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作业戏曲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古代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其中,《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戏曲作品,以其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感人的爱情故事而著名。
作为一部典型的明代传奇剧作,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在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对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进行赏析。
剧情赏析《牡丹亭》的剧情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两个年轻人为了追求真爱而经历艰辛和不幸的故事。
剧中的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梁山伯为了能与祝英台相见,冒险进入牡丹亭,并愿意为了与祝英台共度余生而甘愿做牧羊人。
然而,命运却无情地将他们分隔开来。
梁山伯葬身牡丹亭后,祝英台守着坟墓,表现出她对梁山伯深深的爱和思念之情。
最终,在观音菩萨的庇佑下,他们的爱情得以超越生死,重聚在一起。
人物形象赏析在《牡丹亭》中,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角色。
梁山伯是一个纯洁善良、才情出众的少年,他对祝英台的爱是真挚而无私的。
梁山伯为了追求真爱,甘愿舍弃贵族身份,成为一名牧羊人,展现了他勇敢追求爱情的坚持和决心。
而祝英台则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少女,她敢于为自己的爱情而去争取,即使面对各种艰险和阻碍,她也从未放弃。
她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情感表达赏析《牡丹亭》通过精湛的表演和婉转动人的音乐与歌曲,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渲染得深情而又悲壮。
他们的爱情被视为一种宿命,无法逃脱生死的纠缠。
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梁山伯化作蝴蝶的解救情节,给人以希望与慰藉。
整个剧目贯穿着爱情的主题,并通过悲剧的结局,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得淋漓尽致。
《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成为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不仅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贞,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
无论是剧情的刻画、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充分展示了文化、艺术以及人性之间的紧密联系。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
其中,第三十二出为《游园》,是贯穿剧情的需要,也是为后面的剧情作铺垫。
在《游园》中,杜丽娘背父游园,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发出“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感叹,激发了自身人性意识的觉醒。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牡丹亭游园》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特点。
汤显祖在保持元杂剧语言富有“本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灵气”,将自然真切的语言与个别字句的精工琢磨融合起来,形成了该剧作语言方面的独特风格。
剧中的对白自然真切,仿佛是生活中的人物所讲,而唱词则精工打磨,既符合人物性格和情感,又具有诗的意境,形成了该剧作诗剧的特点。
其次,从音乐角度来看,《牡丹亭游园》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
该剧的音乐采用了昆曲的音乐体系,具有委婉、清丽、动听的特点,再加上剧中唱词的诗情画意,使得该剧的音乐魅力无穷。
最后,从舞台艺术角度来看,《牡丹亭游园》的舞台表演艺术堪称典范。
该剧的舞台表演艺术融合了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昆曲艺术典雅、端丽的艺术特征,是昆曲乃至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
牡丹亭昆曲赏析
《牡丹亭昆曲》,出自明清最知名的昆曲作家徐梅生之者,自其上演之初,便令大批观众为之折服,赞叹不已。
历经百年,当今依然屹立艺术古典经典之林,可谓传世之佳作。
该剧改编自古典文艺名著《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讲述了梁山伯对祝英台深情如潮的比翼鸳鸯的爱情。
剧中的曲子大多婉约清新,楼阁古调,徐徐唱腔,旋律悠扬,使人回味无穷,充满闲情逸致,其中脍炙人口的“宝莲灯”,更是有着独特魅力,总是令更多观众赞不绝口。
不仅仅有出色的音乐,故事情节看似精简却又满载舞台艺术元素,挥洒技艺的演员更是注入灵气于故事,戏中角色的表情表现力极高,个个形象新颖生动,令人眼前一亮,其中黄粱英俊的伊人更是一派皓齿秀发,博得不少观众的喝彩及好评。
伴随着“牡丹亭昆曲”的再度登台,温馨爱情的浓浓真感化作一股风,吹上记忆里,把人们带回了梦幻般完美的关系;“牡丹亭昆曲”深植观者心田,当人们讲着最初的爱,答应最初的承诺,那是洒脱情怀,甜蜜珍贵。
[牡丹亭赏析]戏曲鉴赏作业之《牡丹亭》篇一: 戏曲鉴赏作业之《牡丹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这话时时听,时时想。
它从何而来?又说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再美丽的女子,也经不住岁月的流失。
“如花美眷”话说是女子,又何不指我们心中最真切盼望的理想?“抵不过似水流年”怕是一语道中悲哀,即使你再怎样好好把握,怕心中最真切的理想最后也是蹉跎。
