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老师的书法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1
专业赏析启功先生的几幅作品:一代书法大师就是不一样中国的书法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它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也因为如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书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欣赏书法。
所以如何去欣赏书法,也就日益成为书法爱好者和书法欣赏者谈论的话题。
启功先生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有话说,中国书法,继启功之后,再无大家了。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你看看中书协乃至民间很多书法家,目前为止,超过启功的还没有。
今天,笔者专门罗列出启功先生的几幅作品,做重要赏析,还望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一)释文:若道春风不解意,如何吹送落花来。
一九八五年春,启功书。
赏析:这是一幅启功先生于一九八五年春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用笔恪守中锋,力贯毫端,沉稳挥运,大起大落。
其起落转折,处处着实写来,轻松自如。
单个的字形修长,上紧下松,圆转秀劲,结体优美,比起启功先生一九九〇年以后的作品来,虽然风格上还未能“独标孤瘦”,但也显得笔力沉雄,圆中有方,丰润迷人。
首字“若”开笔写得大而重,以引领全篇,并定出了此幅作品的基调。
第一行的三个字写得较为规整沉稳。
“春”字的撇和捺开合有度,使整个字显得秀逸多姿。
写到“风”字时,行笔开始较为放纵,以圆转的笔调疾速劲健而出,有飞动之势。
接着将“不”和“意”字写得小而稳。
而第二行的字,也大小参差错落,有开有合,无不如意。
第三行的“如何吹送”四个字,点画更加跳跃,圆转欹侧,笔势连贯,有如一股劲风扑面而来,这正好切合了字义。
末行“落花来”,复归稳重,如朵朵落花,掷地有声。
落款两行写得轻松飘逸,似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上下款各钤印一方,首尾呼应,落落大方。
总之,整幅字的用笔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
或体方而笔圆,或笔方而体圆。
既十分得体地注意到了点画的方圆变化,又充分地把握住了置陈布势时的擒纵关系。
整体上充满了朴拙平实的气氛,从而使这幅作品凸现出淳厚优雅的美感。
(二)释文:上方部分为“鹅群。
坚净翁书”。
启功长城题字
【原创版】
目录
1.启功长城题字的背景和意义
2.启功书法的特点和价值
3.启功长城题字的影响和传承
正文
启功长城题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 1981 年为八达岭长城
题写的一幅书法作品。
这幅作品不仅代表了启功书法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启功(1919-2010)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学者,他
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启功的长城题字,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展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厚重的历史感。
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启功书法的特点和价值,是他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启功长城题字的影响深远,不仅提高了长城在国人和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同时也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在启功的长城题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第1页共1页。
当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师启功,你怎么评价他的书法作品呢?头条定义当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师启功,这是头条艺术评论家对启先生书法最洽如其份的评价,启先生为人:满襟和气春如海,启先生为文:笔端风雨驾云涛!《一》启先生对中国书法有四大贡献(l)汉字黄金分割率:是启先生经过发明六十年的坚辛探索,发明了写字的黄金分割率,提出了普通人怎样写好字的方法论,写出了:用笔何用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2)书法结字为上论:启先生打破了千年以来,古人认为的写书法柔毫书汉字以‘’用笔为上‘’的定论,提出了‘’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的结字为上的理论,这比苏轼的书法‘’撑上水船‘’蔡邕的‘’书法九势说‘’,子昂的‘用笔为上。
千古不易’论,还有包世臣的‘石工镌字论’都显然进了一大步。
(3)执笔方法:千百年来大小书家谈拿笔方法众说纷纭,1978年启先生给了沙孟海先生一页唐画残片,这是日夲朋友中村不折旧蔵的吐鲁蕃唐画,画中人执笔斜握,还有《五代校书图》《李公麟莲社图》梁楷的《黄庭换鹅图》都是斜拿笔,就象今天拿铅笔一样,更可笑的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何子贞‘’鸡爪执笔法‘’等,总让后学者如入五里云雾云中,启先生拨云见日,(唐朝人的执笔方式)八八年有一次在师大红六楼,启先生拿着学生大楷写字,我问启老怎样用笔好,先生说:用笔没有死规定,你想怎么拿,自已定,别迷信,先生看着我两银发直惊讶不解,就说一个朝代一种方法,宋朝以前你看闫立本校书图是怎么执笔的,宋以后写字高案髙椅,写字姿式和用笔应适应当时的生活用具,启先生用笔观让我们今人茅塞顿开。
(4):《论书绝句百首》是启先生用诗写的中国书法史,先生对流芳百代的各朝书家都有涉猎评价,对流传至今的各种碑帖简椟写经诗书石刻等都有描述,对争论纪年的历代书讼世说都有精论,对贬赵卑唐热捧汉魏师笔师刀等高见频出,如先生写赵子昂:绝代天骄学力深,吴兴字欲擬精金。
纤毫渗漏无容觅,但觉微馀爱好心。
启功是我国古代书法大家之一,其书法作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备受推崇。
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启功书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启功书法的特点1. 矫健有力:启功书法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题,书法作品矫健有力,字迹端正,笔画劲健有力,给人以刚毅坚定之感。
