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直航__明治维新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7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预习导引知识点一明治维新的背景1.政治上:破旧立新(1)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
(2)废除身分等级制,实现四民平等。
(3)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
2.经济上:殖产兴业(1)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制。
(2)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政府扶植私人企业,将大批国营工厂出售给民间大资本家,推动民间企业兴起。
3.文化上:文明开化(1)开办学校,确立“国民皆学”的方针,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
(2)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派遣人员出国留学。
(3)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4)生活习俗西方化。
知识点三 明治维新的评价1.历史作用(1)对国内⎩⎪⎨⎪⎧ ①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对国际⎩⎪⎨⎪⎧ ①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之路。
②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局限性(1)政治上:天皇专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2)经济上:土地改革不彻底(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3)文化上:愚民政策、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4)军事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推动日本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
主题一 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史料探究】史料一 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生计。
——《世事见闻录》史料二1853年培理来航史料三 三千年来独立不羁之大日本,一旦受人羁缚,有血性者岂能忍视之乎?如不奋起拿破仑之勇而高唱自由,则腹闷难医。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课标要求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了解明治维新的四项措施: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
2、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过分析图表认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英美等国的不同。
3、正确看待日本的文明开化,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4、对日本军事改革对世界的影响进行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具有深远影响。
2、对待外来文化需要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是本单元的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在政治上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封建国家进行改造,废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经济上动用政府力量大力推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并同时进行教育改革;军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新式军队。
本课内容丰富,建议学习时注意前后教材的联系,以及同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讲故事导入法:一般国家的纸币上,都是印着开国之父或历史名君的头像,但日本却有些特别,在 1 000日元的纸币上,印着有日本“国民作家”之称的一代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年)穿西装的头像。
夏目漱石的成名处女作是《我是猫》,这部长篇小说通过这只猫的眼睛,俯视日本当时的社会与20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并以连珠般的妙语警句极尽嬉笑怒骂,化嘲笑为利刃,直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
鲁迅曾以“轻快洒脱,富于机智”评价该作品。
日本最大面值的钞票是万元大钞,上面印的头像是穿和服的福泽谕吉(1834—1901年),即日本近代史上维新派的精神领袖,也是“脱亚入欧”论的始作俑者。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直航——明治维新1.有人说,明治维新是日本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
其中“外部因素”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C.民族危机加剧D.倒幕派的形成解析:注意题干问的是“外部因素”,而A、B、D三项都是内部因素。
答案:C2.“武士们衣饰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
尤其是身心因而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
一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身份制度的废除C.文明开化的推行D.土地所有制的变革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了武士生活状况恶化,且“染上了商人习气”,这无疑是受19世纪中期日本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出现的社会现象。
B、C、D三项都是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推行的措施,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
”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A.殖产兴业政策B.废除了旧体制C.文明开化政策D.进行军事改革解析:材料中心思想为求学问为国之最急,故有文明开化之策。
答案:C4.日本在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中,没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B.倒幕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C.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D.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原因,明治维新后颁布的宪法规定日本建立近代天皇制,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着政权,这与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有关,A项是最重要的原因。
答案:A5.下列关于明治维新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政治改革是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的B.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C.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旧文化D.没有确立对天皇的崇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问题导学1.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各地农村里,称作上田的肥沃土地都在富人手中,在穷人手里的,只有收成不好的下田……至于连下田都已丧失的人家,只能去做佃户。
材料二这些商人日日夜夜地赚钱获利,聚积着财富……商人家中陈设的华丽以及生活奢侈,倾笔难尽……商人本在社会最下层,可是到了如今,商人已不把农民放在眼里,甚至于商人中已有了超凌武士身价的大豪杰了。
材料三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穷困……武士们衣饰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此后,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尤其是身心因而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有些武士染上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
(1)三则材料反映了日本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探究当时日本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作者关于“武士……忠诚也日益减退……有些武士染上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并探究其理由。
(3)以上变化对日本的封建秩序有何影响?比较“王政复古”运动与“武装倒幕”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对幕府统治不满的情况下出现的;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都抬出天皇,争取天皇支持;领导力量都是中下级武士;都以西南强藩为主要根据地。
(2)不同点:前者重在抵御外来侵略,后者侧重反对幕府统治;前者在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受到挫折,后者最终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取得了胜利。
2.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新课学习】一、背景材料一资产阶级社会的未来使命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在轮廓上),建立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
……随着中国和日本的门户开放,这个使命似乎是已经完成了。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1.材料一中打开中国和日本门户的资本主义国家分别是谁?对应的事件是什么?材料二开国后,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一方面,传统的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工人失业,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物价暴涨,洋货大量输入、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长期受幕府排挤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满现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
