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
- 格式:doc
- 大小:237.00 KB
- 文档页数:5
一,名词解释1、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应用伦理学学科,研究医疗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中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及道德规范。
2、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3、医学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可简称为医德。
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品德。
4、医学道德规范:是指依据一定的医学道德理论和原则而制定的,用以调整医疗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评价医学行为善恶的准则。
5、医患关系:就是指在医疗卫生活动中,以医务人员为一方和患者及其家属为一方所建立的各种联系。
6、医患纠纷:医患双方在相互联系中由于一种或多种原因不能和谐相处,而引发的争执,我们统称为医患纠纷。
7、人体试验:人体试验是直接以人体作为受试对象,用科学的方法,有控制地对受试者进行观察和研究,以判断假说真理性的生物医学研究过程,它在医学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8、《赫尔辛基宣言》:是第一个由世界医学协会所采用、涉及人体对象医学研究道德原则的伦理文件。
成为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指南。
9、生育控制:在我国通常称为计划生育。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因此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每一位育龄期公民的社会义务与责任。
10、人工流产:是指由孕妇本人提出要求,并通过他人(通常是医生或助产士)以人工手段施行的堕胎手术,以终止妊娠。
11、医德修养:是指医务人员在医德方面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的医学实践和自我锻炼所达到的一种能力和思想品质。
二,大题1、道德的特点:稳定性、规范性、社会性、层次性。
2、医学道德的特点与作用:特点,①医学道德的实践性与稳定性②医学道德的继承性与连续性③医学道德的全人类性作用,维护作用、协调作用、约束作用、促进作用。
医学伦理学核心考点知识点总结一、绪论●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医学道德1.医学道德的定义:医学道德,职业道德的一种,简称医德。
它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社会一般道德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医学道德通过具体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和约束医务人员的言行,调整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医学道德的特点●全人类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人道主义●继承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始终以治病救人为基本活动宗旨时代性:医德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在不同时代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规范性:医学伦理学是关于医学道德的理论体系实践性: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来源于医学实践,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形成发展;医德原则和规范又反过来对医学实践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要求医务人员付诸实践3.医(学道)德现象的2个方面●医德的意识现象(医德关系的主观方面):医学道德的观念、思想和理论●医德的活动现象(医德关系的客观方面):医学道德的行为、评价、教育和修养4.【从(道德)关系来看】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医患关系●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和社会的关系●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的关系●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1.其基本理论2.其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及其在医疗、卫生、保健、科研等不同领域应用等伦理要求3.其教育、评价和修养●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1.古代医德思想的孕育和发展●中国古代医德思想的孕育和发展●萌芽:原始社会时期(“神农尝百草”),先秦时期奠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秦汉时期初步发展,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宋元时期逐步完善,明清时期深化扩充●中国古代医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医乃仁术:古代医德的核心儒家文化仁爱思想●精进医术:严谨求精的医学态度●忠恕平等待患:一视同仁的医德准则忠恕: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平等:一视同仁●舍利取义:医家的职业价值取向●谦和谨慎:尊师重道的职业要求●国外古代医德思想概况2.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中西方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特点●西方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特点●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大●逐步科学化、法规化●中国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特点●突出强化医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表现为中西医德思想交融并存的局面●表现为医学职业团队的产生和职业道德的规范化3.当代生命伦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内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四原则说:尊重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正义原则。