2. 气韵生动:启功书法注重笔墨的气韵生动,字体端庄大方,线条流畅,透露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3. 用笔严谨:启功书法用笔严谨,每一笔每一画都处理得十分精细,不露马脚,极富观赏性。
二、启功书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 体现了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启功书法作品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强调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重要性,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启功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气势和力量,以及对“君子”形象的塑造,都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君子的高尚品德和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
3. 传承了我国传统书法艺术:启功书法作品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传承了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对后世书法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结语启功书法以其矫健有力、气韵生动和用笔严谨等特点,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启功书法作品的魅力在于其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独具魅力,更在精神内涵上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今后能更多地传承和发扬启功书法的艺术精髓,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
启功书法以其矫健有力、气韵生动和用笔严谨等特点,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启功书法作品的魅力在于其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独具魅力,更在精神内涵上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功书法精品100幅启功是中国书法界的巨匠,他主张“大气磅礴、奔放豁达”,笔力雄健有力,造型简明实足。
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他的100幅书法精品。
1.《林则徐大书法》2.《兰亭序》跋显铭3.《林则徐大书法》4.《求雨图》5.《兰亭集序》6.《赵州桥图》7.《兰亭集序》8.《蝉鸣图》9.《干禄图》10.《绝句》11.《兰亭集序》12.《秋凉司马图》13.《虫鱼图》14.《奏鸣八度》15.《兰亭集序》16.《天门山图》17.《兰亭集序》18.《醉秋风八首》19.《兰亭集序》草书20.《狄公案》21.《松下赠别》22.《尚书大传》23.《松下赠别》24.《二王》25.《百花图》26.《熙宁三年》27.《圣诞颂》28.《过秦楼》29.《让花寄语》30.《寿昌大石山图》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2.《琴书对》33.《桃花源记》34.《舞鸟图》35.《江景秋婕妤》36.《禅心序》37.《醉花阴》38.《斗鸡》39.《洛神赋》40.《正月上巳日临月堂赋咏》41.《千字文》42.《登岳阳楼》43.《夜泊牛渚怀古》44.《陶渊明月夜携妓赋》45.《道德经》注46.《森蝉赋》47.《杂剧》48.《白马篇》49.《胡笳十八拍》50.《济公醉儿》51.《九日登高》52.《东篱种菊》53.《以梦为马》54.《十度空间》55.《最有思想的语录》56.《花石纲》57.《平文楼逸稿》58.《长恨歌》59.《浮生六记》60.《画梅寄刘墉》61.《西陵婆娑岸》62.《神仙宴》63.《南渡北归》64.《红楼梦》65.《酬友人》66.《方丈铜像咏》67.《五岳图》68.《赤壁新全攻略》69.《代表作》70.《答刘浚序》71.《声官中兴败退图》72.《山名图》73.《流水赋》74.《金陵十二钗》75.《画荷轴》76.《南京洛阳园类稿》77.《广陵散》78.《故园风物》79.《草堂曲》80.《凉州词》81.《喜入淮南》82.《京都梦华录》83.《玉镜台》84.《南京洛阳园类稿》85.《禅林味气灯录》86.《绍兴石鼓文》87.《太和正音谱》88.《六一居易图》89.《画雁函》90.《金钗记》91.《衮衫石》92.《男儿当自强》93.《浙江回山图》94.《石门松雪图》95.《汉庭临别赠言》96.《天目山图》97.《神女苏南》98.《千里江山图》99.《车钟万钟》100.《解岳闵公墓联》这些书法作品展示了启功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他的笔画曼妙灵动,声势浑厚雄浑,堪称现代书法的代表之一。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转)楷书-流光可惜楷书-绿水行书-枯木竹石行书-题九江瑟琶亭行草-苏轼词句行书-题墨梅行草-自作诗楷书-启功七言联楷书-启功七言联26月30日凌晨,我国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大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当天下午,记者赶到北京师范大学。
启功先生的灵堂里,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从校门到灵堂,每个人都会看到先生书写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名,会看到先生书写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会看到百年校庆时先生书写的纪念碑座上的文字:“木铎金声一百年”,字迹遒劲从容,如石之坚,似水之净。
记者与先生有过几面之缘,听他说话和发言,那轻松的语句、自如的神态、幽默的表述,让听者如坐春风,不由使人想起“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他与人见面时笑容温和、憨态可掬,还有双手抱拳施礼的可爱形象,真应了他生前欣然认可的雅号“大熊猫”。
“杂货铺”与“百科书” 先生称主业是教书育人世人多以书画家论先生,其实,他有着许多光辉的头衔: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还担任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可谓一代著名“杂家”。
尽管涉猎广泛,但是先生常说他的主业还是教书育人。
先生复姓爱新觉罗,满族人,1912年生于北京。
