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启功的四大弟子是谁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大家平时会关注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吗?关于当代国学大师排名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梁启超(1873.2.23~1929.1.19)学术地位: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术范围: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先秦诸子、清代学术、书法、目录学主要任职:戊戌变法领袖之一、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主要著作:《少年中国说》、《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曾国藩传》、《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等。
人物评价: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
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
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
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
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
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王国维(1877.12.3~1927.6.2)学术地位:文学家、国学大师、考古学家学术范围:文学、考古学、教育、哲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哲学、翻译、儒学、理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词学、戏曲史、甲骨学、西北地理、金石学、简牍学、敦煌学、红学主要任职: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主要著作:《静安文集》、《王国维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宋元戏曲考》、《曲录》、《人间词话》、《殷周制度论》、《王国维诗词全编》、《<红楼梦>评论》、《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等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启功书法如何辨别真假?启功大弟子透露了鉴定秘诀,有11个小诀窍首先,很感谢书友您能够阅读这篇文章,相信看过笔者朋友圈的书友应该知道,这篇文章是笔者看了40余个书法鉴定视频后,摘抄了将近5页书画鉴定细节的草稿之后,再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来整理编辑这篇文章,因为前段时间,笔者发了几篇关于启功先生的文章,同时在文中也适当的匹配了一些自认为是启功先生的“书法真迹”。
但是除去文末一些书友对本篇文章观点的一些看法与讨论之外,更多的则是指责文中的启体书作绝非“启功真迹”,其实,在配图的时候,有一些图片,我也看得出它绝非“启功真迹”,但是无奈某些平台的审核机制太为严格,因此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找一些类似于启功先生的书法“真迹”来适当的对长篇累牍的文字加以点缀,好让一篇文章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书友您的眼前。
但毕竟习书之人也都明白,赏析书法,最不能理解与忍受的就是自己眼前所钟爱的书作绝非作者真迹,这一点笔者我也能深切感受的到,因此深思熟虑过后,便抽时间搜索观看了几十个“鉴定启功先生书法真迹”的一些鉴定视频,然后将启功先生书法的特别之处摘抄下来,并在文中也适当的揭露“启功书法伪作”的一些特点与不足之处,好让更多收藏启功书法字画的藏友可以更好的知晓启体书法的创作特点,避免高价买伪作,也让喜欢临摹启功书法的书友可以更好的选择临摹启功真迹,避免“取法乎下”,最后悔之晚矣!同时由于笔者摘抄的启功先生的书法创作特点与造假字画的瑕疵之处较为繁多,所以这篇文章可能也会有些偏长,但还是希望书友您可以耐心阅读下去,同时笔者在整理完这些资料之后,也决定从启功先生书法的章法以及笔法,还有落款,印章,墨色等多方面来一一叙述,以便让书友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与掌握这些方法及识别伪作的诀窍。
首先,对于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相信笔者不详加介绍,众书友也应该很熟悉了,他是正宗的皇家传人,近代许多的书法大家都时常称赞启功先生的书法,是靠着先生自己的文学修养写出来的,并且有了自己的书法味道,同时在取法之上,他学习唐代的众多书法大家,例如欧阳询,柳公权等,同时也学过元代的“元人冠冕”赵孟頫,几乎可以说启功先生的书法,是把前贤的那些书法家们的根基都打在了自己的笔杆上,因此启功先生的书法绘画才会闻名于天下,而他的作品,几乎字体都略显修长,从这一点上来看,是学唐代柳公权的结果。
