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
- 格式:docx
- 大小:14.58 KB
- 文档页数:4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背景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使家长感到困扰,我们屡次谈这个话题,但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孩子在群体中常被别的孩子欺负,作为家长谁的心里都不舒服,家长最困惑的是让孩子反抗、还是让孩子躲开,怎样更好的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根据家长的需求,我们从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家庭背景、社会认知、年龄特点为切入点,展开专题探讨活动,旨在帮助家长解惑,正确认知攻击性行为,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攻击性行为在小班比较多见,其成因在于:1、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动作在前、语言在后,遇到事情时,由于不理解对方意图,动作先于语言发生,其实孩子的攻击性是来自于本能,是孩子的一种排他利己的表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后天的教育,把这种本能变为了社会行为的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从西方动物行为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正常行为的一种表现。
2、来自于值得推敲的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孩子写下什么就是什么,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孩子身上会留有痕迹,有些家长当孩子受了委屈时,就会和孩子说:“别人打你,你也打别人”,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常听到孩子说:“我妈说了,谁打我了,我就打谁”。
这使得我们教师的教育功亏一篑。
还有些家长,尤其是家庭中的长者,教会孩子的第一个游戏就是:“打人”,他们觉得孩子的小手肉乎乎的很好玩儿,把这种游戏比作天伦之乐,家长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孩子最初的行为除了本能就是模仿,那么反思一下,你们给孩子最初的启蒙教育又是什么呢?3、对“打”的概念过于强化界定不一(1)、淡化“打”字的概念孩子由于语言发展的水平不同,对于打的概念表述与不相同,孩子对于摸、碰、抱、掐、抓等动词,统统都说成打,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家长最怕听到的就是孩子说别人打他,其实有时孩子说同伴打他,是喜欢他、摸摸他、抱抱他的一种表达方式。
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引言: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家庭和教育者普遍面临的挑战。
这些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沉默、焦虑、情绪失控等,对儿童的个人和社交发展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深度分析儿童行为问题案例,我们能够了解这些问题的背后原因,并寻找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案例一:攻击性行为1.1 儿童背景介绍小明,5岁,来自寻常家庭。
在幼儿园,他表现出频繁的攻击行为,会推搡、咬人。
1.2 问题分析(1)可能原因:情绪管理能力不足、需求感满足度不高、对言语表达的困难。
(2)解决方案:提供情绪管理的教育培训、建立积极的社交技能、提供感受安全的学习环境。
二、案例二:沉默2.1 儿童背景介绍小芳,4岁,来自单亲家庭。
在幼儿园,她通常保持沉默,不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2 问题分析(1)可能原因:社交不安全感、语言发展滞后、情感问题。
(2)解决方案:建立安全、支持性的环境、提供社交技巧培训、定期进行情感沟通。
三、案例三:焦虑3.1 儿童背景介绍小华,6岁,有一个快要生下来的兄弟。
他在幼儿园出现焦虑症状,例如失眠、胃痛等。
3.2 问题分析(1)可能原因:家庭变化、缺乏适应性应对能力、关注度不足。
(2)解决方案:提供家庭支持、鼓励积极的应对机制、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儿童行为问题的多种多样性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
作为家庭成员和教育者,我们需要关注儿童的行为问题,并与儿童一起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情绪管理教育、社交技能培训、建立安全支持性的环境等都是有效的应对措施。
给予儿童关注与支持,理解他们的需求,也是帮助他们克服问题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方法,我们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与社交能力。
观点与理解:在处理儿童行为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行为背后的原因,避免仅仅对表面行为进行斥责。
儿童行为问题是一种信号,反映了他们的需求、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发展状况。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
这种行为不仅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原因和处理方法。
小明是一名3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中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比如,当其他小朋友拿走他的玩具时,他会用手推搡对方;当老师不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会大声哭闹并试图咬老师。
这些行为给幼儿园的师生带来了困扰,也让小明的家长感到焦虑不安。
首先,我们来分析小明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小明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的身体和言语上。
他会用手推搡、咬人,还会大声哭闹。
这些行为给周围的人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秩序。
其次,我们来探讨小明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于他的情绪控制能力不足。
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他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只能通过攻击他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另外,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小明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可能是家庭中长辈的冲突、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
