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1
- 格式:docx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5
李商隐诗两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他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被广泛传诵。
他的诗歌精湛绝伦,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其中两首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无题·重帷深下帘半卷》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首先,我们来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写的是两人相见时的不舍,即使分别也同样难过。
整首诗以寥寥数语,表现出了深情与慷慨。
第一句诗句,写的是相遇与别离的难处。
第二句句,表现出春天已过,百花凋零,东风不再有力。
第三句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蚕织丝的寿命已经到了尽头,亦代表着诗人的感情也到了极点。
第四句句(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已经烧尽,泪水也才停止流泪。
第五句句(晓镜但愁云鬓改),登场人物悲愁满怀,情感超越了日常生活。
第六句句(夜吟应觉月光寒),表明登场人物在黑暗中孤寂无盼,常为思念之情而凄寒。
最后两句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顺势展开超脱尘世的想法,表现出诗人希望的人格面貌。
其次,我们再看《无题·重帷深下帘半卷》。
重帷深下帘半卷,笛声细细似留魂。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世事短如行人去,但奢望才难再论。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诗中借用了曲乐的形式,表达了登场人物的情感。
首句写的是和文人墨客交往时,不得不用帘帷分开,留有半掩。
第二、三句写的是乐声如同鬼魂一般,让人心醉神迷。
第四句写的是这首曲子只能在天上听到,凡人也就很少有机会欣赏到。
接着,悠然倩影间,脉脉伊人心声倏闪。
第五、六句(世事短如行人去,但奢望才难再论),表现登场人物往事的转瞬即逝。
然而,他仍未放弃奢想,觉得这曲子也许还能再听到。
最后两句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由底而上,文风悠久,气象清新,融化着人的情感,诉说着人的爱。
高中语文必修3《李商隐诗两首》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3《李商隐诗两首》知识点
1、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2、关于《锦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意境高远,感情真挚,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比,兴)
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用典) 颈联: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用典)
尾联: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直抒胸臆)
3、关于《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批判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意韵典雅厚重。
李商隐十首名诗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其诗作充满着飘逸、浪漫和充满激情的气息。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锦瑟》、《夜雨寄北》、《夜泊牛渚怀古》等十首名诗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
下面我们将围绕这十首名诗展开文文明叙述。
一、《清平调·其一》《清平调·其一》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是展现李商隐思乡之情的珍品之作。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展示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痛苦。
通过美丽的诗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在离开故乡时所感受到深沉的悲伤和痛苦。
将自己辗转于他乡和望乡之间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充满了浓重的离情别苦,读来令人深感慨叹。
二、《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是李商隐的又一代表作。
这首诗是以诗人在牛渚舟中夜游时对历史古迹和人民辛酸的反思为主题的。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借由对古堡、古碑和古人的怀念来表达自己对于历史和时代的思考和关注。
他通过描写风景和历史场景,融入了自己的感受,使这首诗思维清新、深邃、唯美。
读来让人们领略到李商隐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世界。
三、《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李商隐的另一首名篇。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在行云流水般的句子中,李商隐将自己的思考阐述得很深刻,并且笔墨的运用非常巧妙。
这里的“红衣”代表着李商隐本人,他希望在这个世界上体验更多,感受更多,达到的平衡和满足。
四、《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展现诗人思念远方的爱情和抒发诗人在思乡时的感情的优美之作。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通过描绘雨夜中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
同样地,他也通过奉上的酒来表达他面对离别时有所不同的坚强态度。
这种用心良苦的诗歌表达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这位诗人深情厚谊之情,感受到他对生命和现实的束缚之痛。
五、《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是李商隐的又一代表作。
这首诗是以诗人在牛渚舟中夜游时对历史古迹和人民辛酸的反思为主题的。
李商隐最著名的诗两首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传世的诗作有很多,其中最被人熟知的大概就是《夜雨寄北》和《锦瑟》了。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
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
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
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
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
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走近李商隐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
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
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一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晚唐诗人。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博爱),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生平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
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梦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
家世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
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
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o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
不过,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现实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
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俑,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令。
早年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
[李商隐诗两首知识点归纳]李商隐诗两首李商隐诗两首知识点归纳李商隐诗两首知识点归纳李商隐诗两首知识点归纳:李商隐诗两首课文题解1、《锦瑟》《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
瑟,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
2、《马嵬》: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李商隐诗两首知识点归纳:李商隐诗两首中心意思1、《锦瑟》: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
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妨自己品味。
2、《马嵬》: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李商隐诗两首知识点归纳:李商隐诗两首导读1、《锦瑟》: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
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第一句可以看作是诗人的痴人痴语,锦瑟五十弦,有什么“无端”的不过是为引出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
诗人抚琴,一弦一柱无不牵系着逝去的美好年华,繁多的丝弦,该记载着多少往事啊!怀念已逝的青春年华,往事千叠,应是愁肠百转。
颔联和颈联以典故和传说,抒写了回忆往事所勾起的种种情思,以庄生梦蝶喻往事如梦,以望帝啼鹃喻往事堪伤,以海珠盈泪喻往事足悲,以日照美玉喻往事如烟。
这一幅幅画面隐含着诗人往事不堪回首而又不由得不回首的复杂心理。
尾联收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
这两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才感到无穷叹恨,就是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