我时时在闲想这与学习与生活与现实毫无关联的大话题,心中也升腾出一股矛盾,我到底是想,是不想?我到底是做,是不做?我到底是追求,是不追求?在我,怕是没有答案,且留一份疑问与此问题,且留一份心中的向往与这理想。
这热烈之情从何而来?这理想之境从何而生?这追求之愿以何为源?全自这杜丽娘?一个真情人杜丽娘?她强烈的反叛,她不屈不挠的斗争,全从人性出发,为了爱,为了理想。
一切的浪漫与现实,一切的柔情与刚烈,一切的缠绵与执着,这矛盾的因素在她身上激烈碰撞出的火花,人性的光辉于此尽显无遗。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却都付与那断墙残垣。
在人生最美丽的时刻,只能日日与残墙枯坐,心事向谁诉说?在最应该理想得活着的时刻,却被深锁在庭院闺中,天日也不得见,你教我如何不感春伤怀,如何不心生幻想风骚生活?这不正是爱情的苦闷?所以,当迂腐又世俗的封建卫道士陈最良讲述《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时候,杜丽娘的心思不免飞出了体壳,不免飞出了闺房,不免飞出了重重大院,不免飞到了市井烂漫花花世界,不免飞到了另一人体壳的心中。
有人说杜丽娘不尊阁内之道,然而想想,从最伟大的人性出发,这一切却又都是情有可原。
既然高高在上都已包容了这在追求理想追求爱情道路上的小小叛逆,那些“低低在下”又有何故去怪罪这样一个心存天真不惧挑战敢于追求的姑娘呢?所以我想理想即如杜丽娘者,如汤显祖述“情不知所起,就已一往情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不仅在当时及其后的一段时间有着积极的影响,及至现在,它的意义也可见一斑。
《牡丹亭》赏析:《牡丹亭》汤显祖编者按:《牡丹亭》原名《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一部著名昆剧。
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牡丹亭》汤显祖。
原名《还魂记》,写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
共55出,是明代传奇中少有的长篇。
故事梗概是:南安太守杜宝请腐儒陈最良教授才貌端妍的女儿丽娘读书,读《诗经·关雎》,且丽娘受到启发而春心萌动,又到后花园寻春,睡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幽会,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请求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丽娘的画像,发现丽娘便是他梦中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掘,进京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却被杜宝囚禁。
此时朝廷放榜,柳梦梅中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
最后皇帝做主,令杜丽娘和柳梦梅结合。
关羽《牡丹亭》的题材来源,汤显祖在《题词》中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雎阳王事见王收拷谈生也。
”李仲文事见《搜神后记》卷四,冯孝将事见《异苑》卷八,汉雎阳王事见《搜神记》卷十六,他们的女儿都因钟情于男子而希望自由结合,还魂复生。
其实对他的影响最大的是明代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牡丹亭》的故事在该小说中已具雏形,但意在讲述一个还魂重生的凄艳故事,缺乏丰厚的主题意蕴。
经过汤显祖的再创作,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动之后,使这一故事具有了崭新的思想意义;其一是改变小说中杜、柳两家门当户对的关系,杜宝从太守升任宰相,柳梦梅则仅是一个穷书生;其二是把小说中缺乏性格和行动的杜丽娘的淑女色彩,突出其敏感多情,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叛逆性格;其四是着意描写了两人结合的曲折历程,突出了自由爱情所受到社会、家庭的阻力,同时也彰显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精神。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赏析情感特点〈牡丹亭·第十出惊梦〉赏析之情感特点牡丹亭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其中第十出“惊梦”更是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一出戏在情感表达上展现出极为丰富和复杂的特点,值得深入赏析。
一、细腻而幽微的爱情萌动在“惊梦”中,杜丽娘的爱情情感首先是一种细腻幽微的萌动。
她长期被禁锢在封建礼教的深闺之中,内心对自由爱情有着本能的渴望。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几句唱词,用词精美而丰富。
长短句交错,如潺潺流水间杂着飞瀑直下。
长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以一种缓慢而惆怅的节奏,描绘出她看到美好春色却无人欣赏的遗憾,其中“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词汇的反差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而短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短促有力,像是她内心压抑不住的哀怨的呐喊。
这种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使情感的表达既有幽微之处,又有强烈的爆发,展现出爱情萌动初期的复杂情绪,既有对美好爱情的朦胧向往,又有对现实礼教束缚的无奈与不满。
二、热烈而大胆的爱情向往随着剧情的发展,杜丽娘的情感逐渐走向热烈大胆。
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后,她的情感像冲破堤坝的洪水一般不可遏制。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这里的唱词,用词直白而炽热。
句式上,“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一种直抒胸臆的长句,将对爱人的赞美与时光易逝的感慨融合在一起,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