幼时即备尝父祖早逝的生活艰辛,高中未毕业便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1933年,启功得以结识著名史学家、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
陈校长对他的评价是“写、作俱佳”,而启功则称陈垣先生对他有再造之恩,并用“信有师生同父子”来形容两人的关系。
在陈校长安排下,他先后在辅仁附中、辅仁大学美术系和国文系任教,从此再没有离开教育岗位。
1945年,他在辅仁大学先后教授国文、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历代韵文选等课程。
1952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启功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上世纪80年代,他先后创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2000年又与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等创办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基地。
启功书法欣赏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市人。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
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古代字体论稿》等。
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要职。
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病逝于北京。
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
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启功先生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身无名,一齐臭。
一个中学生,当了副教授。
知识不广博,专业参不透。
大名扬天下,本事还不够。
高度达不到,低了不愿就。
被打成趋左,也被判右派。
脸是有点圆,脸皮不够厚。
妻子已先亡,至今没有后。
丧礼犹如新,我病仍照旧。
今年六十六,却也可算寿。
想那八宝山,离我也不远。
论起我生平,谥字可叫陋。
皮囊本无名,不如与同臭。
启功先生写这样一个墓志铭,可谓是看透人生,颇有道家风骨。
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又将自己说的一文不值。
最后说到,这身体本就是一幅臭皮囊,死又何惜。
(1.确能赏识。
也指真能赏识的人。
《南史·王昙首传》:“知音者希,真赏殆绝。
”金元好问《别周卿弟》诗:“苦心亦有孟东野,真赏谁如高蜀州。
”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玉版》於未进时,拓者甚众,世不为重,有真赏者,已知宝爱,近则杳不可得。
启功书法风格启功(1940年-2018年),字世宇,号启功,浙江绍兴人,中国书法家、篆刻家、教育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启功书法风格独特,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启功书法以兰亭序为代表作,他将兰亭序的意境和艺术风格发扬光大。
启功书法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笔墨独特。
启功的书法作品中,所用的墨迹饱满浓郁,线条流畅有力,给人以沉稳、厚重之感。
他的字形端庄工整,笔画结构严谨,墨色深浓,线条有力,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二、构图严谨。
启功书法作品的构图严谨,布局合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和谐统一,整体形成一种平衡美。
他善于利用画面空间,运用不同的字体、字形和字间距的组合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三、气势磅礴。
启功书法作品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之感。
他善于运用变化丰富的笔画,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张力。
他的字体饱满,线条流畅,笔画有力,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四、内涵丰富。
启功书法作品以兰亭序为代表,他通过笔墨的运用,将作品中的文字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善于运用笔法和墨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富有内涵。
总的来说,启功书法风格独特,他的作品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情感,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他的作品在书法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人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启功书法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传统的书法技法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启功书法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艺术形式的创新。
他通过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和创新,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情感,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启功书法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传统的书法技法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启功书法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艺术形式的创新。
启功行书常用字帖
启功(1912.7.26—2005.6.30)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和书画鉴定家,他的字帖被广大书法爱好者视为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