当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师启功,你怎么评价他的书法作品呢?头条定义当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师启功,这是头条艺术评论家对启先生书法最洽如其份的评价,启先生为人:满襟和气春如海,启先生为文:笔端风雨驾云涛!《一》启先生对中国书法有四大贡献(l)汉字黄金分割率:是启先生经过发明六十年的坚辛探索,发明了写字的黄金分割率,提出了普通人怎样写好字的方法论,写出了:用笔何用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2)书法结字为上论:启先生打破了千年以来,古人认为的写书法柔毫书汉字以‘’用笔为上‘’的定论,提出了‘’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的结字为上的理论,这比苏轼的书法‘’撑上水船‘’蔡邕的‘’书法九势说‘’,子昂的‘用笔为上。
千古不易’论,还有包世臣的‘石工镌字论’都显然进了一大步。
(3)执笔方法:千百年来大小书家谈拿笔方法众说纷纭,1978年启先生给了沙孟海先生一页唐画残片,这是日夲朋友中村不折旧蔵的吐鲁蕃唐画,画中人执笔斜握,还有《五代校书图》《李公麟莲社图》梁楷的《黄庭换鹅图》都是斜拿笔,就象今天拿铅笔一样,更可笑的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何子贞‘’鸡爪执笔法‘’等,总让后学者如入五里云雾云中,启先生拨云见日,(唐朝人的执笔方式)八八年有一次在师大红六楼,启先生拿着学生大楷写字,我问启老怎样用笔好,先生说:用笔没有死规定,你想怎么拿,自已定,别迷信,先生看着我两银发直惊讶不解,就说一个朝代一种方法,宋朝以前你看闫立本校书图是怎么执笔的,宋以后写字高案髙椅,写字姿式和用笔应适应当时的生活用具,启先生用笔观让我们今人茅塞顿开。
(4):《论书绝句百首》是启先生用诗写的中国书法史,先生对流芳百代的各朝书家都有涉猎评价,对流传至今的各种碑帖简椟写经诗书石刻等都有描述,对争论纪年的历代书讼世说都有精论,对贬赵卑唐热捧汉魏师笔师刀等高见频出,如先生写赵子昂:绝代天骄学力深,吴兴字欲擬精金。
纤毫渗漏无容觅,但觉微馀爱好心。
启功先生和他的几位恩师作者:赵仁珪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8期“敬老崇文”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办馆方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和从事这一事业的资深文人的尊重。
这些人在享受这一尊重的同时,也应该身体力行地传承这一美德。
已故的第六任老馆长启功先生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和恩师之间的感人故事就是对“敬老崇文”的最好诠释。
翻检一下启先生所写的各种简历,即使仅仅三四百字,也必定详尽地填上自己从何年、从师何人及何业。
他的解释是:如果没有他们过去的教诲,就没有我现在的启功,他们就是我的大树,就是我的井,就是我学、艺生命的源头。
而在生活中启先生也常在各种场合谈起这些老师:戴姜福、贾羲民、吴镜汀、溥心畬、溥雪斋、齐白石等人,当然还有他的大恩师陈垣先生,并饱含感情地写下很多纪念文章,如《记我的几位恩师》、《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记齐白石先生轶事》及纪念陈垣先生的长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等。
终身不渝的感恩之心作为学生对老师的“敬”与“崇”,首先要保有一颗由衷的、终身不渝的感恩之心,这才称得上人性善、人性美,这才能与那种用之则敬,不用则弃,以致借标榜老师来树立自己的功利之徒、市侩小人判若云泥。
贾羲民(字尔鲁)先生,是启先生学习绘画的第一位老师,贾先生虽在绘画史上没有太高的地位,但他博通经史,尤善于书画鉴定,他的画属于典型的“文人画”。
这种画风对启先生影响至深。
而启先生从他身上受惠最深的当数书画鉴赏和鉴定。
那时故宫每月前三天的门票由一元优惠到三角,贾先生每月都趁机带启先生去看画,边看边讲,启先生自称自己的书画知识就是这样“熏”出来的,并常感慨道:“这就叫‘润物细无声’啊。
”吴镜汀(名熙曾)先生的画名就高得多了。
他的画更注重画理安排和笔墨技巧,在当时被称为“内行画”,尤擅长模仿和解析不同画家的不同笔法,并示范、传授给学生。
在吴先生的指导下,启先生临摹了很多大师的作品,不但在绘画技巧上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大大提高了鉴别能力,因为一看笔法,就知道这是谁的习惯和路数。
28启功:书画碑帖全能的鉴定家□ 王连起2005年夏,启功先生逝世,我在纪念先生的文章开篇写道:“启功先生逝世,中国失去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一位并世少有的伟大教育家,一位独步当代甚至不让古人的大书法家,一位可以说完美继承了中国文人画优良传统的画家,一位才思敏捷而又能入古出新的诗人,一位古书画碑帖全能的权威鉴定家;于我,则从此失去了一位悉心指教关心、爱护我的恩师。
”从1978年至先生逝世,我大概是向先生登门请教最勤的人之一。
每看到各色人等向先生求字、求画,无论春秋寒暑,无休无止,我便不由得想起元代诗人方回写赵孟頫的诗:“不合自以艺能累,天下善书今第一……小者士庶携卷轴,大者王侯掷缣帛。
门前踏破铁门限,苦向王孙觅真迹。
”都是旧王孙,都有各方面超人的艺术才能,正缘于此,先生同赵孟頫还有一个非常相似之处,这就是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在赵孟頫行状中说的:“然公之才名,颇为书画所掩,人知其书画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济济之学。
”所以,我虽然这里谈的是古书画碑帖鉴定,但行文伊始,还是要把先生的学术和教育成就放在前面的。