而“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则像是补充说明,短而急促,进一步强调了她在现实中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急切渴望。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再是含蓄的萌动,而是大胆地宣告自己对爱情的向往,用词从之前的含蓄变得直接,句子长短的变化也更加明显,节奏感更强,生动地展现出杜丽娘爱情情感的发展变化。
三、梦醒后的怅惘与绝望然而,梦终究是要醒的。
梦醒后的杜丽娘,情感陷入了怅惘与绝望之中。
“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
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戏曲作品。
它不仅是明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艺史上浪漫主义思潮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对牡丹亭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部经典戏曲。
一、创作背景牡丹亭创作于明代,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并于1598年首演。
当时,明朝初期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戏曲创作受到了很多限制。
然而,汤显祖敢于突破传统,以浪漫主义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一部具有独特风貌的戏曲作品。
二、故事情节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柳永和杜丽娘展开。
柳永是一个学子,他和杜丽娘相遇后一见钟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两个人无法在一起。
杜丽娘被迫与他人成婚,而柳永则身陷囹圄。
在柳永的痛苦与思念之下,杜丽娘出现在他的梦中,并在梦中表示她愿意放弃现有的婚姻,与柳永共度余生。
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只是虚幻的幻境,当柳永醒来时,他和杜丽娘的故事永远地结束了。
三、人物形象牡丹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个性。
柳永是一个才子,他聪明、机智,同时也是一个浪漫的梦想家。
杜丽娘则是一个忠贞的女子,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最后不得不放弃。
还有其他许多次要人物,如杜丽娘的丫环、柳永的朋友等,他们的形象为剧情增添了丰富的细节。
四、艺术价值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精湛的技巧而被誉为经典。
首先,它采用了双独白的形式,每个人物都有独自表白的机会。
这种双独白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对白形式,使得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其次,牡丹亭的语言优美动人,旋律婉转悠扬,让观众如痴如醉。
最后,牡丹亭塑造了一种宛如梦幻般的境界,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替,让人陶醉其中。
总结:通过对牡丹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作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思潮的古代戏曲,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背后的创作背景、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都使牡丹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杜丽娘在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
但是,好梦不长,从梦中醒来后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
后来,死掉了。
她被埋在后花园中。
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
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
杜丽娘因柳梦梅又活了过来。
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
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
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剧中的关键人物杜丽娘,勇于挣脱社会现实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加词)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优美,特别是第十出《惊梦》小姐游后花园一段唱词,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了杜丽娘此时的伤感情怀。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又如,杜丽娘内心向往个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独白表达了心境:[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
【赏析】《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概述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名句赏析1.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说自己青春美貌无人欣赏,就象这深宅大院的春天一样。