最后,我们来探讨处理小明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首先,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需要加强对小明的情绪引导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理的冲突解决。
其次,家长需要关注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积极调整家庭氛围,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
同时,幼儿园老师也需要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引导幼儿正确处理情绪和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认为他们还小不懂事,而是需要从根本上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促进幼儿园的和谐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行为背后的动机的案例在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针对你的积极动机。
这里要记住的一个关键是,该信念不必是真的,但要相信它真的会给你带来好处。
这影响你在做出反应时方式的选择。
但是,有些人确实相信这点是真的,这些人能够在对周围人做出反应的方式中保持选择。
案例:艾和他十多岁的儿子几乎吵起来。
儿子站在厨房的一角,艾则站在另一个角落。
他们冲对方喊,但谁都不听对方的。
对艾来说,儿子是一个要求过多、不懂体贴的年轻人.对儿子来说,父亲头脑僵化、不灵活,完全不可理喻。
艾控制住自己,没有向前冲去打儿子。
.那时,他给了自己一点时间,仔细想自己在做什么。
他向儿子走去,伸出双臂抱住儿子,说:“不管你做什么,我永远都爱你。
”那个时刻艾能够表达他的真正感受。
那个时刻也印入了儿子的脑海,当他自己有了十几岁的儿子以后,他仍有这个记忆,知道父亲应当做怎样的角色榜样。
那个时候,艾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儿子针对我的行为背后的积极动机是什么?”但在某种水平上,在比较无意识的水平上,这是一个他当时在实施的原则。
当然,儿子的脑子里也没想到:“我怎么这么令人讨厌,迫使父亲给我的未来做一个为人父母的角色榜样?”当时的情况远不是这样的!但是,就好像事情真是这样,艾把一个破坏性的情景变成了一个特殊情景。
这就是你能产生的影响,如果你相信下列情景中针对你的行为都具有积极的动机,就能改变你对情景反应的方式。
例如:老板冲你喊叫,抱怨你不能胜任工作,一位同事误解了你,告诉他,她的事情你可以相信针对你的积极动机是给你提供机会,让你学习当面对攻击时,如何保持平静和自信,其积极的动机是教你在交流中如何更灵活,这样你就能发现一种更好的解释方式,让别人理解你的意思,这些例子可能对你有效,也可能无效。
积极动机是什么?以及哪些意图对你的行为有用?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主见很重要。
这是一个机会,让你发挥创造性,为你创造一些观点。
你会发觋,一旦你辨认了针对你的积极动机,该动机就会给行为一个全新的意义。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四篇)目录: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一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宝宝爱涂鸦二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对《解放儿童》的两点理解三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对号入座四- 1 -案例: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如发现孩子的探索出现难以深入下去的问题时,这时教师应该从投入的材料和幼儿遇到的困难上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告诉孩子基本的一些技巧,和孩子一起完成,鼓励启发帮助孩子将破坏性活动转化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行为。
而当孩子自控力较弱时,老师要提供给这些孩子难度相对小一些的游戏材料和相对单一一些的活动区角。
实录:早上区角活动,孩子都在开心的玩着,突然建筑区角传来不和谐的声音,立即飞飞跑来告状:“陈老师,凌智琪把我们刚搭好的房子给推倒拉。
”又是这家伙,平时最调皮的就是他了。
怎么总是喜欢破坏别人的东西?我来到他面前生气地来询问:“怎么了?说说你为什么把人家的房子给推倒了?”他扁了扁嘴,才委屈地说“我的推土机是要把旧房子拆掉,建新的呀!”细问之下,才知道他们家在拆迁,他见到推土机特别的感兴趣,之后产生的模仿行为。
“那推土机拆的是旧房子呀!飞飞他们是刚刚建好的新房子,你怎么就拆了呢?下次飞飞他们再建新房需要请你的推土机帮忙拆迁时,你再来帮忙好吗?”他听话的点了点头。
分析: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教师要用探究的眼光去看待,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后就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好险的是我今天还差点发生这样的错误了,由于教师对孩子先前行为的固定印象,有时就会觉得孩子是故意搞破坏,找麻烦。
其实不然,当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破坏性行为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可能是下面几种情况:1.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
比如孩子在活动之前有不愉快的情趣体验,今天的情绪不稳定,而又不知道如何进行适当的表达时,就有可能以一种破坏性行为作为不良情绪的突破口。
幼儿个案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教育案例)在幼儿园,每班几乎都会有一、二个与众不同的幼儿,他们或者在活动时捣乱,或者不接受班级常规的约束,或者以打人为乐,或者动个不停影响别人。
通常,教师在幼儿出现这些行为时,会使用批评、训斥、隔离、权利剥夺等惩罚手段来制止。
但这易造成幼儿与教师的对立,从而引发幼儿更多的攻击性行为,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的措施来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
让其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观察对象:小小年龄:三岁半班级:小一班行为表现:小小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平时工作较忙,从小由外公外婆带大。
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
每次入园时总是闹情绪,说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
