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l 诗两首讲解

l 诗两首讲解

l 诗两首讲解
l 诗两首讲解

诗两首

教材把握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艾青的另两首诗《我爱钱塘江》、《我渴望黎明》入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课外拓展

阅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一诗(澳门)。

再拓展一首《香港》之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圃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 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板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2.《锦瑟》:能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能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每一个典故蕴含的深刻寓意;能结合诗句对诗歌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3.《马嵬》:能结合“马嵬之变”理解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能理解诗中采用的倒叙的章法结构;能分析本诗中运用的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能结合本诗理解前人对本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评价。 4. 熟读成诵,并默写该诗。 课时安排:2课时 前臵作业 1.温故知新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了解作者 3.这两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锦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所学名句(前臵作业1)导入 追问:这些名句出自谁的作品?(李商隐),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李商隐。 二.作者及其背景(前臵作业2)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中国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国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广为传颂。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致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著作有《李义山诗集》等。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

一年级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所见小池教案学案

一年级语文第13古诗两首所见小池教 案学案 荣成市实验小学一年级语文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型新授题13、《古诗两首》(所见/小池)时两时设计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方法设计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一)看图激趣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2.小组内交流自学。3.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1.教师简述诗意。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联系诗意,激发学生想象。2.有感情地朗读。(六)读一读,想一想(七)书写生字(八)评价、指导本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杨万里的《小池》写的

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3.背诵两首古诗。【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古诗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学生看图,交流图意。指导学生有顺序观察,并进行语言训练。老师进行朗读指导。进行认字教学,学生交流认字方法。并进行词句训练。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朗读指导: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认字板块:联系前面的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

9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选择安排了学生自学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的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评评谁读得好。(小组长先读,组员依读); 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 4、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 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大家解决。课堂上,学生兴趣盎。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

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9题;共52分) 1. (5分)读拼音写词语 yì xiāng měi féng xiōng dìsī qīn dēng gā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________的诗,其中“________”一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表现了________的情感。 3. (2分)写出划线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异乡:________异客:________ 4. (6分)我能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距离大;②久,时间长;③程度高;④颜色重。 A.这件衣服的颜色很深。________ B.这里的河水很深。________ C.夜深篱落一灯明。________ ①看到;②会面,会见;③见解,对于事物的看法。 D.他很有远见。________ E.夜书所见。________

F.领导接见了我们。________ 5. (10分)根据课文看拼音写汉字 cùshēn yìyìféng 急________________沉回________________乡每________ jiābèi yáo biàn chā ________节加________________远分________________入 6. (6分)根据古诗写诗意,根据诗意写古诗。 (1)遥知兄弟登高处,________。 (2)“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7.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挑:________。 ②促织:________。 ③篱落:________。 ④登高:________。 ⑤茱萸:________。 8. (5分)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9. (10分)理解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12分) 10. (12分)课外阅读。

李商隐诗两首1

李商隐诗两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李商隐,晚唐诗人。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按照“阅读——掌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学生逐渐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会诗歌赏析的要领,培养热爱诗歌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教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教师采用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网络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2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5.分析两首诗歌独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李商隐,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锦瑟》。 文本解读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同步练习D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同步练习D卷姓名: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共19题;共97分) 1. (1分)下面是推荐给我们小学生阅读的书籍。请你按书名中第一个字的音序重新排列下面的书目。 把书名前面的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稻草人》②《草房子》③《汤姆?索亚历险记》 ④《安徒生童话》⑤《孔子的故事》⑥《十万个为什么》 ⑦《没头脑和不高兴》⑧《宝葫芦的秘密》 2. (3分)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九天___________ 疑是___________________ 前川 3. (2分)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 起一句诗:“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4. (2分)我知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___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5. (4分)形近字组词 6. (3分)按拼音写汉字