“不提防沉鱼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自己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却虚度年华。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杜丽娘在婢女春香怂恿下,背父游园,才第一次看到大自然这美不胜收的春天,“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可是如此美景,却没有一个优雅的环境相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美貌只是面对古板的教书先生和令人窒息的书斋,青春正在悄然逝去,自然的天性受到禁锢,此时是大好春将她内心深藏的活力唤醒,自己身心的美和大自然的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由生出惜春的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感到春光太随意地流逝,毫不怜惜。
《牡丹亭-游园》赏析【《牡丹亭》游园】赏析《牡丹亭》是我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扮演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悲喜剧。
大家闺秀杜丽娘背父游园,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发出“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感叹,激发了自身人性意识的觉醒。
南柯一梦,与柳梦梅相爱,梦醒后苦苦思念情人,抑郁而亡。
三年后复生,杜丽娘与柳梦梅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汤显祖用浪漫主义手法,积极地表现了当时处在封建桎梏下人们渴望自由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戏剧情节跌宕起伏,唱词简洁凝练,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意味与情感。
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当时有位才女叫冯小青的,因为爱情不理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冷雨敲窗不忍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世上也有痴似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表达了其强烈的共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这段唱词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因此才会引得黛玉情思萦逗,缠绵固结。
《游园》是《牡丹亭》全剧的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
这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生动地唱出了顾影自怜的少女的怀春心情,把抒情、写景和刻画心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绕地游】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凭今春关情似去年?妙龄少女被禁锢在小庭深院,不是百无聊赖的沉睡,就是抛残绣线。
中国古典戏曲读本《牡丹亭》赏析之22第二十一出谒遇【光光乍】〔老旦扮僧上〕一领破袈裟,香山奥里巴(1)。
多生多宝(2)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3)。
小僧广州府香山奥多宝寺一个住持(4)。
这寺原是番鬼(5)们建造,以便迎接收宝(6)官员。
兹有钦差(7)苗爷任满,祭宝于多宝菩萨位前,不免迎接。
【挂真儿】〔净扮苗舜宾,末扮通事(8),外、贴扮皂卒,丑扮番鬼上〕半壁天南开海议,向真珠窟里(9)排衙。
〔僧接介〕〔合〕广利神王(10),善财天女(11),听梵放海潮音下(12)。
〔净〕“铜柱珠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13)。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14)”自家钦差识宝使臣苗舜宾便是。
三年任满,例当祭赛多宝菩萨。
通事那里?〔未见介〕〔丑见介〕伽喇喇。
〔老旦见介〕〔净〕叫通事,分付番回(15)献宝。
〔末〕俱已陈设。
〔净起看宝介〕奇哉宝也。
真乃磊落山川,精荧日月。
多宝寺不虚名矣!看香。
〔内鸣钟,净礼拜介〕【亭前柳】〔净〕三宝(16)唱三多,七宝(17)妙无过。
庄严成世界,光彩遍娑婆(18)。
甚多,功德无边阔。
〔合〕领拜南无(19),多得宝,宝多罗多罗。
〔净〕和尚,替番回海商,祝赞一番。
【前腔】〔老旦〕大海宝藏多,船舫遇风波。
商人持重宝,险路怕经过。
刹那,念彼观音脱(20)。
〔合前〕【挂真儿】〔生上〕望长安(21)西日下,偏吾生海角天涯。
爱宝的喇嘛(22),抽珠(23)的佛法,滑琉璃两下难拿(24)。
自笑柳梦梅,一贫无赖,弃家而游。
幸遇钦差寺中祭宝,托词进见。
倘言语中间,可以打动,得其赈援,亦未可知。
〔见外介〕〔生〕烦大哥通报一声。
广州府学生员柳梦梅,来求看宝。
〔报介〕〔净〕朝廷禁物(25),那许人观。
既系斯文(26),权请相见。
〔见介〕〔生〕“南海开珠殿(27)。
〔净〕西方掩玉门(28)。
〔生〕剖怀俟知己。
〔净〕照乘(29)接贤人。
”敢问秀才以何至此?〔生〕小生贫苦无聊。
闻得老大人在此赛宝,愿求一观,以开怀抱。
中国戏曲《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剧情是这样的: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女主人公杜丽娘不甘心做循规蹈距的闺阁典范,而大胆披露自己的内心欲望,“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要求过“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自由生活。
满园春色,更催醒了爱情。
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终于在睡梦中突破了牢笼,到广阔的天地去寻找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感和生活。
这种勇敢而自主地追求人性自由的女性,是此前戏剧乃至文学的妇女形象中从未出现过的。
这个戏剧的故事出乎生活常理,带有幻想性质。
但就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精神而言,极其真实可信。
杜丽娘的形象所蕴含的巨大的艺术力量,强烈地叩动着古代青年男女的心灵。
