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导学案(自编)已审
- 格式:pdf
- 大小:546.53 KB
- 文档页数:28
第一章勾股定理一、基本知识点:1.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实际应用的勾股定理:(1)求距离;(2)是否够用问题;(3)折叠问题;二、基本方法:1.直接计算求第三边;2.用方程求第三边三、举例:例1.甲乙两船从港口A同时出发,甲船以16海里/时的速度向北偏东350航行,乙船向南偏东550航行,2小时后,甲船到达C岛,乙船到达B岛,若C ,B两岛相距40海里,问:乙船的航速是多少?针对练习9处决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m处。
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1.如图,一根旗杆在离地面m例2.已知一辆装满货物的卡车高2.5米,宽1.6米,要开进某一如图所示的桥洞,AD=2.3米。
问这辆卡车能否经过桥洞?说明理由。
针对练习1.如图,某隧道的截面是一个半径为3.6米的半圆形,一辆高2.4米,宽为3米的卡车能通过该隧道吗?BFECAD 例2.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3cm ,AD=4cm ,BC=13cm ,CD=12cm ,且∠A=90°,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例3. 有一圆柱,高12cm,底面直径6cm ,在圆柱下底面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B 点的食物,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3) 针对练习1.如图,一圆柱高8cm, 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A 点爬行到B 点吃食物,要爬行的最短的路程是(π取3)( ) A 、20㎝ B 、10㎝ C 、14㎝ D 、无法确定2.葛藤是一种刁钻的植物,它自己腰杆不硬,为了争夺雨露阳光,常常绕着树干盘旋而上,它还有一手绝招,就是绕树盘升的路线,总是沿最短路线——螺旋前进的。
难道植物也懂数学? (1) 如果树的周长为3cm,绕一圈升高4cm ,则它爬行路程是多少厘米? (2) 如果树的周长为8cm ,绕一圈爬行10cm ,则爬行一圈升高多少厘米?例4. 如图,小红用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 进行折纸,已知该纸片宽AB 为8cm ,长BC 为10cm 。
第一章勾股定理经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勾股定理的各种探究方法及其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实例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与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一、本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2.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4.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二、教材分析实际生活中,有不少问题的解决都涉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勾股定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本章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典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它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是初中数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本章的重点是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难点是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本章主要有如下特点:1.在呈现方式上,突出实践性与研究性.例如,证明勾股定理是通过问题引出的.2.突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勾股定理的应用尽量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3.对实际问题的选取,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注意系统训练的科学性,减少操作性习题,增加探索性问题的比重.【重点】1.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会运用它判定直角三角形.【难点】1.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理解定理、逆定理的关系.3.勾股定理的应用.1.注重使学生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等活动过程.教材安排了探索勾股定理、验证勾股定理、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这些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获得结论,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2.注重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体会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让学生体会这种应用,如利用勾股定理求出一些立体图形表面最短路程,进行各种距离的测量,利用结绳的方法得到直角等.教师还可以创设其他现实情境或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有关问题,进一步展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介绍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体现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及应用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很多古文明都独立地发现了勾股定理,中国也是最早认识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古希腊在勾股定理的应用中发现了无理数,进而引发了数学史上第一次关于数学基础的危机,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材料十分丰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资料,还可以再呈现一些历史资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有关书籍、网络上收集并了解更多的历史资料,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4.注意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勾股定理的探索与验证活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渗透并揭示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师应鼓励学生由代数表示联想到有关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联想到有关代数表示,从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认识数学的内在联系.2课1 探索勾股定理时1课2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时1课3 勾股定理的应用时1课回顾与思考时1 探索勾股定理1.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初步理解割补拼接的面积证法.2.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动手操作利用等积法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想象能力以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1.通过观察、猜想、拼图、证明等操作,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2.介绍“赵爽弦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及爱国情感.【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关系.第课时1.经历用测量法和数格子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会解决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另一边的问题.1.经历“测量—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体会数学定理发现的过程.2.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3.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由特殊到一般及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让学生参加探索与创造,获得参加数学活动成功的经验.【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及应用.【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教师准备】分发给学生打印的方格纸.【学生准备】有刻度的直尺.导入一:展示教材P2开头的情境.如图所示,从电线杆离地面8 m处向地面拉一条钢索,如果这条钢索在地面的固定点距离电线杆底部6 m,那么需要多长的钢索?事实上,古人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的平方存在一个特殊关系,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求出钢索的长度.[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二:如图所示,强大的台风使得一个旗杆在离地面9米处折断倒下,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米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师生活动】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确定了,第三条边确定吗?为什么?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确定了,第三条边也就随之确定,三边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的数量关系.事实上,古人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的平方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过渡语] 古代人已经认识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平方关系,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大家一起来探究下吧.一、用测量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思路一【学生活动】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直角边长分别为3 cm和4 cm,测量一下斜边长是多少.2.画一个直角边长分别是6 cm和8 cm的直角三角形,测量一下斜边长是多少.3.画一个直角边长分别是5 cm和12 cm的直角三角形,测量一下斜边长是多少.【问题】你能观察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吗?[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感知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存在特殊的关系,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思路二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三条边长,把长度标在图形中,计算三边的平方,把结果填在表格中.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长直角边长斜边长123【师生活动】师: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生1:a2+b2=c2.生2: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很接近斜边的平方.师:很精确,他用了很接近这个词,非常棒!有哪些数据得到了a2+b2=c2?生:3,4,5;6,8,10;2,1.5,2.5;5,12,13……师:哪些数据没得到a2+b2=c2?生:2,4,4.5;5,8,9.5;2.4,4.8,9.3……师:怎样验证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平方关系呢?二、验证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度存在的特殊关系,用数格子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过渡语] 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只是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去验证呢?