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要点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BPPV是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的缩写,中文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良位,又称耳石症(otolithiasis),是一种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易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震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数据表明,该病约占眩晕疾病的三分之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源于内耳的眩晕病。
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
可见于各年龄段,老年人多见。
该病具有自限性。
最常累及的半规管为后半规管(占80%~90%),其次为外半规管(占10%),最少受累的是上半规管(占2%)。
眩晕规范诊疗首先应当掌握的技能是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
@耳石症科普视频@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检查方法:Dix-Hallpike法后半规管管内结石症(Canalolithiasis of the posterior canal pc-BPPV)A、反复发作,可由平躺或仰卧位水平翻身诱发;B、持续时间<1min;C、Epley或Semont手法复位可引出眼震,多为快相朝向下方的旋转性眼震合并快相朝向前额的垂直眼震;D、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Dix-Hallpike试验中患耳向地时出现略带扭转成份的垂直上跳性眼震提示结果阳性。
A、反复发作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可由平躺动作或仰卧位水平翻身诱发;B、半Dix-Hallpike手法复位可立即或数秒内引出眼震,持续时间>1min,眼震多为旋转眼震,快相向下,合并向上的垂直眼震;C、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A 受检者端坐于检查床上;B 将受检者头部向右侧转45°;C 检查者位于患者侧方,双手持头,迅速移动受检者至仰卧侧悬头位,头应保持与矢状面成45°。
眩晕【5】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前言昨天我们传播了“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眩晕【2】视频:耳石症复位法详解,让不老实的“石头”归队!”。
今天我们接续传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先科普一下,轻松认识“耳石症”手法复位“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法1Babecue复位法主要用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的复位治疗;当行Roll试验时如果出现向地性的眼震,考虑水平半规管管石症,采用此方法进行复位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图3示左侧水平半规管耳石症),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头向患侧扭转90°,迅速平卧(图中A位置);待眼震及眩晕消失后,将头转为仰卧位(图中B位置),继而头向健侧转90°(图中C位置);待眼震及眩晕消失后,头再转90°,使鼻尖朝地面(图中D 位置);继续朝患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图中E位置);然后坐起;连续翻滚360度,使耳石最终从水平半规管移回前庭。
上述每一体位待眼震眩晕消失后再保持1min。
图1: Babecue手法复位方法嘱患者依次从患侧侧卧—仰卧—健侧侧卧—俯卧,连续翻滚270 度,耳石最终从水平半规管型移回前庭;图中所示为耳石颗粒在半规管内不同体位所在的位置。
2Gufoni 复位法在行Roll试验时,临床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形式的眼震:水平向地性和水平背地性。
对于向地性眼震,主要考虑是水平半规管管石症,则采用上述所提到的Babecue复位法;如果出现背地性(离地性)眼震,目前认为主要是壶腹帽处有耳石碎屑,或壶腹帽附近的水平半规管前臂中有浮动的耳石碎屑;因此在复位之前需要将这些耳石碎屑脱落并转移到水平半规管的后臂中。
针对此类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则主要采用Gufoni复位法,具体操作如下,患者正坐,背部和头部挺直(图中a位置),然后快速向患侧(图示左侧为患侧)卧倒(图中b位置),保持姿势1至2分钟,直到患者眼震消失或明显减弱,然后迅速将头部向上旋转45 度(图中c位置),保持2分钟后让患者缓慢坐起(图中d位置)。
技术篇真人演示耳石症复位法详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又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疾病。
表现为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体位时诱发短暂的眼震和眩晕。
诊断主要依靠变位试验检查眼震情况,手法复位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疗效可达90%,成为前庭疾病治疗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主诉】65岁,女性,主因“向右侧翻身时出现短暂眩晕3天”就诊。
【印象诊断】问题:根据主诉,应考虑哪些疾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什么?1、诊疗思维:首先考虑BPPV,其次还要考虑中枢性眩晕、体位性低血压等和体位变化有关的内科系统疾病。
其中,BPPV的可能性最大。
2、追问病史:抬头及向前弯腰时也有眩晕发作,且有跌倒病史,患者惧怕任何可能引起眩晕的动作,近两年内有三次类似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既往体健。
小提示病史对头晕的诊断相当重要,首先,患者是旋转性眩晕,提示耳源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其次眩晕时间短暂,且与体位有关,进一步提示耳石症诊断。
此外患者在发病期间有一定的焦虑情绪,治疗过程中要给予足够重视。
【查体】问题: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查体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临床思维:神经科查体和耳科查体正常;自发眼震(-),甩头试验(-),Dix-Hallpike试验右耳向下时出现眼震,眼震方向为向上向右扭转。
眼震于变位后10秒钟出现,伴有明显的眩晕和恶心,持续约15秒后眼震和眩晕消失。
患者回到坐位时出现反向眼震。
知识点诊断标准1、BPPV典型病史卧位翻身或者起卧时反复出现短暂眩晕。
另外,BPPV是65岁以上老年人眩晕的最常见病因,即使没有典型病史,65岁以上的眩晕患者也需要进行变位试验检查。
