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_-牡丹亭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44
昆曲丨《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传承昆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在路上!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昆小弟一起来赏析一下《牡丹亭.游园》!明代的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创造性地继承了唐人小说和元人杂剧的优良传统,写出了“临川四梦”传奇,对我国的古典戏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也是汤显祖的得意之作,汤显祖曾经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杜丽娘的形象是继《西厢记》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而《游园》是剧中最美的一折,延续400年久演不衰。
《牡丹亭》文词典雅,寓意深刻,词藻华丽,却也使得它曲高和寡。
笔者以对文学剧本的理解和对舞台形象塑造的体会,分析《游园》曲词之奥妙,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汤显祖笔下的鲜明形象。
一、关于《游园》《游园》处于《学堂》和《惊梦》之间,既是贯穿剧情的需要,又是为《惊梦》《寻梦》以至于后来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复生的铺垫。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自幼深锁香闺,深深的宅院隔绝了她与外界的一切交流,她日日随先生读书,以女红消遣,虽有侍女春香陪伴,却只能以迂腐的教书先生陈最良为师。
私塾中,春香不喜教书先生的沉闷、无聊,假“出恭”发现大花园,与小姐相邀明日前去游玩。
杜丽娘虽然长于孤寂之中,但要去花园中游玩的诱惑,激起了她心中的一丝波澜,撩动了她细细的春心。
《游园》以[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尾声]一套缠绵的南曲,表达了杜丽娘在春天娇媚的阳光下春心荡漾的感受,她一面享受着春天的温暖,一面感叹生活的美好,一面观赏庭院的景色,一面伤感情怀的寂寥。
由此她才能在庭院小睡时梦见虚幻的情人,才能在梦被惊醒之后再度追寻,才能在苦闷中郁郁而去,也才能在情感的召唤下死而复生。
因此《游园》一出在《牡丹亭》中至关重要,理解曲词的深刻含义也颇具难度。
汤显祖《游园》鉴赏《游园》译文及赏析《游园》是由汤显祖所创作的,全曲语言精美,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流动着优雅的韵律之美。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游园》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游园》明代: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颓垣一作:残垣)《游园》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
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游园》注释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
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
奈何天:无可如何的意思。
谁家:哪一家。
后句意为自己家的庭院花园里没有赏心乐事。
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
忒:过于。
韶光:大好春光。
《游园》赏析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全曲语言精美,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流动着优雅的韵律之美。
这段唱词是《牡丹亭》在最有名的一支曲子,历久传唱不衰。
全曲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
其中,第三十二出为《游园》,是贯穿剧情的需要,也是为后面的剧情作铺垫。
在《游园》中,杜丽娘背父游园,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发出“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感叹,激发了自身人性意识的觉醒。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牡丹亭游园》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特点。
汤显祖在保持元杂剧语言富有“本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灵气”,将自然真切的语言与个别字句的精工琢磨融合起来,形成了该剧作语言方面的独特风格。
剧中的对白自然真切,仿佛是生活中的人物所讲,而唱词则精工打磨,既符合人物性格和情感,又具有诗的意境,形成了该剧作诗剧的特点。
其次,从音乐角度来看,《牡丹亭游园》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
该剧的音乐采用了昆曲的音乐体系,具有委婉、清丽、动听的特点,再加上剧中唱词的诗情画意,使得该剧的音乐魅力无穷。
最后,从舞台艺术角度来看,《牡丹亭游园》的舞台表演艺术堪称典范。
该剧的舞台表演艺术融合了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昆曲艺术典雅、端丽的艺术特征,是昆曲乃至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
昆曲牡丹亭游园赏析《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或称《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他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绕池游】至【隔尾】称为《游园》,《游园》处于《学堂》和《惊梦》之间,既是贯穿剧情的需要,又是为《惊梦》、《寻梦》以至于后来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复生作铺垫。
这出由六只曲子组成,着重刻画了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脉搏,是杜丽娘性格发展地重要转折点。
曲子描写杜丽娘在《诗经·关雎》洲渚之兴的启迪下,和春香瞒着父母到后花园游玩,看到“姹紫嫣红开遍”一片大好情景,引起青春的觉醒。
黄莺的婉转歌声惊醒了杜丽娘,催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然而意绪缭乱的杜丽娘被缚深闺,只能孤单站立在狭窄、阴冷的“小庭深院”。
她无法感受外面姹紫嫣红的春光,只能从吹进幽深庭院里的晴丝来窥见春天的踪迹。
正是这些摇漾的春丝打开了杜丽娘闭锁的心扉,一步步推开了杜丽娘萌生的情思。
“晴丝”一语三关,字面上指阳光下发光的蜘蛛网;晴丝下面却是少女与外界隔绝的苦闷,聊以观察蛛丝度日;“晴丝”又寓意“情思”。
接下来杜丽娘对镜梳妆,不是杜丽娘照镜子,而是菱花镜偷看她,害羞得把发卷弄得歪斜了。
即使在自己的闺房里,也怕被人看见。
作者在修辞上(拟人手法)给人带来新鲜之感,更是别出心裁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天真娇羞的神态。
杜丽娘梳洗完毕,春香夸她打扮得好而引出杜丽顾影自怜,珍惜青春却又无人赏识、倍感孤单。
此时,青春落寞无法排泄,内心沸腾的杜丽娘喊出了“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青春告白。
这种爱美的个性却被压抑,“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于是一腔积怨,化作深沉的叹息。
“三春”既是春景,又双关她自己青春寂寞。
【皂罗袍】【好姐姐】是《游园》的核心曲词,描写的是杜丽娘走进花园观赏花园美景后的感受。
游园原文翻译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园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扣了好久的门,也没有人来应门,大概是主人怕我的木屐踩坏他院子里的青苔吧。
一枝红杏从院墙上伸出来,想必是满园的春色管也关不住吧。
注释游园不值——想观赏园内的风景却没有人在。
值,遇到;不值,没有遇见。
应怜——应该爱惜。
应,应该;怜,可惜。
屐齿——屐是木底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的春色”,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赏析:"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
满园子的春色是柴门关不住的,一枝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到墙外来了。
"“满园”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园春色)既为己所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
