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doc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6
龙源期刊网
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夏红莉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08期
摘要:宿州传统孝文化主要源于闵子骞的孝道思想,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善事父母,既养且敬;宽恕仁慈,崇尚仁义;尊师守礼,正直清廉;移孝为忠,忠孝两通,等等。宿州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有助于构建新型社会道德体系,增强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有助于以和谐稳定的家庭为基础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助于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友善相处,为当代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社会氛围;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养老难题;有助于培育公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要加强孝文化载体建设,加强对宿州传统孝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加大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并积极探索“孝文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宿州传统孝文化助推当代宿州社会治理。
关键词:宿州传统孝文化;内涵;当代社会治理;价值
孝文化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千百年来,“孝”是约束和衡量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因而它也不折不扣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成为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宿州地处安徽省北部的苏鲁豫皖交界,是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关“孝圣”闵子骞“单衣顺母”和“鞭打芦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那时起闵子骞的孝行故事就在宿州代代流传,感化着一代代宿州人;而闵子墓和闵子祠则是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实物积淀,是宿州孝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代,在社会治理面临困境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对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宿州传统孝文化主要源于闵子骞的孝道思想。闵子骞是鲁国人,在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中排名第三。在孔子去世以后,闵子骞从鲁国迁居到今宿州市埇桥区境内的闵贤村。在长期的宿州生活中,闵子骞大力传播儒家孝道思想。经过宿州人一代代地传承,闵子骞的孝道思想在宿州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具有宿州地方特色的孝文化。概况起来,宿州传统孝文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涵: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长河中,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民族性,它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它的传承与发展对后代人的生活和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就目前传统文化的发展环境来看,并不是所有人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偏激性。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对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先了解“中国”的内涵。随时时代发展和朝代的变迁,中国一次历史上也具有多个意义,一般多指的是中原地区,后来又把边疆地区包括在内。发展到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特有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某个民族或者是某个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是对偌大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文化因素形成的统一体,主要是一些过去的有活力的东西。而对于文化的理解往往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可以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表现出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具有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显著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和发展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持久性和价值。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文化事业也在不断繁荣,但是仍要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我们仍旧要以传统文化作为一面镜子,反思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其在当代的时代价值。以下也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第一,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增加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当代社会发展到今天,传统文化仍然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思想源泉。传统文化及时各民族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子孙的责任认同感,对维护民族权益具有重要作用。中华儿女经过漫长的历史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着,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催人奋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
龙源期刊网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刘萍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4期
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长河中,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民族性,它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它的传承与发展对后代人的生活和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就目前传统文化的发展环境来看,并不是所有人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偏激性。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对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先了解“中国”的内涵。随时时代发展和朝代的变迁,中国一次历史上也具有多个意义,一般多指的是中原地区,后来又把边疆地区包括在内。发展到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特有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某个民族或者是某个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是对偌大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文化因素形成的统一体,主要是一些过去的有活力的东西。而对于文化的理解往往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可以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表现出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具有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显著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和发展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持久性和价值。