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浅析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姓名:王齐禹 学号:5112039035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 ;《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唐殷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孝被孔子还原为一种朴素的家庭伦理意识,它的人性基础既不是具有很强宗教意味的祖先崇拜,而将注意力转向了广大人群所共有的人心之仁,从而为孝道的合理存在找到了更普遍更坚实的根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不仅是孝之人性根源,而且是孝之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可以说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但仁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切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⑤”。一个人只有先爱其亲,才能推及于爱人,由父母和血缘亲人推广开去,一直到爱一切人。
龙源期刊网
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夏红莉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08期
摘要:宿州传统孝文化主要源于闵子骞的孝道思想,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善事父母,既养且敬;宽恕仁慈,崇尚仁义;尊师守礼,正直清廉;移孝为忠,忠孝两通,等等。宿州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有助于构建新型社会道德体系,增强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有助于以和谐稳定的家庭为基础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助于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友善相处,为当代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社会氛围;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养老难题;有助于培育公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要加强孝文化载体建设,加强对宿州传统孝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加大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并积极探索“孝文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宿州传统孝文化助推当代宿州社会治理。
关键词:宿州传统孝文化;内涵;当代社会治理;价值
孝文化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千百年来,“孝”是约束和衡量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因而它也不折不扣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成为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宿州地处安徽省北部的苏鲁豫皖交界,是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关“孝圣”闵子骞“单衣顺母”和“鞭打芦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那时起闵子骞的孝行故事就在宿州代代流传,感化着一代代宿州人;而闵子墓和闵子祠则是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实物积淀,是宿州孝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代,在社会治理面临困境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对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宿州传统孝文化主要源于闵子骞的孝道思想。闵子骞是鲁国人,在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中排名第三。在孔子去世以后,闵子骞从鲁国迁居到今宿州市埇桥区境内的闵贤村。在长期的宿州生活中,闵子骞大力传播儒家孝道思想。经过宿州人一代代地传承,闵子骞的孝道思想在宿州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具有宿州地方特色的孝文化。概况起来,宿州传统孝文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涵:
2018年8月
第l5卷第8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mi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M Sciences Aug.2018
Vo1.15 No.8
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
治理中的价值研究
夏红莉(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安徽宿州234000)
摘 要:宿州传统孝文化主要源于闵子骞的孝道思想,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善事父母,既养且敬;宽恕仁慈,崇
尚仁义;尊师守礼,正直清廉;移孝为忠,忠孝两通,等等。宿州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有助于
构建新型社会道德体系,增强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有助于以和谐稳定的家庭为基础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助于促进 社会成员之间友善相处。为当代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社会氛围;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养老难题;有助于培育公民
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要加强孝文化栽体建设,加强对宿州传统孝文化内 涵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加大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并积极探索“孝文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宿州传统孝文化
助推当代宿州社会治理。
关键词:宿州传统孝文化;内涵;当代社会治理;价值
孝文化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
称。千百年来,“孝”是约束和衡量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
和准则,因而它也不折不扣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
成为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宿州地处安徽省北部的苏鲁
豫皖交界。是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关“孝圣”闵子骞“单衣
顺母”和“鞭打芦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那时起闵子骞
的孝行故事就在宿州代代流传。感化着一代代宿州人;而闵
子墓和闵子祠则是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实物积淀,是宿州孝文
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代,在社会治理面临困境的背景下,充分
挖掘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对于完
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作者:李娟娟
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3期