一个娄江女子因读《牡丹亭》竟断肠而死;著名女伶商小伶为此剧伤心而亡;以致曹雪芹《红楼梦》中也有林黛玉听了《牡丹亭》曲文,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的描写。
以人的感情为出发,提出情理冲突的命题——汤显祖用《牡丹亭》呼唤着一个人性解放的新时代。
汤显祖与《牡丹亭》——并《牡丹亭·游园》赏析【作者】肖旭汤显祖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
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死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六十七岁。
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十四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清远道人、茧翁,江西临川人。
万历十一年(1583)他三十四岁时考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
万历十七年(1589)由南京詹事府主簿,改官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
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疏抨击朝中当政大臣,被贬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
[精品]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是中国元曲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受欢迎的一部戏剧。
自从宋
人王实甫的《牡丹亭记》流传以来,历经元、明、清各代作家修改,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知
道的样子,成为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著名戏曲。
《牡丹亭》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相隔、相思难忘的感人故事,充满了浓烈的爱
情气息,同时也涵盖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
在《牡丹亭》中,作者汤显祖既运用了元曲的一些传统手法和风格,又采用了一些新
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比如,在人物塑造上,汤显祖运用了透视手法,将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相结合,增强了人物的形象感染力。
此外,他还增加了
女扮男装、男扮女装等有趣的情节和元素,从而丰富了戏剧的表现能力和趣味性。
在主题和内涵方面,汤显祖则更加注重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人生哲理、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元素。
《牡丹亭》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同时也深刻表现了女子地位低下、封建礼教压抑和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公平和不幸。
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而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命运”、“巧合”、“因果”等重要概念,将
这些复杂的问题融入到戏剧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中,使得这部戏剧更为深刻和真实。
总之,《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经典戏剧,不仅表现了爱情
的美好,还表达了对生命、命运以及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探讨,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
术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赏析昆曲牡丹亭《赏析昆曲〈牡丹亭〉》昆曲《牡丹亭》可是个超级有名的戏曲呢。
我第一次知道《牡丹亭》的时候,还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古代故事,后来真正听了、看了昆曲版的,哎呀,那可真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先说说这《牡丹亭》讲的啥故事吧。
有个叫杜丽娘的女孩子,她生活在那种规规矩矩的古代家庭里。
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每天都得按照大人说的做,学这个学那个,什么女德之类的。
有一天呢,她去自家的花园里溜达,这花园就像一个魔法世界一样,各种花儿开得美美的。
她一下子就被这美景给震撼到了,可能在她心里就像打开了一扇从来没打开过的门。
然后她就在花园里做了个美梦,梦到了一个叫柳梦梅的帅哥。
这梦啊,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她心里。
从那以后,杜丽娘就老是想着这个梦,想这个柳梦梅。
最后啊,她因为思念过度就死了。
死了还不算完呢,她的魂儿还到处飘,还就真的找到了柳梦梅。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像童话故事一样,可这是昆曲里的故事。
再后来呢,柳梦梅还把杜丽娘给救活了,两个人就幸福地在一起了。
这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爱情偶像剧?不过这可是几百年前就有的故事呢。
昆曲里的那些演员啊,那可真是厉害。
他们的衣服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花花绿绿的,可漂亮了。
女角儿穿着长长的裙子,走起路来就像飘着的仙女。
男角儿呢,那身姿也是挺拔得很。
我看他们表演的时候就在想,他们是不是都有魔法啊,怎么能把那些动作做得那么优雅。
比如说杜丽娘的扮演者,她的手就像柔软的柳枝一样,轻轻一挥,就好像能把人的魂儿都给勾走。
那眼神儿啊,一会儿含情脉脉,一会儿又充满了哀伤,就像真的变成了杜丽娘本人。
再讲讲这昆曲的唱腔吧。
我一开始听的时候,觉得这声音怎么这么奇怪啊,咿咿呀呀的,不像咱们现在听的流行歌曲那么直接。
可是听着听着,就像品茶一样,越品越有味道。
