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第23卷第3期2009年6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ege Vo l .23,No .3June,2009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研究朱鹏威(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本文在分析信息共享空间概念、特点和建设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模型,并详细论述了模型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用。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模型中图分类号:G 25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118(2008)0120096204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朱鹏威(———),男,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硕士,研究方向图书馆参考咨询。
1 引言20世纪9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和学习交流模式的信息共享空间(I nf or m ati on Comm ons,简称I C )诞生了,它为图书馆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势必对未来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关注始于本世纪初,相对国外对I C 的研究,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成功的例子不多,但是发展迅速,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将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介绍给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引起了国内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
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结合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特点和建设原则,尝试提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理论模型。
2 信息共享空间概念和特点2.1 信息共享空间概念。
尽管信息共享空间已经诞生十多年了,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是国内外图书情报界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概念。
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I C 进行解释,虽然表述方法不同,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综合各种理论观点,笔者认为:狭义的I C 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动态服务模式,在图书馆提供信息查找的“统一界面”中,I C 提供学科知识的导航、文献之间的关联、多数据库的整合检索和获取目标信息的一站式服务。
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功能布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优化方案。
一、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发展历程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图书馆阶段,其特点是注重纸质图书的收藏和借阅,空间功能布局较为简单,主要分为借阅区、阅览区、书库等。
第二阶段是现代图书馆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开始注重电子资源的收藏和利用,空间功能布局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借阅区、阅览区外,还增加了电子资源阅览区、多媒体区等。
第三阶段是智慧图书馆阶段,这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其特点是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空间功能布局也更加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借阅区、阅览区外,还增加了智能导览区、自助服务区、多功能学习区等。
二、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现状目前,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布局过于传统,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导致资源浪费和服务效率低下。
一些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布局过于复杂,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使得读者难以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源。
一些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布局缺乏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无法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未来趋势未来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同时也会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
图书馆将更加注重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将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通过合理规划空间功能布局,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图书馆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服务的应用,通过智能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优化方案为了优化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学校的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空间功能布局规划方案。
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摘要:随着信息化背景在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逐渐深入,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主的新型建设模式也逐渐影响着当前社会中的更多领域。
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必将是图书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新形态,而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创新及服务方式,也必将成为图书馆在未来创新发展以及智能发展中的重要理念与实践结合方向。
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必要条件,分析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以此促进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未来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改进措施从社会公共属性来看,图书馆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载体,同时也是当今社会中为大众提供多样化文化公共服务的实质性载体。
以往的图书馆管理创新方向,通常都是更倾向于体系、制度等方面的内部优化与完善。
但是却很少在系统、服务等方面的管理进行优化或转变。
因此,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下,则应当重视到图书馆系统以及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创新,这样不仅能够真正实现“管理创新”这一具体概念,同时对于图书馆转型升级的新格局形成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性意义与价值。
一、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必要条件随着信息化背景的逐渐深入,我国传统图书馆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也应紧随其时代潮流,并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馆藏优势,借助当前的互联网、信息化先进技术,实现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创新转型,由原基础中的传统管理模式逐渐转向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
由此可见,打造图书馆创新管理模式也必将是传统图书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及服务理念开拓创新的重要转型途径。
结合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领域方面的研究经验及研究成果可知,当前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中的必要条件,首先则是要与高校图书馆、书刊服务商等第三方之间形成在线合作模式以及协同共享模式;其次则是包含有相应的现代化设备系统性支撑以及互联网技术平台信息化平台技术支撑;最后则是需要在“人”的层面上满足于图书馆馆员服务观念服务方式的智能化以及用户行为的智能化等等。
