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 格式:docx
- 大小:12.65 KB
- 文档页数:1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1 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
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
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1 攒竹(天门)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
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小儿推拿的手法及技巧
小儿推拿是将推拿手法与小儿特点相结合,采用一些较为温和的手法进行操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和技巧:
1. 抚摸:用手掌或指腹轻轻触碰、抚摸婴儿的皮肤,通过触觉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2. 揉擦推:用手掌或指腹的揉、擦、推动作,按摩婴儿的背部、腹部和四肢,有助于舒缓婴儿的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
3. 推拿:采用手指的指力和指压的方式,按摩婴儿的穴位和经络,促进体内气血的平衡和运行。
4. 轻拍:用手掌或手指的轻拍动作,轻轻拍打婴儿的背部和四肢,有助于刺激婴儿的肌肉和神经系统。
5. 拉伸:用手指或手掌轻轻拉伸婴儿的四肢和关节,促进肌肉和骨骼的发育和伸展。
6. 捏捏:用手指的捏捏力度,轻轻捏捏婴儿的肌肉或穴位,有助于缓解婴儿的肌肉疲劳和舒缓紧张。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需要注意手法温和轻柔,力度适中,避免给婴儿造成不适或伤害。
另外,推拿前需要确认婴儿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明显不适和疾病。
如遇到特殊情况或不确定的情况,最好由专业的小儿推拿师进行操作。
小儿推拿拿法的操作方式(一)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小儿推拿有自己的体系,其手法与成人推拿手法也不尽相同。
有的手法虽然相同,但在运用时因小儿的生理特点,要求操作时轻快柔和。
有的手法名称和成人手法一样,但具体操作时却完全不同。
有的手法为小儿推拿特有,成人无此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复试操作法两大类,其种类不像成人手法那么复杂,清代张振鋆在《厘正按摩要术》首次总结了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随着小儿推拿的不断发展,不少成人推拿手法也变化应用到小儿推拿中来,从而丰富了小儿推拿手法。
本章主要介绍在小儿腹泻病、厌食中推拿常用的推法、揉法、按法、摩法和捏脊法。
一、推法推法为小儿推拿最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所谓“推”就是指从一点向另一点作单方向推动。
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四种。
主要介绍直推法、旋推法:【操作方法】直推法用拇指的桡侧缘或食、中指指端的螺纹面,从腧穴的一端向另一端作直线单方向的推动。
用拇指操作时,依靠拇指的内收和外展运动;用食、中两指操作时,依靠肘关节的屈曲运动。
频率约120次。
【注意事项】1. 直推法操作时要有节奏,轻快连续,一佛而过,以推后皮肤潮红为佳。
2. 直推法要求直线操作,不可歪斜扭曲。
用力要均匀,始终如一。
3. 推法操作时可配合适量介质,以温润皮肤,并增强疗效。
4. 旋推法操作时腕、肘关节要放松,在体表操作,不要求带动皮下组织,用力大小介于指柔和指摩之间。
仅用拇指作小幅度的环旋推动。
【临床应用】直推法是小儿推拿的代表性手法,主要用于小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操作,如清大肠、推小肠、推三关、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上七节骨、推脊等。
其治疗作用常取决于应用腧穴的特性,且在某些腧穴上推动的方向还与补泻有关,应根据不同的部位和腧穴而定。
旋推法主要用于小儿特定穴中的面状穴操作。
与直推法相对而言多作为补法用于,如补肾经等。
二、揉法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吸定于治疗部位或腧穴上,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屈伸旋转为主动,或以腕关节回旋活动为主动,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的手法,称为揉法。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小儿推拿技术是以揉法、推法、捏法等手法作用于小儿特有的腧穴上,治疗儿科疾病的推拿医疗技术。
以其腧穴的操作手法不同,功效各异。
因操作手法方向、轻重变化而有补泻之分。
适应的病证包括腹泻、便秘、疳积、遗尿、发热、咳嗽、夜啼、惊风、麻疹等多种病证,也用于小儿保健。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手法1.推法推法是以指、掌、拳或肘等着力于施术部位上,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或弧形推动的手法。
用于小儿时,多以指、掌等置于施术部位上,保持均衡的压力,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或弧形推动。
如果直接在皮肤上操作,需要涂抹介质(即用油、水、膏、粉等润滑物质作为中介后,再作手法操作),其操作力度以不带动皮下组织为宜。
以下各种推法均要遵循这一要求。
(1)直推法用拇指桡侧或指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助力,拇指保持一定的压力,依靠拇指掌指关节运动带动手指运动,沿皮肤表面做单方向直线推动。
