”等。
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封建朝代的历史沿革,还阐述了社会制度、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和演进。
同时,司马迁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寻访史官、查阅官方档案、阅读各地史籍等,使得《史记》具有了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
载记部分则是对当时各国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详细记录和分析。
其中包括《吕氏春秋》、《孟子》等经典的摘录和引用,司马迁在这里既引证了史实,又插入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命运。
表部分则是对那些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科学家等人物的简介和评价。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司马迁让读者对他们的形象和历史地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扁鹊仲尼列传》中,司马迁对扁鹊和孔子的评价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录,更是一种对他们思想和活动的深刻剖析和评价。
书部分也是一个重要部分,收录了各种文物、典籍、制度等的材料,如《尚书》、《周礼》等,丰富了整部《史记》的内容和价值,让读者能够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历史知识。
世家和列传部分则着重记录了各个朝代的皇帝、将领、文臣等人物的事迹和经历。
不仅介绍了他们的荣辱成败,还展示了他们的性格、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等。
如《秦始皇本纪》、《韩信盗号列传》等,不仅介绍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个人故事,而且还深刻剖析了他们所处时代和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历史意义。
总之,《史记》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深刻分析的历史著作,具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
读者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并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典籍导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根基深植于古代经典中。
古代典籍作为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传承和文化精髓。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本文将以导读的方式介绍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典籍,供读者了解、研究和欣赏。
一、《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记录和整理而成。
该书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以弟子之间的问答和对孔子言教的回应为主要形式。
《论语》内容包括对礼、乐、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论述,展示了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点。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了解到孔子的思想教育原则、家庭伦理和政治思想。
二、《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元。
它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涵盖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其中,风是古人对风俗、生活和爱情的歌咏,雅是对才德、礼仪和国家事务的歌颂,颂则是对帝王、天地、祖先的歌赋。
《诗经》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
三、《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文献,传世二千多年。
该书以短小精悍的章句记录了老子对道家思想的阐述,强调了人与自然、道与德、治与无为的关系。
《道德经》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宇宙运行、人生哲学和社会治理的思考方式。
通过研读《道德经》,我们可以探索道家思想的深邃内涵,领略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
四、《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书以叙事、对话和插曲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丰富性。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领略到曹雪芹在描写人性、家族与宗族观念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文学才华。
通过以上四部中国古代典籍的导读,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核心价值观。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教学要点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1、文言基础知识A.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知者乐(lè)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B.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2、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论文概述本篇文档旨在研究和探索人教版选修教材《经典常谈》。
对于该教材的学习和阅读是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关键步骤。
在阅读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经典作品,进而提高自身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人教版选修教材《经典常谈》: - 该教材的目的和内容 - 教材的使用方法和适用对象 - 该教材对于读者的意义和价值该教材的目的和内容《经典常谈》是人教版的一本选修教材,该教材以中国经典文化作品作为背景,结合现代图像语言和课堂实际进行阐述。
该教材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经典,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个中学班级。
该教材以十二个主题作为线索,覆盖了早期经典文化、建筑、绘画、诗歌、小说、传媒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传习录》中,主要介绍了如何学习文化和知识,以及如何与人交往和交流;在《葱岭送别》中,以诗歌的形式来描述了离别和相聚的情感,展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之,该教材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
教材的使用方法和适用对象该教材适用于中学的高年级,也可以适用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
阅读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或用作课堂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该教材也适合初学者使用,因为它的阅读方式和细节处理非常详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思考经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从而体验并理解古代思想中的智慧和精髓。
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唐诗》中的《登高》一诗,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登高的意义以及诗歌中所反映的人生态度。
该教材对于读者的意义和价值该教材是一本价值观的传承,它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为读者认识、理解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该教材还能够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国家及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全球已经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国文化也应该在这个进程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和地位。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教学要点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1、文言基础知识A.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知者乐(lè)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B.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2、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3、其它自学内容:学生自学教材第19页“阅读指南”之“《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了解孔子以及儒家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三、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1.“学而”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
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
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
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
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解读: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原文: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
“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
“裘”:本指皮衣。
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
敝:使动用法。
憾:抱怨)。
”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得到我的关怀爱护。
”(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关怀爱护)解读:这则语录中,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人的立志。
4..“雍也”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它作为快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解读: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根本看不上眼)。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解读: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
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
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
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应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解读: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
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解读: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
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
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五、学习孔子有何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