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17 KB
- 文档页数:1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的故事以“情”之一字贯穿始终。
官家小姐杜丽娘正值豆蔻年华,在梦中奇遇书生柳梦梅,一见倾心,竟伤情而死,后化为游魂寻至人间,因痴心不改,最终起死回生,与柳梦梅终成姻缘。
正如汤显祖在《题词》中所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在汤显祖笔下,主人公杜丽娘出身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以束缚妇女身心为宗旨的贞操节烈观,结合当时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大肆宣教,可以说,生存环境十分压抑。
但是,杜丽娘却一反常态,籍着人性中对真与美的本能追求,大胆反抗时代禁锢,走上了妇女个性解放之路,以生死相搏彻底摆脱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得以塑造了中国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
纵观全篇,《牡丹亭》的精华,不在缠绵悱恻的爱情,也不在华美迤逦的辞藻,而是作者塑造的那一个极致自由的青春生命。
这是一曲于牢笼废墟中对自由的浪漫讴歌,最终成就了文学史上一次最美丽的叛逆。
智者云:“以文为鉴,可观天下。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时代的清醒反思,对生命的不休追问,或许这才是文学的真正意义。
牡丹亭名句赏析
《牡丹亭》是中国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戏剧。
以下是《牡丹亭》中几个脍炙人口的名句赏析:
1. "无辜总是忍痛哀,无形更被有心害":这句话出自第一回,
通过“无辜”、“忍痛哀”和“无形”等词语,表达了主角杜丽娘的
委屈和无奈,揭示了她受害的不公和冤屈。
2. "便当写尽天涯苦,只有情痴独自迟":这句话出自第十回,
通过“天涯苦”和“情痴独自迟”等词语,表达了主角李时中对于
与杜丽娘的爱情的黯然失落和无奈。
3. "一点相思云外寄,浓情脉脉惹人思":这句话出自第十五回,通过“一点相思云外寄”和“浓情脉脉惹人思”等词语,表达了主
角李时中深情厚意的爱意,凸显了他对于杜丽娘的思念和爱恋。
4. "谁知你到深心处,你还是不肯高峰尖石上林泉小憩":这句
话出自第十五回,通过“高峰尖石上林泉小憩”等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主角杜丽娘对于李时中浓情的嘲讽和无奈。
以上是《牡丹亭》中几个脍炙人口的名句赏析,这些名句通过精确的语言描写、深刻的情感表达以及形象的对比等手法,使读者对于剧情和人物心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精品】汤显祖牡丹亭赏析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以“艳绝天下”的牡丹为主题,具有鲜明的爱情色彩,真切地反映出士人与百姓的风节文化,抒发出作者关于人生的哲思和对现实的慨叹。
本文将对《牡丹亭》进行赏析。
一、艳绝天下的牡丹《牡丹亭》最突出的特点当然是其以牡丹为主题,可谓是艳绝天下,引人入胜。
全剧中一共有六个牡丹形象,分别是冯延巳家的牡丹、潘金莲家的牡丹、杜世忠家的牡丹、王宝钏家的牡丹、李瓶儿的牡丹和李师师的牡丹。
这六个牡丹形象在情节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有的象征着爱情,有的象征着荣华富贵,有的象征着死亡等等,都表现出牡丹的多面性和魅力。
二、细腻动人的爱情故事《牡丹亭》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柳梦梅和潘金莲的爱情故事。
柳梦梅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而潘金莲则是一个聪明美丽但却缺乏感情的女子。
柳梦梅与潘金莲在抚州相遇,两人一见钟情,但却因为旁人的阻挠和命运的安排而无法在一起。
柳梦梅后来因为思念潘金莲而患病,最终在她的梦境中与潘金莲相会,这种爱情的美妙和悲哀深深地触动了人心。
三、反映人性的深刻思考除了表现牡丹和爱情之外,《牡丹亭》还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作者通过柳梦梅和潘金莲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在《牡丹亭》中,作者通过各种人物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传达了他对世道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憧憬。
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牡丹亭》在情节和人物刻画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全剧以柳梦梅和潘金莲的爱情为主线,以唐宋文化为主题,强调了文人风骨,也凸显出了民间文化的特点。
以多义性、多解性为文学特点,贴近民间情感,将百姓文化融入到文学中。
综上所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经典之作,它的艳丽、动人的情节,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善恶和命运的不公,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的精品之作。
牡丹亭翻译赏析
牡丹亭是苏轼的一首诗,写于南宋末年,是他的绝唱。
这首诗把牡丹的美景和苏轼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充满了浪漫的情怀。
诗中,苏轼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他看到的牡丹的美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里的景色使苏轼如此感动,他被以往的回忆所深深吸引,勾起了许多深沉的感情。
他把牡丹和他的挚爱联想起来,这种联想让他觉得失落,他用悲哀的语气写道:“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有恨无力开山梁。
”这里他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又表达了对不能再拥有那份美好的无奈之情。
牡丹亭是苏轼最传世的一首诗,也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中,他用优美的文字把自己的心情和牡丹的芬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他对往昔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戏曲作品。
它不仅是明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艺史上浪漫主义思潮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对牡丹亭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部经典戏曲。
一、创作背景牡丹亭创作于明代,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并于1598年首演。