xi a ng l u z 1 y an y a o k an 7. (4分)我会默写古诗。 咏柳 贺知章 8. (6分)解释画线字的意思,然后写出上一句或下一句 ①黄四娘家花满蹊,______________ 。 蹊:___________ ②________ 自在娇莺恰恰啼。 啼:___________ ③应怜屐齿印苍苔,____________ 。 怜: ___________ 9. (4分)选择连接下面打比方的句子。 小乌龟缩到壳里_____________ A.像一朵朵梅花 小鸡毛茸茸的_____________ B.像一辆小坦克 小白兔的眼睛_____________ C.像一个黄绒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13.《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古诗,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的朗读磁带。 3.搜集有关庐山瀑布的资料。 4.课件及投影片。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他们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的识、写。 (1)投影出示前置性学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读音。 紫川尺疑绝瀑布银河黄鹂白鹭 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2)指名读,全班读。 (3)交流其中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 (1)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画出停顿。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二、用"四步法"学习《望庐山瀑布》 课堂交流。 (一)释诗题: 1、师板书课题,生读 2、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9、古诗两首(自备、反思)

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在准备阅读考级时早已会背,因此对两首古诗做祥略不同处理。着重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学第一首,第二首古诗略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我们读过哪些叶绍翁写的诗?背诵《游园不值》。师介绍叶绍翁(南宋诗人,江湖派,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有的写田园农家生活,含蓄精丽,耐人寻味。) 2、今天我们学习叶绍翁另一首很有名的诗——板书课题。解题:这里老师给出“书”字四种解释,看看该选哪种?①书写;记录。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文件。 理解了“书”的意思,你能解一解诗题吗?(记录夜晚所看见的)

3、由这个诗题,你会提出哪些问题?(看见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在夜晚记录?……)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同学们发现了吗,这篇课文在古诗的下面还给我们编排了“注释”,注释有什么作用?(将诗中难解的字义告诉读者,使读者更容易读懂古诗)看来,注释还真是我们学古诗的好帮手。 2、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同桌汇报对诗意的大致理解。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抓“夜”字,体会诗人心情 1、诗人写这首诗已经是什么时候了?(深夜)夜这么深了,诗人因为什么而不睡呢?仔细读读1、2句。(诗人客游在外,因为思乡而失眠。那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更让诗人有种悲秋孤独之感。) 2、补充阅读的丰子恺的《梧桐叶》。自古以来,诗人尤其会感物伤怀,

精选2019-2020年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7 李商隐诗两首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十三篇

精选2019-2020年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7 李商隐诗两首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 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 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 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 思,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 观却无。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一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这《马嵬(其二)》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 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 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 因果关系 【答案】: 【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语文S版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和方法: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朗读体验,体会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古诗《早发白帝城》,体会诗人轻松愉悦的归来心情,以及一路的美好风光;读古诗《绝句》,体会迷人的春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长江三峡图片,激趣揭题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游长江三峡吧!请看屏幕(电脑出示长江三峡图片) 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体会?(体会到三峡的雄伟、壮观等)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1.通过查资料,你们了解大诗人李白和他写这首诗的情况吗?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了解李白,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小结:大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在文学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但他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璨的手下做事,后因永王李璨争夺皇位被镇压,李白因而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夜郎在今天的贵州省境内,当时是偏远荒凉的地方。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忽然传来皇帝赦免他的命令,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惊喜、高兴)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现在的湖北省内。《早发白帝城》是他在离开白帝城的途中写的。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诵。 3.那么,你知道“早发白帝城”这个题目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三、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引导学生自读诗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对于学生不认识的字,引导他们用平时常用的方法:看拼音、问别人、查字典等自己解决。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用指名学生读诗的方式检查学生认字情况,引导他们把诗读流畅,注意“还、朝、重”三个字,点出它们在本文的读音。 4.诗读得不错,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谁有不理解的字、词呢? 学生可能回答有,也可能回答没有。若有,则在全班互动学习,鼓励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若没有,则直接抓重点字“辞”、“还”、“啼不住”检测学生。(学生可能回答:“辞”在本诗

13、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13、古诗两首共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 识1个多音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述的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 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意境。 教法学法导读法朗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激趣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 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2、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 书:望庐山瀑布) 指名背诗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借助 文后生字表把生字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自由练读,指名读,点读,相机正 音: 一、知诗人 按要求自学 自由练读

自研自探 同伴互学 交流展示 1、老师朗读李白的《静夜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出示李白资料)今天我们 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板书诗题) 齐读课题。 3、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解诗题 1、“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望”与 “看”的区别是什么?这首诗是李白在观赏庐山瀑布 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明诗意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 升腾起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 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因为瀑 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 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就像悬挂 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水流快、山 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 了解诗人 理解诗题 理解诗意

