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淋巴细胞散点图的改变_吴梓文
- 格式:pdf
- 大小:217.29 KB
- 文档页数:3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21.108不同年龄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分析吴炽勇,简方华,吴浩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儿内科,福建龙岩364000[摘要]目的分析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不同年龄期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
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IM的7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年龄段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各年龄段患儿发热、咽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皮疹、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年龄段眼睑浮肿比例分别为100.0%、22.2%、50.0%、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526,P<0.05)。
各年龄段外周血白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符合实验室确诊IM依据的抗体谱1有58例(74.4%),且各年龄段血清抗EBV抗体谱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童不同年龄期IM主要临床特征有少许差别,多数有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咽扁桃体炎,需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尤其血清EBV-DNA载量检测,并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诊断。
[关键词]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7(c)-0108-04Clinical Data Analysis of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at Different AgesWU Chiyong, JIAN Fanghua, WU Haofe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Medicine, Longyan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Longyan, Fujian Province, 364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laboratory tests of Epstein-Barr virus (EBV) associate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 in children at different age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78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IM hospitalized in Longyan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1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age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uration of fever, pharyngeal tonsillitis, cervic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 hepatomegaly, splenomegaly, rash and fever among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P>0.05). The propor⁃tion of eyelid edema in each age group was 100.0%, 22.2%, 50.0% and 11.1%,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1.526, P<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ipheral blood white blood cells among all age groups (P<0.05), but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laboratory test indicators (P>0.05). There were 58 cases (74.4%)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tibody spectrum based on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IM,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serum anti-EBV antibody spectrum types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The main clinical features of IM in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are slightly different, most of them have fever, neck lymph node enlargement, and pharyngeal tonsillitis. Relevant laboratory tests, especially serum EBV-DNA load detec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or timely diagnosis.[Key words] EB viru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hildren; Clinical features; Laboratory test results[作者简介] 吴炽勇(1976-),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童重症及儿科常见疾病。
儿童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作者:谢正德, XIE Zheng-de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病毒室,北京,100045刊名:实用儿科临床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年,卷(期):2007,22(22)被引用次数:46次1.Gray JJ Avidity of EBV VCA-specific IgG antibodies:Distinction between recent primaryinfection,past infection and reactivation[外文期刊] 1995(1-2)2.Robertson P;Beynon S;Whybin R Measurement of EBV-IgG anti-VCA avidity aids the early and reliable diagnosis of primary EBV infection[外文期刊] 2003(04)3.Epstein-Barr virus an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20074.Bauer CC;Aberle SW;Popow-Kraupp T Serum Epstein-Barr virus DNA load in primary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外文期刊] 2005(01)5.Macsween KF;Crawford DH Epstein-Barr virus-recent advances[外文期刊] 2003(03)6.Ebell MH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外文期刊] 2004(07)7.Chan CW;Chiang AK;Chan RH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n Chinese children[外文期刊] 2003(11)8.Tsai MH;Hsu CY;Yen MH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and risk factor analysis for complication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2005(04)9.谢正德;刘亚谊;张辉抗体亲合力检测对诊断儿童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意义[期刊论文]-临床检验杂志 2005(05)1.王晓莉.于洁.徐酉华.宪莹.戴碧涛.王世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9)2.郭霞.李强.周晨燕.赵亚宁.GUO Xia.LI Qiang.ZHOU Chen-yan.ZHAO Ya-ning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3.孙建军.卢洪洲.SUN Jian-jun.LU Hong-zhou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8(2)4.洪冬玲.李强.贾苍松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32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2)5.陈壮桂.李鸣.纪经智.陈虹.陈岩峰.陈奋华.CHEN Zhuang-gui.Li Ming.JI Jing-zhi.CHEN Hong.CHEN Yan-feng .CHEN Fen-hua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干预方法探讨[期刊论文]-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9,23(2)6.刘春艳.闫静.刘亚谊.