摘 要: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本文分析了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演变,探讨了先秦诸子对孝的认识,对孝文化的二重性进行了探本溯源。在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可以发挥它应有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孝;传统文化;社会价值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
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从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家智慧到传统艺术、礼仪文化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丰富的智慧和历史积淀,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 厚重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家智慧等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尊师重道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道尊严,倡导尊重师长、孝顺父母的价值观念。封建社会中的儒家思想强调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3. 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括宴席礼仪、婚丧礼仪、社交礼节等方面。中国人注重礼仪,认为礼貌待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4. 文人雅士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文人雅士,尊重知识分子的学识和才华。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是中国文人雅士展现才华的途径。
5.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成就。其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 价值观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优良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当今社会价值观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仍然对当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整体意识。
3. 社会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伦理道德。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对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精神寄托
龙源期刊网
新时期孝文化特点及当代大学生如何尽孝道
作者:叶芬芬 孟庆恩
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0期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的文化。当代大学生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载体,面对建设新时期孝文化出现的新特点,他们正确的尽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孝文化;大学生;尽孝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建设优秀传统孝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孝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发挥孝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新时期孝文化特点
新时期,中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孝文化也正在向现代新型孝文化转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继承性与和谐性。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的文化。它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黑格尔在谈到中国“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继承和创新,做到古为今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新型孝文化提倡的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孝顺我们自己的父母,同时也要孝顺、尊重他人的父母,本着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构建和谐的新型孝文化。
2.包容性与时代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整合着其他各种文化。在与继承传统孝文化以及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中华民族孝文化也发生着巨大嬗变。中华民族孝文化同其他民族孝文化,除了许多共性,也必然会出现许多差异,尤其是价值层面的深刻差异。我们应当正视、认同、尊重孝文化的民族差异性,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谋求各种不同孝文化的包容性。中国传统孝文化从最初的孝亲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化为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塑造封建社会理想人格、维护封建社会家庭稳定、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移孝为忠、崇尚老年本位、维护封建统治等一些非理性、非人性的因素。为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孝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采用辩证的态度对传统孝文化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改造过程中,使龙源期刊网
守孝一年的规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
守孝一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是对逝去亲人的最高表达。守孝一年既是一种家族伦理传统,也是一种对逝去亲人最深切的思念和感恩表达。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仪式感和仪式价值的一种行为表达,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守孝一年仍然保留着一定的传统规矩和仪式,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了一些新的实践方式。本文将探讨守孝一年的传统规矩和现代实践,以及对守孝一年的规矩进行的深入思考和展望。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
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守孝一年的规矩进行概述,介绍守孝一年的意义并阐述文章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首先是守孝一年的意义,介绍守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其次是守孝一年的传统规矩,列举守孝一年需要遵循的传统规矩和礼仪;最后是守孝一年的现代实践,探讨如何在当今社会中进行守孝一年的实践和意义。
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守孝一年的规矩进行思考和展望,指出守孝一年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变化。