今天琪琪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小小走过去抢琪琪的图书.因琪琪抓住图书不放,小小就把琪琪推到在地上,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小小坐在最后一排。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
小小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
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和材料。
小小在第l小组,他拿着一个小熊的头饰跑到第一组:“你们看,我今天要当小熊。
”这时,小小发现黄黄和春明为了争小熊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
”黄黄输了,但他不认输,要再剪一次。
小小一步上前去抢黄黄手巾的头饰,黄黄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黄黄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春明.4.分组活动。
老师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图片。
小小站起来,四处走一走,看一看,与一位小朋友开玩笑。
老师发现了,瞪他一下.他回去看图片了,等老师不注意他了,他又到另一名小朋友后面,用肘绕住他的脖子,把那位小朋友绊倒在地,他很开心。
㊀㊀基金项目:2015年河套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HTXYJY15003)㊂㊀㊀作者简介:王敏,内蒙古河套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宋佳琪,内蒙古临河区曙光幼儿园,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㊂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王敏[1]宋佳琪[2](1.内蒙古河套学院;2.内蒙古临河区曙光幼儿园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㊀㊀摘要: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破坏性行为㊂破坏性行为可分为 无意破坏 和 有意破坏 ㊂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破坏性行为,探究幼儿破坏性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㊂关键词:幼儿破坏性行为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B848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14-02㊀㊀一㊁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概述(一)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概念界定务本早在1989年的幼儿教育期刊中的‘幼儿的 破坏性行为 “一文中,虽没有明确定义破坏性行为,但列举了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具体例子㊂为深入地了解幼儿破坏性行为,本文将对幼儿破坏性行为和幼儿攻击性行为作对比㊂幼儿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㊁踢㊁咬)㊁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㊁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的行为㊂①年龄越小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的频率较高㊂但幼儿在玩耍过程中出现的没有敌意的推拉不是幼儿攻击性行为㊂幼儿攻击性行为虽然包括身体进攻㊁言语攻击和侵犯他人权利,但是身体进攻在幼儿园更为常见㊂而幼儿破坏性行为更侧重幼儿故意破坏物品㊂(二)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分类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分为 无意破坏性行为 和 有意破坏性行为 两类㊂1.无意破坏性行为无意破坏性行为是指幼儿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非是由主观破坏性动机造成的破坏性表现,与此同时,幼儿处于身心发育关键的时期,以自我为中心,好奇探索认知缺乏等年龄特征,这类行为都称为 无意破坏性行为 ㊂年龄较小幼儿主要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无意性破坏行为 ㊂②2.有意破坏性行为有意破坏性行为是指带有主观性动机的破坏性行为,包括打扰其他幼儿的活动,可能是因为焦虑引起的发泄㊂例如:任性爱发小脾气㊁报复性心理搞破坏㊁吸引成人的注意等㊂幼儿的有意破坏性行为是需要教师和家长重视并给予帮助及时矫正的㊂二㊁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一)潜意识影响幼儿的发展与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通过对人的心理进行暗示,进而影响人的行为㊂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本我㊁自我㊁超我共同组成了人格的基本结构㊂幼儿在幼儿园进行分享玩具的活动中,发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更有趣㊂本我在心理活动中会引导幼儿这个玩具很有趣,可以偷偷地弄坏,这样玩具的主人就会把玩具扔掉,到时候再捡回来修修玩儿㊂超我则会引导幼儿破坏小朋友的玩具的行为是不对的行为㊂自我则协调幼儿的本我和超我,既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又不能破坏它㊂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完善,对本我自我超我难以协调,出现有意破坏玩具的行为㊂(二)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弱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班杜拉提出自我调节是个体将外在的事物进行内化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目标与行为的现实成果进行比较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㊂班杜拉认为自我观察㊁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构成自我调节㊂③幼儿出现拽掉发光小鸟的翅膀这一破坏性行为时,他可能想看看小鸟为什么会发光,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合适㊂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且大脑发育不完全,在成人的积极引导下能够进行简单的自我观察和自我判断,但对于自我反应甚至是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比较弱㊂(三)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低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关于自己是否能够成功控制其影响生活环境的一种情感㊂成功或失败经验㊁间接经验㊁言语说服㊁情感㊁身体活动共同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㊂④1.