或以中指罗纹面、示中二指并拢,或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后的罗纹面等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伸直,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手指运动,使手指掌面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推动。
频率大约200~300次/分,用力均匀,始终如一。
(2)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示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作分向推动;或作“∧”形推动。
(3)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4)合推法以两拇指罗纹面自穴两旁向穴中推动合拢。
2.揉法见经穴推拿技术。
3.摩法用掌心或并拢的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指面附着在体表做轻柔缓和的环形运动的手法。
4.捏脊法捏法之一。
用拇指指端桡侧缘向头部方向顶住脊柱或脊柱两侧皮肤,示、中指前按,三指相对轻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从龟尾处到大椎穴。
或者示指屈曲,用示指中节桡侧紧贴脊柱两侧皮肤,拇指前按,两指相对轻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从龟尾处到大椎穴。
5.捣法用中指指端着力,或手指屈曲,以示或中指近侧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
小儿推拿治疗的常见手法小儿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手法和技术,对儿童进行按摩、推拿、拨叩、滚动等操作,以改善儿童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促进健康成长。
在小儿推拿治疗中,医生会根据不同病症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下面就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儿推拿治疗手法。
1.揉捏手法揉捏是小儿推拿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它包括捏、揉、按和推等动作。
通过适当的揉捏手法,可以改善儿童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
在治疗中,医师会在儿童体表运用温和有力的手法,对特定部位进行揉捏,以达到调整体内气血的目的。
2.推拿手法推拿是小儿推拿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它通过特定的推拿动作,对儿童的经络和穴位进行刺激,以调节气血,消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手法可以有推、拨、拉、挤等动作,可以用于调理儿童的脏腑功能,缓解疼痛,改善睡眠等。
3.摩擦手法摩擦是小儿推拿中一种常用的手法,它主要是通过双手或工具对儿童体表进行摩擦,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
在治疗中,医师会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摩擦手法,对特定部位进行摩擦刺激,以达到调理气血、消除风寒湿邪的目的。
4.拔罐手法拔罐是小儿推拿中一种重要的手法,它主要是通过在儿童体表贴附罐具,形成负压,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调节脏腑功能,消除病邪。
拔罐手法可以用于治疗儿童的感冒、发热、咳嗽等病症,对改善儿童的健康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5.按摩手法按摩是小儿推拿中一种常见的手法,它主要是通过适当的按压、揉捏、推拿等动作,对儿童的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以调节气血,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在治疗中,医师会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按摩手法,对特定部位进行按摩刺激,以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6.捏踢手法捏踢是小儿推拿中一种常见的手法,它主要是通过双手对儿童的特定部位进行捏、踢、按揉等动作,以调理气血,改善脏腑功能。
在治疗中,医师会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捏踢手法,对特定部位进行捏踢刺激,以促进康复。
小儿推拿基础: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捏法、搓法、小儿推拿手法是以手的动作为基础,如按、摩、推、揉等。
但又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一般的、简单的、随意的动作;它是有特定要求的动作,需经规范地训练,从而熟能生巧。
因此,要很好地进行手法的练习。
有些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推拿手法相类同,但与成人手法的要求有所不同。
小儿推拿手法特点:小儿具有脏腑娇嫩,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的生理特点,因此其手法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要求做到“轻而不浮,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重而不滞”。
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相比,有时仅用某类手法中的一二种,如成人手法中的按法有指按、掌按、肘按等,小儿临床中则多用指按,不用肘按;有的手法为小儿推拿所特有,如旋推法、直推法,成人推拿一般不用或少用。
小儿推拿手法种类:小儿推拿手法有一二十种,常用的有“小儿推拿八法”及捏、拿、捻、擦等。
小儿推拿八法是指“按、摩、掐、揉、推、运、搓、摇”,这种提法首见于《厘正按摩要术》。