1.3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守孝一年的规矩,旨在深入了解守孝一年的意义及传统规矩,并探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践守孝一年。通过对守孝一年的规矩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重视对长辈的孝道,同时也能够启发人们对自己的家庭价值观和情感体验进行深入思考。并在结论部分,对守孝一年的规矩进行思考和未来展望,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启发和借鉴。
2.正文
2.1 守孝一年的意义
守孝一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尊敬的方式。在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而守孝一年则是对孝道的最高表达。守孝一年的意义不仅仅止于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尊敬,更体现了家庭和社会对家族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弘扬。
守孝一年的意义体现在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上。这一年的守孝生活,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尊重,更是对家庭责任和道德观念的坚守。在守孝一年中,人们要细心呵护家人,守护家族的和睦和传统价值观,展现了家庭责任和尊严。同时,守孝一年的实践也是对先人家族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弘扬,使家庭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f {l;J占缸金 2 0 0 9.1 2(中) 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孝道 王丹丹 摘要中国文化历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孝道研究更是成为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前沿课 题。根植于同质性社会形态的中国传统孝道伴随人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已失去其原有的活力,顺应现代社会的转 型之势,传统孝道从封闭走向开放,构建一种顺应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的孝道理论,将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孝道双向交往机制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道德是一个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孝道作为一个道德范畴与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一样不仅受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更要受社会 形态的制约,在这样的认知框架下来谈孝道,目的在于将作为人 类道德实践活动的孝道置于一个恰当的社会语境中进行探讨而 不是在某种既定的语境下进行传统式的道德解读。由此看来,孝 道与中国社会转型是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伦理学问题。 要对孝道有更深刻的理解就要以社会生活历史进程为视角,在人 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过程中,探讨原本植根于同质性社 会形态的中国传统孝道如何顺应现代社会转型之势,从封闭走向 开放,构建顺应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的孝道理论,这将足 本文的主旨。 一、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中的孝道 从社会的性质和形态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主要可分为两 类:同质性社会与异质性社会。同质性社会通常表现为社会民众 归属于共同的政治共同体,并拥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认同、理想信 仰和价值追求:异质性社会中的民众虽然在信仰、价值和认同等 方面存在差异,但依然能够谋求其基本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理解。 “家国”一体的制度安排和封建的自然经济构筑了中国传统的同 质性社会形态。。这种同质性社会形态成就了以“以天下养、尽心 为圣”的中国传统孝道观念:既有西周的“德以对天”、“敬天行孝” 之说:先秦儒家的“善事父母”、“慎终追远”、“孝慈则忠”的孝道的 政治化:汉代“孝顺天下”“孝治天下”的纲常化、绝对化:宋元明清 的“奉先思孝”、“首崇孝治”的全面社会化。无论是先秦主张的 “事之以礼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忠孝一本的泛化的孝道,汉 代纲常化的孝顺天下、孝治天下,抑或是宋元明清孝道的极端政 治化,都在向世人澄明这样一种镜像:中国社会的传统孝道虽以 “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为其社会价值旨向,但终因其片 面推崇“事之以礼”、“葬祭以礼”、“无违父志”、“孝慈则忠”,以实 现家庭长幼秩序的孝道践行方式及其行孝过程,就已然将作为调 节亲子血缘关系的孝道仅仅视为一种统治阶级维系其统治秩序 的工具,以事亲、忠君、立身为主要方式的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规 范。这种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同质化结构相适应的传统孝道 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形式性和政治性的文化特质。 依附性是浸透着中国传统孝道行孝方法、途径、境界及其全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2.363.02 过程的基本文化特质。在“家国一体”和封建自然经济的中国文 化传统氛围中,孝道总是以位高权重者为引领、以长者匡正晚辈 为秩序,以此来维持既有社会秩序,锻造出一代又一代谦卑温顺 的依附性“臣民人格”。其次,以“以天下养,尽心为圣”为境界的 中国传统孝道的诸多之道,均以各种固化的教条性道德规范为行 孝准则。无论是“事生”的“父母在不远游”,还是“事死”的“三年 无改父志”,抑或是“追孝”的“三年之丧”,都是以明确的条文规定 人子的孝道行为。这种僵化的教条式孝道,是一种形式上的规 定,而非由内而外自然产生的道德追求。第三,缘于血缘关系亲 亲之情的孝道,自产生之曰起就被冠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并逐渐延 伸到政治、宗教、社会的广阔领域,成为社会性的道德规范,甚至 列为国家法律,成为统治者教化的根本和治国的有力武器。 二、中国传统孝道遭遇转型社会的挑战 时至今日,社会转型的发展语境已经成为我们讨论一切中围 现象,包括孝道现象无法摆脱的时代背景。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 家汤因比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我们可以将社会转型理解为 是一种需要接受“灵魂的分裂”的挑战及对挑战的回应过程。0中 国传统孝道遭遇社会转型的挑战已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经 验事实。从社会存在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视角鸟瞰社会转型过 程中的中国传统孝道遭遇“灵魂的分裂”情景中所直接承负的诸 多挑战,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明。 首先,依附性的“臣民人格”遭遇个性张扬的挑战。传统社会 的特点就在于:“由千百个彼此雷同、极端分散而又少有商品交换 关系的村落和城镇组成的社会,需要产生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 集权政体和政治思想,这便是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0其实,这 种“东方专制主义”不仅仅指政治领域的君主专制主义,它同样也 适用于家庭关系领域。归根结底,孝道“不外乎维护传统农业社 会所奉行的父权家长制。”。从“国”的角度看,高度分散的自然经 济需要以君主专制的集权形式,把众多各自为阵的小家庭、家族 联系起来,把人们的意志统一起来,臣民必须维护君主的权威,这 就是“忠”:从“家”的角度看,传统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下,独立的个 体家庭同样也需要一个专制的家长来组织、管理生产,并负责调 整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子女必须服从家长,这就是“孝”。 产生并服务于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同质性社会结构的中国传 统孝道,无论是其原生形态,还是秦汉以后的流变形态,本质上只 作者简介:王丹丹,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