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原料的大量出口刺激了生产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传到日本,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中,一些有识之士,目睹了工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
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受幕府排挤的西南诸藩大名们看到了幕府的软弱无能,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如保护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创办西式企业、改革军队和采用洋枪洋炮、整顿财政、广求人才、鼓励西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的门户被打开以后,对当时日本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材料三1862年,高杉晋作在中国,对中国遭到列强略颇有感触。
他说“绝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
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直航——明治维新1.有人说,明治维新是日本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
其中“外部因素”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C.民族危机加剧D.倒幕派的形成解析:注意题干问的是“外部因素”,而A、B、D三项都是内部因素。
答案:C2.“武士们衣饰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
尤其是身心因而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
一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身份制度的废除C.文明开化的推行D.土地所有制的变革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了武士生活状况恶化,且“染上了商人习气”,这无疑是受19世纪中期日本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出现的社会现象。
B、C、D三项都是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推行的措施,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
”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A.殖产兴业政策B.废除了旧体制C.文明开化政策D.进行军事改革解析:材料中心思想为求学问为国之最急,故有文明开化之策。
答案:C4.日本在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中,没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B.倒幕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C.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D.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原因,明治维新后颁布的宪法规定日本建立近代天皇制,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着政权,这与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有关,A项是最重要的原因。
答案:A5.下列关于明治维新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政治改革是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的B.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C.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旧文化D.没有确立对天皇的崇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对此做出的反应中表述有误的是( )A.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B.改革幕政,实现富国强兵C.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指的是在西方殖民侵略下,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但并未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C项错误。
答案:C2.“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
”这段材料中“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A.中下级武士B.上层武士C.大名D.民众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是中下级武士,A项正确。
答案:A3.1868年,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指出要“破历来之陋习”。
以下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符合这一誓文的有( )①废藩置县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③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④剪去武士头上的发结,解除腰刀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和识记史实的能力。
①②③④分别从政治、经济方面“破历来之陋习”。
答案:C4.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
在此前后,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如下表所示。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1868~1875年日本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一览表A.1868B.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农民出高价购买份地C.1875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对外扩张的结果D.税改所获资金,为政府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条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
1868年,明治维新还未开始,因此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
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故B项错误。
1875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由于政府颁布了地税改革的法令,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故C 项错误。
经过地税改革,政府的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为国家的工业化政策提供有力保障,故D项正确。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直航——明治维新
1.有人说,明治维新是日本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
其中“外部因素”指( )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
C.民族危机加剧 D.倒幕派的形成
解析:注意题干问的是“外部因素”,而A、B、D三项都是内部因素。
答案:C
2.“武士们衣饰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
尤其是身心因而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
一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身份制度的废除
C.文明开化的推行 D.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了武士生活状况恶化,且“染上了商人习气”,这无疑是受19世纪中期日本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出现的社会现象。
B、C、D三项都是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推行的措施,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
”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
A.殖产兴业政策 B.废除了旧体制
C.文明开化政策 D.进行军事改革
解析:材料中心思想为求学问为国之最急,故有文明开化之策。
答案:C
4.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模范工厂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殖产兴业政策,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明治政府在19世纪80年代发布“官业下放令”,把国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大资本家,D项
正确;A、B、C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D
5.下列关于明治维新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政治改革是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的
B.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
C.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旧文化
D.没有确立对天皇的崇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D项的说法不正确,明治维新在精神上将神道定为国教,确立了对天皇的崇拜。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内务省1881年《劝农局处务条例》材料二
代表性的国营企业富冈缫丝厂
明治时期兴办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