当时,明朝初期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戏曲创作受到了很多限制。
然而,汤显祖敢于突破传统,以浪漫主义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一部具有独特风貌的戏曲作品。
二、故事情节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柳永和杜丽娘展开。
柳永是一个学子,他和杜丽娘相遇后一见钟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两个人无法在一起。
杜丽娘被迫与他人成婚,而柳永则身陷囹圄。
在柳永的痛苦与思念之下,杜丽娘出现在他的梦中,并在梦中表示她愿意放弃现有的婚姻,与柳永共度余生。
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只是虚幻的幻境,当柳永醒来时,他和杜丽娘的故事永远地结束了。
三、人物形象牡丹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个性。
柳永是一个才子,他聪明、机智,同时也是一个浪漫的梦想家。
杜丽娘则是一个忠贞的女子,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最后不得不放弃。
还有其他许多次要人物,如杜丽娘的丫环、柳永的朋友等,他们的形象为剧情增添了丰富的细节。
四、艺术价值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精湛的技巧而被誉为经典。
首先,它采用了双独白的形式,每个人物都有独自表白的机会。
这种双独白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对白形式,使得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其次,牡丹亭的语言优美动人,旋律婉转悠扬,让观众如痴如醉。
最后,牡丹亭塑造了一种宛如梦幻般的境界,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替,让人陶醉其中。
总结:通过对牡丹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作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思潮的古代戏曲,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背后的创作背景、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都使牡丹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牡丹亭赏析牡丹亭赏析(1):汤显祖《牡丹亭》赏析“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可能有时男女之间感情的产生,简单到只需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语言,只要感觉对了,一见钟情也就自然而然的会发生。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相见,便私定终身。
汤显祖这样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也让故事本身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我们凡夫俗子常常认为梦中的所见所闻是不可靠的,但杜丽娘偏偏就坚信梦中的男子便是他的如意郎君。
杜丽娘为感情能够生,能够死,生生死死都要和所爱的人在一齐,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汤显祖《牡丹亭》赏析在深闺里的杜丽娘寂寞苦闷,虽然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但苦于无人欣赏。
无限春光的园林,让她感受到了青春的完美,促使了她对美对爱的思想觉醒和强烈追求。
汤显祖在题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来解释他的“至情”理论“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为了追求自由感情,杜丽娘与封建礼教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杜丽娘的死,并不意味着她的斗争就失败了,相反,这正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柳梦梅为了救杜丽娘私自掘墓,两人不告知父母,便私自结婚。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这些行为证明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态度变得更加的强烈。
汤显祖《牡丹亭》赏析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把幻想与现实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情感思想表达上,利用了多重的艺术手法和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我们能够看到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感情是具有虚幻色彩的,但是他们结合所遭遇的阻力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杜宝在得知柳梦梅是他的女婿后,不但不认,还想把他乱棒打死,在得知女儿复生的事后,不仅仅没有高兴,还禀奏皇上擒打妖女。
杜宝之因此这样做是为维护封建礼教。
说白了是怕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人的行为阻碍了他的官位尊严。
为了物质权利名誉,女儿女婿也能够牺牲。
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牡丹亭》一部感人至深的戏剧作品,悲中有喜,喜中衬悲。
王相周牡丹亭赏析众所周知,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著有“临川四梦”,而这其中,又以牡丹亭为甚。
正如作家所言:“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取材于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等。
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受《诗经·关雎》感发,携侍女春香私出游园遣闷,伤春而睡,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感伤寻梦,郁郁而终。
三年后梦梅赴京赶考,借宿杜丽娘墓地所在的园内,拾得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并与丽娘幽魂相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丽娘死而复生,两人遂结为夫妇、挟往临安。
不意梦梅掘棺事被杜丽娘老师陈最良发现,陈赴淮安杜宝处告发。
时金兵南侵,杜宝被困.柳梦梅应试之后,前往淮安告丽娘生还舆讯,被杜宝扣押。
后金兵退去,应试榜文发到,柳梦梅高中状元,而杜宝坚不应允两人婚事,强令离异。
最后由皇帝裁断,杜丽娘、柳梦梅终成美满姻缘。
《牡丹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通过幻想来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感情描写真挚、细腻而奔放。