成败经验成功或失败经验多指人的直接经验,它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㊂在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中,成败经验起决定性作用㊂幼儿在对玩具进行拆分重组时,如果允许幼儿拆分玩具,幼儿在多次探索之后就能掌握组装玩具的规律㊂幼儿对于玩具的组装就会充满信心,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对于玩具的破坏性行为便会大大减少㊂如果幼儿在多次组装玩具后,都以失败告终,他的自我效能感则会很低,很可能通过破坏其他物品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便会大大增加㊂2.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多指人的间接经验,当一个人通过观察一个与自己的能力相似的人在某种事物上取得成功,会肯定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感高㊂反之,自我效能感低㊂年龄较小的幼儿在幼儿园大多会遇到小朋友抢夺玩具破坏玩具的情况,当其看到这一行为后,认为自己和该名幼儿能力相当,自己也能抢玩具㊂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则会增强㊂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是指通过接受他人对于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41现代交际㊃2017年23期任务的能力的语言暗示㊁建议㊁鼓励等提高自己的效能感㊂在言语劝说中,劝说者的名望㊁地位㊁声誉起着关键作用㊂当幼儿出现采摘花草的破坏性行为时,此时如果幼儿的母亲在幼儿心中占重要地位,幼儿的母亲劝说幼儿不要采摘花草,幼儿便会停止自己的破坏行为㊂反之,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能不会停止㊂4.情绪和生理状况情绪和生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自我效能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㊂当面临某种状况时,身心对于情况反应平稳,则自我效能感高㊂反之,则自我效能感低㊂幼儿在和同伴比赛拆分玩具时,由于平时掌握了拆分玩具的规律,所以幼儿在比赛过程中心情愉悦,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破坏性行为出现的频率低㊂如果幼儿只想赢得比赛,但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很可能通过破坏物品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消极情绪㊂三、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对策(一)潜意识的积极引导弗洛伊德同卢梭㊁罗素一样,认为因任何方式受到压抑的儿童都容易用仇恨来回答,如果像通常那样,他找不到发泄的自由道路,便在内心郁积恶化,并能在余生之中,带着各种奇怪的后果陷入潜意识状态之中,导致不幸㊁悲惨的人生㊂潜意识影响着人的发展和行为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命运㊂⑤(1)幼儿教师要采用合理方式引导幼儿运用合适方法释放消极情绪㊂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幼儿沙袋,让幼儿通过打沙袋发泄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㊁愤怒等情绪㊂此外,教育者可以请幼儿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绘画等形式都表达出来放到邮局的信箱里,寄到老师和家长家里㊂幼儿拥有表达自我想法的权利,在表达的过程中,幼儿的心理也得到了释放㊂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雕塑㊁舞蹈等形式作为精神发泄进而减少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出现㊂(2)父母需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㊂要充分重视家庭的作用,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㊂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完全在爱的熔炉中成长的人,在不久的将来,必定是合格的㊁负责任的自我实现的人㊂所以,父母要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幼儿在家里可以感到安全和愉快,可以接受别人,通过合理方式将消极情绪宣泄出去,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㊂(二)灵活运用强化和惩罚策略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㊂强化是指在行为之后且增加该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的事件㊂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类㊂(1)要合理运用正强化的策略㊂幼儿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幼儿对何种强化物感兴趣㊂每当幼儿没有作出破坏东西的行为时,教师和家长就可以给予恰当的奖励,鼓励幼儿㊂幼儿教师和家长往往为了达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这一目标,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奖励㊂幼儿教师和家长还可采用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在物质奖励过程中,要遵循适度原则㊂(2)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负强化㊂在采用负强化时,需要家长和教师先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幼儿厌恶什么刺激,每当幼儿出现良好行为时,就要取消幼儿厌恶的刺激,来增强其出现良好行为的频率,从而矫正其不良的行为㊂(3)幼儿教师和父母要采用适度的惩罚㊂对于幼儿明知故犯,采用适当的惩罚㊂当幼儿出现摔物品㊁撕毁纸等有意破坏性行为时,幼儿教师和父母就要及时先对幼儿提出警告,使幼儿明白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后果,进而减少幼儿的破坏性行为㊂在批评的时候,教育者要采用晓之以理㊁动之以情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打骂教育方式㊂(三)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社会学习的一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观察学习,并且重视榜样示范在幼儿生活和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㊂⑥(1)幼儿教师是幼儿的良好榜样㊂幼儿教师的言语和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㊂所以幼儿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