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文化事业也在不断繁荣,但是仍要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我们仍旧要以传统文化作为一面镜子,反思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其在当代的时代价值。以下也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第一,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增加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当代社会发展到今天,传统文化仍然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思想源泉。传统文化及时各民族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子孙的责任认同感,对维护民族权益具有重要作用。中华儿女经过漫长的历史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着,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催人奋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 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嬗变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田霞
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5期
【摘要】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嬗变过程来看,它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消极的作用,但就其合理内核而言,仍对当今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孝;孝文化;历史嬗变;当代价值
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标尺。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孝逐渐从一种单一的家庭道德观念范畴扩大为一种多元文化体系,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已经具备了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成为一种亲子间伦理价值观念与范畴,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等诸多文化意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和首要精神。
一、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嬗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国孝伦理的产生有一个萌发、形成、成熟、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从最初的朴素孝意识到较明晰的孝观念,再到处理代际关系的孝伦理规范,它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
1.孝观念的产生和形成。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在原始氏族社会里,氏族成员以血缘为基础,基于自然血亲的生命感恩情愫和种属生存的需要,形成了朴素的孝意识和简单的孝行为。至殷商时期,随着孝字的出现,标志着孝的伦理道德观念初步形成。而私有制和家庭的产生则促使早期的朴素孝意识逐渐地转变为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关系。到了西周,随着宗法制度的确立,把孝纳入到宗法的范围之中,由此,孝的对象由在世的长辈及去世的父祖追溯到更为久远的祖先;孝也由单纯的亲子伦理、家庭伦理扩大到宗族伦理。
龙源期刊网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作者:闫陶琳 张静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1期
摘 要:当今之乱象,社会已形成共识,其主要原因在于近200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疏忽和破坏。都大声疾呼要恢复传统教育和圣贤教育,能有这样的共识是中国之幸、民族之幸,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当前最紧迫的应从何处入手?应从中国文化的根入手,但是根又是什么呢?古大德早就告诉我们了,中国文化的根是孝。《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①当前,学习和落实中国的传统孝道思想对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孝道;伦理道德;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48-02
一、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孝道影响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生活到政治生活,无一不体现了孝文化的影响。
(一)孝文化对古代家庭生活的影响
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②《礼记·祭统》有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养)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者,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孔子认为,孝悌作为道德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到善始,百善孝为先。儒家的家庭孝道主要有有生养、死葬、时祭。儒家将祭祀作为祖先生命得以延续的象征,并强调养观其顺、丧观其哀、祭观其敬的孝道形态。《孝经·开宗明义》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论语·为政》中说:“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里仁》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由此可见孝敬父母首先从修身开始,时时刻刻不让父母担心自己。总之,传统的孝文化强化了家庭宗亲观念,在维护家庭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
孝道伦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人际关系上,曾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进入近代以后,由于社会变迁、制度的转换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西文化交融日益强化,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孝观念日趋淡薄。因此,采用辩证的方法,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探本溯源,剔除其糟粕,吸收其对当代社会有借鉴作用的精华,并与时俱进地进行吸收改造,不仅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一 孝文化的形成和历史嬗变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由此可见,孝字的最初含义应该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产生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产生于商代,也有人认为形成于西周时期。康学伟博士认为,孝观念应当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后期。但是“这时的孝观念只是一种敬亲爱亲的感情,并未超出自然之性,尚不具有阶级性”。
西周灭商后,周公摄政,制礼作乐,建立宗法制度,孝意识被纳入宗法制度之中。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孝道随着宗法制度的破坏而出现动摇,个体家庭经济进一步发展,养亲问题逐渐突出。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对传统孝文化进行新的改造。孔子提出,孝亲不仅要做到养亲,更重要的是敬亲和爱亲。经过儒家的改造,孝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道思想首先伦理化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是《孝经》,《孝经》对孔、曾、孟等人的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阐述,并对孝道的内容进行了广泛化、政治化。从汉代开始,实行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经过理学家们的宣传改造,走上极端化和绝对化的道路,并最终成为封建统治者欺骗、愚弄人民的工具,成为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复合体。