2、体位试验包括Dix-Hallpike试验以及滚转试验(roll test)(图11-4、图11-5)。
图11-4 Dix-Hallp ike试验图11-5 水平翻转试验知识点BPPV贵阳会议诊断标准1、后半规管BPPV(PC-BPPV)DixHallpike变位试验出现如下特点眼震:①短潜伏期(一般1~5秒);②一定持续时间(一般<30秒);③快相向上向地扭转眼震;④恢复坐位时眼震方向相反;⑤反复诱发有疲劳性。
两种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常见疾病,属于一种周围性前庭疾病,累及半规管最多为后半规管,所占比例超过80%,其次为水平半规管,所占比例为10%左右,耳石复位手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Epley法、Barbecue法及Harvey法,其中以Epley法的应用最为广泛[3]。
我院对52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Epley手法复位,对8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Barbecue法手法复位,效果显著。
确定半规管的定位1.Dix-Hallpike试验是确定后半规管BPPV常用的方法。
眩晕和眼震的出现具有潜伏期和疲劳性。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患者后方或前方,双手把持其头部,向右转45度,保持此体位不变,迅速将体位改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度,头位始终保持45度不变,观察眩晕和眼震情况。
由于眩晕和眼震的出现存在潜伏期,检查时本体位需保持30秒。
后半规管BPPV患者常于患耳向下时诱发出眩晕和眼震。
眼震为垂直扭转性,眼震快相垂直于头顶(上跳性眼震),同时快相向测试耳,即向地性眼震。
2.滚转试验是确定水平半规管BPPV常用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头前倾30度,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者的习惯,首先向左侧还是右侧快速转头。
每个位置均要注意观察眼震,并记录眼震的方向和持续时间,水平半规管BPPV为水平方向眼震。
以右侧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为例,向双侧转头均可出现向地性眼震,但以右侧转头时眩晕和眼震更为明显,据此来判断侧别。
复位治疗方法1、Epley氏耳石复位手法(后半规管耳石适用)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
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434000)张朝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vertigo,BPP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
该病发病率高,约占所有周围型眩晕的15-17%。
自2008年以来,采用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25例,效果满意。
一、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28-71岁,平均46.2岁。
病程最短30min,最长12年。
合并颅脑外伤病史3例,高血压病史8例,颈椎病病史5例。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
主诉出现明显的视物旋转感,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变位性眼震试验可确诊,听力学检查一般无异常。
1.2方法诊断标准:1临床上出现因头位改变而诱发短暂性眩晕发作。
BPPV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本组患者的表现均符合这5项特征。
2 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出现眩晕发作伴特征性的离地、旋转向下的眼震。
3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颈椎病、偏头痛、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及体位性低血压等。
4Dix-Hallpike【1】诱发测试: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PC-BPPV者,头转向患侧0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
1.3治疗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④坐起,头前倾20°。
gufoni复位法Gufoni复位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
它是由意大利耳鼻喉科医生Carlo Gufoni于1998年提出的。
该方法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刺激半规管,从而使得耳石回到内耳的正确位置,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转动或抬起时出现突然的旋转感和眩晕感。
这种疾病通常由于内耳中的钙质碎屑脱落并堆积在半规管中引起,导致半规管刺激过度,从而出现旋转感和眩晕感。
二、Gufoni复位法原理Gufoni复位法是一种非侵入式治疗BPPV的方法,它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刺激半规管,并使得耳石回到内耳正确位置。
1. 头部姿势在进行Gufoni复位法之前,患者需要先坐在床上或治疗台上,并将头转向患侧45度。
然后,医生会将患者的头稍微后仰,使得耳朵朝向天花板。
2. 刺激半规管医生会将手放在患者的头部上,并迅速将头向健侧旋转90度,使得患者的头部朝向床或治疗台的脚。
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手的位置不变,并让患者保持这个姿势30秒钟。
3. 将耳石复位在30秒钟之后,医生会将患者的头转回到中立位置,并让患者休息一会儿。
然后,医生会再次迅速将患者的头向健侧旋转90度,使得耳石回到内耳正确位置。
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手的位置不变,并让患者保持这个姿势30秒钟。
4. 完成复位在30秒钟之后,医生会帮助患者坐起来,并检查是否已经完成了复位。
如果治疗成功,则眩晕症状通常会立即缓解。
三、Gufoni复位法注意事项1. 适用人群Gufoni复位法适用于BPPV患者,特别是那些已经被确诊为后半规管BPPV的患者。
对于前半规管BPPV和水平半规管BPPV,该方法可能不适用。
2. 操作技巧Gufoni复位法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
因此,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需要确认医生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和经验。
3. 预防措施在进行Gufoni复位法之前,患者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眩晕症状的疾病,并遵循医生给出的预防措施。