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
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
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
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绿绿的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
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
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美丽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
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
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
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
“啭”,啼的意思。
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年光”,春光。
“乱煞”,撩乱。
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
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
“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
“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
“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
“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
“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
“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
“炷”,作动词用,是一种很明贵的香料。
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
“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
“恁”,怎么,为什么。
“似”,比拟之词,超过的意思。
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对春天的关心、向往同去年不一样。
“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
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
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乌夜啼】以一首词作为人物上场的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
“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
“宿妆残”,是说昨天梳妆的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
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
昨天梳妆的发髻都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
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牡丹亭-游园》赏析【《牡丹亭》游园】赏析《牡丹亭》是我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扮演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悲喜剧。
大家闺秀杜丽娘背父游园,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发出“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感叹,激发了自身人性意识的觉醒。
南柯一梦,与柳梦梅相爱,梦醒后苦苦思念情人,抑郁而亡。
三年后复生,杜丽娘与柳梦梅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汤显祖用浪漫主义手法,积极地表现了当时处在封建桎梏下人们渴望自由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戏剧情节跌宕起伏,唱词简洁凝练,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意味与情感。
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当时有位才女叫冯小青的,因为爱情不理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冷雨敲窗不忍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世上也有痴似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表达了其强烈的共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这段唱词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因此才会引得黛玉情思萦逗,缠绵固结。
《游园》是《牡丹亭》全剧的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
这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生动地唱出了顾影自怜的少女的怀春心情,把抒情、写景和刻画心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绕地游】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凭今春关情似去年?妙龄少女被禁锢在小庭深院,不是百无聊赖的沉睡,就是抛残绣线。
中国戏曲《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剧情是这样的: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女主人公杜丽娘不甘心做循规蹈距的闺阁典范,而大胆披露自己的内心欲望,“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要求过“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自由生活。
满园春色,更催醒了爱情。
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终于在睡梦中突破了牢笼,到广阔的天地去寻找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感和生活。
这种勇敢而自主地追求人性自由的女性,是此前戏剧乃至文学的妇女形象中从未出现过的。
这个戏剧的故事出乎生活常理,带有幻想性质。
但就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精神而言,极其真实可信。
杜丽娘的形象所蕴含的巨大的艺术力量,强烈地叩动着古代青年男女的心灵。
一个娄江女子因读《牡丹亭》竟断肠而死;著名女伶商小伶为此剧伤心而亡;以致曹雪芹《红楼梦》中也有林黛玉听了《牡丹亭》曲文,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的描写。
以人的感情为出发,提出情理冲突的命题——汤显祖用《牡丹亭》呼唤着一个人性解放的新时代。
汤显祖与《牡丹亭》——并《牡丹亭·游园》赏析【作者】肖旭汤显祖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
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死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六十七岁。
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十四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清远道人、茧翁,江西临川人。
万历十一年(1583)他三十四岁时考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
万历十七年(1589)由南京詹事府主簿,改官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
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疏抨击朝中当政大臣,被贬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