第28卷第3期 2010年6月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0NGYAN UNIVERSrIY 、r01.28 No.3 June 2010
中国传统父子关系中的“孝”及其含义变化
梁莉,周志家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中国传统父子关系的核心准则——“孝”隐含着父子关系的冲突和隔阂,不平等与沟通不 畅,情感表达的形式化和功利化等问题,而现代社会中的“孝”受到了独生子女政策、个人主义价值 观的影响,其约束力有所下降,父子关系更加民主平等。 关键词:孝;家庭关系;父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0)03-0081—04
中国人对于家庭有着特殊的依恋,家庭内部成 员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微妙,如婆媳关系,兄弟姊
妹关系等,而父子关系中的“孝”在中国传统社会的 家庭伦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一条。由于中国传统的家
庭结构以纵向为主【l】钨,强调的是宗族、血脉的延续, 所以尤为看重父子间的关系,而“孝”作为父子关系
中的最基本的原则.甚至成为了家庭伦理的核心准 则。本文试着探讨“孝”这一家庭伦理的文化内涵及
其对父子关系的影响,并以小范围的随机抽样调查 为辅助。以分析在现代生活中“孝”的含义的变化。
一、传统价值观中的父子关系与“孝”
(一)父子关系 要探究孝的观念从何而来,首先谈谈“孝”这一
伦理原则所依附的父子关系。文化人类学认为:灵 长目的母子核心团体与一个男性——“父亲”——
形成永久的结合是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首要转变。 母亲的伴侣担负起男性的角色,例如,供应养育所 需的食物和劳力、当母亲的性伴侣、肩负起管教子 女的权威和对子女的法律责任等。[21 所以,父子关
系是随着母子关系的建立而建立的一种血缘人际 关系。是最原始的社会关系之一。而随着父子关系 的形成,“父亲”与“儿子”的角色也就产生了。角色
就意味着相互间的义务与责任。父亲对于儿子,承担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五彩缤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更是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对当时以及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安居乐业、融洽相处,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没有共同的文化纽带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和谐就难以达成。孝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它宣扬人性的真、善、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国民品性。长期以来,行孝成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对中华文明的长期赓续发挥了巨大作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弘扬孝文化正当其时。
封建文化中孝道是仅次于忠的道德规范。历代君主基本都是大力推行孝道的,但重点是孝顺的“顺”字,是强调的上下有别。因为圣人说过,“孝慈,则忠”,这话的落脚点是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话的落脚点是只有孝悌的人才不会犯上作乱。因为他们守住了“道”,道当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之道了。显然出发点是人顺从纲常等级,不能犯上作乱。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我们今天提倡孝道的出发点,我理解是两个方面:一是唤醒人性中美好一面,回报那些养育我们的父母;一是从社会角度提倡一种爱心,一种尊老爱幼的道德。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的支柱、道德的规范。孝在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是“善事父母”之伦理意识,体现着亲亲、尊尊、长长、贵老等伦理精神,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从而强化着中国人的家族、宗族意识。“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汉代以后,董仲舒把“孝”提到了不适当的高度,要“以孝治天下”。同学们,光靠“孝”是治不了天下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加起来才能把天下治好。文化大革命中,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我认为,把“孝”捧到天上也好,踩入地下也好,都不过是加到纯真的“孝”上的历史的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孝”这一颗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认为,“孝”的本意是好的,是纯净的,是人与生俱来美好的品德。应该正本清源,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 另外,孝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孝之文化观念不仅对中国传统政治、教化等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间艺术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孝文化是形成一切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和价值基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础。中国传统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社会责任。一个家庭如果缺乏孝亲尊老氛围,几代人亲情冷漠,互不相顾,这个家庭的美德建设必然是一句空话,也很难想象这个家庭的成员会热爱国家、奉献社会。孝亲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老年人曾经对社会做过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子女操劳终生,他们理应得到社会、子女及其家庭成员的尊敬、关心和照顾。孝亲尊老是晚辈应尽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子女自觉履行孝敬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能减轻社会的负担,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人人孝敬父母,个个尊老爱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稳固的基础,我们的社会也就有了和谐的基础。
尊老爱幼是中华美德的体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提倡尊老爱幼,将之视为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被视为一种美德,代表着对长者和幼者的敬重与关爱。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等多角度探讨尊老爱幼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尊老的历史背景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文明源远流长的国家,对于尊老的传统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诸多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尊老的记载。例如《尚书》中有“恭敬劳谋,敬老识贤”之语,表明古人已经意识到年长者对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性。从古代华夏民族对待父母以及师长的礼节规范中,也可以看出尊敬和关爱年长者是中华文化的基石。
