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 格式:docx
- 大小:31.80 KB
- 文档页数:12
试论应用信息共享空间对图书馆规划建设的意义摘要: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是当前图书馆界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构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是未来图书馆与技术相结合的最佳服务模式。
因此,本文将信息共享空间各项要素贯穿于图书馆整体建设中,融信息共享空间与图书馆传统布局为一体,有效整合各项资源,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使图书馆成为集资源共享、学术交流、信息素质教育及文化休闲为一体的信息、文化服务中心,同时希望能为解决我国目前信息共享空间规划建设提供程序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1.概述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
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资源库,配置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等的共同支持下,把图书馆融入教学与科研的整个过程,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引进我国以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热情持续高涨,已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力军,以盛兴军、成俊颖、任树怀等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且核心期刊已基本形成,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在先期对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已逐步形成了我国的信息共享空间理论,“信息共享空间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还成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学者任树怀、盛兴军在对信息共享空间产生的原因、内容特性、服务模式以及发展方向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和“因需而变”的三层动态模型。
这种模型由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个层次构成。
这种动态的三层模型的划分相当科学,它将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广域或局域范围内的知识共享空间和服务环境,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用户信息开放获取和知识共享的愿望。
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思考摘要:本文从ic的概念、开展ic的现实意义以及ic的建设思路和建设过程中实施过程中的思考等方面入手,为研究高校图书馆ic 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图书馆 ic 信息共享空间1. 什么是高校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的英文名称为: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
目前在图书情报学界来说,ic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专家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尽管许多学者或专家对ic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公认的基本观点是:是将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物理空间这三要素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学习和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的信息共享环境。
高校图书馆ic则是以内容最为丰富的知识库为依托,支持校园内各个学科教学和研究,将校园内的各类用户团结在一起,实现整个学校甚至国内外公共、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人们对ic的不断认识,也被称为知识共享中心(knowledge commons)、共同学习空间(learning commons),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又提出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全球信息共享(global information commons)空间这一概念。
2. 高校图书馆开展ic的意义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
借助于网络技术的电子资源的出现,国内各类图书馆(无论是公共馆或高校馆)的馆藏借阅量减少,馆藏利用率下降。
然而,进馆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
这是由于ic的出现。
2.1 ic的实施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在以前大家来图书馆主要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需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2.2 ic可以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在信息社会,读者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但又是最重要的信息能力。
具备这些信息能力的读者,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就会觉得轻松而且得心应手。
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与需求分析一、项目背景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 简称IC) 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
最早的IC 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
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IC 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应用和实施。
国内学者孙瑾在总结国外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基础上, 从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功能出发, 指出: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的、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原创作品、交流学术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
可见, IC 既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 也是一种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 更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
在我国, 随着211工程的实施,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倍受重视,馆舍建设空前高涨, 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服务创新方面仍然缺乏类似于IC 这种功能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融入IC 理念, 将资源、技术、空间与设施及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着手建设一个更适宜学生研究、交流、探讨, 获取资源与服务更加自由便捷的空间,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现状分析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不适应用户需求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较之从前发生了很大转变, 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用户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馆舍空间分割布局, 功能单一, 不适应用户多样化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长期以来, 图书馆藏、借、阅、咨四个部分彼此分隔,各成一体, 这种“以馆藏为中心”馆舍分割的空间格局,虽然为用户营造的是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 但是功能单一, 忽视了用户的需求, 不适应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需要。
现代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更希望能够在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中与朋友、同学、教授等一起交流心得和体会, 同时可以阅读、上网、喝咖啡、写论文,这种一起学习和彼此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们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多的知识。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摘要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国外大学图书馆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期,为适应用户的研究和学习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和新的服务模式。
在国外大学和研究图书馆中,IC 被认为是维护用户公平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方式,发展十分迅速。