《牡丹亭·游园》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牡丹亭·游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折,其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景物描写能够反映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在《游园》中,杜丽娘走进花园,看到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的景象,这些美好的景物与她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相互呼应,表现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期待。
其次,景物描写还能够营造出氛围和情境,进一步深化人物形象。
在《游园》中,花园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细腻,如“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花园的美丽,也为杜丽娘的情感表达提供了背景和支撑,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
最后,景物描写还能够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补充和延伸。
在《游园》中,杜丽娘看到的“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不仅仅是花园的美景,还象征着她内心的情感世界,暗示着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综上所述,《牡丹亭·游园》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映人物的情感、营造氛围和情境以及运用象征和
隐喻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和立体。
汤显祖与《牡丹亭》——并《牡丹亭·游园》赏析二汤显祖与《牡丹亭》——并《牡丹亭·游园》赏析二《牡丹亭》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与王实甫的《西厢记》齐名。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传奇与杂剧的不同在于:元杂剧分折(相当于“幕”),通常是一本四折加一楔子;传奇分出(相当于“场”)而不分折,“出”无定数,短的十出、八出,长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
元杂剧都用北曲,曲调规定较严,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每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元杂剧中的每一折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也就是一个角色演唱。
而传奇则多用南曲,比较自由。
一出戏中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各类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分唱、合唱、接唱等。
唱腔主要是昆山腔(昆腔),到清代一般称为昆曲。
《牡丹亭》所搬演的是贵族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生离死别的爱清悲喜剧。
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在丫环春香的诱导下,青春与个性开始觉醒,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不满,在梦中与一少年在牡丹亭畔相会,醒后相思成疾,悒郁而死。
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临安应试途经南安郡,拾得丽娘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赞慕不已,丽娘的幽魂显现了,认出了柳乃旧日梦中所会的那位书生,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并让其掘坟而获得再生。
丽娘复活以后,两人同往淮安求丽娘父母许婚。
杜宝见而大怒,诬梦梅私掘女坟,上书奏明皇帝,梦梅此时已被钦定为状元,也上书自辩,丽娘并登朝申诉,得皇帝恩准、夫妻团圆。
汤显祖生活在黑暗的明代晚期,政治上同情东林党人。
在哲学上他受到王学左派、泰州学派的影响,认为程朱理学是错误的,不应“存天理,灭人欲”而是“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认为男女生活之私,都是属于自然本性的要求,毫不掩饰自己对道学的强烈不满。
《牡丹亭》故事,明托南宋,实写明代。
“情”与“理”的激烈矛盾冲突贯穿全剧,满腔热情地歌颂“情”并赋予其异乎寻常的神奇力量,在《牡丹亭》题词里面,作者写到“天下子女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文及赏析【导语】:游园惊梦在《牡丹亭》中是非常经典的一个情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赋予这般断井颓垣。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舆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
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
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鹤睫《红楼本事诗》:“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
”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
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
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
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牡丹亭游园赏析心得牡丹亭,位于江苏扬州市,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牡丹亭以其独特的园林设计和精美的建筑而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近日,我有幸游览了牡丹亭,对这座古典园林的设计和韵味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牡丹亭的设计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以水为基调,以假山、亭台、廊庑为点缀,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在游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园林设计师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每一处景观都经过精心的布局和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般的世界。
尤其是牡丹亭的牡丹花,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在牡丹花盛开的季节,整个园林都被鲜花的芬芳和色彩所笼罩,让人心旷神怡。
除了园林设计,牡丹亭的建筑也是其吸引人的地方。
亭台楼阁、长廊曲径、石桥流水,每一处建筑都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韵味。
在这些建筑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的精益求精和对美的追求。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更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游园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牡丹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牡丹亭建于明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牡丹亭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和文化精髓。
在这里,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气息,感受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牡丹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总的来说,牡丹亭的游园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不仅领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牡丹亭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艺术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仰。
我相信,牡丹亭的美丽和魅力会一直留存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心灵中永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