作品语言绚丽多采,曲文优美动人。
《牡丹亭》是我国历代浪漫主义戏剧的杰作,表现了强烈的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剧中情节铺陈精工,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尤其是渴望爱情竟到伤怀而逝的杜丽娘,己成为古典戏曲的女性的经典形象。
通过这个看起来似乎怪涎而神秘的故事,汤显祖着力宣扬了杜丽娘“一生爱好是天然”那种真挚的感情,有力地冲击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腐朽观念。
同时,《牡丹中》词曲典丽清雅、在当时融合南北旧曲调格律、并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戏曲舞台上,《牡丹亭》是昆曲的传统剧目。
昆曲清丽悠远的唱腔能很好地传达出剧本内在的韵致。
剧中《闺塾》、《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出演较多,经过历代艺术家的精心创造,已成为昆曲唱腔和表演艺术的珍品。
在剧本最初的作者题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可见其至情至性。
牡丹亭序译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佚名
内容简介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颐、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于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赏析】《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概述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名句赏析1.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说自己青春美貌无人欣赏,就象这深宅大院的春天一样。
“不提防沉鱼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自己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却虚度年华。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杜丽娘在婢女春香怂恿下,背父游园,才第一次看到大自然这美不胜收的春天,“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可是如此美景,却没有一个优雅的环境相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美貌只是面对古板的教书先生和令人窒息的书斋,青春正在悄然逝去,自然的天性受到禁锢,此时是大好春将她内心深藏的活力唤醒,自己身心的美和大自然的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由生出惜春的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感到春光太随意地流逝,毫不怜惜。
⾼中语⽂《牡丹亭》赏析汇总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作,⾼中学⽣在语⽂课上如何写这篇⽂章的赏析呢?下⾯店铺给⼤家带来⾼中语⽂《牡丹亭》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牡丹亭》赏析(⼀) 戏剧是⼀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她借鉴⽂学、⾳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式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社会反映社会⽣活。
戏剧欣赏经典-《牡丹亭》是被称为“东⽅的莎⼠⽐亚”的汤显祖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有以下⼏点: 第⼀,⽤浪漫主义⼿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说《杜丽娘慕⾊还魂》,⼴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说的基础上,进⾏了脱胎换⾻的创造,把⼩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活紧密结合,⽤更丰满的⼈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追求个性⾃由、⾃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长在官宦家庭,家教⾮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然⽽,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师阻⽌不了的。
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游玩,并触景⽣情,伤感⾃⼰韶华将逝,未成佳配。
回到书房,做了⼀梦,梦见⾃⼰遇到⼀英俊书⽣,并向她求爱,俩⼈云⾬和谐,爱得⼗分热烈。
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瞌睡,⼤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
从此,她郁郁寡欢,⼀病不起。
后来,死掉了。
她被埋在后花园中。
三年后,⼀个叫柳梦梅的书⽣,赶考,住在⼩姐坟丘附近。
柳公⼦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
杜丽娘以⿁⾝与柳公⼦夜间相会,恩情意浓。
后来,她告诉公⼦,⾃⼰不是⼈⾝,如果公⼦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就可合做⼀处,与公⼦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
柳公⼦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的阳⽓吹⼊杜丽娘的⼝中,杜丽娘活了过来。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花里寻师到杏坛
柳宗元是柳子厚? 是
韩昌黎是韩愈
常羡人间万户侯,只知骑马胜骑牛。
今朝马上看山色,争似骑牛得自由。
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
闲煞女郎贫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
梦无采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寻梦懒画眉画眉而懒,古人的生活很是缱绻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而我说:不怨春风,怨为你动情。
这梅树依依可人,我杜丽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
我说:梅树是清净,得死后葬一清净地,是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