他们的声音就像在云端里飘着,有时候高得像要飞到天上去,有时候又低得像在你耳边悄悄说话。
我就想啊,这演员们的嗓子是不是铁打的呀,怎么能唱出这么多弯弯绕绕的音儿来。
牡丹亭赏析牡丹亭赏析《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牡丹亭》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牡丹亭》赏析众所周知,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著有“临川四梦”,而这其中,又以牡丹亭为甚。
正如作家所言:“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取材于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等。
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受《诗经·关雎》感发,携侍女春香私出游园遣闷,伤春而睡,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感伤寻梦,郁郁而终。
三年后梦梅赴京赶考,借宿杜丽娘墓地所在的园内,拾得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并与丽娘幽魂相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丽娘死而复生,两人遂结为夫妇、挟往临安。
不意梦梅掘棺事被杜丽娘老师陈最良发现,陈赴淮安杜宝处告发。
时金兵南侵,杜宝被困.柳梦梅应试之后,前往淮安告丽娘生还舆讯,被杜宝扣押。
后金兵退去,应试榜文发到,柳梦梅高中状元,而杜宝坚不应允两人婚事,强令离异。
最后由皇帝裁断,杜丽娘、柳梦梅终成美满姻缘。
《牡丹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通过幻想来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感情描写真挚、细腻而奔放。
作品语言绚丽多采,曲文优美动人。
《牡丹亭》是我国历代浪漫主义戏剧的杰作,表现了强烈的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剧中情节铺陈精工,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尤其是渴望爱情竟到伤怀而逝的杜丽娘,己成为古典戏曲的女性的经典形象。
通过这个看起来似乎怪涎而神秘的故事,汤显祖着力宣扬了杜丽娘“一生爱好是天然”那种真挚的感情,有力地冲击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腐朽观念。
同时,《牡丹》中词曲典丽清雅、在当时融合南北旧曲调格律、并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戏曲舞台上,《牡丹亭》是昆曲的传统剧目。
昆曲清丽悠远的唱腔能很好地传达出剧本内在的韵致。
剧中《闺塾》、《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出演较多,经过历代艺术家的精心创造,已成为昆曲唱腔和表演艺术的珍品。
京剧牡丹亭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京剧《牡丹亭》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一。
它以其精湛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观众的喜爱。
《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动人,角色塑造独特,既展示了人物之间的爱情纠葛,又折射出社会的种种困扰和现实的冷酷。
本文将对京剧《牡丹亭》进行全面的赏析,旨在深入解读其艺术特点和魅力,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我们将介绍京剧《牡丹亭》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京剧起源于北京,在清代乾隆年间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京剧以其浓厚的京味儿和独特的表演方式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
《牡丹亭》则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作,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京剧《牡丹亭》的剧情和角色。
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悲剧恋情展开,讲述了女主角杜丽娘和男主角柳青云的爱情故事。
他们之间经历了艰难险阻,最终因纠葛的种种原因分离。
《牡丹亭》中的角色形象各具特色,既有受人瞩目的主角,也有扮演次要角色但同样不可或缺的配角。
这些角色的形象鲜明,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故事背景。
最后,我们将总结京剧《牡丹亭》的艺术特点和魅力,分析其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京剧《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手法吸引了广大观众,其精湛的唱腔、精细的化妆和动人的故事情节都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当代,京剧《牡丹亭》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如何将其艺术特点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令更多的观众接触和爱上京剧,《牡丹亭》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总之,本文将全面探讨京剧《牡丹亭》的概述,包括其历史背景和发展、剧情和角色、艺术特点和魅力以及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些分析和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京剧《牡丹亭》,并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包括正文部分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论述的方向;2. 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方式,确保文章内容连贯、条理清晰;3. 提出文章撰写的方法和策略,指导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的思考途径和理解重点;4. 总结文章结构对于文章内容阐释和意义展示的作用,强调文章结构对于整体论述的重要性。