龙源期刊网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作者:李娟娟
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3期
摘 要: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本文分析了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演变,探讨了先秦诸子对孝的认识,对孝文化的二重性进行了探本溯源。在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可以发挥它应有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孝;传统文化;社会价值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
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2]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孝道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强调子女对于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认为孝顺父母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家庭和谐幸福的基石。
孝道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爱戴父母、侍奉父母、报效父母和孝敬父母。爱戴父母强调子女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和敬爱之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对父母具有尊敬和感激之情,认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无法衡量的。侍奉父母则强调子女应当尽量满足父母的需求,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养老送终,孝顺至亲。报效父母则是指子女在父母老去后,要尽力为父母分忧解劳,孝敬他们,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孝敬父母强调子女要用心去孝顺父母,不仅要物质上供养父母,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以及精神上的慰藉。这些核心内容构成了孝道思想的基本框架。
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孝道思想弘扬了家庭的和谐和幸福。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出现了许多问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争执屡见不鲜。而孝道思想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孝道思想倡导了社会共治。孝道思想认为,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个个体的努力,每个人都应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孝道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侍奉和报效,为了家庭的和谐付出努力,可以引导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共同利益,从而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风尚。孝道思想激励人们追求自我完善和修身养性。孝道思想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通过对父母的孝敬,可以使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个体能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孝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孝顺的意识减弱了。一些孩子更加注重自己的需求和个人发展,对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减少了。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孝道思想的传承。新时代的家庭更加小型化,父母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加,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和矛盾也日益增多。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孝道思想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本文将从孝道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入手,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浅谈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孝道的内涵是什么?孝道,简单说来就是要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在《孝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君子之道,孝也。”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之一,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孝道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孝道思想具有深厚的道德内涵,引导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尊重长辈,维护亲子关系和社会和谐。
孝道思想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孝道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深厚的传统。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对孝道思想的重视。《尚书》就有“敬慎父母”“亲子有应”等诸多关于孝道的描述。孝道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孔子曾说:“孝悌为国之根本。”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在历史长河中,孝道思想一直得到重视,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在当代社会中,孝道思想的价值意蕴又是怎样的呢?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社会,传统的孝道思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孝道思想对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中,孝道思想促使子女尊敬父母、关心长辈,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在社会中,孝道思想引导人们尊重长者、关爱弱势群体,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孝道思想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孝道思想仍然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直,引导人们践行孝道,表现出良好的人格和品行。孝道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孝道思想的弘扬能够激发人们对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促使人们更加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文化长廊
浅议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王欢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部摘 要:我国是一个具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包括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孝道文化,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关键词:中国;传统;孝道;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95-01
