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976.00 KB
- 文档页数:25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明·汤显祖【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
〔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蘑外烟丝醉软。
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
〔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
〔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
〔旦〕提他怎的!〔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
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
〔下〕〔旦叹介〕“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
”春啊,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春香那里?〔作左右瞧介〕〔又低首沉吟介〕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
古典戏剧汤显祖《牡丹亭》》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牡丹亭》的基本内容是: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
它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一个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作者通过一些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也表现了在封建闺范束缚下的青年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
其次是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
我们读《惊梦》、《寻梦》、《闹殇》、《冥誓》等出时,更多地象在读抒情诗而不象在看剧本。
用写诗的手法写戏本来是我国许多戏曲作家的共同特征,汤显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等。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
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
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
“啭”,啼的意思。
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年光”,春光。
“乱煞”,撩乱。
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
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
“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
“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
“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
“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
“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
“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
“炷”,作动词用,是一种很明贵的香料。
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
“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
“恁”,怎么,为什么。
“似”,比拟之词,超过的意思。
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对春天的关心、向往同去年不一样。
“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
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
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乌夜啼】以一首词作为人物上场的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
“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
“宿妆残”,是说昨天梳妆的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
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
昨天梳妆的发髻都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
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賞析《牡丹亭》摘要:《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
作者湯顯祖萬曆二十六年被罷免還家,絕意仕途,筆耕以終老。
其一生四部傳奇雜劇比較著名,《牡丹亭》與《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並稱“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最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出,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湯顯祖著。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
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
杜麗娘是我國古典文學裏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
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關鍵字:愛情浪漫主義傑作反封建杜麗娘文詞典麗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
出身書香門第,為人耿直,敢於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權貴,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層官職,四十九歲時棄官回家。
他從小受王學左派的影響,結交被當時統治者視為異端的李贄等人,反程朱理學,肯定人欲,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
在文學思想上,湯顯祖與公安派反復古思潮相呼應,明確提出文學創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張,把思想內容放在首位。
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
湯顯祖雖然也創作過詩文等,但成就最高的還是傳奇。
他是我國古代繼關漢卿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
古代文学鉴赏牡丹亭的人物形象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代表作,曾被誉为“古代艳情小说之巅峰”,其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牡丹亭》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变化都极具吸引力,让读者们沉醉其中。
本文将以古代文学鉴赏牡丹亭的人物形象为题,来探讨其中的几位主要人物。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女主角,她美丽、善良、聪明睿智。
在整个故事中,杜丽娘遭遇了许多的困难和艰辛,但她坚韧不拔,不放弃自己的希望和信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坚强而追求真爱的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丽娘的丈夫柳梦梅是一个正直善良的青年人。
他为人正直,守信用,对待感情也是真诚而专一的。
在面对诸多压力和选择的时候,柳梦梅坚守自己的原则,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最终获得了幸福。
柳梦梅的形象展示了诚实、坚强和对爱情的忠诚,激励着读者追求真实和美好。
与杜丽娘和柳梦梅相对应的是西华山庄的主人唐伯虎。
唐伯虎是一个多才多艺,机智聪明的青年人。
他善于用智慧和机智解决问题,在故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唐伯虎的形象展示了智慧、创造力和机智,给读者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惊喜。
除了这三个主要人物,还有其他一些次要人物也给《牡丹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比如说,守墓人老先生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他无私地帮助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但最终却自己无法得到幸福。
而西华山庄的女佣春燕则是一个勇敢、乐观的女性形象,她始终陪伴着杜丽娘,为她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古代文学鉴赏牡丹亭的人物形象多样而丰满,每个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细致入微。
他们拥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通过他们的奋斗和努力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在古代时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读者们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喜爱和欣赏也表明了他们对于人性和情感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牡丹亭》鉴赏心得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经典昆曲剧目。
该剧讲述了一段生死相依、超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题材戏剧的代表之作。
首先,从剧情角度来看,《牡丹亭》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虽然荒诞,但却充满了浪漫色彩。
杜丽娘因梦生情,死后又因爱重生,与柳梦梅共谱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爱情传奇。
这种突破生死、挑战封建礼教的勇气,让人由衷地为他们点赞。
其次,从人物塑造来看,《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都是极具个性的人物。
杜丽娘美丽、聪慧,对爱情充满向往,而柳梦梅则是个才情出众、执着坚定的书生。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代青年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也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再次,从艺术表现来看,《牡丹亭》的歌词优美,曲调悠扬。
例如,《皂罗袍》一曲,以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寓意着杜丽娘美好青春的逝去,让人感慨万分。
此外,剧中的一些经典台词,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文学名句。
最后,从思想内涵来看,《牡丹亭》强调了人性的解放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该剧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尊重。
这种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爱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总之,《牡丹亭》是一部值得鉴赏的经典之作。
它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的执着和勇敢,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解放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在欣赏该剧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魅力,还能体会到深刻的思想内涵。
林黛玉欣赏牡丹亭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她对牡丹亭的欣赏与众不同,展现了她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林黛玉对牡丹亭的欣赏是非常深入的。
她对花草植物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能够准确地辨别出不同品种的花朵。
在牡丹亭中,她能够从众多的牡丹中找到最美的一朵,并且能够准确地描述出它的色彩、姿态和香气。
她对花卉的痴迷和追求使她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花草爱好者,她的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来真正了解花卉的美。
林黛玉对牡丹亭的感受是深情而细腻的。
在牡丹亭中,她能够感受到花朵的生命力和美丽。
她看到花朵的绽放和凋谢,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
她深深地被这种变化所触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花朵的美中。
她对牡丹亭的感受不仅仅是对花朵本身的喜爱,更是对生命和美的深度思考和体验。
林黛玉对牡丹亭的审美体验是与自身情感相结合的。
她在牡丹亭中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苦涩,这与她自身的情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她对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产生了共鸣,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花朵和故事中。
她将自己的痛苦和忧伤与牡丹亭的美相结合,使得她对牡丹亭的欣赏更加丰富和深刻。
总的来说,林黛玉对牡丹亭的欣赏体验是独特而深入的。
她通过对
花草的细致观察和感受,深情细腻地体验了花朵的美和生命的变化。
她将自己的情感与牡丹亭的爱情故事相结合,使得她对牡丹亭的欣赏更加丰富和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