景、情、戏、思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作者:张琼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510631 该文发表于《语文月刊》2006年第4期【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景现情发,情入景存《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
“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情之萌,戏之始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
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中的经典段落相传,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所著《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戏曲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段落,使得《牡丹亭》成为后世戏曲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围绕着这些经典段落展开对《牡丹亭》的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情景——“绿。
微软雅黑这个场景位于《牡丹亭》的第三回。
贾招玉邀请唐伯虎前来看戏。
两人初次见面,招玉非常欣赏伯虎的才华,展现出对他的浓烈情感。
《牡丹亭》中的这一段戏是对唐伯虎的描写,同时也揭示了伯虎和招玉之间的暗生情愫。
其次,让我们来看另一个经典的情节——“墙头会”。
这个情节发生在第十一回,主要描述了招玉和伯虎两人夜晚在牡丹亭墙头相会的场景。
他们用墙头相隔的方式来表达彼此的思念和爱意。
这段戏将观众带入了招玉和伯虎心灵的交流,展现了他们之间纯真而深厚的感情。
此外,《牡丹亭》中还有一个经典的舞台装置——“梅花桩”。
这个舞台装置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情节和角色之间的转换。
它以梅花形状的灯笼装饰,使得整个舞台呈现出古典美和唯美的氛围。
梅花桩作为剧中的重要道具,不仅起到了衔接不同情节的作用,还为观众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舞台美感。
最后,我们来谈谈《牡丹亭》中的音乐。
“赏心悦目,动人心弦”是戏曲对音乐的追求。
《牡丹亭》中运用了许多悠扬动听的曲调,为观众呈现了美妙的音乐盛宴。
特别是在表现爱情、离别、怀念等情感时,音乐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剧中角色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牡丹亭》中的经典段落的赏析,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剧中的情节,还能够体会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这些经典段落正是《牡丹亭》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深刻痕迹的原因。
无论是剧中的情感交流,还是舞台装置和音乐的运用,都使得《牡丹亭》成为了一部经久不衰的戏曲巨作。
总之,《牡丹亭》中的经典段落给观众带来了高度的艺术享受。
通过剧中角色的情感交流、舞台装置和音乐的运用,观众可以深入体验到这部戏曲所表达的爱情、离别和人生哲理。
姓名:徐梅班级:12商务英语3班学号:123304322《牡丹亭》鉴赏《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主要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也就是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剧作家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为了展示“情之所必有”的理想未来,怀着热烈的感情,通过虚幻离奇的情节,描写杜丽娘的斗争及其胜利。
杜丽娘因伤春而入梦,因入梦而得病,因得病而死亡,因死亡而会合意中人,实际上不限于男女爱情,它包括一切合理的生活欲望与要求。
这样的欲望与要求,在封建礼教严酷统治的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人世以外。
戏曲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惊梦和闺塾两章。
惊梦这出戏分“游园”和“惊梦”两个部分。
这出戏中,表现杜丽娘读了《关雎》诗以后,把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郁闷忧愁引发了出来。
但是禁闭在深闺里的杜丽娘除了越发苦恼悲哀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
她在春香的提议下,到府衙后面的花园里去游玩消遣。
游玩花园本来算不了什么,而对杜丽娘来讲,却是一种大胆的行为,使她长期被压抑的郁闷忧愁逐渐转化为反抗的因素.她身子挪出了闺房,思想上也就开始越出了礼教的限制;她脚步踏进了花园,行动上也就开始走向了叛逆的道路。
在“游园"之前,杜丽娘为游园精心打扮。
在“游园”过程中,先被一片绚烂的景色所吸引,可举目一望,花园中的建筑却破败不堪,可谓“断井颓垣",根本无人料理。
也无人到这里来,岂不辜负了烂漫的春光?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而十分忧伤,再也没有游园的兴致了,中途,因杜丽娘身子乏了,丫鬟春香让她在花园小憩一下,便去夫人处了.以下就转入了“惊梦”部分,杜倚着桌子,梦见一书生执柳而来,且诉说着爱慕之情。
两人便在那牡丹亭芍药栏处定情。
杜丽娘在梦境中好象是自由自在的,但梦醒以后,周围还是礼教森严的冷酷现实。
姓名:徐梅班级:12商务英语3班学号:123304322