已知两条直角边能不能求出斜边呢?1.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情况.思路一展示教材P2图1 - 2部分图.探索问题:(1)这个三角形是什么样的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分别是多少?它们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学生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可以得出S A+S B=S C)[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关系,得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思路二展示教材P2图1 - 2,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分别是多少,它们满足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吗?你是如何计算的?【师生活动】师:在这幅图中,边长的平方是如何刻画的?我们的猜想如何实现?生:用正方形A,B,C刻画的,就是证A+B=C.师:再准确点说呢?生:是用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刻画的,就是证明正方形A 的面积加上正方形B的面积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师:请同学们快速算一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交流面积C的求法,教师巡视点评)生:A的面积是9,B的面积也是9,C的面积是18.师:你用什么方法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为18个单位面积?生1:我先数整个格子有12个,两个三角形格子拼成一个正方形格子,能凑6个,一共是18个.生2:把正方形对折,得到两个三角形.(学生板演,并列式计算) 生3: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学生板演,口述面积求法)师:方法不错,你们很善于动脑筋,我们用数格子、分割图形的方法得到C的面积,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吗?生:在正方形C的外侧画一个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板演,口述面积求法)师:很好,他采用了补形的方法计算面积,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生1:S A+S B=S C.生2:a2+b2=c2.师:我们看到上面的三角形具有特殊性,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一般三角形能验证吗?2.探索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展示教材P2图1 - 3部分图.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你是如何计算的?【问题】(1)正方形A的面积是多少个方格?正方形B的面积是多少个方格?(2)怎样求出正方形C的面积是多少个方格?(3)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求正方形的面积,找到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提示】在正方形C的四周再补上三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变成一个新的大正方形.【拓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单位长度,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学生思考、交流,教师请学生口答,并板书,指出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勾股定理.【学生总结】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思考] (1)运用此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公式a2+b2=c2有哪些变形公式?(3)由(2)知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条边,就可以利用求出.[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知识拓展] 1.由勾股定理的基本形式a2+b2=c2可以得到一些变形关系式,如a2=c2-b2=(c+b)(c-b);b2=c2-a2=(c+a)(c-a).2.在钝角三角形中,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b,c,若c为最大边长,则有a2+b2<c2,在锐角三角形中,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b,c,若c为最大边长,则有a2+b2>c2.1.勾股定理的由来.2.勾股定理的探索方法:测量法和数格子法.3.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1.直角三角形ABC的两直角边BC=12,AC=16,则ΔABC的斜边AB的长是 ( )A.20B.10C.9.6D.8解析:BC2=122=144,AC2=162=256,AB2=AC2+BC2=400=202.故选A.2.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是6和8,则周长与最短边长的比是( )A.7∶1B.4∶1C.25∶7D.31∶7解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的长为10.故选B.3.(2015·温州模拟)如图所示,在ΔABC中,AB=AC,AD是ΔABC的角平分线,若BC=10,AD=12,则AC= .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判断出ΔADC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为13.故填13.4. 如图所示,在RtΔABC中,∠ACB=90°,AB=10,分别以AC,BC为直径作半圆,面积分别记为S1,S2,则S1+S2的值等于.解析:根据半圆面积公式结合勾股定理,知S1+S2等于以斜边为直径的半圆的面积.所以S1+S2=πAB2=12.5π.故填12.5π.第1课时1.概念: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表示法: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3页随堂练习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4页习题1.1第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RtΔABC中,AB=6,BC=10,∠A=90°,则AC= .2.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5,12,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面积为.3.(2014·凉山中考)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第三边长为.4.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9米,那么15米长的梯子可以到达建筑物的高度是.【能力提升】5.如图所示,在正方形网格中,ΔABC的三边长a,b,c的大小关系是 ( )A.a<b<cB.c<a<bC.c<b<aD.b<a<c6.如图所示,在一个由4×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网格中,以EF为边的小正方形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比是.7.如图所示,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为.8.如图所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中,字母A所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9.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飞机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10.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 m,宽2.2 m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11.在ΔABC中,AB=25,AC=30,BC边上的高AD=24,求BC的长. 【拓展探究】12.如图所示,在RtΔABC中,∠ACB=90°,AC=3,BC=4,以点A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点D,则BD= .13.如图所示,一个机器人从O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米到A1点,再向正北方向走6米到达A2点,再向正西方向走9米到达A3点,…,按此规律走下去,当机器人走到A6点时,离O点的距离是.【答案与解析】1.8(解析:AC2=BC2-AB2=64.)2.30 30(解析:由题意得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3.)3.5或4.12米5.D(解析:两个正数比较大小,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如果a>0,b>0,并且a2>b2,那么a>b.可以设每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在直角三角形BD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出a2=10,同理可以求出b2=5,c2=13,因为a>0,b>0,c>0,且b2<a2<c2,所以b<a<c.)6.5∶8(解析:可以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就是4×4=16,斜放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直角三角形DEF的斜边长,另外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1和3,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出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0.所以以EF为边的小正方形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比是10∶16=5∶8.)7.64 cm2(解析:设阴影部分的边长为x,则它的面积为x2=172-152=64(cm2).)8.7(解析: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勾股定理,知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由勾股定理可知A=16-9=7.故A的面积为7.)9.解: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图所示,在ΔABC中,∠C=90°,AC=4000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的时间里飞行的路程,即图中的CB长,由于RtΔABC的斜边AB=5000米=5千米,AC=4000米=4千米,由勾股定理得BC2=AB2-AC2,即BC=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3=540(千米).答:飞机每小时飞行540千米.10.解:连接AC,在RtΔ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C2=AB2+BC2=12+22=5.又因为2.22=4.84<5.所以AC>木板的宽,所以木板可以从门框内通过.11.解:在RtΔABD中,由勾股定理得BD2=AB2-AD2=252-242=49,所以BD=7.在RtΔADC中,由勾股定理得CD2=AC2-AD2=302-242=324,所以CD=18.所以BC=BD+DC=7+18=25.12.2(解析:∵在RtΔABC中,AC=3,BC=4,∴AB=5,∵以点A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点D,∴AD=AC,∴AD=3,∴BD=AB-AD=5-3=2.)13.15(解析:解此题时要求出A1A2,A2A3,A3A4,A4A5,A5A6等各线段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从本节课教案的思路设计看,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课前的导入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唤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在探求直角三角形三边平方关系时,遵循了发现问题、证实问题到推导问题的认识过程.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过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比如在利用教材第2页下面的两幅图的时候,要求学生选取与教材一致的数据.在这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选取数据.在总结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勾股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在利用教材给出的示例进行勾股定理结论探索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面积相等”这个探究的立足点,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找准探索活动的方向.