谢正德.LIU Chun-yan.YAN Jing.LIU Ya-yi.XIE Zheng-de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血清学诊断[期刊论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9)7.胡赤军.HU Chi-jun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与病原学分析[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2006,24(7)8.蒋娟.于洁.王晓莉.宪莹.戴碧涛.刘筱梅.徐酉华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1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2)9.朱易萍.高举.杜惠容.袁粒星19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期刊论文]-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1)10.覃肇源.李剑波.刘美娜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和治疗新进展[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2008,24(9)1.廖莉.陈颖.王学珍干扰素α联合喜炎平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医学综述2013(4)2.史晓霞.魏克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 2012(3)3.刘勇.姚苗苗.黄晓雯.刘玉玲260例儿童EB病毒感染的疾病谱及其临床特征[期刊论文]-微生物与感染 2012(4)4.李磊.袁程远.龙莉.冯斌.周谦.何亚薇磷酸肌酸钠对小儿EB病毒感染后心肌的保护作用观察[期刊论文]-四川医学 2011(7)5.万正兰.肖佩玉.梁雪梅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27)6.常琴.赵雪晴.吕奎林.王丽雁.张雨平263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期刊论文]-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14)7.雷玲侠.刘小乖.李亚绒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6例诊治体会[期刊论文]-陕西医学杂志 2012(9)8.薛湘平.马文贞颈部淋巴结肿大一例报告[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36)9.杨丽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1例误诊分析[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35)10.徐江.康旭丽.顾京元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浙江临床医学 2011(9)11.苗莉儿童EB病毒感染96例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临床研究 2011(2)12.谢长桥.刘伟红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病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10(10)13.杨威.刘欣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误诊分析[期刊论文]-青岛医药卫生 2010(2)14.赵玉敏.刘欣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误诊分析[期刊论文]-中医研究 2010(5)15.陆世娟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病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 2010(36)16.左富凤.崔旭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5例临床及误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27)17.杨菊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18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33)18.岳毅勇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治分析[期刊论文]-当代医学 2013(25)19.吴梓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淋巴细胞散点图的改变[期刊论文]-检验医学 2012(3)20.陶洪群.李小龙.温怀凯.陈喆多重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期刊论文]-医学研究杂志 2011(3)21.高立伟.谢正德.幺远.杨双.刘亚谊.王燕.姚瑶.申昆玲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期刊论文]-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10)22.乔石钰.常香云.邹积茹72例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期刊论文]-当代医学 2010(13)23.高立伟.谢正德.刘亚谊.王燕.申昆玲儿童原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血清EBV抗体与DNA载量检测的诊断意义[期刊论文]-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9(5)24.刘浩.蒋龙凤EB 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2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8)25.于谨铭.罗兵.李咏梅.孙华EBV-DNA检测在儿童EB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2(5)26.吴雪梅EB病毒DNA监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的重要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10)27.高玉芝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治[期刊论文]-继续医学教育 2011(10)28.易庆军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进展[期刊论文]-西南军医 2011(4)29.高立伟.谢正德.申昆玲儿童EBV感染的非肿瘤性相关疾病[期刊论文]-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1(6)30.王群.谢正德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期刊论文]-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10)31.曹庆科.殷文浩.丁韧烨.盛桂芳.谭宇晖.陈怿.朱宇翔.李胜华.严凤娟血清腺苷脱氨酶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12)32.王强.王佐凤.董巍.房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Foxp3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中的作用[期刊论文]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3(2)33.容亓.龙兴江.刘刚毅.刘志华EB-VCA-IgM和EB-DNA检测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诊疗意义[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13)34.万盛华.张双红.黄雄七.李香莲小儿EB病毒性肝炎32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1)35.罗荣华.陈晓云.袁玉美.姚国.史宝海儿童外周血EB病毒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中国临床研究 2011(6)36.杨威.罗秋萍.代莉.彭运生.万胜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期刊论文]-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7)37.葛昕.李成荣.王国兵.杨军急性EB病毒感染患儿Toll样受体的变化[期刊论文]-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4)38.高娜.王亚莉.方凤幼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七例误诊分析[期刊论文]-临床误诊误治 2013(5)39.王强.王佐凤.曹玫.汪智英TLR2、TLR9及T细胞亚群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期刊论文]-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3(6)40.孙建军.卢洪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2)41.谢正德EB病毒感染与儿童肝损害[期刊论文]-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12)42.王敏.卢晓.李兴涛.尹淑华儿童EB病毒抗体检测与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分析[期刊论文]-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1(6)43.李中跃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及常见并发症[期刊论文]-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0(2)44.高立伟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期刊论文]-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0(5)45.王强.王佐凤.曹玫.汪智英FoxP3、CD4+CD25+调节性T细胞、TLR2和TLR9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变化[期刊论文]-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3(2)46.杨佳(综述).刘文君(审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进展[期刊论文]-西南军医 2013(6)引用本文格式:谢正德.XIE Zheng-de儿童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期刊论文]-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2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系统护理干预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系统护理干预。