良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手法复位及注意事项前天去医院就诊的刘女士向小编讲述,就诊当天早上在洗手间坐在马桶上玩手机,起身时突然感觉头晕剧烈,天旋地转,人都站不稳,急忙手扶墙壁摸索到卧室躺在床上。
在床上休息半个小时后感觉好了一些,再次起身准备下床时,刚一抬头再次出现剧烈眩晕,刘女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打电话给丈夫送来医院。
因为刘女士患有高血压病,他们首先到神经内科就诊,但是医师在做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后发现刘女士无阳性体征,这说明不是大脑内出现问题造成的眩晕。
经专业的眩晕仪器检查发现,刘女士的病变在耳朵内,是耳朵里面控制平衡的地方出现问题,确诊为“良性位置性眩晕”即“耳石症”。
随后医生对刘女士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后,眩晕感立即消失。
什么是耳石症?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
患者常表现有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的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心慌)。
该病以女性多见,临床上却极易误诊,由于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的眩晕表现与耳石症引起的眩晕极其相似,不易区别,往往患者兜了大圈子就诊多个科室之后,才真正找到问题所在。
据统计,70%—80%的眩晕由耳源性疾病导致,其中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耳石症怎么引起的?耳朵里最深的部分即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负责平衡能力。
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上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原因导致耳石脱离时,这些脱离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耳石就会随着液体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
什么样的头晕考虑耳石症?① 改变头位时可诱发眩晕或改变头的位置时有1-40秒的潜伏期,之后才出现眩晕;② 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③ 一般不伴有耳鸣、耳聋等听力改变,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心慌等表现;④ 眩晕出现后,保持头位静止,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
三类BPPV「耳石复位」操作全面总结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神经耳科门诊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占所有诊断的20%~30%。
耳石复位是主要治疗方法。
以下为大家介绍PC-BPPV,LC-BPPV和AC-BPPV的主要耳石手法复位方法。
01PC-BPPV耳石复位手法PC-BPPV耳石手法复位主要有两种方法: Epley耳石复位法(CRP)和Semont解脱手法(SLM)。
两种方法均是通过重力使耳石颗粒从半规管迁移出来回归原位。
PC-BPPV大多数为管石症,复位治疗效果良好。
少数为顶石症,复位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CRP复位方法CRP复位方法是通过体位改变,借助重力使耳石颗粒从半规管迁移出来回归原位的方法。
后来在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出现各种改良法,一般称之为颗粒复位手法(PRM),主要是去掉了振动和镇静剂步骤,复位过程更简便,但基本的身体位置改变步骤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CRP复位基本步骤如下:如果右侧为PC-BPPV的患侧,医生站在病人患(右)侧后方,进行以下步骤达到五个位置(图1) :图1 CRP耳石复位步骤表1 CRP耳石复位步骤(以右侧PC-BPPV为例)注意事项:①正确识别和确定病变一侧很重要。
②从一个位置转到下一个位置要快但不突然。
③如果病人很恐惧或者有严重的眩晕恶心等症状可考虑在复位前30分钟使用抗眩晕药物。
④如果一次不成功,可尝试重复数次。
⑤注意观察复位过程中出现的眼震。
位置2(Hallpike位置)与Dix-Hallpike变位试验的位置一样,如果是管石症,耳石产生离壶腹移动,应该出现与Dix-Hallpike所诱发的眼震相同的眼震(上旋眼震),即所谓的解脱眼震。
位置3(反向Hallpike位置),如果耳石继续朝离壶腹方向移动,可继续观察到解脱眼震。
通常是复位治疗成功的征兆。
⑥如果在直立坐位出现与解脱眼震相反方向的眼震,说明耳石向壶腹运动,可能是顶石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年10月,第14卷,第10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治疗李进让,李厚恩(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北京 100037)[关键词] 眩晕(Vertigo);半规管结石症(Canalolithiasis);治疗(Therapy)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头部运动或身体姿势变动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在临床上很常见。
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组织专家制定了BPPV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标准[1],为BPPV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1988年Semont等[2]介绍了一种治疗后半规管BPPV的快速耳石复位法——Semon Liberatory Manoeuvre,国内有人翻译为Semont半规管结石解脱法。
之后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改进并简化操作,流行于欧洲,也称作半规管结石快速旋转解脱复位法(quick liberatory rotation manoeuvre)[3]。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其操作简单、效果可靠,而常用的Epley半规管结石复位法动作缓和,主要依靠自身重力作用从半规管回到椭圆囊,效果稍差。
据半规管结石快速旋转解脱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BPPV原理和患者眩晕时的体位不同,作者自创了一套治疗不同平面BPPV的快速手法复位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优点是不必判定有无眼震及方向,也不必明确是哪个半规管的病变,只考虑变位时出现眩晕的位置平面即可。
关于BPPV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耳石脱落学说,又分为嵴帽结石症和半规管结石症两种,前者是半规管内的结石样颗粒物附着于壶腹嵴上,但随头位变化而移动,刺激壶腹嵴而发生眩晕,后者是结石样颗粒物自由漂浮于半规管内,而不附着于壶腹嵴。