随堂练习(教材第3页)1.解:字母A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225+400=625,字母B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225-81=144.2.解:不同意他的想法,因为29 in的电视机是指屏幕长方形的对角线长为29 in,由屏幕的长为58 cm,宽为46 cm,可知屏幕的对角线长的平方=,所以对角线长≈29 in...习题1.1(教材第4页)1.解:①x2=62+82=100,x=10.②y2=132-52=144,y=12.2.解:172-152=64,所以另一条直角边长为8 cm.面积为×8×15=60(cm2).3.解: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现给出4种方案:如图所示,设①的面积为g,③的面积为e,④的面积为f,⑦的面积为a,⑨的面积为b,⑧的面积为d,⑩的面积为c,则(1)a+b+c+d=g,(2)a+b+f=g,(3)e+c+d=g,(4)e+f=g.4.解:过C点作CD⊥AB于D,因为CA=CB=5 cm,所以AD=BD=AB=3 cm.在RtΔADC中,CD2=AC2-AD2,所以CD=4 cm,所以SΔABC=AB·CD=×6×4=12(cm2).(2014·淮安中考)如左下图所示,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点A,B都是格点,则线段AB的长度为 ( )A.5B.6C.7D.25〔解析〕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格点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应用,建立格点三角形.如图所示,利用勾股定理求解AB的长度即可.由图可知AC=4,BC=3,则由勾股定理得AB=5.故选A.如图所示,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3和4,则b的面积为.〔解析〕∵∠ACB+∠ECD=90°,∠DEC+∠ECD=90°,∴∠ACB=∠DEC.∵∠ABC=∠CDE,AC=CE,∴ΔABC≌ΔCDE,∴BC=DE.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b的面积=a的面积+c 的面积,∴b的面积=3+4=7.故填7.第课时1.掌握勾股定理,理解和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2.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不怕失败的精神.【重点】经历勾股定理的验证过程,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教师准备】教材图1 - 4,1 - 5,1 - 6,1 - 7的图片.【学生准备】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导入一:【提问】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在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们是通过测量、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勾股定理,那么,我们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呢?请跟我一起去探索吧!导入二:上节课我们用什么方法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学生思考(测量、数格子).[过渡语] 一样的科学结论,可能会有很多的证明方式,人们对勾股定理的验证,就给出了多种的证明方式,我们也一起来尝试下吧.一、勾股定理的验证思路一【师生活动】师:投影教材P4图1 - 4,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你能利用这个图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吗?你是如何做的?与同伴进行交流.生:割补法进行验证.师:出示教材P5图1 - 5和图1 - 6,想一想:小明是怎样对大正方形进行割补的?生:讨论交流.师总结:图1 - 5是在大正方形的四周补上四个边长为a,b,c 的直角三角形;图1 - 6是把大正方形分割成四个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图1 - 5采用的是“补”的方法,而图1 - 6采用的是“割”的方法,请同学们将所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用a,b,c的关系式表示出来.(1)动笔操作,独立完成.师:图1 - 5中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多少?你们有哪些方法求?与同伴进行交流.(2)分组讨论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生:得出(a+b)2,4×ab+c2两种方法.(3)板书学生讨论的结果.【提问】你能利用图1 - 5验证勾股定理吗?生:根据刚才讨论的情况列出等式进行化简.师:化简之后能得到勾股定理吗?生:得到a2+b2=c2,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验证了勾股定理.师:你能用图1 - 6也证明一下勾股定理吗?独立完成.师:(强调)割补法是几何证明中常用的方法,要注意这种方法的运用.思路二教师出示教材图1 - 4及“做一做”,让学生观察图1 - 5和图1 - 6.【提问】小明是怎样拼的?你来试一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拼图尝试,同伴之间讨论、争辩、互相启发,将拼好的图形画下来)【思考】“做一做”的三个问题.教师讲评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二、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思路一出示教材P5例题,教师分析并抽象出几何图形.【问题】(1)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B2=AC2+BC2?(2)要想求敌方汽车的速度,应先求什么?你能利用勾股定理完成这道题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板演)出示教材P8图1 - 8.【提问】判断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2+b2=c2.(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分别计算出每个正方形的面积.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可以合作完成)思路二我方侦察员小王在距离东西向公路400 m处侦察,发现一辆敌方汽车在公路上疾驶.他赶紧拿出红外测距仪,测得汽车与他相距400 m,10 s后,汽车与他相距500 m,你能帮小王计算敌方汽车的速度吗?〔解析〕根据题意,可以画出右图,其中点A表示小王所在位置,点C,点B表示两个时刻敌方汽车的位置.由于小王距离公路400 m,因此∠C是直角,这样就可以由勾股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解:由勾股定理,可以得到AB2=BC2+AC2,也就是5002=BC2+4002,所以BC=300.敌方汽车10 s行驶了300 m,那么它1 h行驶的距离为300×6×60=108000(m),即它行驶的速度为108 km/h.[知识拓展] 利用面积相等来验证勾股定理,关键是利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一要注意部分面积和等于整体面积的思想,二要注意拼接时要做到不重不漏.曾任美国总统的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提出的一个勾股定理证明,如图所示,这就是他拼出的图形.它的面积有两种表示方法,既可以表示为(a+b)(a+b),又可以表示为(2ab+c2),所以可得(a+b)(a+b)=(2ab+c2),化简可得a2+b2=c2.1.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 测量法数格子法面积法2.在实际问题中,首先要找到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应用勾股定理解题.1.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是 ( )解析:A,B,C 都可以利用图形面积得出a,b,c 的关系,即可证明勾股定理,故A,B,C 选项不符合题意;D,不能利用图形面积证明勾股定理,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2.用四个边长均为a,b,c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c2=a2+b2B.c2=a2+2ab+b2C.c2=a2-2ab+b2D.c2=(a+b)2解析:由题意得到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板围成的四边形为正方形,其边长为c,里面的小四边形也为正方形,边长为b-a,则有c2=ab×4+(b-a)2,整理得c2=a2+b2.故选A.3.如图所示,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另一种方法计算大正方形的面积是,两种结果相等,推得勾股定理是.解析:如图所示,大正方形的面积是(a+b)2,另一种计算方法是4×ab+c2,即(a+b)2=4×ab+c2,化简得a2+b2=c2.答案:(a+b)24×ab+c2a2+b2=c24.操作:剪若干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记为a,b,c(如图(1)所示),分别用4张这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拼。
第一章勾股定理【学习目标】1、进一步提高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难点: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学习过程】模块一预习反馈一、知识回顾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a、b、c分别是∠A、∠B、∠C的对边.(1)直角三角形的周长。
(2)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3)直角三角形的角的关系。
(4)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已知如图,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1)从角来判断:。
(2)从边去判断:。
3、勾股数:。
4、勾股定理的应用:(1)适用范围:勾股定理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没有直角三角形条件时不能运用勾股定理。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以运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
(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可以运用勾股定理求另两边的关系。
(4)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自主学习2、主要数学思想(1)、方程思想例1 如图,已知长方形ABCD中AB=12 cm,BC=20 cm,在边CD上取一点E,将△ADE折叠使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求CE的长.例2 已知:如图,在△ABC中,AB =15,BC =14,AC=13.求△ABC的面积.(2)、分类讨论思想例3、在Rt△ABC中,已知两边长为3、4,则第三边的长为例4、已知在△ABC中,AB=17,AC=10,BC边上的高等于8,则△ABC的周长为.模块二合作探究求线段的长度例1:如图,在△ABC中,∠ACB=90º, CD⊥AB,D为垂足,AC=6cm,B C=8cm.求①△ABC的面积;②斜边AB的长;③斜边AB上的高CD的长。
A求最短距离例2:如图,一只蚂蚁从点A 沿圆柱表面爬到点B ,如果圆柱的高为8cm ,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cm ,那么最短的路线长是( ) A. 6cm B. 8 cm C. 10 cm D. 10πcm模块三 小结反思1、勾股定理: 。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导学案2(新版)北师大版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2、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应用。
3、积极合作、阳光展示、精彩点评知识梳理:(自主预习,独立完成,小组互查)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
(即:a2+b2=c2)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巩固提高:(小组合作,积极展示、点评)一、选择题1,分别以下列五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①6,8,10;②13,5,12 ③1,2,3;④9,40,41;⑤3,4,5、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组A、2B、3C、4D、52、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3和4,则斜边上的高是()、A、5B、1C、1、2D、2、43、已知一个Rt△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A、25B、14C、7D、7或254、如图,一架云梯长25米,斜靠在一面墙上,梯子底端离墙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4米,那么梯子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上滑动了()A、4米B、6米C、8米D、10米5、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B=3cm,AD=4cm,BC=13cm,CD=12cm,且∠A=90,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A、36,B、22C、18D、126、如右图,直线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5和11,则b的面积为()A、4B、6C、16D、557、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6cm,则正方形A,B,C,D 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____cm2。