方法于我院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2例,分别接受常规干预、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情况。
结果平均住院时长、并发症发生率、满意率,对照组分别为(16.83±5.54)d、14.29%、90.48%,观察组分别为(10.89±3.09)d、4.76%、95.24%。
发热、咽峡炎、皮疹、淋巴肿大、脾肝肿大消失时间,对照组分别为(5.15±1.65)d、(6.84±1.34)d、(7.51±2.31)d、(8.92±2.63)d、(9.19±2.12)d,观察组分别为(3.51±1.04)d、(5.45±1.82)d、(5.74±1.25)d、(5.96±1.98)d、(6.38±2.36)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系统护理干预可缩短平均住院时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护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常伴随发热、肝大等症状,对患儿的生命健康有较大威胁。
在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患儿优质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儿康复。
系统护理干预包含常规基础,同时优于常规护理,它强调从患儿入院开始,从心理健康、疾病症状等多个角度入手,给予患儿更加全面的护理,直至患儿病愈出院。
本研究结合我院收治的8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对系统护理干预展开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均从2022年我院收治的患儿中选取。
通过掷硬币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42例。
年龄范围、平均年龄、男女性别比例,对照组分别为半岁至4岁、(1.97±0.41)岁、24∶18,观察组分别为半岁至4岁、(1.95±0.52)岁、22∶20,两组患儿基础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刘永革;刘春燕【摘要】目的通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探讨其急性期与恢复期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以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73例IM患儿分别在急性期与恢复期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IM患儿急性期CD3、CD8明显升高,CD4、CD19、CD16+56及CD4/CD8明显降低,症状缓解后CD3、CD8百分比呈下降趋势,CD4、CD19及CD4/CD8有所上升,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与恢复期CD16+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上述指标分别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IM可能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虽然恢复期患儿CD3、CD8百分比呈下降趋势,CD4、CD19、CD16+56及CD4/CD8百分比有所上升,但短时间内不能达到健康儿童水平,需长期关注IM患儿的免疫功能状况并控制感染.【期刊名称】《内科》【年(卷),期】2011(006)003【总页数】2页(P214-215)【关键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作者】刘永革;刘春燕【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北京市,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北京市,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后引起的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儿童常见[1]。
通常来说,这种疾病没有先天性免疫功能异常基础,但在病程进展中可发展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伴各类血细胞减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从而易致机会性感染、T/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及出血倾向[2]。
临床研究发现患者感染EBV后淋巴细胞亚群极度异常[3]。
笔者对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型淋巴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异型淋巴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IM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数值。
结果两组儿童CD3、CD4、CD8及CD4/CD8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
异型淋巴≥10%组患儿CD3、CD8值明显高于异型淋巴<10%组,CD4、CD4/CD8值明显低于异型淋巴<10%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IM患儿不同程度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异型淋巴细胞可作为标志免疫功能缺陷的特异性指标来应用。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意义【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215-0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EB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性传染病。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饮食健康等问题突显,临床IM患儿越来越常见。
同时,临床免疫学发展也逐渐发现IM可能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IM患儿的免疫功能进行比较探讨,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60例IM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均符合IM临床诊断标准[1],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血液及免疫功能变化的疾病。
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11岁,平均(5.2±2.1)岁;病程1~3年,平均(1.2±0.8)年。
对照组50例健康儿童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13岁,平均(5.6±1.7)岁。
两组儿童比较无年龄、性别等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异性淋巴细胞及T细胞亚群分析均采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试剂及试纸均为原装配套。
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病毒核酸定量和异型淋巴细胞的实验室临床意义【摘要】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传单)患儿实验室检测中EB病毒DNA和异型淋巴细胞的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取实时荧光PCR 技术来定量检测EB病毒DNA的含量拷贝数(>10×103为阳性)和血液室异型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比例(>4%为阳性)。
结果在48例传单患者中,EB病毒DNA >10×103(阳性)40例,EB病毒DNA<10×103(阴性)8例。
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22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26例。
EB病毒DNA阳性率占833%;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458%。
说明实验室检测对传单患儿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结论EB病毒DNA定量拷贝数检测有相当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传单患者的快速诊断;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具有458%阳性辅助诊断价值,虽然辅助诊断价值没有核酸检测高,但是对实验室条件要求不高,更适合不具备条件开展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基层医院开展辅助诊断传单患者。
【关键词】传单患者;EB病毒DNA;异型淋巴细胞;相关性疱疹病毒是一较大的囊膜的双链DNA病毒,分为A群和B群两个亚群。
凡在体外培养时,容易从细胞内释放营养液中的病毒为A群;病毒同细胞紧密结合,很难释放到营养液中的为B群。