最近看到一种分类法,将三位鉴定家老先生各自贴上一个标签:徐邦达先生是技术鉴定,谢稚柳先生是艺术鉴定,启功先生是学术鉴定。
还有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讨论《溪岸图》时的美国的高居翰、方闻和中国的启功,也都各给定了一个什么派,启先生大概是经验派吧。
但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需要艺术本身各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其他一切有助于鉴定的学问。
术业有专攻,专家各有所长,绝不能偏废,也不能以此代彼,用简单的名派称谓来区分,是不准确的。
徐邦达先生解放初至“文革”结束确实搁置了画笔,但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是成名的画家了,其书法笔法变化之丰富,亦为当代少有。
启功先生早年是为了题画才发愤练习书法的,其画名,特别是书名更是无法否定的。
另外,更有人将传统的书画鉴定方法称之为“眼学”鉴定,而将依靠科技手段检测的方法称为“科学”鉴定,并将二者对立起来。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者:苏琳来源:《人民周刊》2017年第13期启功(1912~2005年),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族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启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书画家、鉴定家、红学家、国学大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启功1933年进入辅仁附中,1935年进入辅仁大学美术系,从事教育事业72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70年,是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两朝元老。
他一生热爱教师职业,耐心细致地“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
启功题写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人才的指导思想,也是师大莘莘学子的奋斗目标。
直到晚年,他仍然为学生开设各种讲座,加上他学识渊博、态度谦和、语言风趣,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
先生总是心系学生,1991年将义卖自己书画作品所得的163万余元人民币捐献给学校,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此报答陈垣先生(书屋号“励耘”)的师恩,并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陈垣先生爱国重教、辛勤耕耘、严谨治学、奖掖后学的精神。
启功生于1912年,此时家道早已败落。
他的启蒙老师是祖父和终身未嫁的姑姑。
姑姑文化不高,但她把常用字都写在方寸大的纸片上,逐个教启功先生读写。
祖父写得一手好字,他命启功勤于临摹,并教其念诗。
祖父经常让启功看着自己画画,幼承家学为先生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1933年,21岁的启功虽说没有读完中学,而笔下的书画文章却有了佼佼之色。
祖父的门生傅增湘拿着启功的作品,找到了当时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
为了启功的生计,陈垣帮他找到了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的职业。
虽然他兢兢业业地教书,但还是被辞退了。
理由很简单,他中学没有毕业,没有文凭。
启功悲凉地走出校门。
既然是书生,就只好用书生之法讨生活,于是他终日习书作画,以卖字画为生。
1935年,经陈垣介绍,启功又站在了辅仁大学美术系的讲坛上。
只是又因为他没有文凭,而被再度辞退。
两次被“炒”的启功并未心灰意冷。
有一种称呼叫“先生”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7年第17期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古典文献学家、文物鉴定家、书画家、诗人。
然而,先生的“本行”是老师,他的唯一一张名片上只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几个简简单单的字。
至于其他都被他戏称为“不务正业”。
启功先生一生所带过的硕士生、博士生共有31人,而受到他点拨过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
他们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但是他们都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致力于启功先生在学识与人品方面的传承。
姚颖和孙霞就是其中的两位,她俩同是启功先生带的最后一届博士生,“我们还不能称之为启先生的传承人,而是努力的跋涉者。
因为启先生的学识和人品是我们后辈难以企及的,未来的路还有很远。
”最大财富是为人处世之道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少儿阅读教育专家姚颖在启功先生的学生中是年龄最小的一位。
1996年,姚颖顺利考取北师大中文系本科。
“还记得刚来校报道时,一走进北师大南门正对着的旧主楼,在6楼中文系的走廊橱窗内,我看见挂满了启先生的照片和介绍,那是我第一次‘见’先生。