8、如图,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为20、3、2,A 和B是这个台阶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则蚂蚁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最短路程是。
9、如果直角三角形有一直角边是11,另外两边长是连续自然数,那么它的周长是()、A、121B、132C、120D、110二、填空题10、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和为7,面积为6,则斜边长为。
弦股勾1.1《探索勾股定理》(1)导学案主备:外国语学校【学习目标】在方格纸上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勾股定理。
【新课学习和探究】1、导入新课:P 22、探索发现图1图2观察图形完成下列问题: 如果正方形 A 边长为,则其面积为______;正方形 B 边长为b , 则其面积为________;正方形 C 边长为c ,则其面积为_______;你能发现正方形A 、B 、C 围住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a 、b ,斜边c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小组讨论)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一画:在草稿纸上,以cm 3、cm 4为直角边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前面的结论对这个三角形还成立吗?4、归纳: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22a b c += 或 222AC BC AB += 注:① 作用: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 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巩固练习】1、【新课学习和探究】中“导入新课”中的答案为_______米。
2、正方形A 的面积为______,正方形B 的面积为______。
【例题精讲】如图,强台风使得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m 处折断倒下,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m 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巩固练习】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要求写出简单过程)(1) (2)【课堂小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1、在△ABC 中,∠C =90°,(l )若 a =5,b =12,则 c = ; (2)若c =15,a =9,则b = .2、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7cm ,一条直角边长为15cm ,则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cm 23、如图,求等腰△ABC 的面积。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第一章探索勾股定理(导学案)学习目的:知识与技艺:1、阅历用数格子的方法探求勾股定理的进程,进一步开展先生的合情推力看法,自动探求的习气,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理想生活的严密联络。
2、探求并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开展先生的说理和复杂的推理的看法及才干。
进程与方法:让先生阅历〝观察—猜想—归结—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普通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求勾股定理的进程中,体验取得成功的快乐;经过引见勾股定理在中国现代的研讨,激起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明的思想,鼓舞先生奋发学习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处置一些复杂的效果。
难点: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习进程:一、情形导入2021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络的信号.明天我们就来一同探求勾股定理.二、自主学习探求活动一:〔1〕引导先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结论1: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探求活动二:由结论1我们自然发生联想:普通的直角三角形〔3〕你是怎样失掉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4)剖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结论2: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三、构建新知〔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a 、b 、c 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3〕区分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依然成立吗?勾股定理:假设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区分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222c b a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例 如下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剧烈台风中于离空中10m 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m 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四、课堂练习1、基础稳固练习:〔口答〕求以下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2、生活中的运用: 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 小明量了电弦股勾?225100x 17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要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赞同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吗?五、归结总结1.这一节课我们一同窗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知识:勾股定理:假设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区分为a、b,斜边长为c,那么22c2+.ba=方法:①观察—探求—猜想—验证—归结—运用;②面积法;③〝割、补、拼、接〞法.思想:特殊—普通—特殊;六、布置作业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窗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预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刚搬来一架高为2.5米的木梯,预备把拉花挂到2.4米的墙上,那么梯脚与墙角的距离应为__________米.2.如图,小张为测量校园内池塘A,B两点的距离,他在池塘边选定一点C,使∠ABC=90°,并测得AC长26m,BC长24m,那么A,B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m.3.如图,阴影局部是一个半圆,那么阴影局部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π不取近似值〕7254.底边长为16cm,底边上的高为6cm的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_______。
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勾股定理的应用【学习目标】1、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索、发现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难点:利用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模块一预习反馈一、学习准备1、公理:两点之间,。
2、立体图形图形直角三角形问题解决。
3、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4、判断一组数是勾股数的条件是:①都是数;②满足条件。
5、阅读教材:第3节勾股定理的应用二、教材精读6、例1 一个圆柱,底圆周长6cm,高4cm,一只蚂蚁沿外壁爬行,要从A点爬到B 点,则最少要爬行多少cm?归纳小结:立体图形转化为图形,再转化为问题,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实践练习:如图所示,有一边长为8cm的正方体,在它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你能求出来吗?(17.92≈320).三、教材拓展7、例2 如图,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分别为8cm,8cm,12cm,一只蚂蚁想从盒底的点A沿盒的表面爬到盒顶的点B,你能帮蚂蚁设计一条最短的线路吗?蚂蚁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归纳小结: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要注意长方体展开图的多种情况,从中选择最合适的展开图。
模块二合作探究8、例3 有一只蚂蚁要从一个圆柱形玻璃杯的点A爬到点B处,如图,已知杯子高8cm,点B距杯口3cm(杯口朝上),杯子底面半径为4cm,蚂蚁从点A爬到点B的最短距离是多少?(π取3)实践练习: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为20cm、3cm、2cm,•A和B是这个台阶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则蚂蚁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的最短路程是;模块三形成提升1、有一个小朋友拿着一根竹竿要通过一个长方形的门,如果把竹竿竖放就比门高出1尺,斜放就恰好等于门的对角线,已知门宽4尺,则竹竿高,门高.2、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80m后,又走了60m,再走100m回到原地。
韩集中学八年级数学导学案编号:1.3 班级:姓名:主备:苟金龙杨瑞娥审核:王福有授课时间:【课题】勾股定理的应用【学习目标】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链接】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学法指导】根据课本要求课前预习,并做一个圆柱和长方体模型。
【自主学习】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圆的周长等于18厘米。
在圆柱下底面的点A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点A相对的点B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参看P.13页图1—11)利用自己做的圆柱模型,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侧面画出几条线路,你觉得那条线路最短?预习后,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最想与大家交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合作探究】一.参照自主学习问题1,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下面问题(1)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2)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二.小组内合作交流,完成下面问题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⑴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2)李叔叔量得AD的长是30厘米,AB的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展示提升】例.如图是一个滑梯示意图,如将滑道AC水平放置,刚刚好与AB一样长。