基因组结构由末端重复序列和内部重复序列组成,疱疹病毒基因可以整合于细胞的基因内,成为细胞DNA的一部分,形成长期潜伏感染状态,疱疹病毒潜伏感染与肿瘤发生有关,尤其与鼻咽癌密切相关,EB病毒属疱疹病毒4型,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儿童淋巴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我国常见的幼儿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病毒,70%淋巴细胞细胞增多,而且异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1],传单患者大部分鼻咽部含有EB病毒。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标本均来自本院确诊的病房患者和部分门诊患者,由护理人员抽取患者静脉血2~3 ml注入EDTAK2抗凝管中送检,用水平离心机1500r/min离心10 min编号待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摘要:目的: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EBV)载量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IM患儿40例为IM组,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儿为对照组。
检测并比较两组儿童EBVDNA载量、CD3+、CD3+CD4+、CD3+CD8+、CD4+/CD8+、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单核细胞百分比(Mon%)及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
分析IM组患儿EBVDNA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ALT、AST的相关性。
结果IM组WBC、LYM%高于对照组,Ne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M组CD3+、CD3+CD8+比率均高于对照组,CD3+CD4+比率及CD4+/CD8+均低于对照组(P<0.05)。
IM组EBVDNA载量、ALT、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IM患儿的EBVDNA载量与ALT和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0.345,P=0.023;r=0.382,P=0.010),CD3+比率与ALT及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0.409,P=0.010;r=0.353,P=0.030),CD3+CD4+比率与AST水平呈正相关(r=0.334,P=0.038)。
结论过敏性疾病与IM患儿的发生和预后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IgE水平可作为IM临床症状早期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引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疾病,由EB病毒感染引起,以不规则发热、咽峡部炎症、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异常为特征。
好发于儿童,全年均可发病。
由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和ALT的变化探讨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特征。
方法应用迈瑞BC-53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15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EDTA抗凝的全血标本中白细胞、应用瑞氏涂片染色镜检法检测异型淋巴细胞。
应用迈瑞BS-400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结果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117例,异常率为76.0%;异型淋巴细胞异常升高例数148例,异常率为96.1%;而ALT异常升高例数为69例,异常率为44.8%。
结论综合分析外周血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和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标签: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ALT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综合征[1],它属于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
该病多见于学龄前与学龄儿童,主要由飞沫与唾液经呼吸道传播,其次经密切接触传播。
EB病毒感染会导致外周血象和肝功能的变化,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是临床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参考指标。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4年3月传染性增多症患儿154例,年龄在8月~14岁,平均年龄5.1岁,中位数年龄为4.5岁,就诊时患儿发热1~18d。
所选患儿均行血液分析检测患者外周血象和肝功能ALT等指标,并结合临床表现,严格按照《实用儿科学》[2]中的诊断标准由专科医师进行诊断。
1.2 方法应用迈瑞BC-53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EDTA抗凝的全血标本中白细胞、应用瑞氏涂片染色镜检法检测异型淋巴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钱江潮【期刊名称】《温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3(033)006【摘要】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IM患儿急性组和恢复组淋巴细胞亚群,并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IM患儿急性组CD3+、CD8+T淋巴细胞明显上升,CD4+T淋巴细胞、CD4/CD8、CD19+淋巴细胞下降,与恢复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CD8+T淋巴细胞上升、CD4/CD8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01).恢复组CD3+、CD8+T淋巴细胞下降,CD4+T淋巴细胞、CD4/CD8,CD19+淋巴细胞上升与急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IM患儿存在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在整个疾病过程中T淋巴细胞起着主要作用,对IM患儿应进行长期随访以防治恶性疾患.【总页数】2页(P405-406)【作者】钱江潮【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血液科,浙江,温州,325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5【相关文献】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 [J], 张剑波;屈艺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 [J], 黄可;刘日阳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TLRs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祁正红; 陈雪夏; 林先耀; 赵仕勇4.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分析 [J], 周丽达;姚怡婷;杭晨;谭美玉;孙寒晓;盛慧明5.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变化研究 [J], 刘晓宇;呼婵娟;张俊红;王凤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张剑波;屈艺【期刊名称】《四川医学》【年(卷),期】2009(30)10【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治疗2周和随访2个月后IM患儿外周血中CD3+、CD4+和CD8+淋巴细胞分布情况,并分别与健康儿童相比较.结果与健康儿童比较:①IM初诊患儿CD3+;和CD8+;细胞显著升高(P<0.01),而CD4+细胞和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②治疗2周后,CD3+细胞明显降低,与健康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和CD4+/CD8+仍低于健康儿童(P<0.01);③随访2个月后,CD3+、CD4+、CD8+细胞及CD4+/CD8+比值与健康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总页数】3页(P1503-1505)【作者】张剑波;屈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基础与法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学中心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72;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1【相关文献】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型淋巴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沈伟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型淋巴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赖志光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 [J], 王明圣;李立;罗燕;张文丽;彭志云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 [J], 曹晓军;倪慧萍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TLRs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祁正红; 陈雪夏; 林先耀; 赵仕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