“数千年来,传统孝道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晚年生活,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2]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敬亲、侍奉、立身、善终。”一、孝道文化的传统内涵孝,首先表现为一个“敬”字。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孔子认为,只把“孝”看成只是“能养”,只给父母吃穿那是不对的,在奉养的同时,必须要尊敬和爱戴以及爱护,和颜悦色的去和父母相处。其次,孝表现为一个“养”,“孝”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上讲,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真情。再次,孝还表现在“立身”上。《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孝之终也。”成人之后,在社会上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树立了自己的志向,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做了贡献的同时,也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的孝,而且是很有价值的孝。最后 ,孝还表现为一个“祭”字。所谓“养老送终”,除了抚养之外还要送终和祭祀。中国人对生命非常重视和敬畏,对于已逝对象的孝还表现在如何纪念死者。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由此形成所谓的丧葬文化,丧葬习俗的复杂体现了对已逝者的尊重和孝心,也同时也体现了浓重的孝道文化。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中十分强调家庭伦理关系的“孝道”,是几千年来为社会普遍宣扬、普遍奉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作用上看,孝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道德的内在约束相统一,为“修齐治平”的目的服务。二、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当前,我国社会步入新时代,“孝道”文化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总结下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孝道”文化仍在维护家庭的和谐发挥巨大作用 。提倡孝道,并扩充其内涵,提升境界:一是从“善事父母”到“以孝养亲”。因为父母是自己命之所由系,身之所由出,孝敬父母,既是天伦,也是人伦。二是从“敬亲尊亲”到“亲亲敬长”、“老吾老”到“以及人之老”。要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社会风气,让每一个有老人的家庭都能其乐融融,让亲情和美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第二、“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成果显著。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家庭和睦,“孝”道满满,肯定会给这个社会增添许多和谐和稳定的成分。和谐社会的建成要靠所有中国人的努力,在全社会要弘扬“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爱老、敬老、护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第三、“孝道”文化有利于“德治大国”的铸就。有史以来,中华民族历来以“德”治天下,德治则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精华,而“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孝道,由尊敬父母推广到尊老爱幼,进而推广到爱祖国、爱人民,转化为职业道德中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友爱精神和忠诚观念,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社会道德建设,进而有利于我们“德治大国”的形成,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强国之林。三、新时代,如何传承孝道文化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的流传,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年轮不断赋与它的新的内涵。同时,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辩证的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做到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孝道”文化,一要深探“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辩证地分析传统孝文化的时代价值, 让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二是在全社宣扬“孝道”文化,大力营造“孝道”文化的社会氛围。通过媒体或者社会的团体组织,举办百善孝为先的演讲或者读书活动等,发挥孝尊老爱亲的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广大中小学推行传诵国学经典,让孝心、践孝行、尽孝道的观念在广大青少年中早早的树立起来。三要提供孝文化的制度以及物质保障。大力完善养老方面 的法律法规,完善和改善家庭和社会养老的结构,让养老的方式以及制度能为老人所接受也能为儿女所放心。“孝道”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的精神动力,让我们重视孝道,发扬孝道,继承孝道,“孝道”文化,永远在路上。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并追求家庭和谐与亲情的延续。在中国传统孝道中,养老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之一,因此它对我国现代养老制度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这种尊重和照顾对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至关重要。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面临着社交孤立和孤独的问题。然而,传统孝道提醒子女们应该尊重老年人的存在,并为他们提供关爱和陪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孝道对于现代养老制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
其次,中国传统孝道鼓励子女为父母提供物质支持和照顾。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和照顾。然而,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养老金不足、医疗保障不完善等问题,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中国传统孝道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关心父母的物质生活,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无论是通过经济补贴还是共同抚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精神都为现代养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框架。
再次,中国传统孝道强调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延续。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面临着被社会边缘化和孤独的问题。然而,中国传统孝道提醒人们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延续对于老年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孝道对于现代养老制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 最后,中国传统孝道的意义在于倡导尊老爱幼的社会价值观。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尊重老年人并重视子女照顾。通过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可以在社会上建立起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让社会更加关注养老问题,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孝道对于我国现代养老制度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提醒人们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促进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延续,并倡导尊老爱幼的社会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在现代养老制度中注重传统孝道的倡导和实践,为我国的养老事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入芟 坛 浅谈传统孝道的社会价值及现实意义 崔承刚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丹东118009)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重视孝道,将其看作“百行之先”。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十分重要 的伦理规范.