已知滑梯的高度CE=3m,CD=1m,试求滑道AC的长。
【达标检测】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2.如图,带阴影的矩形面积是多少?3.如图,一座城墙高11.7米,墙外有一个宽为9米的护城河,那么一个长为15米的云梯能否到达墙的顶端?【自主反思】。
沈进专用资料第 1 讲:第一节研究勾股定理第1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育在实质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研究与合作沟通相联合。
【学习重难点】要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和实质运用。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模块一预习反应一、学习准备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
2、三角形随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三角形随意两边之差第三边。
3、阅读教材:第 1 节研究勾股定理(前半部分)二、教材精读4、( 1)察看右边两幅图:( 2)填表:CA CA 的面积B 的面积C 的面积 A(单位面积)(单位面积)(单位面积) B左图 B右图(3) 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a、b、c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4)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的平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概括小结:勾股定理:假如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斜边长为c,那么有a2+b 2=c 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等于斜边的. (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 )实践练习:(1) 在 Rt △ ABC中,∠ C=90°,①假如 a=3, b=4,则 c=________ ;② 假如 a=5, b=12,则 c=_______。
(2)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若 a、 b、 c 是△ ABC的三边,则 a2+b2=c2;B. 若 a、 b、 c 是 Rt△ ABC的三边,则 a2+b2=c2;C222;C. 若 a、 b、 c 是 Rt△ ABC的三边,∠ A=90°,则 a +b =cD. 若a、b、c是 Rt △ ABC的三边,∠ C=90°,则 a2+b2=c2.三、教材拓展5、例 1 已知,如图,在Rt△ ABC中,∠ ACB=90°, AB=13cm, A DBBC=5cm,求斜边 AB上的 CD的长。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1探索勾股定理一、问题引入:(1)观察下面下图,若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则第①个图中,A S = ,B S = ,C S = . 第②个图中,A S = ,B S = ,C S = .三个正方形A 、B 、C 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以上结论与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 通过这种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 即直角三角形 的平方和等于 的平方. 二、基础训练:1、如图(1),图中的数字代表正方形的面积,则正方形A 的面积为 .(1) (2)2、如图(2),三角形中未知边x 与y 的长度分别是x = ,y = .3、在Rt△ABC 中,∠C=90°,若AC =6,BC =8,则AB 的长为( )A.6B.8C.10D.12ABCCBA257三、例题展示:例1:在△ABC 中,∠C=90°,(1)若a =3,b=4,则c=_____________; (2)若a =9,c=15,则b=______________;例2:如图,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米处折断倒下,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米处,旗杆折断前有多高?(提示:用数学符号去表示线段的长)四、课堂检测:1、在Rt △ABC 中,∠C =90°,若AB =13,BC =5,则AC 的长为( )A.5B.12C.13D.182、已知Rt △ABC 中,∠C =90°,若14=+b a cm ,10=c cm ,则Rt △ABC 的面积为( )A.24cm 2B.36cm 2C.48cm 2D.60cm 23、若△ABC 中,∠C=90°,(1)若a =5,b =12,则c = ;(2)若a =6,c =10,则b = ;(3)若a ∶b =3∶4, c =10,则a= ,b = .4、如图,阴影部分是一个半圆,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π不取近似值)第4题图5、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20cm ,且两直角边长度比为3:4,求两直角边的长.6、(选做题)一个长为10m为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为8m,梯子的顶端下滑2m后,底端向外滑动了多少米?第一章勾股定理1.2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一、问题引入:1、分别以下列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1)3, 4, 5 (2)6, 8, 102、以上每组数的三边平方存在什么关系?结合上题你能得到什么结论?3、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满足a2+b2=c2的三个,称为勾股数.二、基础训练:1、在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 5,6,7B. 1,4,9C. 5,12,13D. 5,11,122、下列几组数中,为勾股数的是()A. 4,5,6B. 12,16,20C. 10,24,26D. 2.4,4.5,5.13、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的平方分别为:32,42,x2则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x2的值是()A.42B.52C.7D.52或7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同样的倍数,得到的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D .都有可能三、例题展示: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下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某个零件各边尺寸如下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例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四、课堂检测:1、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等于下列各组数,所代表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 7,8,10B. 7,24,25C. 12,35,37D. 13,11,102、若△ABC的三边a、b、c满足(a-b)(2a+2b-2c)=0,则△ABC是()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3、满足下列条件的△ABC,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 b2 =c2-a2B. a∶b∶c=3∶4∶5C.∠C =∠A+∠BD.∠A∶∠B∶∠C =2∶3∶44、若三角形的三边之比为3﹕4﹕5,则此三角形为三角形.5、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12cm,16cm,20cm,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6、如图所示,在△ABC中,AB=13,BC=10,BC边上的中线AD=12,∠B与∠C相等吗?为什么?7、(选做题)若△ABC的三边长为a,b,c满足a2+b2+c2+200=12a+16b+20c根据条件判断△ABC的形状.第一章勾股定理1.3 勾股定理的应用一、问题引入: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 等于 .如果用a ,b 和c 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基础训练:1、在△ABC 中,已知AB=12cm ,AC=9cm ,BC=15cm ,则△ABC 的面积等于( )A.108cm 2B.90cm 2C.180cm 2D.54cm 22、五根小木棒,其长度分别为7,15,20,24,25,现将他们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 )715242520715202425157252024257202415(A)(B)(C)(D)三、例题展示:例1: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的底面A 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 点相对的B 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1.1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学习目标】1.会用数格子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2.能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及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学习难点】用测量和数格子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教学环节指导学习行为提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要求做完了的小组长督促组员迅速完成.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说明:通过观察特殊图形下方格数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转化,进一步体会探索勾股定理.说明:通过观察计算一般情况下方格数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转化,进一步加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我们知道,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满足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它们还分别存在着两边相等和三边相等的特殊关系.那么对于直角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研究的问题:勾股定理.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介绍数学家曾用这个图形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探索勾股定理自主探究先阅读教材第2页“做一做”的内容,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1.在纸上画若干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它们的三条边,看看三边长的平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与同伴交流.【说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这个问题,自主交流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观察教材图1-2,正方形A中有__9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9__个面积单位.正方形B中有__9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__9__个面积单位.正方形C中有__18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__18__个面积单位.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发问.教材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归纳得出结论:SA +SB=SC.合作探究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下面问题的学习与探究,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指导.3.教材图1-3中,A、B、C之间是否还满足上面的关系?你是如何计算的?与同伴进行交流.4.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是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单位长度,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说明】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议一议: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与同伴进行交流.