”当年这个懵懂的女孩只觉得橱窗内的老人很慈祥,后来她才逐渐了解到“那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大师,感觉离自己很远”。
4年后,姚颖因成绩优异而获得了保送名额。
当填写专业志愿的时候,爱好民俗学的她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民俗”两个字。
几天后,身为启先生的学生也是助手的班主任找到了她,说启先生想招几个年轻的学生,得知她喜欢民俗学,问她是否愿意跟随启先生学习,研究子弟书。
“虽然当时的我可以说对子弟书一无所知,但是能有机会拜启先生为师,我感到受宠若惊。
”硕士毕业后,她继续在启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专攻研究明清说唱文学。
比姚颖晚进师门3年的孙霞,原本是学理工科出身,后由工转文,考取徐州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专攻研究元明清文学。
一次,她在学校图书馆的橱窗内看到师兄写的一篇关于启功先生的文章,一口气读完后,只觉得“老人家特逗,是位非常风趣的学者”。
国学大师作文素材陈寅恪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于梵文和巴利文。
◆1925年,正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接受清华邀请,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做导师。
但要辞职需找个相当资格的人代替,赵元任与系主任都觉得,只有陈寅恪有资格接替他,便给远在柏林大学求学的陈寅恪写信征求意见,陈回信说:“我不想再到哈佛,我对美国留恋的只是波士顿中国饭馆醉香楼的龙虾。
”◆刘文典鄙视新文学作家,当他得知西南联大要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勃然大怒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朱自清该拿四块钱,沈从文连四毛钱都不该给。
他要是教授,我岂不是太上教授!”◆1940年暑假,陈寅属去香港探亲,并等船赴英以应牛津大学之聘,终因二战爆发未能成行,困居香港。
后在全家返回内地途中,两木箱随身携带的书籍又遭盗窃。
据说这是两箱更加珍贵的书籍,所以这一次的打击更大,等于多年心血彻底付诸东流,令陈先生精神几近崩溃。
◆1925年,陈寅恪从欧洲留学回国。
这时,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评价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季羡林《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讲道:“寅恪先生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
启功:没有文凭的大师启功先生是大家熟悉的权威文物鉴定家、著名画家、当代书法泰斗和国学大师。
但他青年时期的工作经历却一波三折,他愣是逆着别人赶自己往下走的路知难而上,最终走出了一段“高处不要就去更高处”的阳光大道。
启功1岁丧父,从小随祖父生活。
11岁时祖父去世,家境开始陷入困境,14岁便从北京汇文中学辍学。
之后,他发奋自学,再加上当时多位大家的指导,启功在书法、绘画、古典文学、考证学等方面都具备了很深的学术造诣。
1933年,21岁的启功因“写作俱佳”,被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推荐到辅仁附中任初一国文教师。
这对启功来说,当然是十分兴奋的事。
为了教好国文课,启功虚心向周围的同事请教、认真备课、认真教学,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充分认可。
然而,虽然他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但最后还是被解雇了,辅仁附属中学的校长认为,一个连中学都没毕业的人教中学,是一件很荒唐的事。
两年不到就“下岗”,这对初涉社会的启功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打击。
你连中学都不被人认可,按说该下放到小学了吧。
这是我们很多人的习惯思维。
但启功却不按常人的这种思维走下坡路,恰恰相反,他知难而上,走进了更高级的学府任职。
1935年,陈垣先生又将启功举荐到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
启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半中学生,想要在这所高等学府待下去,并做出一些成绩来,必须比别人更加勤奋。
从那时起,他养成了在学术上求真务实的精神,再加上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他的美术课颇受学生欢迎。
但他勤勤恳恳的工作,也没有带来美术系领导的好感,1937年,辅仁大学美术系还是以“没学历”解聘了启功。
接连两次“下岗”,按说启功该及时检讨一下自己,识趣地后退一步或几步,以寻得安身之所。
可启功却不,一年的“待业”之后,他又牛劲冲天地往更高处行进了。
1938年秋季开学,还是陈垣老先生出面,辅仁大学聘“尚未中学毕业”的启功教大一国文课。
对于一个真正的大人才来说,高处更容易遇到自己的伯乐。
这一回,再没有人嫌启功“学历太低”了,恰恰相反,他如鱼得水,做了一名很受学生和学校欢迎的大学教师。
关于傅熹年的介绍傅熹年,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启功先生的私淑弟子。
祖籍四川省江安县,1933年1月生于北京。