简述医学伦理学发展三个时期及基本特征?1、医德学:是医学伦理学的最初形式,亦称传统医学伦理学。
主要内容是医师的职业戒条和医师的职业美德。
当时医学中的伦理关系基本是医患关系,强调医师个体的道德自律。
2、近现代的医学伦理学:以英国的托马斯-帕茈瓦尔的《医学伦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生物医学模式确立,医医关系突出,转变为医界的行业自律。
3、生命伦理学:1971年波特在《生命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中首先使用的“生命伦理学”一词,1978年,美国肯尼迪伦理研究所编写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认为生命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
进入社会伦理控制的新阶段。
(一)医德义务概述:医德义务即医学道德义务,是医学界的职业道德责任。
(二)医德义务的特点1、医德义务依靠非权力强制力量维系2、医德义务的履行不以获取权利为前提。
3、医德义务涉及的范围广泛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的内容在生命神圣论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形成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完善认识——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
所谓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是指人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具有一定的质量、能够创造价值。
所以,人类应该珍重、救治、完善自身生命,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根据其生命质量和价值,采取相应的措施分别对待。
(一)医学人道主义的涵义医学人道主义是指认为人具有最高价值,因此医学界应该尊重、同情、关心、救助服务对象的思想。
(二)医学人道主义的伦理意义1、体现着医学的道德价值2、规定者医学界的基本道德要求3、代表着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基本内容(1)忠于医业、仁爱救人(2)博施济众、一心赴救(3)精勤不倦、深究医术(4)宽和端庄、不贪财色(5)尊重同道、谦和不矜中国古代医学伦理的特点1、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显著(1)“仁爱救人”的行医准则(2)内省、慎独的医学道德修养方法(3)“推己及人”与“易地以观”的医学道德情感2、坚持辨证施治的整体医学观,注重心理、社会、自然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医患关系的模式1、主动被动型2、指导合作型3、共同参与型4、消费型1、医师的道德义务与权利(1)医师的道德义务。
⼀、概述 (⼀)美德论 美德论是美德伦理学的理论体系,⼜被称为德⾏论或品德论。
它以品德、美德和⾏为者为中⼼,研究和探讨⼈应该具有⼀个什么样的⼈,有道德的⼈是什么样的⼈,⼈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或品格? (⼆)医学美德论 医学美德论是传统的医德学的理论,它以医学品德、医学美德和医务⼈员为中⼼,研究和探讨医务⼈员应该具有⼀个什么样的⼈,有道德的医务⼈员是什么样的⼈,医务⼈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或品格? ⼆、医学美德(医德品质) (⼀)医德品质的涵义 所谓医德品质、即医学品德,是医务⼈员在长期的医德⾏为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理状态。
为了准确地把握医德品质,需要注意以下⼏点: (⼆)医德品质的构成要素 1、医德认识 所谓医德认识,就是医务⼈员对医学道德的所得。
它包括对社会的医学道德要求、即医学道德规范的所得和对个⼈的医学道德品德的所得。
医德认识与医学伦理实践关系密切。
2、医德情感 所谓医德情感,就是医务⼈员具有的或所得的引发医学道德⾏为的情感。
包括先天具有的和后天习得的,后者⼜包括对社会医学道德要求的情感和对于⾃⼰或他⼈的医学道德⾏为的情感。
3、医德意志 所谓医德意志,就是医务⼈员在医德⾏为中,克服困难从⾏为的思想确定到实际实现的整个⼼理过程。
3.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意志之间的关系 ⼀个⼈的医德情感形成于他的医德认识等活动;医德意志形成于他的医德情感和医德认识等活动;医德认识则形成于医学道德实践等活动。
⼀个⼈的医德品质就是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之和。
(三)医德品质内容 在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医德品质的基础上,⼈们形成了在当今社会和医学背景之下的优良医学品质体系。
在这⾥我们主要阐述五个⽅⾯的内容:仁慈、诚挚、严谨、公正和节操。
1、仁慈 仁慈,就是仁爱慈善,具体说来就是医务⼈员具有⼈道精神的品德。
医务⼈员是仁慈的化⾝,仁慈是医务⼈员的⼈格特征,仁慈最能体现医学⼈道主义思想和道德要求,仁慈是长期⼀贯遵守"医学⼈道"道德要求所形成的医德品质。
第十三章医学道德评价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1、掌握医学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依据医学行为动机和效果、目的和手段正确进行医学道德评价的方法,以及良心和名誉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发挥的不同作用。
2、熟悉熟悉医学道德评价的涵义,熟悉医学行为动机与效果、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良心和名誉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3、了解历史上的动机论、效果论、手段决定论和目的决定论。
了解良心和名誉是怎样形成的和医学道德评价的真假对错。
二、讲授学时:2学时三、内容纲要及重点难点(一)内容纲要:1、医学道德评价的涵义、主体和结果。
2、医学道德评价的标准:标准具有客观性、标准的内容。
3、医学行为动机和医学行为效果:历史上两种典型理论、医学行为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依据医学行为动机和医学效果正确地进行医学道德评价。
4、医学行为手段和医学行为目的:历史上两种典型理论、行为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依据医学行为目的和手段正确地进行医学道德评价。