和影响幼儿的行为㊂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引导其走向成功比失败通过破坏物品发泄心中的不满更有意义㊂(2)幼儿园的同伴也是幼儿学习的榜样㊂在同伴中树立榜样也很重要㊂同伴的行为更容易被模仿和接受,更能激发幼儿的模仿行为和学习兴趣㊂这就需要幼儿教师选择有较大影响力的小朋友,她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表现良好,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使得幼儿去努力模仿榜样㊂(3)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幼儿的行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㊂父母身教重于言传㊂为了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也应当规范自己有意和无意的示范行为,引导幼儿积极模仿㊂对于幼儿的无意破坏性行为,幼儿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并及时矫正㊂倘若听之任之,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㊂注释:①王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矫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②务本.幼儿的 破坏性行为 [J].幼儿教育,1989.③张全民.浅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④李晶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⑤孔娜.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⑥任朝霞.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参考文献:[1]王区区.弗洛伊德的分析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2]孙柯.精神分析理论与儿童心理健康的衔接问题研究[J].学理论,2012.[3]王艳菊.理智分析合理对待幼儿的破坏性行为[J].文理导航(下旬),2013.[4]岳明岫.如何对待000幼儿的破坏性行为[J].教育导刊㊃幼儿教育,2005.责任编辑:孙㊀瑶51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幼儿破坏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身体与心理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会导致在青少年以及成年期产生反社会和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幼儿破坏性行为发生频率较高,深入分析破坏性行为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控制幼儿破坏性行为是当今学前教育大的重点内容。
本研究以西安市Y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观察幼儿破坏性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行为特点,利用观察所得记录以及相关文献研究分析幼儿破坏性行为成因,从幼儿自身以及教师教育方面对幼儿在教室,操场等场所以及各个活动环节中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提出有效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破坏行为,成因,有效控制,影响因素一、引言目前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呈不断上升之势,近五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在13.97%~19%之间①。
幼儿阶段是儿童人格和认识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儿童行为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②。
这一时期产生的破坏性行为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发展,青少年和成年以后出现的行为问题都与幼儿阶段出现的行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有效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及时总结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并采取及时的有效控制,从而降低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发生率,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将来的生活、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徐晓英认为破坏性行为是一种儿童心理偏差而产生的经常性的行为问题。
儿童因认知有限或好奇心的驱动经常做出破坏性行为③。
龙路英在《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箱庭干预研究》中把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和喜欢发脾气、好打架、争吵、爱说慌、喜欢嫉妒、好强欺弱小、搞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偷窃等幼儿的行为都一同列为我国幼儿在社会行为方面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④。
夏君认为幼儿破坏性行为是幼儿对物品有意或无意的一种发泄行为⑤。
莫书亮等人的研究表明攻①宗金莎,李雪平.亲子关系对3-7岁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02).②Brandburg N.A.et.al. The epidemiology of childhood psychiatric disorders, prevalence finding from recent studies, J.Am.Child Adolesc[J].Psychia-try,1990(12).③徐晓英.浅析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学周刊,2019(09).④龙路英.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箱庭干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⑤夏君.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分析与矫正[J].当代学前教育,2014(02).击-破坏行为与心理理论存在一定的关系①。
教育随笔-孩子产生破坏行为有原因
教育随笔:孩子产生破坏行为有原因
一是好奇心驱使。
这在男孩身上体现较多。
如孩子拿到电动玩具,往往对它的发声、发光感到疑惑不解,而孩子的知识有限,加上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一件玩具就会被拆成七八块。
对此,家长应该喜大于忧。