在所有的传统道德和理论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孝道含义中的积极因素有助 于理解孝道的社会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孝道;积极因素;社会价值;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46(2011)05—0043—02 清代学者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说:“孝居百行之 先”。此语道出“孝”作为传统人伦文化基石的突出地位。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之所以十分重视孝道,主要是出于加 强其政治统治的需要,规劝老百姓在家庭事务中要向父 母长辈尽孝道,在国家事务中向君主尽忠诚,由“孝”以劝 “忠”,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孝经・开宗明义章第 一》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但是,几 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孝 道。是不以当初帝王统治者的意志转移的,孝道中的积极 因素在家庭伦理、社会和谐。甚至民族兴衰中发挥过积极 作用。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曾经 说过:“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 道德,不能没有孝。”所以,传承丰富传统孝道文化的积极 因素,必然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孝道含义中的积极因素 在古代文献中,对“孝”的解释有很多。《尔雅》认为孝 是“善事父母”。汉代贾谊在《新书》中则认为孝就是“子爱 利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 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上述诠释中我们可以 看出,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 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 守的行为规范。传统孝道含义中的积极因素至少包括以 下五个方面: 1.养亲是孝道的天然属性。养亲就是让父母吃饱穿 暖,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最基本义务。这也是以父母爱子 的天性和养育之恩为基础,由子女人性中感恩观念而决 定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 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 类产生了感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 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这也是万物生灵有生以来所 具备的天然属性。 2.敬亲是孝道的人文基础。敬亲就是在人格上要尊 敬父母.子女不仅要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子 蜜 辽辽 丁丁 经经 济济 职管 业理 技干 术部 学学 院院 二 o _—— ●—— 焦 第 五 期 女对父母还要有敬爱之心。孔子对“敬亲”特别重视,他在 《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果光养不敬,与饲养 犬马有何区别呢?在传统孝道中,敬亲是比养亲更高层次 的孝。只有将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孝上升到敬亲境界,才进 入了真正孝的层次。 . 3.谏铮是孝道的理性升华。传统孝道认为,要赡养父 : 母,更要尊敬父母;同时也认为,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 ! 女要委婉劝谏。孔子主张“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 ,、!,、 孟子也曾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 一 也。”(《孟子・告子下》)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过失,违背 道义的行为不怨不谏,甚至盲目顺从,就是不孝。可以看 出,“谏净”思想传递出了传统孝道的辩证观,是“孝敬”与 “谏诤”的辩证统一,是传统孝道的真正道义所在。 4.立身是孝道的终极目标。在《孝经・开宗明义章第 一》中提出,作为儿女要“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 母”。其意思是一个人活在世上,要遵循道德,有所建树, 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立身中包含了立 德、立言、立功三层含义,把子女在品行、言行以及事业上 的成就,作为“尊亲”的终极目标,彰显了传统孝道由“尊 亲”而“兼济天下”的胸怀。 5.及老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及”有“推己及人”的意 思。“及老”是由自己的老人推及到其他老人。《孟子・梁惠 王上》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 的父母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 人。把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其他老人身上,这是一种了不 起的推己及人的至高境界。 二、传统孝道的社会价值 1.“养亲”、“敬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父母生儿育 女,儿女依恋父母,世代相传,这是人世间不变的规律。传 统孝道中所讲的“养亲敬亲”思想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具 有普遍适用性的,所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价值。 2.“谏诤”思想具有追求真理精神。“谏诤”思想主张 作者简介:崔承刚(1966一),男,辽宁丹东人,主任,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第35卷第1期 2014年1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ffeng University(Soc.Sci) V01.35No.1 Jan.2014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闫陶琳。张静
(河北师范大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
摘要:当今之乱象,社会已形成共识,其主要原因在于近200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疏忽和破坏。都大声疾呼要恢复传统教 育和圣贤教育,能有这样的共识是中国乏幸、民族之幸,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当前最紧迫的应从何处入手?应从中 国文化的根入手,但是根又是什么呢?古大德早就告诉我们了,中国文化的根是孝。《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 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①当前,学习和落实中国的传统孝道思想对和谐家庭、和谐 社会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孝道;伦理道德;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48—02
一、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孝道影响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生活到政治生
活,无一不体现了孝文化的影响。 (一)孝文化对古代家庭生活的影响 孔子日:“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
德之正也。”@《礼记・祭统》有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
者,畜(养)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 亲者,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
孝子之行也。”孔子认为,孝悌作为道德的一个方面就是要
做到善始,百善孝为先。儒家的家庭孝道主要有有生养、死 葬、时祭。儒家将祭祀作为祖先生命得以延续的象征,并强
调养观其顺、丧观其哀、祭观其敬的孝道形态。《孝经・开宗
明义》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论语・为政》中说:“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
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探析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孝文化的历史渊源
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儒家思想。《尚书》中记载着周代孝道的重要性,而《论语》中也有关于孝敬父母的论述。孔子尊崇孝顺作为个人的基本道德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孝文化在中国的社会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传承。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儿女们被教育成为尊敬父母、尽心尽力的孝子孝女。这种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关系的基石。