【说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整合成精确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这便是勾股定理的由来.提示: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求值时,一定要分清直角边、斜边.学习行为提示: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对照答案,提出疑惑,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各小组展示的黑板上,在小组展示的时候解决.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解法,大胆质疑,认真倾听.做每一步运算时都要自觉地注意有理有据.知识模块二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值合作探究典例讲解:例: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AB的长度.解:(1)∵∠B=90°,∴AC是斜边,根据勾股定理,得AB2+BC2=AC2.∴AB2=AC2-BC2=202-122=400-144=256.∴AB=16;(2)∵∠C=90°,∴AB是斜边,根据勾股定理,得AB2=AC2+BC2=72+242=625.∴AB=25.交流展示生成新知交流预展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展示提高知识模块一探索勾股定理知识模块二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值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验证及简单应用【学习目标】1.会利用拼图法、等积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2.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学习重点】能熟练应用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学习难点】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行为提示:每组抽一位学生上黑板做,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完成,组长检查每组完成情况,最后教师给每组评分.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勾股定理:Rt△ABC中,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__a2+b2=c2__.2.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内,满足∠AEB=90°,AE=6,BE=8,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C)A.48 B.60 C.76 D.803.如果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第三边的长为( C)A.4 B.34 C.4或34 D.以上都正确学习行为提示: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自学互研”中的题目.在探究练习的指导下,自主的完成有关的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规律,从猜测到探索到理解知识.说明:学生通过各种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让学生体会到一题多解.学习行为提示: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对照答案,提出疑惑,小组内讨论解法.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各小组展示的黑板上,在小组展示的时候解决.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解法,大胆质疑,认真倾听.做每一步运算时都要自觉地注意有理有据.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勾股定理的验证合作探究先阅读教材第4页下面的内容和第5页“做一做”的内容,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别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你能利用这个图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吗?你是如何做的?与同伴进行交流.【说明】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为了计算教材图1-4中大正方形的面积,小明对这个大正方形适当割补后,得到教材P 51-5、1-6图.(1)将所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用a ,b ,c 的关系式表示出来;(2)教材图1-5、1-6中正方形ABCD 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们有哪些表示方式?与同伴进行交流.(3)你能分别利用教材图1-5、1-6验证勾股定理吗?【归纳结论】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多种,请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探究、讨论并阅读教材P 7-8的其他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知识模块二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自主探究自学自研教材第5页例题.合作探究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下面例题的学习探究.典例讲解:例:飞机在空气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图,图中△ABC 的∠C =90°,AC =4000米,AB =5000米,欲求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20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即图中的CB 的长,由于△ABC 的斜边AB =5000米,AC =4000米,这样BC 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解:由勾股定理得BC 2=AB 2-AC 2=52-42=9(千米),即BC =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360020×3=540(千米/时),答:飞机每小时飞行540千米.【说明】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大胆的去考虑,用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并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将勾股定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交流展示生成新知交流展示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展示提升知识模块一勾股定理的验证知识模块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数学教案设计上课时间:年月日学期总第 1 课时授课教师:审核:课题探索勾股定理(1)课型新授课时 1 班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会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2、探索并应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课前准备学案过程及内容学法指导【知识回顾】1、在△ABC中,∠C=90°,则斜边是:直角边是:2、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满足的关系:3、背:1~25,整数的平方数。
【自主预学】1、教材预习提示,阅读2P引例,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已确定,能否确定第三条边?完成2P中的做一做;说一说你探究勾股定理的方法:2、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a=3㎝,b=4㎝和a=6㎝,b=8㎝①请你量出斜边c的长度。
②、进行有关的计算。
(1)a2+b2= c2=(2) a2+b2= c2=③、得出结论:3、如图,Rt△ABC在单位长度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它的外围是以它的三条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回答下列问题:(1)a2=__________,b2=__________,c2=__________;(2)a,b,c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关系式表示) 看课本独立完成预习学案。
3cm4cm6cm8cm4、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典型例题】例1.已知Rt △ABC 中,∠ACB=90°,以△ABC 的各边为边长在△ABC 外做正方形,S 1,S 2,S 3分别表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S 1=81,S 3=225,则S 2=跟踪练习:1.如图,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100cm 2,则a 的长是 cm 。
【即时性检测】2. 如图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和8,带阴影的正方形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之差是总结:例2:如图,从电线杆离地面8米处向地面拉一条缆绳,这条缆绳在地面上的固定点距离电线杆底部15米,则这条缆绳的长为多少米?跟踪练习:1.如图,则x= ,y=【即时性检测】2.在△ABC 中,∠C=90°,AB=13,BC=5,则AC= 【基础练习】1、在△ABC 中,∠C =90°,(1)若a =3,b =4,则c =__________; (2)若a =6,c =10,则b =__________;(3)若a ∶b =3∶4,c =5,则a =__________,b =__________.2、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比一条直角边大2,另一直角边为6,则斜边长为3、.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S 3S 2S 1CBA24a158x 54y+8y12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是5,3,3,2,则最大正方形E的面积是().A.13B.26C.47D.944、由Rt△ABC的三边向外作正方形,若最大正方形的边长为8cm,则其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为cm2.【进阶练习】5、如图,直线l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B,点A,C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是1和2,则此正方形的面积是.6、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甲向正北方向步行,每小时走3.5千米,乙向正东方向骑车而行,每小时走12千米,2小时后两人相距千米7.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 1 m,当它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m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则旗杆的高为()(A)8m (B)10m (C)12m (D)14m8、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如图4所示).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S2+S3+S4=_______.【梳理小结】作业布置l321S4S3S2S1【当堂检测】1、练习1(填空题)已知在Rt △ABC 中,∠C=90°。
导学案1 勾股定理要点一、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要点诠释:(1)勾股定理适用前提是直角三角形(2)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变式:c2=a2+b2,a2=c2-b2,b2=c2-a2,c2=(a+b) 2-2ab(3)应用勾股定理时,注意确定那条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在RT三角形中,斜边未必一定是c,当∠A=90°时,a是斜边,a2=c2+b2;当∠B=90°时,b是斜边,b2=c2+a2。
(4)若没有明确给出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类型(直角边还是斜边),要分类讨论,以免遗漏。
经典例题例1.在Rt△ABC中,∠C=90°(1)已知:a=6,b=8,求c。
(2)已知:b=5,c=13,求a。
(3)已知:a=8,c=17,求b。
(4)已知a:b=3:4,c=10,求a。