5、良心和名誉概述:二者的涵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6、良心和名誉的形成。
7、良心和名誉的作用:良心发挥作用的机制、名誉发挥作用的机制、良心和名誉作用后果的不同。
8、医学道德评价的真假对错:概述、医学道德评价的真假对错之判断。
(二)教学重点:1、医学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
2、依据医学行为动机和效果、目的和手段正确进行医学道德评价的方法。
3、良心和名誉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发挥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难点:1、医学道德评价的涵义。
2、医学行为动机与效果、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
3、良心和名誉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四、教学设计:第一节医学道德评价的内涵和标准一、医学道德评价的涵义所谓医学道德评价,就是人们对医学伦理行为的道德价值的判断。
这种判断包括对医学伦理行为的“认知评价”、“情感评价”、“意志评价”:分别是对医学伦理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认识、心理体验和意志反应。
对于医学道德评价,需要明确以下几点:(一)医学道德评价的主体医学道德评价的主体,就是医学道德评价者,包括社会上广泛的人们和社会组织。
1.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并有经济基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三个部分构成。
2.道德的特点--稳定性,规范性,社会性,层次性。
3.医学道德--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医疗过程中形成的,用来调节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医务人员相互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4.医学道德的特点--a.医学道德的实践性与稳定性,b.医学道德的继承性与连续性,c.医学道德的全人类性d.人道性e.自主性5.医学道德的作用--维护作用,协调作用,约束作用,促进作用。
6.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学道德为研究对象,探索医疗实践和医学科学活动中的医学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促进医务人员人格完善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
7.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学领域中的医务人员的医德意识和医德活动为研究对象。
8.医学伦理学研究内容--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医学伦理学的教育评价和修养。
9.生命医学伦理学的含义--生命医学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运用伦理学的方法,在跨学科的条件下和跨文化的情况下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新兴学科,他是在医学伦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简称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四大基本原则——不伤害,自主,尊重,公正10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方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11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有助于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医德医术双馨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有助于以学生提高完善的素质,激发更大的学医热情.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更好的认识与解决医德难题,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12扁鹊医德思想——_随俗而变,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坚持科学,反对迷信13黄帝内经——尊生贵人思想2对学习医德的人要严格挑选3医务人员应博学多闻4医务人员要坚持科学反对鬼神5主张医生应当医术精通,工作严谨6提倡预防为主7坚持实事求是8教师向学生传授真理9行医要文明礼貌14 1933年6 月上海国光引述社出版了有宋国宾主编的《医学伦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医学伦理学专著祖国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1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2清廉正直不图钱财的道德品质3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4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5不为权贵忠心于医学的现身精神6不断总结勇于创新15希波克拉医德——为病人利益行医2医生要尊重同行正确处理同行的关系3为病人保守秘密和隐私4注正行为举止修养。
中医执业医师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一、A11、医学道德评价的标准包括A、疗效标准、社会标准、科学标准B、舆论标准、价值标准、疗效标准C、科学标准、社会标准、舆论标准D、科学标准、疗效标准、价值标准E、社会标准、价值标准、舆论标准2、正确把握医德评价依据的观点是A、动机论B、手段论C、效果论D、目的论E、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辨证统一论3、医学道德教育的意义不包括A、有助于形成医务人员的内在品质B、有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C、有助于促进医学科学工作发展D、是将医学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的重要环节E、是确保维护社会公益的原则4、医学道德教育的过程不包括A、提高医德认识B、培养医德情感C、锻炼医德意志D、坚定医德信念E、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锻炼5、医学道德修养的范畴包括A、意志、情操、仪表、品行B、举止、仪表、意志、情感C、情操、信念、习惯、举止D、情操、举止、仪表、品行E、仪表、品行、情操、信念6、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A、自我批评B、自我反思C、见贤思齐D、接受病人监督E、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二、B1、A.内心信念B.社会舆论C.传统习俗D.真诚信仰E.科学标准<1> 、医德品质构成的基本要素是A B C D E<2> 、医德评价中最普遍、最具有影响力的方式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医学道德评价标准有疗效标准、社会标准、科学标准。