尊老爱幼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培养家庭伦理:尊老爱幼是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核心之一。通过养育孩子过程中对幼儿的爱护和尊重,家长能够逐渐培养孩子对年长者的尊敬和关爱之情。
增进社会凝聚力:一个社会如果能够普遍秉持尊老爱幼的美德,那么社会凝聚力将得到极大增强。相互之间对年长者和幼者的尊重和关怀,有助于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传承优秀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其中不乏以“孝”为核心的思想。尊老爱幼作为“孝”的一种具体表现,能够在现代社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增进人性化管理:无论是在家庭、企事业单位还是在社区,都应该注重对年长者和幼者的关怀和照顾。只有给予他们特殊照顾并体现出人性化管理,才能真正落实尊老爱幼的美德。
尊老爱幼在教育中的实践
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之一,应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活动以及树立良好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尊敬年长者和关爱幼者的习惯。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父母要起到榜样作用,展现对年长者和幼者的关心与照顾。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从小学习如何与年长者相处并认识他们对社会和家庭所做出贡献。
社区教育:社区是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互助小组以及提供便利设施等方式,鼓励居民间相互关注与支持。
近代以来孝文化的变迁及其价值
牛玉欣
摘要:孝文化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转型,孝文化也在社会
移风易俗中发生着变迁。当代社会孝意识淡薄、孝行为缺失、养老问题凸显,我们应重新审视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批判地传承优秀孝文化,构建一种顺应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的孝道理论。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变迁;原因;当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
最初的孝是指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尊敬,包括物质上的
养和精神上的敬两个方面,随着历史的演进,孝又被赋予了政治内涵
——忠君护国,成为封建社会维护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准则。中
国孝文化是关于孝的物质与意识的综合,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 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 中国传统孝文化根植于几千年的华夏文明,
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它涵盖了善事父母、尊敬祖 宗、传宗接代、光宗耀祖、报效国家这些先进理念,但是也不可避免的
具有封建社会的负面表征。例如“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
子不敢不亡”的愚忠愚孝思想,虚伪封建的门第观念,“存天理,灭人 欲”对人的主体性的桎梏和扼杀等等。
中国传统孝文化经了先秦时期的形成和确立、两汉时期的政治化、 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清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
二、近代以来孝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演变历程可以看成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缩 影。传统孝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它具有的封建阶级性
和历史局限性,使其在近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清朝末期,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不断扩大,民
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救亡图存运动应运而起;欧风美雨、西方思潮的 冲击、封建政体的寿终正寝、民主共和思想的深人人心;人的主体性和
自觉性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和人性的角度对包括 传统孝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猛烈的批判。
龙源期刊网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作者:郑晶晶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07期
摘 要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孝经》中曾这样讲:“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传承,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中国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随着社会的进步,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孝文化,对于解决“空巢老人”、“老龄化问题”必将发挥其积极作用。本文紧紧围绕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展开论述,浅谈孝文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优势。
关键词 孝 孝文化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一、孝文化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孝不仅仅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样也被视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汉代推崇“以孝治天下”开始,“孝”文化就走上政治舞台,成为了中国封建家长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作为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文化力量,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借助“孝”文化的强大感召力来治理国家。“孝”文化也因此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支撑着中国社会不断前进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孝自古以来就被看做为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这种传统美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密不可分。在我国的民俗传统中,很多都能体现出“孝”道。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便是我国孝文化传承的现实写照。中国传统的习俗中,有丧葬这一内容,祭祀活动虽然类似于丧葬,但是,作为清明节的习俗被确定下来以后,祭祀便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这其中透露出的“孝”文化的教育意义有别于其它类似的活动的意义。
二、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此时,弘扬和宣传传统文化成为扭转社会风气的重要方法之一。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菁华部分,其正向价值被众多学者广发认可和研究,孝文化的现实意义,也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龙源期刊网