以下是一些关于启功行书常用字帖的推荐: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这部作品语言通俗易懂,采用小行书写就,完全契合硬笔书法的实用性及大众性,是一本重要的硬笔书法行书字帖。
《启功给你讲书法》:这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入门书籍。
《启功千字文行书字帖》:这是启功先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1972年)书写的《千字文》。
此本《千字文》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被誉为“启功体”书法的典范。
《启功临玄秘塔碑》:内含启功临写的玄秘塔碑内容,展现了启功风格的韵味。
《启功临宋拓争座位帖》:这也是一部反映启功风格的作品,内容丰富。
1。
启功的草书笔法
启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草书。
他的草书笔法独具特色,极富创新精神。
启功的草书笔法韵律感和节奏感非常强,筆劃奔放跳脫,富有动感。
他的草书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创新,尤其在用笔上更加自由,不拘一格,挥洒自如。
启功的草书笔法融汇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元素,他在传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其草书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和时代感。
启功的草书笔法对后人影响深远,他的艺术探索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1 -。
启功大雨落幽燕书法《启功大雨落幽燕书法》是中国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所创作的一幅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而备受瞩目。
这幅书法作品充分展现了启功先生卓绝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不仅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更蕴含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幅作品以大雨纷飞的景象为主题,将雨水融入了书法之中,形成了一幅形神兼备的艺术完美呈现。
作品以淋漓尽致的笔触,勾勒出激烈流动的雨滴和奔腾的洪流,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大雨倾盆的情境。
启功先生的用笔洗练大胆,将书法和绘画相结合,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豪雨之中。
《启功大雨落幽燕书法》不仅展示了启功先生对自然的观察与描绘,更寓意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指导。
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通过这幅作品得以传达,让观者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力量,进而引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作品中融合的雨水符号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其倾泻之势让人感受到对追求目标的坚定与决心。
此外,启功先生通过这幅作品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承扬。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启功以自己的创作,将其与绘画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书画艺术形式,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活力。
同时,作品中运用了古人笔墨的传统技法,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启示了书法艺术的广阔创新空间。
《启功大雨落幽燕书法》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引领了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具有深远影响力。
它告诉我们,艺术源于生活,创造之于灵感。
启功先生通过雨水的形象将生命、希望、坚持等价值观融入到书法创作中,为我们树立了追求卓越、奋发向前的人生目标。
总而言之,《启功大雨落幽燕书法》以其生动的情景、深邃的内涵和指导意义而备受推崇。
它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亦给人们带来启迪,激励每个人都能以勇敢的姿态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目标,并以此铸就人生的辉煌。
无论是欣赏还是研究,这幅作品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和感悟。
启功墨迹启功书法墨迹启功(1912),姓爱新觉罗,字元白。
满族。
北京人。
历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出版有《古代字体论稿》、《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书法选》、《启功书画作集》等。
笔者第一次见到启功先生的书法墨迹,是70年代末在一个翻译朋友家。
这是一件意临董其昌书法的条幅,写得中正安舒,气古雅,当时令我激动不已。
此后很多年来,这件书法的印象总是那么深刻,以至于每见到启先生的作品,总要不自觉地与那件作品发生“意象”上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却往往令我失望,因为先生的书法到80年代中期前后越写越“熟”了。
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批评,并不可能始终不变,其间的变化有时便是否定——肯定——否定,或者肯定——否定——肯定的不断起伏变化的过程。
在现代书家中,我对于齐白石和启功的书法便都经历过类似的理解过程。
启功书法的成就主要在于行楷方面。
先生于书法一直是沉浸在简牍一脉的“帖派”传统中。
二王法帖、欧阳询《九成宫》、赵孟俯《胆巴碑》、柳公权《玄秘塔》、智永《千字文》以及宋之米、黄,明之董其昌,还有《淳化阁帖》等,便是先生学书的基础和几十年的主要值对象。
以至有人称其书为“现代的馆阁体”,据说先生对此欣彩笑纳。
众所周知,启先生书法在现代书坛始终以一种近乎固定冲式样面世,确实显得单调和缺少风格变化,体现了一种。
动理上的趋稳定结构。
先生书法历来主张师法墨迹反对取法碑版,对追求碑刻一脉的刀斧痕十分不以为然他有诗道:少谈汉魏怕徒劳,简陵摩享未见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