因为在孩子的行为中已明显地表现出他们的求知欲,只要恰当的引导,这种破坏行为就会转变成有计划的求知行为。
二是孩子的表现欲。
存在这种心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他们也想在大人面前当一个好孩子,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但采取的方法却具有破坏性。
如有一个孩子对画画有极大的兴趣,拿到蜡笔后就在墙上画起来。
他不画在纸上是想让大家都看见。
对这样的孩子要善于引导。
三是纯属不小心。
这样的一时疏忽可能造成不小的损失。
如孩子喜欢拉桌布,拉掉了桌布,打碎了上面摆设的瓷器。
这时,家长若勃然大怒,打骂孩子,这对幼小的心灵是种极大的伤害。
因此,家长一定要克制,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攻击性、暴力性行为,包括言语和身体攻击他人、破坏物品等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涉及到儿童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互动,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下面将通过一个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小明是一位8岁的男孩,近期在学校和家庭中频繁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在学校,他经常会打架、推搡其他同学,而在家里,他会踢打家具、破坏家庭成员的个人物品。
他的家人和老师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困惑和担忧,希望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对于这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教师、家长可以收集相关的信息,包括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具体情境、频率以及引发的触发因素等。
还可以观察儿童与他人的关系,了解他是否有其他行为问题或情绪困扰等。
通过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根源。
其次,需要分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学校互动、情绪困扰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例如,小明可能存在问题行为的角色模仿、家庭环境不稳定或前期忽视家庭对其表现的注意引导等。
在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制定一套综合性的干预方案。
干预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儿童特点量身定制,但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规则和界限:为儿童提供清晰的行为规范,明确告知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
2.激励和奖励机制:通过设立适当的奖励机制,鼓励儿童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并将这些积极行为与奖励相联结。
3.教导冲突解决技巧:帮助儿童学习如何有效地应对冲突和压力,通过言语表达、平静思考和合理行动来解决问题。
4.增强情绪管理能力:鼓励儿童表达情感需求,提供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如情绪放松训练和情绪识别等。
6.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问题持续存在或加剧,家长和学校应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医生等提供专业的辅导和干预措施。
最后,进行干预方案的实施和评估。
案例: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
如发现孩子的探索出现难以深入下去的问题时,这时教师应该从投入的材料和幼儿遇到的困难上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告诉孩子基本的一些技巧,和孩子一起完成,鼓励启发帮助孩子将破坏性活动转化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行为。
而当孩子自控力较弱时,老师要提供给这些孩子难度相对小一些的游戏材料和相对单一一些的活动区角。
实录:
早上区角活动,孩子都在开心的玩着,突然建筑区角传来不和谐的声音,立即飞飞跑来告状:陈老师,凌智琪把我们刚搭好的房子给推倒拉。
又是这家伙,平时最调皮的就是他了。
怎么总是喜欢破坏别人的东西?我来到他面前生气地来询问:怎么了?说说你为什么把人家的房子给推倒了?他扁了扁嘴,才委屈地说我的推土机是要把旧房子拆掉,建新的呀!细问之下,才知道他们家在拆迁,他见到推土机特别的感兴趣,之后产生的模仿行为。
那推土机拆的是旧房子呀!飞飞他们是刚刚建好的新房子,你怎么就拆了呢?下次飞飞他们再建新房需要请你的推土机帮忙拆迁时,你再来帮忙好吗?
他听话的点了点头。
分析:
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教师要用探究的眼光
去看待,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
断后就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好险的是
我今天还差点发生这样的错误了,由于教师对孩子先前行为
的固定印象,有时就会觉得孩子是故意搞破坏,找麻烦。
其
实不然,当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破坏性行为时,原因是多种
多样的,有可能是下面几种情况:
1.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
比如孩子在活动之前有不愉快的
情趣体验,今天的情绪不稳定,而又不知道如何进行适当的
表达时,就有可能以一种破坏性行为作为不良情绪的突破口。
如孩子在早上区角活动中将娃娃家的娃娃的辫子扯掉,是因
为早上爸爸妈妈的吵架造成孩子情绪的波动。
2.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
孩子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自己的游戏,孩子会进行一些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活动。
如琪琪今天的这种表现就是一种正常的探索行为,教师应该给以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3.孩子对失败的手足无措。
孩子出现破坏行为也可能是孩子较长时间的探索不成功,其行为已停留在无意义的反复摆弄和操作上,已经失去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信心,此时的行为是情绪烦躁引起的,或者是一种对不成功行为的破坏放弃。
如还一开始对拼图的兴趣浓厚,一块块的试拼,可是好久之后还没有成功,就故意将拼图撒的一地都是。
4.孩子自控能力差。
也有部分孩子的行为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思维与动作发展的不协调,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会出现一些破坏性行为的表面现象。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