变式1. 如图∠ B=∠ACD=90°,AD=13,CD=12,BC=3,则AB的长是多少?a b c c b a E D C B A b ac b a c c a b c a b变式2.如图,在Rt △ABC 中,∠A =90°,D 是BC 的中点,DE ⊥BC ,垂足为D ,交AB 于点E ,连接CE ,若AE =3,BE =5,则边AC 的长为( )A .3B .4C .6D .8能力提升: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C =90°,AM 是中线,MN ⊥AB ,垂足为N ,试说明222AN BN AC -=.要点二、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时同一个图形的面积用两种方法表示是关键,由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结合图形进行代数变形可推导出勾股定理。
例2. 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cm ,4cm ,则斜边长为 。
变式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的平方是 。
第一章 探索勾股定理复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分别存在着的关系,熟练地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和其他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正确使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准确地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情感态度价值观:熟悉勾股定理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准确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一)基本知识回顾:1.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分别存在着什么关系? 答:角的关系:锐角互余,即∠A+∠B=90°边的关系: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 b c ab c a 222222+==-⎧⎨⎪⎩⎪ 直角三角形还有哪些性质?2. 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a 2+b 2=c 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3、最短距离:将立体图形展开,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求出最短距离(斜边长)。
注意:(1)勾股数是一组数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满足222c b a =+;②三个数都为正整数。
(2)11~20十个数的平方值: (二)专题总结1、 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要应用有: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
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例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是3cm 和4cm ,求:第三边的长。
例 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 和4cm,求第三边得长。
课堂 训练1、已知△ABC 中,∠C=90°,若c=34,a:b=8:15,则a= ,b= .2、如图,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x= x=3、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5,12,则三边上的高为___ _. 题型二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① 先确定最大边(如c ); ② 验证2c 与22b a +是否具有相等关系Ab C a Bx817x26246CA BE D③ 若2c =22b a +,则△ABC 是以∠C 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若2c ≠22b a +,则△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
1.1探索勾股定理「引入课」勾股定理的引入「概念课」证法最多的定【勾股定理的引入】.理学习目标了解勾股定理及其内容引导问题1勾股定理是什么?1.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2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图案反映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小正方形的面积和S 1+S 2等于________个小三角形面积和,大正方形的面积S 3等于________个小三角形面积和,所以能够得出:S 1+S 2___S 3..中间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三个正方形的边,表示为a 、b 、c ,那么在小正方形中1S =________,2S =________,3S =________.因为123S S S +=,所以我们有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它的含义是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斜边的________.(图中a b =)「概念课」几何证法学习目标了解勾股定理的几何证法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别以三边为边长作三个正方形,如图所示.要证明勾股定理,即两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斜边的________(22a b +=________).在引导问题1如何用几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这幅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即可证明勾股定理.1.过三角形直角顶点向斜边作垂线,并延长至大正方形底边.大的________面积________,从而得出结论.2.要证明11S S =矩形,如图连接AM 、CN ,可以证正方形被分割成了两个________.我们的目标是:证明左边的________和左边的________面积相等,右边的________和右边明ABM NBC △≌△(SAS ).ABM NBC S S =△△.212ABM S a =△.21S a =.12ABM S S =△.12NBC S =△________.1S ch =矩形.12S =矩形________.11S S =矩形.3.右半部分的证明思路与左边相同,请你自己试着证明2S S =矩形2:4.3S S S +=矩形1矩形2.________+________3S =.∴a 2+b 2=c 2.引导问题1如何用代数方法证明勾股定理?「概念课」代数证法学习目标了解勾股定理的代数证法1.如图,构造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中间是小正方形的大正方形,其中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a 、b ,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________.利用面积证明勾股定理.2.∵S 大正方形=4S S +直角三角形小正方形=4⨯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2S c =大正方形.3.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图摆放,构成一个直角梯形∴a 2+b 2=c 2.引导问题2如何用“总统法”证明勾股定理?.∵=S 梯形________..又∵S 梯形=S △AED +S △EBC +S △CED =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简得a 2+b 2=c 2.「概念课」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上能力目标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会求第三边拔高练习已知Rt ABC △中,直角边分别是a 、b ,斜边是c ,5a =,12b =1.求下列三角形的边长,并写出过程.,求c 的长度.已知Rt ABC △中,直角边分别是a 、b ,斜边是c ,45b =,1c =,求a 的长度.已知Rt ABC △中,直角边分别是a 、b ,斜边是c ,3a m =,4b m =,求c 的长度.已知Rt ABC △中,直角边分别是a 、b ,斜边是c ,2a m =,5b n =,求c 的长度.2.已知Rt ABC △中,直角边分别是a 、b ,斜边是c ,直角边a =________________,直角边b =________________,斜边c =________________.3.已知Rt ABC △,3a =,4b =,求第三边c 的长度.4.已知Rt ABC △,5a =,2b =,第三边c 的长度.5.「概念课」特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习目标☐了解等腰直角三角形与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会利用特殊直角三角形转化线段关系=________=________.三边长就是________,________引导问题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设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a ,根据勾股定理,斜边和________.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比是________________.2.若等腰直角三角形腰长是13,斜边长是________.若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长是8,腰长是________.3.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________.设30︒引导问题2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边从小到大排列就对的直角边为a ,斜边就是2a ,根据勾股定理,另一条直角边是________________,三边之比是________________.4.在Rt ABC △中,30A ∠=︒,AB =AC的长.5.如图,在Rt ABC △中,90C ∠=︒,30A ∠=︒,AC =,求AB 的长.6.在Rt ABC △中,90C ∠=︒,CD AB ⊥,垂足为D 点,如果60A ∠=︒,求证:3BD AD =引导问题3如何利用特殊三角形转化线段关系?.「解题课」两类特殊三角形的面积能力目标计算两类特殊三角形的面积拔高练习1.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a,求三角形的面积.2.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9,求三角形的直角边长.3.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b,求三角形的面积.4.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求三角形的面积.5.如图,由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已知AB=,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a ,求三角形的面积.7.,求三角形的面积.8.已知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求它的边长.9.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BC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6AB =,求四边形ABDC 的面积.「解题课」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下能力目标巧用代数知识优化计算拔高练习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是25、60,求斜边长度.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是9、12,求斜边长度.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是52、65,求斜边长度.4.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61,一条直角边长60,求另一条直角边长度.5.在ABC △中,90C ∠=︒,周长为900,斜边与一直角边比是13:5,求三角形的三边长.攻略常见勾股数及其倍数攻略提公因式攻略平方差公式能力目标用面积法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拔高练习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12,求斜边上的高.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7、24,求斜边上的高.3.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之比是3:4,斜边是25,求斜边上的高.能力目标利用勾股定理求三角形的高拔高练习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8、底边长为12,求底边上的高和三角形面积.2.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底边长为14,求腰上的高.3.已知ABC △中,20AB =,15AC =,BC 边上的高为12,求三角形ABC的面积.攻略勾股定理求线段攻略勾股定理求线段面积法1.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概念课」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习目标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1.