在诗中,先生明确提出“师笔不师刀”,别诗中亦有“学书别确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的名句,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先生的中法便保持了一种纯正的“帖”风。
先生的人生智慧与文化眼光也此可见一斑。
从先生的大部分作品来看,先生对于传统审美的村验与理解主要是通过唐碑、《阁帖》来进行的,区别于前人的馆阁书的重要一点,就在于他还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不是只从梨枣间讨消息,同时要以帖解碑,来理解探寻笔法的真面目。
启功书法滕王阁序
启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精湛绝伦,被誉为
近代的书法大家,他的作品中尤其以《滕王阁序》著称于世。
《滕王阁序》是唐代名士王勃所作的一篇赞颂唐朝文化的文学名篇。
启功先生在这篇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用集大成之势的优美字体,
展现了自然优美、端庄典雅、气韵生动的书法风采。
启功先生的《滕王阁序》书法,精神凝炼、情感真挚,承载着作
者神韵的境界,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启功先生的书法,字体优美流畅,用笔干湿相宜,结构严谨,布局得当,形神兼备,展
现出超凡脱俗的书法造诣。
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不仅是审美享受,更是文化熏陶。
他在书法
创作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挖掘和发掘中华文化的精
髓和内涵,通过书法展现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向世人展示中华
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通过欣赏启功先生的《滕王阁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
国优美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艺术魅力。
启功先生的书法,以其精湛的
技艺和扎实日臻的创作水平,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我
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在欣赏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更加积极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让这一道道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自然闪亮在世界文明之中。
浮光掠影看平生——启功老师书画赏析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
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
御夹侵寒气,尝新破旅颜。
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
1985年作行书五律一首水墨纸本115×48cm钤印:启予手、功在禹下、乙丑、前贤句款识:启功花里帘栊晴放燕柳边楼阁晓闻莺启功书法对联立轴水墨纸本136×31cm×2 钤印:启予手、功在禹下、启功八十以后作款识:启功金玉满堂启功1988年作书法纸本64×32cm款识:公元一九八八年农历端午,启功钤印:启功、元白、浮光掠影一曲溪山换草莱,雨余清净夕阳开。
小亭无语乾坤大,坐阅青黄又几回。
启功1985年书法水墨纸本136.5×68.5cm钤印:启功之印、元白、浮光掠影楼款识:一九八五年秋日,拾得题画诗书旧作。
时居首都寓舍之浮光掠影楼元白启功延年益寿启功1988年作行书立轴 62.5×34cm款识:延年益寿。
广洲先生雅属,即希正腕。
戊辰新春,启功试笔。
钤印:启功之印元白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启功1983年作行书唐诗立轴水墨纸本131×32cm 钤印:启功私印、小乘客、前贤句款识:一九八三年夏日,玉璋同志指正。
启功书于首都。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廿四桥启功书法立轴水墨纸本67×42cm钤印:启功私印、小乘客、前贤句款识:白石句。
启功书浓墨高山大有神,乔松相伴几千春。
椒花吟客应多逊,七到黄山绝顶人。
启功行书题刘海粟黄山图一首水墨纸本137×68cm 印文:启功、长庆借君此地安渔艇着我西窗听雨眠启功1948年作山水立轴设色纸本99×50cm 款识:思翁真笔戊子八月临于紫幢寄庐元白居士启功钤印:简靖堂、启功之印、元白居士坦荡荡启功行书纸本69.5×42.5cm款识:启功钤印:启功之印元白长庆竹石图启功1986年作竹石图立轴 67×45cm钤印:启功印款识:克非老兄指正。
启功《千字文》高清版启功(1912.7.26—2005.6.30),中国书法家,书画鉴定家。
字元伯,一作元白。
满族。
姓爱新觉罗,雍正帝九世孙。
长于古典文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曾在辅仁大学任教。
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著《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出版《启功书画留影集》以及多种书法选集。
因病于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逝世,享年93岁。
【1】《千字文》敕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2】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3】丽水,玉出崐岗。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4】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5】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6】归王。
鸣凤在树,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7】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8】己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9】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10】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似兰【11】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12】宜令。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乐殊【13】贵贱,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犹子【14】比儿。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节义【15】廉退,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好爵【16】自縻。