【该题针对“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1)在医学道德评价上,我们应该坚持哲学上的动机与效果辩证统一的观点,即必须从效果上去检验动机,又要从动机上去看待效果,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2)一般情况下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服从目的,没有目的的手段是毫无意义的。
同时,没有一定的手段相助,目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在评价医务人员的医德行为时,不仅要看其目的是否正确,还要看其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手段。
第十一单元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
【提纲】
1.医学道德评价
2.医学道德教育
3.医学道德修养
医学道德评价
医学道德评价的含义
1.主体:医学道德评价者
2.客体:医学道德评价的对象——医学伦理行为和医德品质
3.结果:“质”——对“善恶”性质的判断,“量”——对“善恶规模和程度”的判断。
医学道德评价的依据
(一)医学伦理行为的结构
1.医学伦理行为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即所谓的动机,客观因素即所谓的效果;
动机与效果
2.医学伦理行为包括目的和手段:目的是医务人员有意识地为了达到的行为结果;手段则是医务人员有意识地用来达到行为结果在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目的与手段
(二)动机与效果
2.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对立统一
3.依据医学伦理行为的动机和效果正确进行医学道德评价
(1)总体上,注重两者的统一性
(2)对具体医学伦理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侧重效果
(3)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品质进行评价侧重动机
(三)目的与手段
1.历史上两种典型理论
(1)目的决定论
(2)手段决定论
2.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
3.依据医学伦理行为目的和手段正确进行医学道德评价
(1)总体上,注意两者的统一性
(2)医学伦理行为目的合乎道德是其合乎道德的必要条件
(3)正确认识医学行为手段的道德性
医学道德评价的方式
1.内心信念
内心信念是指医务人员发自内心的对道德义务的深刻认识、真诚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是医务人员对
自己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内在动力,是医德品质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医德评价的重要方式。
2.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公众对某种社会现象、行为和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即公众的认识。
社会舆论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调整人们的道德行为,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是医德评价中最普遍、最具有影响力的方式。
3.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一种普遍的、稳定的、世代相传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和道德风尚。
医德传统是传统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学道德教育
医学道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形成医务人员的内在品质,是把医学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的重要一环。
2.有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是形成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环节。
3.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促进医学科学工作发展的重要措施。
医学道德修养
医学道德修养的含义
所谓医学道德修养,就是医务人员在医德品质、情感、意志、习惯等方面按照一定的医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医德境界。
医学道德实践——医学道德规范——医德境界
医学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与医疗实践相结合是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①坚持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疗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②坚持在医疗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品德,自觉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提高自己医学修养。
③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医学道德修养不断深入。
【习题】
医德修养要坚持
A.集体性
B.组织性
C.实践性
D.强制性
E.机动性
『正确答案』C
既是一种医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医德修养境界的是
A.学习
B.积善
C.自我反省
D.慎独
E.实践
『正确答案』D
关于医务人员道德自律的实现途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内心信念
B.道德修养
C.自我道德教育
D.自我道德评价
E.外在道德教育
『正确答案』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