本文首先简单论述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目标及特征;接着分析高效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认真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高效图书馆;策略ABSTRACTInformation Commons is an infrastructure and new service models,to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the user's research ,and built up In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libraries by foreig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late '90s.IC is considered to be fair and effective maintenance of user access to information the way, growing very rapidly. This article first brief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commons, objectives and features; then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space efficient library construction problems; Finally,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se issu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Information Commons;Academic Library;Tactics Research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引言 (1)2.信息共享空间概述 (1)2.1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1)2.2信息共享空间的目标 (1)2.3信息共享空间的特点 (2)3 制约高校图书馆IC构建的因素分析 (3)3.1 理念因素 (3)3.2管理问题 (4)3.3资金因素 (4)3.4人才因素 (4)4.发展高效图书馆IC构建的策略 (5)4.1转变图书馆服务理念,全面提高馆员素质 (5)4.2重视图书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网络化应用素质 (5)4.3提高重视,加大投资力度 (6)4.4建立保障机制 (6)结束语 (6)参考文献 (8)1引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获取、组织和传递方式的巨大变化, 计算机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 用户的信息素养普遍有所提高, 用户的信息行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与之相比, 图书馆信息服务却显得滞后, 诸如部门分散、责任不明、协作与交流不够等。
为此, 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及时做出调整, 采取新的服务传递模式信息共享空间( Information commons, IC) ,即通过重新配置图书馆的物理空间, 整合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和服务, 提供技术和研究帮助的服务方式, 以满足用户新的需求。
这是为适应用户的研究和学习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和新的服务模式。
2.信息共享空间概述2.1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信息共享空间虽然有了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图书馆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是IC 理论与实践的倡导者Donald Beagle 对IC 的描述:“为整合数字环境而设计的专门组织空间与服务传递模式”。
他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背景,通过对图书馆技术,资源和服务的有效整合,为信息供需双方设计的一个协同工作空间,IC 经过特别设计,使用方便的互连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在训练有素的图书馆咨询员,计算机专家,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促进用户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用户科研和学习提供零距离的,一站式的信息服务。
2.2信息共享空间的目标信息共享空间是在实现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的背景下,围绕着信息化环境而设计的新型服务设施与组织空间。
其目标是把图书馆融入高校的教学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提供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电脑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形式),布局配置合理、以人为本、环境优雅的物理空间,在训练有素的参考咨询馆员和指导教师的支持下,在计算机专家和多媒体技术人员的协助下,促进读者的学习、交流、合作与研究。
IC 保证所有用户(包括新生、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的需要,IC 应该成为整个学校的智性中心。
IC 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软硬件的配合实现最大程度的知识转移。
2.3信息共享空间的特点IC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相比,用户在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存储和转化信息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IC中,用户可以获得一站式集成服务,可以享受来自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媒体工作者等在一个平台上的联合咨询服务,可以使用最新的软件、硬件、多媒体等资源进行相互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提高用户自身的检索、测评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其主要特点是:1.协同性协同性是IC的一个重要特征。
IC是图书馆中研究、教学、学习、消遣和信息服务的统一体。
它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方便获取、交流、利用、共享信息的空间, 这在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中是没有的。
国外的实践表明, 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非常渴望图书馆能够为他们提供无部门界限的、能够协作和自由交换信息的共享平台, 以便通过直接交流方式获取原始信息, 通过间接交流方式得到各类媒体信息。
这些需求在)+ 中都可以实现。
在IC中, 用户之间可以展开讨论和交互, 可以充分地享用信息空间中配制的各种信息设备,同时还能够得到馆员和技术专家全方位的协同式帮助。
因此,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咨询和技术馆员之间组成的松散结构的团队的协同工作是IC的特色之一, 同时也是IC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2.通用性信息共享空间目标是满足所有用户的信息需求,传统参考咨询服务主要是针对用户需求提供服务的,并由于设备,服务人员数量,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用户很难从图书馆中获得自己所需的全部信息资源,而专为用户动态需求设计的信息共享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内容角度看,信息共享空间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从操作界面上看,信息共享空间采用了信息共享空间和信息服务统一体的设计理念,采用简单而通用的图形用户界面,即使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
整合图书馆内外相关的知识库、电子资源,安装信息检索工具软件以及提供相关帮助学习和使用信息工具。
既满足了不用用户的需求,又为用户提供了通用的交流平台。
3.公共性也是IC 所以能够在许多大学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尽管不少学生都自备有电脑,但他们依然喜欢到一个集中有各种资源的信息共享空间,在那里他们可以共同学习、研究和交流,并能够得到图书馆员和技术人员的帮助。
当然,信息共享空间开放的时间相对较长,并允许学生们自带饮料和快餐,这正是大学生期待的一种宽松氛围。
4.动态性IC的构建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各高校图书馆应该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对这些变化作出及时反应,通过不断适时地调整人员、设备和空间格局等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5.方便及时IC向用户提供了个别式和集中式学习或研究的物理空间,进一步加强了图书馆作为学习和交流空间的功能。
在这里,用户可以直接获得来自图书馆员和专家学者的咨询服务,用户的需求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满足。
尽管具有以上这些优点,但是IC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理念问题、管理问题、资金问题、人才问题等。
关于这一点,下文将会加以详细论述。
3 制约高校图书馆IC构建的因素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IC之所以没有形成规模,有内在的主观因素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
我们只有客观地进行分析,找出差距与不足,才能构建独具特色的IC,丰富IC的理论和实践。
3.1 理念因素在国外深受读者喜爱的IC在本世纪初才被我国情报界所关注,相关学者发表的论文大多停留在引进介绍和实例调研上,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研究探讨氛围。
IC一站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没有得到广大图书馆员的深刻理解,没引起图书馆领导的重视,更得不到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图书馆人改变观念是IC 构建的前提,是推动IC在我国高校全面发展的动力。
3.2管理问题国外对图书馆IC的构建一直给予很高的重视,对硬件设备的配置、人员的组织和培训、物理空间的建设、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都有一套的严格的管理制度。
但是就我国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管理而言,管理机制还不太健全,工作职责和分工都不是很明确,各部门和各环节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作,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服务质量下降。
健全的管理机制需要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加以支撑。
管理机构要设置相应的部门,如服务部门、保障部门等;各部门要分工明确,并且能有效地沟通和合作。
3.3资金因素信息共享区是建立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基础上,所要购置的计算机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软件、硬件配置也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多媒体实验室,会议研讨室,甚至小组学习室对计算机、打印机、扫描器的配置要求更高,还要求有投影仪,或是大型等离子屏幕,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另外,如果新建IC大厦,这座建筑的规划设计,网络布线更要花更多的精力与费用。
高校图书馆应购置不同型号和品牌的计算机,一部分供公共学习空间、个人学习室使用,一部分品牌机供多媒体实验室,会议研讨室使用,还有一定数量的笔记本供小组学习室使用。
还需购置一定数量的扫描仪打印机(彩喷与黑白)等多媒体相关配置。
甚至更加全面的购置便携式摄像机、数码相机、外置移动硬盘等设备供用户租用。
还要考虑初装费用、维护费用、专业服务人员的费用等。
3.4人才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式还不能满足构建IC的需要,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在人才引进方面,每个馆都有相当一部分的馆员是引进人才的家属。
这部分人学历低,专业知识匮乏,很难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服务。
此外,虽然现在引进的新馆员都具备研究生学历,但大多知识背景单一,他们或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而缺少专业学科背景,或有专业学科背景而缺少图书馆专业知识,这就造成其服务能力的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