《牡丹亭》鉴赏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主要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也就是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剧作家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为了展示“情之所必有”的理想未来,怀着热烈的感情,通过虚幻离奇的情节,描写杜丽娘的斗争及其胜利。
杜丽娘因伤春而入梦,因入梦而得病,因得病而死亡,因死亡而会合意中人,实际上不限于男女爱情,它包括一切合理的生活欲望与要求。
这样的欲望与要求,在封建礼教严酷统治的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人世以外。
戏曲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惊梦和闺塾两章。
惊梦这出戏分“游园”和“惊梦”两个部分。
这出戏中,表现杜丽娘读了《关雎》诗以后,把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郁闷忧愁引发了出来。
但是禁闭在深闺里的杜丽娘除了越发苦恼悲哀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
她在春香的提议下,到府衙后面的花园里去游玩消遣。
游玩花园本来算不了什么,而对杜丽娘来讲,却是一种大胆的行为,使她长期被压抑的郁闷忧愁逐渐转化为反抗的因素。
她身子挪出了闺房,思想上也就开始越出了礼教的限制;她脚步踏进了花园,行动上也就开始走向了叛逆的道路。
在“游园”之前,杜丽娘为游园精心打扮。
在“游园”过程中,先被一片绚烂的景色所吸引,可举目一望,花园中的建筑却破败不堪,可谓“断井颓垣”,根本无人料理。
也无人到这里来,岂不辜负了烂漫的春光?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而十分忧伤,再也没有游园的兴致了,中途,因杜丽娘身子乏了,丫鬟春香让她在花园小憩一下,便去夫人处了。
以下就转入了“惊梦”部分,杜倚着桌子,梦见一书生执柳而来,且诉说着爱慕之情。
两人便在那牡丹亭芍药栏处定情。
杜丽娘在梦境中好象是自由自在的,但梦醒以后,周围还是礼教森严的冷酷现实。
不过,读了《关雎》诗、游了后花园的杜丽娘,性格已经有了变化。
她梦醒以后,又去花园中“寻梦”。
如果说“游园”里面的“惊梦”是由客观的春天景致所引动而起的,那么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就是杜丽娘个人内心情感的主动要求了。
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杜丽娘的性格开始变了。
这章是故事的开端,为后来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这部分的情节虽然很美,但是
在《牡丹亭》中,我最欣赏的不是这《惊梦》,而是《闺塾》一章。
《闺塾》是所有的章节中舞台最活跃的部分,也可以说是具有娱乐观众的效果的部分。
在《闺塾》中,春香的活泼可爱、使小聪明;杜丽娘的娴淑、知书识礼、小调皮;教书先生的迂腐、一板一眼;这些都很有味道,相比较于其他的戏剧作品,动静适宜,戏剧结合娱乐。
这样的戏剧,让人忍不住要赞叹几百年前的汤显祖的才华。
无论看了几遍,还是觉得很新鲜。
在《闺塾》中,人物形象又以春香为最。
且看她与先生的对话:
“先生,烂熟的了还要背?”,
“烂熟的了还要背?小姐提我一个字。
”,
“先生,这鸟是怎样叫的?”等等,这些对话把一个天真烂漫、活泼的小丫鬟刻画得栩栩如生。
背不出诗时,她虽然有些小委屈,但在杜和先生的提示之下,强背出来后,还是敢说“先生可是烂熟的了么?”。
这种小调皮,让人又恨又爱。
对于不懂的地方,她敢于向先生请教,直接说出问题的所在。
“这样熟还要读,读它什么介?”,“先生,这鸟是怎么叫的?”,春香虽然没有杜丽娘的聪慧,但是这种勇气在中国古代的环境下,也难能可贵,不是吗。
“小姐,小姐,我们只管在此处读书,原来后边有座大花园,桃红柳绿,好耍子哩”。
从这句可以看出,春香是个率真的人,她不似杜丽娘在人前要维护大家闺秀的形象。
她只是她,一方面她本分地照顾着杜丽娘;另一方面,对于她自己想法,也敢于去实践。
她本可以悄悄溜到花园玩去,并同时让杜丽娘和教书先生都不知道。
可是就是她的这种率真,后来的杜丽娘才会出去游园,从这种角度来看,春香的角色是很关键的。
她与先生争辩时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
”,“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痕。
有甚光华!”时的伶牙俐齿,真真是调皮可爱。
在先生要用荆条罚她时,她一手执着快要落下的荆条,且说“你待打我这嫩娃娃,桃李门墙,险把负荆人折煞。
”试想,如果被打的对象是杜丽娘的话,杜会有这份勇气去反抗吗,她应该会是默默承受吧,她有她的身份,有她要维护的佳人形象。
所以我特别欣赏春香的这个部分,欣赏她的这种反抗精神。
春香对杜丽娘说那花园的景致时,杜虽有点心动要去游玩,但是仍有所顾忌。
春香进一步说“小姐,老爷下乡劝农,已有几日了,明日我们同去游玩可好?”说春香天真懵懂,但是她又可以一下看出杜的担忧所在。
从杜丽娘的一句“且回衙去”,春香就已然知道她家的小姐明日要游园去,细心地转身吩咐花郎扫除花径。
由此,可见春香不是没有杜丽娘的聪慧,她只是把她的聪明用在别的地方去了。
也是她这种爱玩、活泼的性
子,促使杜丽娘前去游园,成就一段佳话。
当然,在一个表演当中,剧本所展示的故事情节固然重要,但是这也要一个好的演员演绎出来。
在《闺塾》中,饰演春香一角色的表演者表演得很到位。
动作如流水般轻盈,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形象。
特别是面部表情,像是真的那样的一个小丫鬟。
这也是我喜欢这章表演的原因。
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
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
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比如给她安排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
后者负责她的教育。
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
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牡丹亭》这部剧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整部戏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就可以打破一切精神枷锁,争取到自己应有的生活权利。
浪漫主义也就是理想主义,为着追求一种理想而表现出强烈的激情,表现出对反抗斗争的坚持、对腐朽传统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