海派儿科推拿则将一指禅推和滚法、擦法运用到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并将小儿推拿手法总结为以“按、摩、捏、揉、推、拿、搓、摇、滚、擦”为主的“推拿十法”。
小儿推拿手法时间: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一般以推法、揉法、运法、摩法操作时间长而次数多,而按法、拿法、捏法次数宜少,掐法则重、快、少,在掐后常继用揉法。
在临床应用上,其处方名是将小儿推拿手法与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称谓。
例如,补脾经、补肺经(用旋推法施于脾经、肺经),清脾经、清肺经(用直推法施于脾经、肺经),揉一窝风(用揉法施于一窝风穴),掐人中(用掐法施于人中穴)等等。
小儿推拿手法顺序:在手法操作的顺序上,按照取穴及部位,一般是从上而下、自前而后,先头面、次上肢、再次胸腹及下肢正面、最后腰背及下肢背面;二是先重点、后一般;三是先一般、后重点。
对于如掐、捏等一些刺激较强的手法,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因刺激过强使患儿哭闹而影响治疗。
小儿推拿介质:由于许多小儿推拿手法是直接接触小儿皮肤的,因此在手法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
小儿推拿八大基本操作手法的注意事项小儿推拿是中医独有的特色疗法,其疗效已被临床证实。
但是,小儿推拿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如果操作不当,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以下为小儿推拿的八大基本操作手法注意事项。
1. 捻揉手法捻揉是按摩的一种手法,主要是用手掌或手指捏揉患者体表的肌肉或经络,以改善气血循环,解除疼痛。
在使用捻揉手法时,一定要注意手法适度,力度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婴儿的皮肤。
此外,需要注意手掌和手指的温度,手指不可过冷或过热,以免刺激婴儿。
2.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是应用双手沿肌肉或经络平行或交叉推动,并结合逐渐增强或减弱的力度以达到调理机体的目的。
在使用推拿手法时,要尽量让患者感到舒适,沿着脊椎推拿时不可过猛,以免对婴儿造成刺激。
3. 点穴手法点穴手法是利用手指压和按搓针灸穴位,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
在使用点穴手法时,应选择正确的穴位,应用适当的手指压和按搓,注意力度、时间和频率的适当掌握,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摇晃手法摇晃手法主要是通过摇晃来刺激患儿的神经系统,以改善各系统的功能。
在使用摇晃手法时,需要注意动作要轻柔,不宜过急过慢,可先从小范围摇晃逐渐扩大幅度,以适应患者的感受。
5. 拍打手法拍打手法是敲打患者体表以刺激表浅的皮肤、肌肉和背部经络,以促进血液循环、神经调节和增强免疫力。
在使用拍打手法时,应选用适当力度的手法,不可过强过猛,快速而有节奏的拍打可使患者产生愉悦感。
6. 滚圆手法滚圆手法是利用手指或掌面沿周围组织推动,以达到抚慰放松、舒适感的目的。
在使用滚圆手法时,应遵循力量适中、技巧熟练、方法正确的原则,重点处理胸前及背侧肌肉等部位。
7. 揉推手法揉推手法是将手掌或手指沿着肌肉或经络推动,并结合适当的压迫,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在使用揉推手法时,应适当地施加力量,并注意手法的频率、幅度和停留时间的掌握。
8. 按压手法按压手法是利用手掌或手指沿经络或穴位施加持续压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和调和气血。
儿推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推法: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称为“推法”。
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种。
“直推”是在表皮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
“直推法”常用于“线状”穴位。
“旋推”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带动皮下组织。
“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
“分推”可横如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
2. 摩法:包括单指摩法、多指摩法、掌摩法等,主要是采用较轻的环形运动的方法。
3. 运法:主要是采用有此往彼的环形或弧形运动的方法。
4. 揉法:是指手掌固定做回旋运动的方法。
5. 按法:是指通过手掌大面积垂直下压的方法。
按法是一种刺激较强的手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6. 掐法、捏法、捣法、搓法、捻法、摇法、振法等。
此外,还有拿法等在临床上使用也比较多。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
小儿推拿板门的操作方法
小儿推拿板门常用的操作方法包括:
1. 提起精神,全身放松,做好准备活动。
2. 将板门平放于地,让患儿俯卧于板门之上。
3. 操作者站在患儿一侧,掌根向下,手指按压患儿背部穴位。
4. 从上向下推拿,力度要均匀适中,每次推拿时间不超过1分钟。
5. 主要推拿背部膀胱俞、肾俞、命门等穴位。
6. 还可以沿患儿两胁推拿,顺序为先左后右。
7. 操作过程中要观察患儿状况,注意是否出现不适。
8. 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可以隔日1次或每日1次。
9. 治疗后要盖好被子,让患儿保暖出汗。
10. 连续治疗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段时间再继续。
推拿要轻柔舒适,切不可过力过快,以免损伤患儿身体。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1、脾经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2、肝经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3、心经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