启功书法荟萃随园句(一九九三年作)释文:优孟得时皆贵客英雄见惯亦常人随园所记名句也所谓不过尔耳启功自作诗(一九八九年作)释文:春山如笑冬如睡残腊祁寒写已难妙手有功迴大化生机无尽蕴层峦縑留美玉脂堪比墨惜精金秀可餐歷世名图看欲饱河阳幽谷共奇观题石谷雪图一首启功自作诗(一九九二年作)释文:白露横江晓月孤篷窗断梦醒来初荷香十里清难写昨夜沉吟记已无壬申大暑书旧作启功释文:秋深犹见柳毵毵夕月晨风出汉南又向江干成小住眼前好景百花潭重游成都得句一九八六年夏日拾得花笺漫书旧作时居首都寓舍之浮光掠影楼老壬启功庆澳门回归(一九九九年作)释文:旧迹濠滨三百年今朝喜见举归鞭版图无恙珠双焕恰并香江左右圆焚餘殿壁尚巍峨旧译三巴圣保罗雅顷东西无异曲泱泱四海发讴歌一九九九年澳门回归誌庆啟功书於北京寓舍时年八十又七庆建国五十周年(一九九九年)释文:唐贤名句歷千春如见今朝雨露新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里言敢颂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啟功八十又七自作诗一首释文:逸少兰亭会兴怀放笔时间谁知千载后有讼却无诗昔年兰亭小集偶然拈此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小箑一时点笔忽然五度秋光且喜青松无恙何妨两鬓微霜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灯火长廊自一时画船笛韵夜行迟月波荡漾流歌板花气迴环逼酒巵人迹尽随红烛焰客心常繫绿杨丝如今西压桥边路添得鏗然杖一枝旧作一首启功题画语释文:所南翁心独苦画幽兰不画土肖即有可思构寧无自侮谁实助了金安出虎银蒙古临国香图因题启功自作诗一首(一九八五年作)释文:似叶风帆下石头雄磯突兀立中洲笔端一踢铜缾倒云在青天水自流题石涛画一九八五年夏启功自作诗一首(一九八五年作)释文:雨后层峦翠欲流吴缣妙製出长洲石渠旧宝桐阴鹤相见文华殿上头题石田山水启功书於坚净居自作诗一首释文:云林设色人间少浅碧深青韵最长老鹤眠阶初露下高梧满地忽霜黄题画启功小亭无语乾坤大坐阅青黄又几回僕偶作昼但能树石不工屋宇一树一亭遂成俗格友人见嘲题此答之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一曲溪山换草莱雨餘清净夕阳开小亭无语乾坤大坐阅青黄又几回僕偶作昼但能树石不工屋宇一树一亭遂成俗格友人见嘲题此答之启功自作诗一首(一九八五年作)释文:终南进士出无车折得梅花乐有餘不管石油今贵贱灞桥风雪跨毛驴题钟馗骑驴小景一首启功偶书旧作自作诗一首(一九八六年作)释文:华岳齐天躋者稀如今俯瞰有飞机一拳不过儿孙样万仞高岗也振衣飞行旅途口占启功书旧作自作诗一首(一九九二年作)释文:韦偃丹青迹最奇精灵曾入杜陵诗钓鱼台畔长松障容我淋漓倒墨池题同乐园壁上画长松一首壬申夏日启功自作诗一首(一九九二年作) 释文:竹稚而瘦石欹而丑只此两般餘无所有戏题竹石一九九二年夏启功自作诗一首(一九九二年作)释文:几笔幽兰是曰素友其淡如无不求挂口题画竹石未及石罅之麓拈此解之启功自作诗一首(一九九二年作)释文:略似董香光又近僧珂雪捧心供捧腹聊以藏吾拙偶作墨笔山水拙劣可哂因题启功自作诗一首(一九九二年作)释文:双松光腾金一纸色吐火举示李泰和欣然称似我硃笺上金泥画松其格甚俗题此解嘲一九九二年暑中书启功自作诗一首(一九九二年作)释文:年七十九得此砚磨墨适手书适腕掌上浮云才一片伴我几时姑且看新得小砚铭坚净翁自作诗一首(一九九二年作)释文:静色殊香本绝尘何堪妄比洛川神柔情绰态惊鸿影子建应非识韵人水仙於花中品格最高非洛神可比启功自作诗一首(一九九二年作)释文:十幅蒲帆万柳条好风盈路送春潮昨宵樽酒今朝水一样深情繫梦遥启功自作诗一首(一九九二年作)释文:华阳真逸跡何如镑自南朝定不诬水激沙碧锋颖秃遂令人说柳枝书启功自作诗一首(一九九二年作)释文:江心水拓瘗鹤铭坊间木刻黄庭经翁何递讚缘何故一样模糊看不清翁正三何子贞每以二刻比论其故在此壬申夏夜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国香不与眾芳同特立平芜蔓草丛浓墨一池花一瓣好当寒燠四时风墨兰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铁铸枝柯玉碾花春风长在画人家分明七百年前树折作生绡万古霞题宋人墨梅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群峰竞秀拥层云黄叶山居染夕曛刘李先型吴苑笔不劳题署识东村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墨痕浓淡影横斜绰约仙人在水涯有目共知标格好这般才是画梅花题友人画梅梅品最高俗人所不能写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饱墨浓图九棵松霸才今见画中雄衰迟我愧虫鱼笔难向长縑赋大风九松图神品启功旧题自作诗一首释文:一钩新月印滩涂水碧山青世所无仙境不须求物外行人步步踏明珠芝罘长山岛月牙湾拾石子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满池秋水纳秋晴石槛临流韵倍清蹔豁双眸贪远眺偏聋左耳爱蛙鸣郊居一首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一卷诗心綺练长白云红树映斜阳石涛嗣得龙池法点点隃麋海印光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廿年有约怯登高应使山灵笑我曹行见白云生脚下黄山绝顶听松涛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共依南斗望神州杯酒层轩笑语稠簷下白云栏外水海天如镜好同舟香港中文大学云起轩有赠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昔闻花圃擅南郊红紫纷披色倍饶移傍小楼人共寿芳顏月月不曾凋赠花媵诗酬应之句也启功书於北京自作诗一首释文:山色由人随处有水光藉纸本来无笔端造化元如此何必王维雪意图偶然弄笔忽得短句所谓舜禹之事我知之矣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烟笼寒水月笼沙掩映风枝几道斜不必凌歊销酷热推篷放眼是生涯题画竹卷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千载荆关跡未传依稀卷里识先贤赏音难得龚遗叟腕底犹飞六代烟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喜气写兰怒写竹丛兰叶嫩竹枝长漫夸心似沾泥絮喜怒看来两未忘喜气写兰怒气写竹元人语也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曾得杨妃带笑看奇花蒙垢总无端画家為雪千秋耻不把胭脂著牡丹墨牡丹一首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海舶春风日上时舟轻宝重欲归迟推篷一放临流眼处处珊瑚出水枝硃竹启功自作诗一首释文:世态僧情薄似纱壁尘随手一层遮笼时岂為存题句应是诗人语太夸舒铁云咏饭后鐘事云山僧若是无情者未必留诗二十年率书其后啟功自作诗一首释文:饭后鐘声壁上纱院中开谢木兰花诗人啼笑皆非处残塔欹危日影斜捲州木兰旧迹只餘石塔啟功自作诗一首释文:果然奇丽擅天南花萼猩红水蔚蓝绝顶虚亭标胜概行人指点七星巖游肇庆杂诗啟功自作诗一首释文:北人惯听江南好身在湖山未觉奇宋玉不知邻女色隔墙千里望西施颐和园杂诗之一啟功书旧作诗品句(一九九三年作)释文:雾餘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诗品句癸酉秋日雨窗坚净翁启功诗品句(一九九三年作)释文:缑山之鹤华顶之云表圣诗品妙言具象可賅众艺宁止於诗启功。