2019-2020学年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7 李商隐诗两首-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7 李商隐诗两首 课时跟踪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关于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筹”指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B .六军,按照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 C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D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解析:选B B 项,六军,后泛指军队。 2.下列对《锦瑟》中所用的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生梦蝶:庄生,即春秋时的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亦作“庄周梦蝶”。 B .望帝啼鹃: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 C .鲛人泣泪: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明珠。 D .良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 解析:选A A 项,庄周是战国时期的人物。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宝十四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同杨贵妃及朝中要臣仓皇.. 出逃。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玄宗处死杨贵妃。面对利刃强谏,进退中绳....的君王最终还是做出了要江山弃美人的决定,倾.国倾城...的杨贵妃在一条白绫的死结里香消玉殒.... 。

A.仓皇B.进退中绳 C.倾国倾城D.香消玉殒 解析:选B B项,进退中绳:前进后退均合规矩。不合语境,可改为“进退两难”。A项,仓皇:匆忙而慌张。使用恰当。C项,倾国倾城:形容女子容貌很美。使用恰当。D项,香消玉殒:比喻年轻女子死亡。使用恰当。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李白虽然仕途失意,在诗歌方面却成绩斐然。他游览且用诗歌赞颂过不少地方,已成为旅游胜地。 B.李商隐的诗的朦胧美首先体现在主题的表现上,他并不明确指出所咏对象,也不直接道出诗歌的主题,给人一种似有似无、捉摸不透的感觉。 C.《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然而它又是最不易理解的一首诗,自宋元以来,人们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D.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在鉴赏诗歌时,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语言等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析:选A A项,偷换主语,可在“已成为”的前面加“这些地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轻风无语,但大地知道。当千年前的往事在大地上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寻找着因范阳叛乱,洛阳失守,太平天子率群臣向南逃遁时 ②我寻找着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大唐天子李隆基与爱妃杨玉环的那块诀别之地 ③被流淌的血渍浸湿了的土地 ④愤怒的兵将斩杀相国,逼死贵妃 ⑤我的眼光与思绪却在金子般的余晖里搜寻 A.⑤③②④①B.⑤②①④③ C.⑤①④②③D.⑤②④③① 解析:选B⑤是总写句,应为首句。②句承接⑤句,具体讲搜寻的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练习

9、古诗两首 班级姓名座号 一、我会连。 chùcùbèi pèi féng héng chācā 促倍逢插 二、看拼音,写字词。 shīféng yìyìchācùjiā 古()每()回()()客()入()织()节三、辨字组词。 促()忆()异()悟()离()探()编()摇()捉()亿()导()梧()篱()深()遍()遥()四、一字组多词。 促()()()深()()()遍()()()插()()()遥()()()逢()()()五、选字填空。 亿异忆被倍陪 1、我们国家有三十()人口。4、我()小红去书店看书。 2、同学们()口同声地说好:“好!”5、门()他轻轻地关上了。 3、奶奶()起往事。6、我要加()努力学习。 六、我会查字典。 “逢”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中,“逢”的意思是。“佳”的部首是,共有画,第四笔是。“佳”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七、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连起来。 水饺重阳节 元宵春节 粽子元宵节 月饼端午节 千人糕中秋节 八、读一读,用“√”选择正确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的意思是:A知道B知识C通知 2、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的意思是:A独自B唯独C孤独 “异”的意思是:A不同B另外的C特别的

九、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挑促织”中的“促织”指蝈蝈。() 2、“忆山东兄弟”的“山东”指华山以东。() 3、《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埔。() 4、“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一人”是指缺少了作者他自己。() 十、根据古诗写诗意,根据诗意写古诗。 1、“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课内阅读。 1、默写古诗。 2、《夜书所见》是代诗人写的。题目的意思是 这首诗描写了 3、由“萧萧梧叶”可看出这首诗写的季节是。 4、表示时间的诗句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代诗人() 1.默写古诗。 2、题目中的“忆”是的意思,“佳节”是指。这首诗的后两句反映了诗人 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诗: 。 3、写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小学三年级下13《古诗两首》