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
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按摩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刺激和调节婴幼儿体内的气血流动,增强其免疫力和抵抗力。
下面是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
1.捏法:用指腹或者整个手掌握住肢体或者穴位,轻轻地用力捏动,有助于促进局部气血
循环。
2.推法:以手指为主要推动力,沿着肢体方向缓慢推动,可以帮助提高肌肉张力。
3.揉法:将手掌放在需要揉捏的部位上,用掌心缓慢地旋转和揉捏,有助于舒解疲劳和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
4.摸法:用拇指或中指按压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刺激经络、调整气血循环和促进身体健
康。
5.按法:以手指和掌面为主要按压力,按压局部的组织和穴位,有助于缓解肌肉疼痛和平
衡体内气血流通。
以上是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确保按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如需进行小儿推拿按摩,建议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或由专业人员指导进行操作。
小儿推拿推法的操作要领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适用于婴幼儿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以下是小儿推拿的操作要领:
1. 准备工作:选择一个安静、温暖、通风良好的环境进行推拿。
确保双手干净,指甲修剪整齐。
2. 热身准备:使用温热的双手在宝宝的肩、背、手臂和腿部等部位进行揉搓和轻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宝宝。
3. 推拿技巧:小儿推拿主要采用按摩、揉搓、轻拍等手法。
手法要轻柔、稳定,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或过轻。
不要使用指甲或尖锐物品直接接触宝宝的皮肤。
4. 穴位选择:根据宝宝的症状和需要,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推拿。
常用的穴位有迎香穴、涌泉穴、悬钟穴等。
5. 推拿部位:根据宝宝的症状和需要,选择相应的部位进行推拿。
常用的部位有头部、背部、腹部、四肢等。
6. 推拿时间:推拿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不宜过长,以免宝宝疲劳。
推拿时要观察宝宝的反应,如宝宝出现不适或不愿意接受推拿,应及时停止。
7. 推拿频率:根据宝宝的症状和需要,可以进行每天一次或每周数次的推拿。
推拿时间一般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进行,避免宝宝在饭
前或饭后过于饱胀。
8. 推拿后护理:推拿后,可以给宝宝喂奶或水,让宝宝休息片刻。
推拿后还可以给宝宝适当的按摩保健油进行按摩,以增加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推拿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以确保操作准确、安全。
在进行小儿推拿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同时,如果宝宝有发热、呼吸困难、皮肤损伤等情况,请及时就医,不宜进行推拿。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用于儿童的疾病治疗和预防。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捏揉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肌肉或皮肤,然后轻轻揉动,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2. 推拿法:用手掌按摩,由浅入深,轻柔有力,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气血运行。
3. 摇晃法:用手臂和手掌轻轻握住患儿的身体部位,轻轻晃动,以促进神经系统的疏松和放松。
4. 磨擦法:用手掌或指腹在肌肉或皮肤上来回磨擦,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气血运行。
5. 拉伸法:用手掌或手指轻轻按住患儿肌肉,然后缓慢拉伸,以缓解肌肉紧张和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6. 捏顶法:用拇指和食指按住婴儿头顶部位,然后轻轻捏动,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和头颅的生长发育。
小儿推拿手法应该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和年龄来选择,同时也需要专业的推拿师来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小儿推拿是中医的重要分支,它是一种治疗儿童疾病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而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则是小儿推拿的基础,它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关键要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小儿推拿。
一、金针徐插——“金针徐插”这句话是小儿推拿三字经的开篇,它表明了小儿推拿的首要原则——缓慢、温和、轻柔。
小儿推拿的操作必须要温柔,不能过于用力,否则会对儿童造成伤害,而金针徐插则是最好的比喻。
二、拨轻撩重——“拨轻撩重”是小儿推拿三字经的第二句话,它强调了小儿推拿中的重要技巧——轻拨、重撩。