论启功老师的书法一、启功老师的书法1自成一家,古风今意启功老师在他的书法讲座上讲了这样一番话:“把颜真卿的字帖拿来摆在一起,都不一样,《多宝塔》《麻姑》《颜家庙》《郭家庙》好些碑都不一样,现在有一个贴叫《忠义堂帖》南宋人刻的,有大字有小字,有楷书有行书我们要问颜真卿哪一个是你的体?假定他现在还在,说哪个是你的体?他年轻时候写的和个中年老年时候写的都不一样,他有发展,所以你说这个体固定是颜体那是错误的。
”他的意思就是所谓的“体”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所有作品,“体”实质是一个人的书法风貌,而不是书法创作的原貌。
“字体在构造上符合一定的共同原则,点画形态及其组合,防止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类围子,通常称为一种字体。
字体是专门指文字发展变化中出现的各种特定的体式。
书体指的是具有各独特面目和独特风格的汉字书写体系。
一种字体往往就是一种书体,但是其各个体态是有因人、因器、因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古代书法家写的字,字型大多数都偏向于方和正,唐后许多书法家用笔讲究圆润。
给人一种整齐,庄严之感。
但是没有一个书法家写的字是完全一样的,比如说北宋书法家蔡襄的楷书结构用笔悉从颜真卿,有“宋之鲁公”之称,因为他一味追随,书史诮之为颜书“奴仆”。
蔡书浑厚,即得于颜、近似与颜真卿的楷书,那是他临习颜真卿较多,所以写出的字和颜真卿有形似而无神似。
再如我们云南昆明的清代书法家钱沣,“楷书肆力学习颜真卿,形神俱肖,他的书法骨力雄强,神气完足,可以说是‘历史上学颜能逼近者’”。
古代的书法家临习经常首选钟、王的字帖,唐朝后的书法家除了钟、王以外,还选颜、柳临习。
每个书法家都有其风格,如“钟繇,深邃古雅;王羲之,雄逸妍美;王献之,俊逸豪迈;王僧虔,纤劲清媚;欧阳询;劲险刻厉;张旭,纵逸豪荡;怀素,飘逸狂放;柳公权,清劲峻峭;苏轼,丰腴豪放;黄庭坚,奇倔逸宕;宋徽宗,瘦劲柔美;文征明,秀劲温纯;唐寅,舒和秀腴”我们学书的人应该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我们临贴,看着字帖上边的字经常会想,这些个字写得太好了,简直就是“毫无破绽”,完美至极,我何时才能临写出这种一模一样或者是相似的字呢?这样则会让我们对古人的书法有一种望尘莫及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只能看,不能临写,就算临写了,也会因为思想的懈怠而半途荒废,原因就是古人的书法离我们太远,可谓是遥不可及。
启功老师的书法1自成一家,古风今意启功老师在他的书法讲座上讲了这样一番话:“把颜真卿的字帖拿来摆在一起,都不一样,《多宝塔》《麻姑》《颜家庙》《郭家庙》好些碑都不一样,现在有一个贴叫《忠义堂帖》南宋人刻的,有大字有小字,有楷书有行书我们要问颜真卿哪一个是你的体?假定他现在还在,说哪个是你的体?他年轻时候写的和个中年老年时候写的都不一样,他有发展,所以你说这个体固定是颜体那是错误的。
”他的意思就是所谓的“体”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所有作品,“体”实质是一个人的书法风貌,而不是书法创作的原貌。
“字体在构造上符合一定的共同原则,点画形态及其组合,防止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类围子,通常称为一种字体。
字体是专门指文字发展变化中出现的各种特定的体式。
书体指的是具有各独特面目和独特风格的汉字书写体系。
一种字体往往就是一种书体,但是其各个体态是有因人、因器、因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古代书法家写的字,字型大多数都偏向于方和正,唐后许多书法家用笔讲究圆润。
给人一种整齐,庄严之感。
但是没有一个书法家写的字是完全一样的,比如说北宋书法家蔡襄的楷书结构用笔悉从颜真卿,有“宋之鲁公”之称,因为他一味追随,书史诮之为颜书“奴仆”。
蔡书浑厚,即得于颜、近似与颜真卿的楷书,那是他临习颜真卿较多,所以写出的字和颜真卿有形似而无神似。
再如我们云南昆明的清代书法家钱沣,“楷书肆力学习颜真卿,形神俱肖,他的书法骨力雄强,神气完足,可以说是…历史上学颜能逼近者‟”。
古代的书法家临习经常首选钟、王的字帖,唐朝后的书法家除了钟、王以外,还选颜、柳临习。
每个书法家都有其风格,如“钟繇,深邃古雅;王羲之,雄逸妍美;王献之,俊逸豪迈;王僧虔,纤劲清媚;欧阳询;劲险刻厉;张旭,纵逸豪荡;怀素,飘逸狂放;柳公权,清劲峻峭;苏轼,丰腴豪放;黄庭坚,奇倔逸宕;宋徽宗,瘦劲柔美;文征明,秀劲温纯;唐寅,舒和秀腴”我们学书的人应该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我们临贴,看着字帖上边的字经常会想,这些个字写得太好了,简直就是“毫无破绽”,完美至极,我何时才能临写出这种一模一样或者是相似的字呢?这样则会让我们对古人的书法有一种望尘莫及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只能看,不能临写,就算临写了,也会因为思想的懈怠而半途荒废,原因就是古人的书法离我们太远,可谓是遥不可及。
但我看启功老师的书法就不像这般又难望又难作,这也是我喜欢启功老师书法的主要原因,他的书法比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学习、书写起来又比古人容易一些,如果是初学的话,比较容易上手,给现代人一种亲近感。
因为我们学的是当代的书法,写是当代的书体,古人的书体只能是借鉴、过渡之用。
“学书所以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一碑帖距我远。
古代之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
学之不能及,乃各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
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想结合的产物耳。
”[④]在我看来,无论是“古贴”或是“时人”,皆为过度所用之物,最主要是找到自家的“病处”来与之相结合。
启功老师的字确实是有特点,他的字不如古人那样方正,从字里表现出来的是肥瘦有度,字体稍斜,字型稍长,可谓是自成一家。
他的字型特点相当符合现在硬笔书法的趋势。
放眼看来,现在的硬笔书法字体一般都是方正中带有圆润的笔法,譬如现代著名硬笔书法家卢中南,司马彦,李放鸣等书法家,他们的字体都是稍微的有所倾斜,字型不是比较方正的那种,而是较方正稍稍长一点,他们的用笔因为局限于是硬笔书写工具,所以虽然是表现出了字体的圆润,但还是没有毛笔的圆润表现力强。
而启功老师的字正是因为采用了当今的硬笔书体而加之用毛笔来表现出的古代书体的圆润,多变等意气风味,给现代的作书者、观者一种较为亲近的感觉,因为他表现的是一种古代的书法风格,但却带有现在书法的意气,让人觉得用毛笔作书或是观古人的书法不再是一种天上地下、遥不可及的感觉。