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
1人物简介傅熹年,建筑历史学家。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籍四川省江安县,1933年1月2日出生于北京。
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历史研究室、建设部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建筑史研究工作。
2人物履历傅熹年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1956—1957年协助梁思成教授进行《北京近代建筑史》研究。
1961—1963年参加浙江民居和福建民居的调查研究1963—1965年协助刘敦桢教授进行《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写工作。
1983至1989年,参加了全国书画鉴定小组。
1986年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9年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建筑史的研究》,1994年完成该专著,2001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开始,承担建设部科技司专题研究。
2005年任主任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2003年8月21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理论成果研究重点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设计规律,揭示出中国古代城市以宫城、里坊为模数,大建筑群以主院落为模数,单体建筑以所用材和柱高为模数等一系列运用模数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方法。
发现了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群在规划时用标准方格网控制尺度和相互关系,并把主体建筑置于建筑群几何中心的手法。
《无所畏,无所忧》读后感《无所畏无所忧》这本书带给我深深的触动,不仅因为它让我对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因为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颜值。
精美的装帧和设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高品质。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并非徒有其表,它的内容更是丰富而深刻。
书中详细讲述了启功先生的人生历程,从他的家世、学习、为师,到他的书画作品,无一不展示了启功先生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
启功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的坚韧不屈、至死不渝的真情以及在盛名和权利之下不忘初心的精神,都让我深感敬佩。
他的人生哲学是: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心无所畏,事无所忧的态度。
这种态度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我们身边有多少财富或者我们拥有多大的名气,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高低起伏。
书中还收录了多幅启功先生的书画作品。
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启功先生的心血和智慧。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人类艺术的贡献。
从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大师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种热爱和热情,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和理解。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封皮背后空白处被充分利用,将启功先生撰写的《心经》藏于此处。
《心经》是一部讲般若智慧的佛经。
启功先生将其藏于封皮背后,可能是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静下心来,从中汲取智慧。
在当今这个喧嚣而复杂的世界中,《心经》带给我深深的宁静和智慧。
我理解到,生活中的所有困扰和痛苦都源自于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和痴迷。
只有当我们放下这些执着和痴迷,以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得轻松自在。
总的来说,《无所畏无所忧》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启功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理解。