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对策探析
作者:章金英 杨冬华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1期
摘 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并自觉遵守的一种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基本原则,为炎黄子孙“德育”的培植做出重大贡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孝道”呈现出特定的历史的、时代的、现实的内容,因此对“孝道”的研究必须立足于特定的现实。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了解他们的孝道现状,关系着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的探究,极具现实及实践意义,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孝道;现状;对策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伦理概念,是孩子对父母的孝敬、赡养之心。孝道,则是奉养父母的道德标准,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孝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精髓。历史流淌至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传统孝道受到强烈的冲击。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孝道践行的主体,其孝道如何,关系着家国的兴衰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是极其必要的:强化大学生孝道教育,首先是构建社会道德体系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其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最后,应对当前社会老龄化的需要①。事实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孝道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对策的探究,具有时代意义。
孝道,即善事父母之道,实际上是一种敬养父母的道德准则。康学伟先生为孝道下的定义为:孝道是伴随人类发展而产生的孝亲之情,是表现家庭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行为规范的观念体系总和。杨国枢先生则将孝道释义为:孝道是子女对父母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组合。在孝道践行这方面,主要是从养、敬、顺、谏四个方面来了解大学生践行孝道的情况。由于大学生还缺乏经济独立能力,调查数据只能显示为“潜践行”。首先是孝养,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不仅关注父母的物质需求,也注重给父母精神的慰藉以及生活细节的照顾。其次是孝敬,在言语上要敬,在行动上要做。再是孝顺,应理解为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最后是孝谏,在不伤害父母子女之间的孝亲关系前提下,达到劝谏的目的。
OPENINGS024Highlights
特别策划
择业难 孝方贤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
现代社会,很多人从小就离开家乡,去外
地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国外读书、工作,一
年到头也难得回来一次。年少的时候,
家是游子的港湾,总觉得自己创出一番
事业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可随着岁
月流逝,父母越来越需要照顾,这个时
候如何在兼顾事业的同时,照顾好双亲就成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
刚刚进入济南一家省级媒体工作
的张晓楠是家里的独生女,今年已经28
岁。年近六旬的父母身体都不好,父母
为供她读书,已经把家里的所有积蓄都
拿了出来,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
上。小张也想尽快毕业回到家乡,回到父
母的身边,尽女儿的孝道。但是面对进
入事业单位的机会,她又非常为难,一时难以抉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
像小张这样的“游子”远离家乡亲人,到
外地学习、工作甚至安家。只是,面对在
远方逐渐老去的父母,这些多为独生子
女的年轻人该如何尽孝,成了一道必须
迈过的坎儿。有调查显示:如今93%的人
确认身边朋友同事中存在与父母“两地
分居”的年轻人,其中70%的人表示这样现代版之“忠 难全”
撰文/马随着岁月流逝,父母越来越需要照顾。如何在兼顾事业的同时,照顾好双亲成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图/CFPWith the elapse of time, parents need more care. It has become a dilemma for young people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keeping up their personal career and supporting their parents well.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传统中老人的赡养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子
孙后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多数为独生子女的
80后一代似乎越来越难承担这一责任。OPENINGS025孝行天下 Filial Piety in China
《论语》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9-05-03
摘 要:孝道思想是孔⼦的思想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孔⼦所倡导的孝道,强调⼦⼥对⽗母的真诚的热爱、尊敬之情,强调
⼦⼥对⽗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的推⼰及⼈。在现代社会⾥倡导与弘扬孝道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和时代价值。通过研究《论语》来理解孔⼦的孝道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精神⽂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孔⼦;孝道;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76-02
⼀、《论语》中孔⼦关于孝道的思想
《论语》⼀书中孝字共出现19次[1],谈到“亲”但与“孝”密切相关的有5处,虽没出现“孝”或没出现“亲”,但与“孝”有关的有8处,
其中有两处为曾⼦引孔⼦语。这些内容体现了孔⼦对于孝道的观点。
(⼀)对待⽗母要态度恭敬
孔⼦思想中的孝道,不仅是对⽗母要“养”,还要有“敬”即恭敬的态度。对⼦⼥来说,尽到对⽗母赡养的义务是孝道的最基本的
内容。但在孔⼦看来,仅仅供养⽗母吃喝、为⽗母办事是远远不够的。即所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于⽝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孔⼦举此例意在说明,养⽽⽆敬爱之⼼,跟养⽝马⼀样,就不是真孝。因为它缺乏孝道最为实质的内容――“敬”。只有既“养”且“敬”,才能显⽰出⼈和动物的区别[2]。《⾥仁》篇中有“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
怨。”⽣活中,⼦⼥和⽗母必定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如何向⽗母提出⾃⼰的意见,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孔⼦认为,⽗
母不听从⼦⼥的意见,⼦⼥要做到不怨恨。这⼀点需要⼦⼥发⾃内⼼的恭敬。
(⼆)对待⽗母要关⼼其精神
孔⼦还要求⼦⼥要关⼼⽗母的精神。《为政篇》第⼋章:⼦夏问孝。⼦⽈:“⾊难。有事,弟⼦服其劳;有酒⾷,先⽣馔,曾
是以为孝乎?”孔⼦以反问的形式回答了⼦夏的提问。虽然没有具体说如何做,但是明确表达了仅仅供养酒⾷是不够的含义。
《⾥仁篇》第⼗九章有相关内容,即⽗母在,不远游,游必有⽅。这段⽂字说明要常伴⽗母左右,即不要让⽗母担⼼。这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