因此,手法复位只适合于半规管结石症,而嵴帽结石症需前庭习服治疗。
根据半规管的空间位置,沿半规管所处平面快速旋转,利用骨半规管和外淋巴液的相对运动、固体物在流体中的惯性运动,将半规管内的结石样颗粒甩至椭圆囊内而治愈。
良性位置性眩晕复位Epley氏耳石复位手法也叫颗粒复半规管耳石复位、和改良释放复位法。
.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按下列步骤进行治疗。
Epley氏复位方法使耳石复位的简略图Epley氏复位方法与耳石的复位过程复位方法的俯视图第1步患者端坐在诊断床上,头向右侧旋转45°,背后放置一个枕头以便仰卧时垫肩。
端坐时半规管的位置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
对于后半规管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诱发的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因此,这个位置时引发的眩晕和眼震更为显著。
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
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也意味着耳石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而沉降的过程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反过来说,随着眼震和眩晕的消失,我们也可以推知耳石已经被移动到了新的位置,没有了前庭激惹的症状,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定在新的部位,而且,不再活动。
因此,保持这个位置上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中部,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
耳石被移动到后半规管的中部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
由于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共同享有一个单脚,因此,耳石被移动到总脚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误进上半规管形成上半规管的结石症。
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
耳石被移动到总脚第4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135°,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
解剖学上,外半规管的单脚位于总脚的前下方,因此,这个时候的耳石容易进入外半规管造成该管的耳石症。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造成外半规管的位置过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下沉到外半规管内。
临床常用3 种耳石复位手法要点精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对其是一种特效治疗,手法简单易掌握,是每位神经科医生均需掌握的临床实用技术。
手法复位是通过一系列的头位变换,借助重力作用使耳石颗粒下沉移位,逐步将进入半规管的耳石颗粒顺序移出半规管纳回椭圆囊中,从而消除耳石颗粒对壶腹嵴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最常用的耳石复位手法包括:Semont 管石解脱法、Harvey 管石解脱法和Epley 管石复位法。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3 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Semont 管石解脱法操作步骤:检查者站在患者背后扶住患者头部:1. 端坐,头向健侧旋转45°;2. 向患侧躺下;3. 坐起,令患者头部及身体从患侧向健侧180°快速翻转,头向下转45°;4. 端坐。
Harvey 管石解脱法操作步骤:1. 患者仰卧悬头;2. 头转向患侧45°,患耳向下;3.2 分钟后将头以每次15°- 20°的角度分次缓慢转向对侧,每转一次停留30 秒,观察眼震,直到头部不能转动为止;4. 转身成健侧卧位,继续转头至与水平面呈135°角,至此头部共转180°;5. 嘱患者坐直,头部恢复起始位。
Epley 管石复位法以左耳为患侧举例,操作步骤:1. 患者坐于床上,头向左转45°,置一枕头于身后(以仰卧位时,枕头正好在肩下为宜);2. 快速仰卧,肩压于枕上,颈过仰,头置于床上(此体位患耳正好位于下方),持续30 秒;3. 头向右转90°,持续30 秒;4. 头和身体继续右转90°,持续30 秒;5. 坐起到床边,此动作每日进行3 次,直至位置性眩晕消失24 小时以上为止。
手法复位注意事项1. 因眩晕不能耐受治疗者,可服用镇静剂或前庭抑制药后再行复位治疗;2. 高血压或颈、背部疾病者,需慎重;3. 手法复位后至少2 天内避免仰卧。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要点
精品文档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要点
1、Epley氏耳石复位手法(后半规管耳石适用,见视频)
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
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
第4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
第5步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
在执行Epley变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的头部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责任半规管(即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为下一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
同时,准确的头位不仅保证了耳石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沉降,也使得误入其它半规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BPPV的可能性减小到更低的限度。
2、改良的Semont手法(治疗左耳后半规管耳石,见视频)
右侧耳石方向相反.1.端坐床上,头右转45度.2.快速向左倾倒,头后与左耳接触床面,等30秒.3,快速移动头和躯干向相反方向,直立位不停.,用头的前额支撑于床面,等30秒,再次坐起.此法每日3次,坚持到症状停止发作超过24小时.
3、Barbecue翻滚法(针对水平半规管耳石症):
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②身体向健侧翻转,使面部朝下;
③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④坐起。
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