轻拨是指在小儿的身体上轻轻地拍打、揉搓,以刺激皮肤、经络;而重撩则是通过运用指、掌、肘等部位的力量,来施加按摩、推拿和拍打等手法。
拨轻撩重需要根据病情、病因、体质和年龄等因素灵活掌握。
三、慢揉轻推——“慢揉轻推”是小儿推拿三字经的第三句话,这表明了小儿推拿所具有的独特特点——缓慢、柔和。
小儿的筋骨健脆,经络活泼,小儿推拿的操作必须要非常温和,避免过度的按摩、推拿或者是揉捏等技术。
四、对称调和——“对称调和”是小儿推拿三字经的第四句话,这是因为小儿推拿的治疗效果与对称调和有很大的关系。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应该注意对称性,例如在进行推拿、揉捏或拍打等手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左右对称,保持按压力量平衡,而对称性的好处则在于可以平衡全身的气血、阴阳、筋骨、经络等各项因素,并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五、先手后足——“先手后足”是小儿推拿三字经的第五句话,它反映了小儿推拿中先手后足的操作顺序。
一般来说,先给儿童进行手部推拿,随后再在足部进行推拿,这是因为手脚是小儿身体的重要器官,通过手部和足部的推拿,不仅可以保持手足的灵活度,还可以通过经络的调节,来起到治疗的作用。
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表明了小儿推拿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点,它是小儿推拿的基础,掌握了这些要点,才能实现正确的小儿推拿。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应该始终牵扯到以上五句话的操作要点。
小儿推拿常见的四种方法小儿推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医疗法,它通过按摩儿童的身体来调节其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在实际应用中,小儿推拿有许多方法。
以下将介绍四种常见的小儿推拿方法。
1.捏脊法:捏脊法是小儿推拿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它通过按摩和捏揉儿童的脊椎和周围的肌肉,以刺激脊髓神经,改善脊柱的生理功能,促进淋巴循环和血液流通,达到调节全身阴阳平衡的效果。
捏脊法主要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技法,具体的按摩手法包括揉法、推法、捏法和擦法等。
捏脊法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穴位,如神阙、太风、肾俞等,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
2.推顶法:推顶法是小儿推拿中常用的一种技法,它是通过按摩和推拿婴儿的头部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大脑发育和血液循环,增强婴幼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推顶法可以促进头部血液流通,舒缓头痛、失眠等症状,同时还可以改善婴儿的睡眠质量。
推顶法的具体技法包括环推、拍打和揉摩等,这些手法均需轻柔而有力。
3.推腹法:推腹法是小儿推拿中重要的一种技法,它通过按摩和推拿儿童的腹部来刺激脏腑经络,促进消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正常。
推腹法可以调节胃肠蠕动,缓解婴儿腹胀、便秘等问题。
具体的推腹手法包括环绕推法、挤捏推法和揉摩推法等,这些手法需要在儿童舒适的条件下进行。
4.推背法:推背法是小儿推拿中常用的一种技法,它通过按摩和推拿儿童的背部来刺激背部经络,促进气血流通和代谢功能,增强儿童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推背法可以缓解背部肌肉僵硬、脊柱侧弯等问题,同时还可以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
具体的推背手法包括揉法、捏法、扳法和擦法等,需要根据儿童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推拿需要由专业的医师或推拿师进行操作,确保操作正确、安全。
此外,在进行小儿推拿时要注意儿童的情绪和体质,如果儿童出现不适或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推拿,并及时就医。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1 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特别:一般操作时候需要介质,推动时要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用力柔和均匀,始终如一,
2 揉法
(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特点:压力柔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皮下组织随手指揉动而滑动,不能再皮肤上摩擦,频率200-300次。
3 按法
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特点:多用于胸腹部,频率120-160次。
5 掐法
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
6 捏法
(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
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
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特点:捏起皮肤多少级提拿用力大小适当,不可扭转,需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7 运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宜清不易重,宜缓不易急,在体表旋转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80-1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