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________,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________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引导问题1勾股定理与直角三角形的关系是什么?.2.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1,引导问题2如何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和3,它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将较短的两边作为a 、b ,较长的边作为c ,代入公式,得到________________,所以这个三角形________直角三角形.3.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4,7和8,它是不是直角三角形?4.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12,13和14,它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提示:可以将三边长先通分,再提出分母.)5.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1a n =-,2b n =和21c n =+,1n >,它是不是直角三角形?6.钝角三角形中,钝角边的平方________(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它两边引导问题3如何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平方和,锐角三角形较长的边的平方________其它两边的平方和.7.三边长为3,4,6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解题课」证明直角三角形能力目标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证直角拔高练习直角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ABC ,若小方格边长为1,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ABC 是不是.2.在四边形ABCD 中,2AB AD ==,60A ∠=︒,BC =,4CD =,求ADC ∠的度数.3.如图所示,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12AD =,13AC =,5CD =,14BC =,则AB的长是多少?攻略证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逆定理∵222a b c +=∴90C ∠=︒1.3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课」狗蛋班的勾股定理能力目标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应用题拔高练习米后,拖把底端B 向外移动了多远1.墙角斜立着一根1米长的拖把AB ,拖把上端A 距离地面0.8米.当拖把上端A 下滑0.3?2.体育课,雷姐开始巡视方阵.离她20m 之内的人都会受到雷姐霸王色的霸气影响,开始不由自主地颤抖,也就是说她的气场范围是半径20m 的圆.李狗蛋坐在雷姐开始位置右边32米,,雷姐的行动轨迹是右往上偏30 ,每秒走2m .问李狗蛋会受到雷姐气场波及颤抖吗?如果会的话,他颤抖时间是多少?攻略做几何应用题先画图把题目翻译成数学语言「解题课」立体图形中的最短路径能力目标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路径2.如图,长方体中,6BC =,5CD =,14DD =.点M 是BC 中点,求沿长方体表面1.如图,正方体棱长为2,M 是BC 中点.沿正方体表面,求M 点到D 1点的最短距离.,从M 点到1D点的最短距离.攻略1.展开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2.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能力目标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拔高练习1.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长比一条直角边大52.如图,等腰ABC △中,底边20BC =,CD AB ⊥于D ,16CD =,求ABC △的周长.3.在ABC △中,90C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12a b +=,ABC △的面积等于7,求斜边c 的长度.攻略将复杂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式子(设未知数)列方程(勾股定理)能力目标利用勾股定理列多个方程拔高练习2.如图,Rt ABC △中,90C ∠=︒,AD 、BE 分别是BC 、AC 边上的中线,1.如图,△ABC 中,CD ⊥AB 于D .若AD =2BD ,AC =7,BC =4,求BD的长.AD =,5BE =,求AB 的长.3.将矩形ABCD 分成四个全等的矩形,如图所示,29AE =,41AF =,求AC的长度.攻略利用直角三角形列方程列方程要用上所有条件根据目标代数变形能力目标利用折叠找全等转化线段关系拔高练习落在直线AC 上,形成的折痕是AD .求线段CD 的长度1.如图所示,在△ABC 中,∠ACB =90︒,AC =12,BC =16.把△ABC 折叠,使AB .2.如下图,长方形ABCD 中,4AB =,3BC =,将其沿直线MN 折叠,使点C 与点A 重合,求CN的长.攻略折叠↓全等↓转换边长↓勾股定理AB=,3.如图,折叠长方形ABCD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8BC=,求EC的长.104.如图,将边长为8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D落在BC中点E处,点A落在点F处,折痕为MN.求线段CN的长.「解题课」利用勾股定理作证明能力目标利用勾股定理证明含平方的式子2.如图,在Rt ABC △中,90C ∠=︒,D 是AC 中点,DE AB ⊥于E ,试证1.如图,在△ABC 中,∠A =90︒,DE 垂直平分BC ,求证:BE 2-AE 2=AC 2.:222BE BC AE =+.3.如图,在ABC △中,90A ∠=︒,点D 、E 分别在AC 和AB 上.求证:2222BD DE BC CE -=-.攻略利用勾股定理转化线段的平方根据目标做代数变形攻略利用勾股定理转化线段的平方根据目标做代数变形攻略利用勾股定理转化线段的平方根据目标做代数变形满分必学「解题课」含15°角的直角三角形能力目标计算含15︒角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如图,在△ABC 中,∠C =90︒,∠A =15︒,BC =1,求AC 、AB 拔高练习.攻略巧用30︒、45︒这两个特殊角构造直角三角形「解题课」特殊角在计算中的应用能力目标通过特殊角构造直角三角形拔高练习(1)若1.如图,在△ABC 中,∠B =45︒,∠C =60︒.AB =AC 的长度;(2)若20BC =,求ABC △的周长.2.“洋葱实验中学”有一块三角形形状的花圃ABC ,现可直接测量到30A ∠=︒,20AC =,15BC =,若B ∠为钝角,请求出这块花圃的面积.3.如图,在ABC △中,15B ∠=︒,45C ∠=︒,1AB =,求BC.攻略构造特殊直角三角形攻略构造特殊直角三角形构造时最好不要破坏特殊角和重要边长「解题课」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能力目标构造特殊直角三角形计算边长拔高练习1.已知ABC △中,5AB =,BC =45B ∠=︒,求AC 边的长.2.已知ABC △中,3AB =,BC =45B ∠=︒,求AC 边的长.3.如图,在ABC △中,7AC =,BC =,150ACB ∠=︒,求AB.攻略已知两边长和所夹特殊角求第三边↓构造特殊直角三角形攻略已知两边长和所夹特殊角求第三边↓构造特殊直角三角形区分锐角和钝角「解题课」构造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能力目标利用特殊角构造直角三角形拔高练习连接AD .求证:AD AC =1.如图,在△ABC 中,∠B =60︒,AB =10,BC =6,D 为BC 上一点,且BD =2DC ,.2.如图,在ABC △中,AB AC =,30A ∠=︒,在AB 上取点D ,AC 上取点E ,使BD AE =,45DEC ∠=︒.求证:DC DE =.3.已知,如图,BD DC AC ==,2ACD ABD ∠=∠,求证:120A B ∠=︒-∠.攻略利用特殊角构造特殊直角三角形攻略利用特殊角构造特殊直角三角形作垂直利用三边关系转化线段能力目标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一边上的高拔高练习2.在ABC △中,3AB =,5BC =,7AC =,求AB 边上的高CH 1.如图,在△ABC 中,AB =13,BC =14,AC =15,求△ABC 的面积..攻略1.设未知数,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高2.设未知数,要从底边入手能力目标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中线长拔高练习的长1.如图,在△ABC 中,CD 是AB 边上的中线,且AB =7,BC =5,AC =6,求CD .2.如图,在ABC △中,CD 是AB 边上的中线,且AB c =,BC a =,AC b =,设CD l =,求证:222224a b c l +=-.攻略先求出与中线同一边上的高,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中线长「解题课」作垂线计算线段长度能力目标作垂直计算线段长度拔高练习1.如图,ABCD 中,AB∥CD ,AD =DC =BD =3,BC =4,求AC 的长.ABED 、BCFK 、ACGH ,再作Rt △PQR ,使∠R =90︒,点H 在边QR 上,点D 、E 在边PR 上,点G 、F 在边PQ 上,求PQ 的长2.如图,Rt △ABC 中,∠BAC =30︒,AB =4,分别以AB 、BC 、AC 为边作正方形.攻略1.勾股定理可以转化不共线的线段2.作垂直求线段长度「解题课」构造直角三角形能力目标构造直角三角形拔高练习BC 边上的点,且DE DF ⊥,请说明:222AE BF EF +=1.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 =AC ,D 是斜边AB 的中点,E 、F 分别是AC 、.2.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B AC =,90BAC ∠=︒,D 、E 是BC 上两点,且45DAE ∠=︒,求证:222DE BD CE =+.3.已知P 为等腰Rt ABC △斜边AB 上一点,求证:2222AP BP CP +=.攻略1.构造直角三角形2.中点→倍长攻略1.构造直角三角形2.中点→倍长「解题课」勾股定理与构造等边三角形能力目标构造等边三角形转化线段拔高练习222BD AB BC =+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C =30︒,∠ADC =60︒,AD =DC .证明:.2.P 是等边ABC △内一点,2PA =,PB =,4PC =,求APB ∠.攻略通过构造等边三角形找全等,把线段转化到同一个三角形中能力目标作对称找路径计算最短路程拔高练习8QB km =.他下班回家的路上先把马牵到小河边去饮水,然后再到回家中.求他下班回家要走的最短路程1.如图,将军的军营在A 处,与河岸的距离OA =4km ,将军家在B 处,QA =7km ,.2.如图,20POQ ∠=︒,A 为OQ 上的点,且1OA =,2OB =,在OB 上取点1A ,在AQ 上取点2A ,求1122AA A A A B ++的最小值.3.45AOB ∠=︒,P 是AOB ∠内一点,10PO =,Q 、R 分别是OA 、OB 上的动点,求PQR △周长的最小值.攻略1.先画路径再求长度2.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路径能力目标把二次根式构造成线段拔高练习1.已知0a >,求三角形的面积.2.已知12x <<,求的最小值.攻略利用勾股定理把抽象的二次根式转化成具体几何图形。
第一章勾股定理1.1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认识勾股定理学习目标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学习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知道,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满足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它们还分别存在着两边相等和三边相等的特殊关系。
那么对于直角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研究的问题:勾股定理。
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 P1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
出示投影2。
(书中P2 图1一2)并回答:1、观察图1一2,正方形A中有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
正方形B 中有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
正方形C 中有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发问。
3、图l一2 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老师板书。
A + B=C ,接着提出图1一1中A、B、C的关系呢?二、做一做出示投影3(书中P3 图1一3,图1一4 )提问:1、图1一3中,A 、B、C之间有什么关系?2、图1 一4中,A 、B 、C 之间有什么关系?3、从图1一l 、1一2 、1一3 、l一4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老师总结: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1、图1一1、1一2、1一3、1一4中,你能用三角边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