其实,“唐朝以前的楷书还不能叫楷书,只能叫…正书‟或者…真书‟。
楷书则是方形汉字形成标准楷式之后的称谓。
唐朝以前的书法无论在字形上还是在笔意上,均程度不同地保留着一定的隶书残余。
隋代石刻,隶书的笔画影响已经基本肃清,但在汉字形体上尚未完全摆脱的表现。
唐初的欧阳询,在楷书字形上贡献很大,他把正体字的结构格局,从魏晋以来的扁方式而调整成为正方式... ...但在笔画造型上还是保留了某些隶书的…部件‟,这就使欧体楷书的…楷书‟纯粹性受到了损害。
直到颜真卿创造了…颜体‟,楷书性才彻底得到解决,颜体的笔画,无论是哪一笔,都已经找不到任何隶书的遗迹;从点画规则到造型法度,都完全与隶书拉开了距离。
”古人习字,特别是自唐末以后都多多少少受到了颜体书法的体式影响,用笔比较方正大气。
到了今天,人们练习书法,尤其是硬笔书法的比较多,练习现代硬笔书家的体式(庞中华老师除外),也就是方中见长者就相对较多,他们也就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中见长”的字形,对这种字体产生亲近、亲切的感觉,而恰恰启功老师的字形就是很符合这种字形的。
由“方正变长体”这也是启功老师毛笔书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古人作书,非常注重线条的节奏,高低长短、快慢,毛笔的笔锋长而软,所能表现出的姿态比硬笔的表现能力要强。
毛笔能开能合,能大能小,古人经常是随心写书,常常能寓情与笔尖只上,用另外一个形式表现自己,所以毛笔乃是书写工具中的集大成者。
庞中华老师在他的《硬笔书法简论》中涉及到的“硬笔书法美学”一文中有写到线条的节奏,表现的线条的形象,如高楼大厦,大树,电线杆等都是线条的象征,再如“水平线使人感到广阔和宁静;垂直线使人感到上腾和挺拔;斜线使人感到危急或空间的变化;曲线给人一流动、变化、柔和、优美的感觉;折线形成的角度给人以上升、下降、前进等方向感”[⑤]等等生活里的线条在不断变化之中,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启功老师的字非常注重线条的变化,因为他的书法主要以行楷为主,所以表现出来的楷书意象给人一种比较正气但不霸气的感觉,再加上时开时合,时长时短,时连时断的行意结合,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
”让正气之感镶嵌上了一丝飘逸的花边,不但能用毛笔表现出古人原有用毛笔书写的风格,还能结合硬笔书体和书写风格来展示当代书法的美。
2欧、颜、柳之蕴味欧阳询是唐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自成一家,他最初是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在楷书的书写方法当中掺以古隶用笔。
正是因为他的书法加入了古代隶书的用笔,所以他的字比较讲究字体的工整性,隶书原本就是楷书的演变形体,隶书讲究的就是一种宽厚方正给人一种能承接上下的感觉。
欧阳询的字体呈方型,用笔比较圆润,后人以“险劲瘦硬”来概括他的书貌。
欧体点画比较工整巧妙,中宫收敛,外画伸展,法度森严,他的结构体式被后人奉为准则,归纳为“结体三十六法”。
据史书上所说,他作书从来不挑纸和笔,有纸便边能书,有笔便能写,随便用什么笔都能写出佳品,这一点连褚遂良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启功老师的书法当中,就字体而言和欧阳询的字体相差不太大,都是比较方而长之的书体,如上所说,有当今硬笔书法的体式,(当然,这里不是说某体抄袭某体,完全是无从谈起)启功老师在书上说了这样个问题:是关于笔画“副作用”的问题,就是说“左紧右松,上紧下松”,他拿了几个字做比较,如“川”字和“三”字。
我觉得这一点和欧阳询的结字有着异曲同工之秒,上边所说的欧体是“中宫收敛,外画伸展”,而这和老师所提到的“左紧右松,上紧下松”的道理的确有点相似——“收敛”即“紧”,“伸展”即“松”。
再看老师的字,一般都是“竖”画和“撇”画相对来说是比较长一点的,这可能是老师的习惯,然后“横”画一般是左边相对长一点,到了右边就有所“收敛”,显得比较短一点。
那为什么要“伸展”(松)和“收敛”(紧)呢?原因很简单,就是“竖”画和“撇”画一般都是有“尾巴”的,何谓“尾巴”?“尾巴”指的是“竖”画和“撇”画的完成部分。
这个部分大多数是露在结字的外部,书写者可以有所延长,所以说相对字形而言是有所“伸展”的,即“松”。
“垂露竖”就是个最好的例子,这个“竖”画的“尾巴”天生就长在了字外,好象要独立一般,所以书者才会有所重视他的“伸展”;又因为楷书的“横”画不可能写得和隶书的“横”画一样“蚕头雁尾”,从左边直通到右边,那样就不能叫楷书了,所以楷书的“横”画要求紧,左边可以稍微长一点,右边一定要收,这样才能有视觉上的美感如果没有“收敛”和“伸展”,那么字就会显得僵硬而毫无变化,就只能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了。
启功老师在书上写到“最害人的一句话叫…横平竖直‟。
”老师小时侯经常喜欢把“横”画写得斜一点,可是经常被大人施以棍罚,原因就是“你横不平”。
于是老师就注意写“横”平,可以怎么写都不好看,后来才发现这个“平”是有条件的,老师拿报纸的大字观察“横”画,是有一种往上走的趋势,“你正面感觉不到,在仔细瞧,每个横画左边总有一个小三角”,④而且三角是向上却不是朝下的,原因就是“横”画有向上“收敛”的趋势,让“横”画平衡;“再说竖,现在所谓宋体字。
一个竖本来就是一个竖方条,上边右上角斜着去一点儿,右下角斜着又去一点儿,上边右半缺个角,底下右半缺个角” ④原因就是“竖”画中所出现的缺角的弧度让人感觉竖是弯的,不是直的。
”欧阳询喜欢讲究法度,他的结字法度森严,点画讲究工整巧妙,这一点和启功老师不同。
老师在讲座上、在书上几乎每次都会提到赵松雪的一句话“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老师要说的就是要破除迷信所谓的“用笔论”,他很风趣的开了个玩笑“王羲之死了,就他是唯一会用笔的”,意思就是除了王羲之以外,现在还有谁会用笔呢?老师讲的就是随性随心,你怎么写就怎么写,你爱怎么用笔就怎么用笔,只要写得好,写的妙就足够了,无所谓先讲究用比或是先讲究结字。
何以为好?“第一尤其是要人家认得,我也认得,这是最好的、最起码的条件。
第二如果再加上有特殊的美感,使人看起来,说怎么那么好看啊,这就是好。
”完全不用理会许多“讲书法理论的书”,因为“没有必要把…用笔‟二字说的那么神秘”。
老师讲“字形构造应该尊重习惯”、“字形不是哪一个人创造出来的”。
我觉得讲究的是你自己结书的习惯,不用管什么所谓的“法度”,只要注意自己和原字的结构习惯,让字变得美观就行了。
拘法度之人就是井底之蛙,一辈子都只有浅见;不拘法度者就能革新,创造出无尽的东西,李白如此,苏轼如此,启功老师亦如此。
老师对于点画的讲究也是非常重视的,因为一个点画是一种风格的象征,“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
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④老师的字里行间,点画变换多端,就如《兰亭序》里的“之”字一样,每个“之”字的写法都不一样,有几个“之”字便有几个写法。
“颜筋柳骨”一语,最早见与北宋著名宰相范仲淹为其好友石曼卿所做的文章当中,曰:“延年(石曼卿)之笔,颜筋柳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