它教会我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心无所畏、事无所忧的态度,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平常心和初心,如何在盛名和权利之下不忘初心。
启功的四大弟子分别是谁启功是我国当代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和国学大师。
那么启功四大弟子是谁?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启功四大弟子是谁,希望对你有帮助! 启功四大弟子是谁有人说,启功从来没有对外宣称过自己有弟子,所以他就没有什么弟子,如果非得说谁是他的弟子,所有学习“启体”的人都是他的弟子。
其实学习“启体”的人不能算是启功先生真正的弟子,他们只是在临摹启功先生的字体而已。
而弟子应该是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不仅仅是学习他的字体,还要受过他的指点与教授。
根据这个标准,有四个人是可以称得上为启功先生的弟子的。
启功四大弟子是谁呢,首先是一位名叫贾鸿声的先生。
他居于启功先生四个弟子之首,他六岁开始学习书法,比较擅长楷书。
他在启功先生对他的影响的基础上,又有属于自己的特点。
所以他的作品每一幅都可以做到在字体和章法上有所不同,每一幅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然后是一位名叫张世忠的先生。
他从小就很喜欢书法,所以小时候就得到了启功先生的指点,并且还跟着启功先生学习了一段时间。
他临摹了多种字体,最主要的还是行书。
他也受过多名书法大家的指点,由于功底比较稳,所以形成了自己的书写风格。
其作品有“高山坠石”的特点。
另外一位是丁广茂先生,他也同样是从小就开始学习书法,主要的方向是行书,他虽然从事飞行工作,但还是努力学习书法,而且受到启功先生的指点。
还有一位是赵仁珪,虽然他与书法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但是他在大学的硕士导师就是启功先生。
所以也算是启功先生的弟子之一。
启功是谁首先就其本身身份来说,他是满族中的一员,究其根本,他可以算是清朝皇族的后人,他的先祖是清时期的皇帝的儿子,所以他体内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些皇族血液。
他出生于1912年,正是封建社会没落的时候。
死于2005年,共活了93年。
然后就他的职位来说,他是一名大学老师,教的国文,也就是比语文更深一个层次的语文。
他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是该大学的一名教授。
另外,他还涉及了文物鉴定等领域,所以他还从事文物鉴定工作。
启功先生家谱雍正帝胤禛——五子和亲王弘昼——一子永璧——二子绵循——三子奕亨——五子载崇——二子溥良——长子毓隆——独长子恒同——独长子启功启功祖父毓隆(1872年-1923年)幼承家学,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恩科二甲109名进士,散馆授编修。
启功曾祖父溥良(1854年-1922年)年轻时,请求革去封号、俸禄,参加科举,并考中光绪六年(1880年)二甲第三十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1712年-1765年)是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雍正三子)和弘历(雍正四子乾隆皇帝)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
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章宝琛,女,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妻子。
两人本是包办婚姻,1932年10月完婚,但婚后相敬如宾、相濡以沫,虽无子女,但情深意重。
章宝琛逝世后启功并未再娶,启功百年之后两人亦合葬。
启功一生无儿无女,自妻子去世后,他便一直过着孤独而清苦的生活。
2005年6月30日,启功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
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启功《论书绝句一百首》启功人,满族。
姓爱新觉罗,字元伯,别署元白、少文、长庆。
室名简晴堂、坚净居。
康熙帝十一代,曾祖、祖父皆入翰林,后家道中落。
幼年丧父,失学而不堕其志,用功于书法、文辞、绘画等项,刻苦自励,投师问道。
中学期间,课余从学者戴福学习经史辞章,从贾尔鲁、吴熙曾习画,后经傅增湘引荐,受业于垣门下。
中学未毕业,二十一岁受聘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国文教席,从此走上教育岗位。
曾任辅仁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建国后担任师大学副教授、教授。
精于博物文史鉴识,先后兼职故宫博物院古物馆文献馆专门委员、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1983年6月,出任文化部文物局新成立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历时八年,对国现存古代书画逐一整理、鉴定、编目,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厥功至伟。
第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一生教书育人,究心学术,著述甚富。
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孟頫,六岁临《九成宫醴泉铭》,十一岁学《多宝塔碑》,二十岁后习《胆巴碑》,所书楷字端凝、坚重、娟秀兼而有之。