二、孝文化的现代意义
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孝文化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并且不断演化着。以下是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几个重要意义:
1. 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孝文化始终以家庭为基础,它提倡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压力和竞争增加了,而孝文化的价值观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通过传播孝文化的观念和实践,我们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 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孝文化对于个人品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尊敬父母和照顾家人是建立良好品德和塑造个人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一个具备孝文化的社会,也将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公民。
4. 精神风范与社会价值观:孝文化强调了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秉持孝文化的个人将成为社会的榜样,影响他人,促进社会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代意义。尽管时代变迁,但孝文化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关怀和尊重。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家庭和个人层面落实孝道,并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促进社会和谐、个人品德的建设和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浅析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可以批判继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合理精神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等都具有现代价值。
标签:孝文化;合理内核;现代价值。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孝”具有突出的地位,是封建伦理观念的核心--百善孝为先。《孝经》记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礼仪、文化、教育等,都是在”孝”的基础上产生的。传统的孝文化,既包含了许多至今尚有生命力的道德智慧,也包含了不少对当今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糟粕思想。理性的审视传统的孝文化,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表明,他肯定具有积极的、合理的内容,应此才能延续到今天,并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积极、合理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赡养父母、敬爱双亲。《抱朴子·对俗》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出,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人由父母所生,又由父母的照顾而长大,所以儿女长大后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同时赡养父母有绝不意味着仅仅是父母吃饱喝足穿暖,而是在赡养的过程中,贯之以”敬”的精神及不但要孝敬父母,而且要使父母心情舒畅。
子游问孝于孔子,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①在孔子看来,只有养活父母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或孝的深层含义,则是敬爱父母。又如子夏问孝于孔子,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父母,曾是以为孝乎?”②同样在孔子看来,仅仅替父母做点事情,有了美酒菜肴让父母吃,这不难做到,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即由衷的尊敬父母。
第二.父母有错,婉言规劝。子曰:”事父母几谏”③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过错应该婉转的诤谏,而不应盲目顺从。曾子问孝于孔子”子从父之令,可为孝乎?”孔子予以否定,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④在孔子看来,当发现父亲有不义行为时,儿子应该对父亲婉转规劝,这也是孝。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孝道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人十分尊重敬重父母和长辈,将尊敬父母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中云:“孝,顺也。感天地之隆,运万物之宜,康侯、文王之所至也;道也,行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德也,通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孝道被视为成就个人和社会的基石和起点,是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其次,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更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不仅表现为对父母的孝敬,还包括对长辈和亲人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孝道强调家庭的稳固和和睦,以及家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在家庭和谐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稳定。
此外,孝道也对个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在行为上培养了子女的自控力、耐心和恒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善良品质。孝道教导人们要践行道德,注重礼法纲常,并通过尊敬父母和长辈,树立了顺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信念。这种自律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孝道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但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却仍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注。在现代社会中,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敬,更体现为对家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孝道的实践可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综上所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意义。作为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孝道反映了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具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培养个人品质的作用。同时,在当代社会中,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孝道,让它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
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2]
夏商时期,祖宗崇拜的观念行为依然盛兴。《论语泰伯》提
到大禹曾致孝于鬼神,这反映了夏人对祖先鬼神的祭拜状况,是夏人孝道行为的具体表现。殷商也热衷于祖先崇拜和祭祀,其表现就是殷人凡事都要卜问祖先。而在卦辞之中,卜祀之辞又占大部分,这说明在宗法制度已臻完备的殷代社会中,孝道极其重要。此时,孝字应运而生,孝字的出现,是孝道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同时,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像,一个老人弯着腰,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汉字的孝,从字形上看,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青铜器上孝的象形图像以及孝字字形,寓意十分明显,含有敬老养老的意思,这样作为孝引申义的事亲和敬老,在殷商时代形成和出现。