联系诗人一生志不得伸,始终在被排挤、被冷落中挣扎的情况来看,多少大志与理想早已化为泡影,全诗的感伤情调还是不难理解的。
《无题·闻道阊门萼绿华》翻译赏析《无题·闻道阊门萼绿华》翻译赏析《无题·闻道阊门萼绿华》作者为唐朝诗人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前言】《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体裁不同,第一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为七言绝句。
第二首主要是诗人追忆对一位女子的无限追慕之情,在内容上是对第一首的补充说明。
诗人在对爱情的表达中,也隐约透露出身世的感伤。
这组无题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抒写心理活动方面尤为出色,历来脍炙人口,堪称千古佳作。
【注释】⑺阊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
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
《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
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
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
来与权尸解药。
”《零陵县志》:“秦萼绿华,女仙也,以晋穆帝升平三年,降于羊权家。
自谓行道已九百年,授权道术及尸解药,亦隐影化形而去。
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绿华。
”⑻抵:至,到。
《广雅·释诂》:“抵至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遂从井陉抵九原。
”一作“尚”。
相望:期盼伊。
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
《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考差兮谁思。
”此言昔年期盼一见伊人,乃咫尺天涯,难得一见。
⑼秦楼客:《列仙传》:“萧史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
”⑽看:一作“著”。
吴王苑内花:冯浩注:“暗用西施。
”李商隐《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遇挈家游曲江》:“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
”可与此同参。
【翻译】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萼绿华,但总觉得她在那遥远的`天涯。
可到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没想到竟然可以偷窥宫内花。
【鉴赏】第一首七律确实是很出色的爱情诗,而其内容是通过第二首七言绝句补充说明的。
第二首无题诗(“闻道阊门萼绿华”)大致意思是说:当年常常听到人们谈论阊门中有位叫萼绿华的女子长得美丽绝伦,但总是觉得在天边那么遥远,却没想到昨晚像萧史那样参加一次豪门盛宴后,竟然产生了偷窥的冲动。
李商隐诗两首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
按照“阅读——掌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学生逐渐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会诗歌赏析的要领,培养热爱诗歌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教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教师采用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网络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5.分析两首诗歌独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李商隐,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
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锦瑟》。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1)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2)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
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
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2.基础积累无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地)可(难道,哪能)惘(wǎnɡ)然(迷惘,茫然)信息筛选一、结构与主题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引起对亲人的思念。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写眷恋之情。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但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妨让学生自己品味。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请学生朗读全诗,明确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伤感哀怨。
2.请学生串讲诗歌,并概括大意:大意提示(幻灯投影):首联借锦瑟起兴,写佳人鼓瑟而思;颔联写繁弦一曲,惊醒了梦境中的诗人,引起无限的悲愁;颈联借典故生发联想;尾联提出“此情”二字,直接抒发怅惘之情。
3.了解所用的典故。
典故一:庄周梦蝶。
《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作者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梦中的自己,不复成寐。
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谿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典故二:望帝啼鹃。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他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而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
典故三:南海鲛人。
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
这是美好的民间传说。
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
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典故四:玉暖生烟。
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
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
作者此处,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合作探究诗歌解析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
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那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
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
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
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
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
“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
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
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
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
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传说(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
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
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
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能力提升鉴赏《锦瑟》这首诗的意境。
请学生分组讨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意境总体来讲是迷离的。
具体表现为:首联诗人就告诉我们弹奏的乐器是瑟,诗人们常常喜欢把瑟与哀怨的情调联系在一起,并且诗中既没有指出弹奏的曲名,又没有指出弹奏的人,所以就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这就造成了一种迷惘的意境。
颔联第一句用“庄周梦蝶”写出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只是虚幻的梦,诗人完全陷入了一种迷惘的境界中;而第二句用“望帝啼鹃”则表明诗人的一往情深,他要像望帝那样唱出自己的悲哀。
颈联第一句的“珠有泪”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鲛人的痛苦哭泣又是多么心酸;第二句用玉被埋在地下,来表达诗人的悲伤。
尾联点出了往事的不堪回首,既然当时就有怅惘之情,那么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
分析鉴赏1.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
张中行曾经对本诗有点评(见下文),概括起来有两点意思:(1)这首诗的内容跟作者以往的梦想或爱情有关;(2)诗的基调是哀怨的,意境是迷离的。
前一条没有把诗人的梦想或爱情落实在具体的人和事上,避免了无谓的争论,这是张先生高于那些索隐派注家的地方。
2.清丽的语言。
鲁迅在致杨霁云的信(1934年12月20日)中曾说:“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
”这是对李商隐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
从这首诗也可见一斑。
例如开头写诗人听瑟的演奏,用的只是“无端”“一弦一柱”等,词语清丽,却使人可以想象出那音调的凄婉悲怨来。
中间两联所描绘的图景也同样具有清新明丽的特点,其中有栩栩然而飞的庄周的化身——蝴蝶;有杜鹃的声声哀鸣;有海上鲛人的泪光珠光;有晴空下升腾着的玉气。
每一幅都有浓浓的抒情气氛和丰富的意蕴,使人回味无穷。
拓展探究课外活动: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点评,弄清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结合以下点评,自己写一篇《锦瑟》的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