后转师董其昌、米元章诸名家墨迹,于智永千文用功最久。
于书艺认为碑刻经过刀刻与自然毁损,多失原貌,而直师墨迹可得书家笔墨真谛,即便是读碑亦应从刀锋揣摸笔锋,所谓“失笔不失刀”。
还主写字应以结构为重,用笔、姿态副之。
其书法结字精严,笔画清朗,揖让有度,风神俊爽,从容不迫中透出一种淡淡的王者气象。
早年作画甚夥,作品多山水,水墨浅绛,清气满纸,大幅尤见功力。
主要著作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汉语现象论丛》、和《启功从稿》(三卷本)、《启功韵语》、《说八股》、《论书绝句一百首》、《启功论书札记》、《启功絮语》、《启功赘语》等。
主编有:《书法概论》、《中国法贴全集》(共十八卷)等。
出版有:《启功书法作品选》、《启功书法选》、《启功草书千字文》、《启功书画作品集》、《启功书画留影册》、《启功三帖集》等。
李可讲:启功先生的称呼从有关称呼的事情说起。
启功先生谦己与恭敬,是出了名的。
先生称呼别人,一定用敬。
他老先生学问大,在各种场合、对各种人物的敬称形式多样,总能称呼得文雅而不迂腐,恭敬之外还要高看一眼。
这称呼我看往往有些言过其实,但决不是奉承的意思,敬人有礼之外,包含一层善意的期许。
这其实是一种被我们忽略了的文化,是符合人心的文化,其不传不是因其“过时”,而是因为丧失了那样的环境。
现在的环境,这文化已经演变成了见人就称“领导”,匆忙而且直接。
启功先生在世时,大家当面多称呼启先生。
启先生做了七十多年的教师,这“先生”,是学生——先生的意思。
也有称启老的,透着更加尊敬和一些正式感,启先生有时会回以“岂(启)敢”,这是启先生的说话风格,谦己,不受别人的过谦,还风趣。
有叫启老师的,那是弟子,主要是启先生教授古典文学的及门弟子。
别的人这样称呼,不是启先生当不起,我觉得有些“傍大师”以自诩的嫌疑。
身边一些亲近的人,背后说起来称“老头”。
流行的风气,称呼职衔。
有称呼人家“张处”、“王局”的,也有称呼“张总裁”、“王大队”的。
启先生有很多学界和社会职务,头衔还都不小。
在启先生这儿,没听到过有人称呼启先生的职务、官衔。
有些公共场合,启先生被直呼启功。
现代传媒,无论怎样的大人物,一样是直呼其名。
其大块文章颇有可删,对人的称谓总是惜字如金,那也好象没有什么。
不过私下,在自己认可的文化习惯上,启先生还是有自己一贯的讲究。
一件,启先生有很多同侪好友,本也是文化大家。
其中有一位,相处之间有些简陋,老先生总是“启功、启功”地当面直呼。
中国人的名,是师长叫的。
朋友相熟,可以不用敬称,那须直呼其字,才是道理。
启先生听得莫可如何,对于有名无字的我们,已经不能直接体会,那感觉需要想象一下。
比方说,你的朋友,总是用你小时候你妈妈叫你的乳名,当面叫你。
另一件,别人给启先生来信,遇到先生觉得有过分的敬称,就将原信敬称字样剪下寄回,回信讲明“敬壁”。
刘萧石——启功入室关门弟子刘萧石,字梦璜、晓石,斋号尚石轩,生于1963年,祖籍河北沧州,现居北京,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后又供职于齐白石书画艺术研究院,潜心研习齐派艺术,成为了一名杰出的齐派艺术传承人。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画院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创作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书法美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众朋达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高级创作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领域书画先锋人物最具市场升值潜力十大书法家齐白石书画艺术研究院成员中华国礼艺术家中华国宾礼书画艺术联盟会委员北京尚石轩书画院院长清华大学美术系博士生导师(原)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栏目组客座教授兼艺术顾问2008年12月,被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聘请为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2009年1月被中国国画院授予文化大使。
2010年11月,被聘为中国艺术创作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2012年5月,被中国书法美术研究院聘为副院长。
2013年7月,被北京众朋达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认定为高级创作研究员。
2015年11月,其作品经《中国当代名家字画大观》荣获金奖,并获得入编资格。
2017年12月,其作品在《感动中国●晚晴颂》征稿活动中荣获银奖,并授予“感动中国●艺坛名家”荣誉称号。
2019年8月,书法作品被编入《百年联墨大典》一书。
2020年12月,书画作品在“红旗颂”喜迎党的十八大全国书画家优秀作品邀请展中,被评为金奖。
并授予“当代杰出功勋书画家”荣誉称号。
2021年1月,刘萧石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全国政协礼堂,中国博物馆收藏,并入选《聚焦十八大中国文化名人题贺荣誉特刊》。
《中国艺术领域书画先锋人物》《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最具影响力杰出华人书画家、2020年.被评为最具艺术市场投资人物。
作品润格60000元一平尺主编——刘奉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