1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13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4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挂前川、遥看、含、泊、疑”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查找资料、借助插图或工具书、抓住景物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景象,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细细品味《望庐山瀑布》中想象的新奇、夸张,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通过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想想“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的用词特点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想象等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语言美和意境的美,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视觉、想象等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初读环节,通过看预习单、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意境,理解诗句,读懂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3.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经典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准备: 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人李白和杜甫,制作课件。

2.抽查预习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感知画面 (一)诗句导入,创设氛围 1.谈话:同学们会背诗仙李白的哪些诗?指名背。(表扬背诵好的学生,鼓励学生课外积极诵读古诗。) 2.导题: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有名诗。(板书:望庐山瀑布) 3.解题:同学们,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瀑布的。) 你知道“庐山”在哪里吗?“望”在这里怎么理解? (指名回答,教师指正并补充:庐山在我国江西省,素有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望”是向远处看,这里是指从山南往上看瀑布) 4.过渡: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喷雪鸣雷的庐山飞瀑。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整首古诗,凸显生字“紫”、“疑”、“尺”。) ①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②指名认读红色的生字,及时正音。(强调“紫”是平舌音,“尺”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生字“疑” ①同学们有好办法记住“疑”字吗?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练习答案

一、参考答案: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 1、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2、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3、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4、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 二、参考答案:《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有“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有“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有“作者的自伤”等。(这是一个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三、参考答案:因为李商隐的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比如《锦瑟》,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比如“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对亡妻的深情悼念”,“作者的自伤”等。尽管如此,这其中朦胧的境界,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它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为了表现惆怅莫名的情绪,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锦瑟》中所呈现的,就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 马嵬 一、参考答案:对比,颔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颈联写出了玄宗“当时”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是“六军同驻马”,要求“赐”死杨妃。尾联把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二、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以马嵬事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为题材,批判唐玄宗荒淫失政而招致祸乱败亡的结局,抒发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讽刺现实政治,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三、参考答案: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叙”:“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 译文 【早发白帝城】 原文: 早发白帝(dì)城 朝[zho]辞②(cí)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líng)一日还③[huán]。 两岸猿(yuán)声啼(tí)不住④, 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词句注释: 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

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还:归;返回。 猿:猿猴。啼:鸣、叫。 住:停息。一作“尽”。 轻舟已过:一作“须臾过却”。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 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绝句】 原文: 绝句 杜甫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II )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6题;共75分) 1. (2分)先解释划线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________ 。梧:________。客情:________。意思 ________。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________。为异客:________。佳节:________。意思________。 2.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梧________ 寒________ 挑________ 异________ 倍________悟________ 塞________ 桃________ 导________ 陪________ 3. (6分)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①重阳节指农历________,这一天,人们________。 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4. (3分)我能多组几个词。 情________ 遍________ 客________

5. (8分)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再组词。 吾——________——________ 足——________——________ 离——________——________ 扁——________——________ 6. (8分)比一比,再组词。 己________ 王________ 过________ 洋________ 已________ 玉________ 村________ 样________ 7. (6分)能选出正确的动词填空 做作找拔拨抖 ①在芦塘里________几根细苇,再________来几张纸,我们变________起风筝来。 ②小红的________文写的特别好! ③风筝在空中________动了一下便飞走了。 ④他在________打电话。 8. (6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俩人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 ________(qiā qiān)架似________(shì sì)的对起阵来。 ②小胖墩儿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________(lòu lù)一点儿破绽。 ③这些人个个皆________(jiē jié)敛声屏________(píng bǐng)气,恭肃严整如此。 ④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________(mú mó)一样。 9. (3分)读句子,在括号里写出下划线词语的反义词。 (1)这个强壮的男子的妻子身体非常________,躺在床上整整一年了。 (2)外祖母年岁大了,有时候思考问题会比较迟钝,外祖父却仍然有着________的观察力。 (3)战场上,指导员负了重伤,脸色苍白,呼吸微弱,怎么禁得起这________的风雨呢?

13古诗两首

1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5】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1)出示整首诗 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总结全文 本诗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指导背诵 出示轻重节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指导书写 紫:上宽下窄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壮美山河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46】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