西周时期,孝字使用极为普遍,孝的内涵进一步扩大。这个时期,孝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延伸,明显具有两重意义:第一,对死去的先祖的孝,通常称为死孝。在西周的典籍中、铭文中,死孝含义概括为言孝必及神(《国语周语下》),它往往用追孝、享孝来表述。追孝、享孝的行为总是和祖宗崇拜的宗教信仰、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对在世父母的孝,通常称为生孝。《尚书尧典》所说的克谐以孝,《尔雅释训》所解释的善父母为孝,就是这种孝道。生孝主要指对在世父母的奉养、尊敬、服从等。
春秋时期,鬼神观念、天命观念开始不断受到人们的怀疑,因而,崇拜的观念行为,已不再是孝道的主要意义,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生孝。于是,充满着世俗生活的人情味、体现着父母和子女的义务关系的父慈子孝的格言开始流行。如: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历谓六顺也。(《左传隐公三年》)父慈子孝,礼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都是体现着父子之间的伦理感情和道德义务。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创
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根本就是孝道。
二、先秦诸子之孝
百家争鸣,带给了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周代以来所盛行的孝道也引起了思想家们的思考和讨论。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是在周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对西周的传统的思想和制度极为拥护,因而对周初以来所大力提倡的孝道当然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而且对西周传统孝道有重大发展。孔子重视孝的现实人伦道德意义,重实孝作为家庭道德的伦理内涵。围绕善事父母这一基本的家庭父子关系中的子道,孔子提出许多平实的孝的理论和规范。如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敬,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正因为此,所以孔子要求人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作为孝道伦理的开山鼻祖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提出了丰富的重要观念和规范,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换,并从孝道找到了其合理的人性根基和哲学论证,把孝纳入其仁的最高理想目标之中,从而使孝成为其仁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和起点。[3]
孟子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完善了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天赋的,无有不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正因为人性是善的,天生就有亲亲之情,所以孝当然是天赋的,这也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性善论为孝悌提供了先验的基础,孝悌之说与性善论结合不但使
孝悌在理论上有了根据,思想的效果也大为扩充了。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在否定礼乐教化的基础上,商鞅力主实行严刑峻法。韩非则由其极端性恶论出发,蔑视人间孝慈道德的存在,把家庭中父子、夫妻的关系也说成是纯粹的利害关系,孝道被完全否定,孝子爱亲,百数一也。(《韩非子难二》)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韩非子忠孝》)他把孝悌之道看作是天下乱的原因。
三、孝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价值
不论时代如何改变和进步,作为根源于人类血缘关系的孝,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尽管它的具体内容、实现形式以及侧重点,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作为道德准则却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1)孝的培养和实践是提高当代人素质的起点。在古代中国,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是有其道理的。孝确实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起点,一切道德和善根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子女生下来后,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并生发出子女对父母以及通过他们对人类的爱。爱与奉献是道德的本质。而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和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孝也是一切教化之本与起点,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途径。[4]今天,我国正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似乎更加注重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太重视家庭私德,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为一切道德之根本,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以此为鉴,在对公民尤其是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早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从而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最基本的
道德支撑。
(2)孝文化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潜在根系都是以血统为脉络,大宗小支分流下去的,各宗各支各派各群人之间贯通人性人情的潜动力是孝意识;一个民族的今人和古人、领袖和民众、此处人与彼处人、本土人与侨外人之间,贯穿通达思想文化的潜动力仍是孝意识,这种孝意识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这种孝意识的现实运用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希望祖国强大繁荣、渴望祖国统一完整。古来中国人视报效祖国如同追孝先祖,是人世最大的孝义、最隆重的德行,也具有最崇高的价值。人们常言天下华人皆同胞、血缘亲情深似海。与孝密切相关的忠在现代社会里也具有了新的内涵,过去讲忠,是忠君,现在讲忠,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这些,无疑都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3)孝文化是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当代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水平还不移够发达,家庭还是生产或消费单位的情况下,子女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是不可回避的义务,即使将来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养老的问题可以由社会来解决,但孝亲、敬老依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是困挠人类社会发展的羁绊,而子女之孝,亲友之情,天伦之乐,是任何时候,任何法律或行政行为所不代替的。这与西方社会人情冷似冰,亲情淡如水相比,中国人其何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令世界称羡不已。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忠国爱民,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我们使之发扬光大,建立起更高、更博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责任多么的神圣。
当然,我们今天谈孝文化要以现代的眼光去衡量它的价值,
在肯定孝道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如:历史上,统治阶级将事君纳入孝的规范,宣扬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使孝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基础和基本道德力量,具有一定的愚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