锋绘2019年第4(下)期142㊀㊀作者简介:亓宣雯(1997-),女,安徽阜阳人,汉族,本科学历,河南理工大学.探究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 以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图书馆设计为例亓宣雯(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摘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发生着变革,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高校传统的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及空间形式已逐渐无法满足师生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精神空间的寄托,其空间营造以及构造方式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共享空间作为一种开放的空间形式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图书馆建筑中.关键词: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共享空间1㊀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图书馆共享空间设计1.1㊀项目概况河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为满足广大师生学习要求,现拟在校园内建设一所集图书库藏㊁阅读㊁电子信息查询及学术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高校图书馆,以共享图书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交往,同时美校园环境.总建筑面积约5500㎡,建筑主体高度不得超过24米,绿化率不低于30%.1.1.1㊀项目背景项目位于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基地原有的旧图书馆由于其传统的规模和布局已远远无法满足师生的要求.现准备在原有的旧馆南侧空地处,加建一座新的图书馆,有效安排外借㊁内阅㊁藏书㊁内务㊁报告等一系列功能要求的同时,创造舒适宜人的阅览空间.1.1.2㊀区位分析本项目位于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内.项目基地位于一号学生公寓楼西部,南面为篮球场.北面为老图书馆,西面为医学院.四周是学校内道路,交通便利.南边方向也有较开阔的视野,校园干道两边的绿化也是基地的风景之一.基地基本为矩形,受光面积大,处于东门入口处,且与老图书馆呼应.1.1.3㊀基地概况项目用地内部西面有一个景观花园,北面是一片自然的树林;仅一路之隔的用地南侧为篮球场等运动场所,这里是师生日常锻炼及进行体育运动的活动场所,是校园活力的重要体现,但也对图书馆内部造成了一定的噪声干扰;学生公寓环绕基地周围,建筑的置入对于原有场所的人群路径会造成干扰,设计时应予以充分考虑.根据笔者对基地的充分调研分析,关于基地概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项目基地位于衔接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的重要位置,在设计时可考虑作为两者之间联系的纽带;(2)项目基地所在的河南理工大学内部建筑多为封闭式板式建筑,缺乏设计性,形式较为单一;(3)项目基地所在校园缺少供学生交流的空间,例如公共草地㊁建筑灰空间㊁活动广场等,在设计时应考虑.1.1.4㊀现状问题分析本项目作为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图书馆扩建,其设计理念应紧密结合师生的行为活动的需求,并解决活动空间不足㊁师生交流不够㊁旧图书馆功能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笔者整理得出现在高校图书馆使用情况如下:(1)高校图书馆时间主要服务对象为高校师生,因此寒暑假时利用率不足,常常实行封闭式管理,而在教学期间,尤其是考试期间,图书馆长长人满为患,自习座位不够用,开馆时间不够长等一系列问题;(2)图书馆主要功能是图书借阅,馆内也设有学术报告厅以及独立的小型研究室等一系列的功能,但由于管理问题,此功能常常不对外开放,利用率不高;(3)图书馆的对外出入口往往较为封闭,由于管理问题,常常只开放一个出入口,使用者使用时也较为不便;(4)阅览空间是图书馆空间的主要功能,但是背书空间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学生的背书场所也常常与交通空间混合,非常不便.1.2㊀图书馆共享空间具体实践措施1.2.1㊀馆外共享空间体系结构生成在项目之初,笔者对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研来指导本方案的场地设计,将图书馆场地内部的开放空间作为在校师生的馆外学习共享空间.在生成过程中,笔者考虑的周边因素分析如下:(1)建筑的置入直接打破了基地南北交通要道的穿行,对师生而言均有不便.因此本设计考虑在底层设置通廊的形式,既能保留原场地的场所记忆,又能实现共享;(2)户外草坡设计在建筑北侧,与旧图书馆形成呼应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可以大声朗读背诵的空间.并且场地东北角可以最大化吸引人流,改善东北面偏远而人气不佳的局面.1.2.2㊀馆内学习共享空间结构生成馆内共享空间结合门厅㊁交通空间㊁休闲娱乐区进行设计,共享空间形式多变,满足多样化的需求.(1)设置了门厅兼展厅空间以及南北贯通与走廊相结合的空间;(2)休息区的穿插设置,保证了视线交流以及便利性;(3)不同形式的阅览空间以及座位排布,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1.3㊀图书馆共享空间设计特点概述1.3.1㊀空间复合性室内阅览空间的设置大多为流动大空间,开架阅览与交流区分隔开来,同时阅览区与阅览区之间设置了小型交流空间,提供给需要小组学习或者需要讨论的使用者.各种空间相融合,构成了空间多样性的大空间.1.3.2㊀界面开放化界面开放化指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均是围墙的大阅览空间,而设计了一些开放式的灰空间,比如草坡底层架空的空间,以及可供穿梭的门厅及展厅空间,可供在校师生及时了解学校讲座㊁展览等即时消息.1.3.3㊀生态绿色化北面室外草坡的设计以及底层架空形成的灰空间,可以看作是室外绿色的延伸,让二三层的读者也可以有打开门就可以接触绿地的体验.2㊀结语共享空间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校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师生们精神空间的寄托,是学生课外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学生们的大学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次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设计尽可能充分的考虑了图书馆内部使用者以及潜在使用者的需求,进而探讨了内部共享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形式.本方案在高校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 ].建筑学报,2001,(2):59G64.[2]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J ].建筑学报,2005,(6):44G45.[3]郑赛日.社会共享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D ].[4]张昊.图书馆共享空间设计研究[D ].2013.。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分析
摘要: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对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的图书馆建设发展情况来看,共享空间的建设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本文在深入分析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共享空间的建设对策,希望能对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实现服务效能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8-00-01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开始走进图书馆,用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图书馆是主要的信息和知识集散中心,源源不断的为人们提供所要学习的知识,所以,图书馆服务效能的高低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共享空间的建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帮助人们更好的阅读和学习相关知识。
一、当前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许多行业领域,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1]。
信息共享空间就是基于科学技术
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共享学习方式,图书馆如果能很好的运用这种形式,将会更好的给读者提供阅览和学习服务,但是,当前图书馆在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正确的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建立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图书馆服务观念相对滞后,没有对信息共享空间给予足够重视
图书馆就是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的地方,其建立的宗旨也是让人们可以更加便利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读者的文化水平和精神境界,所以,一切能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方式方法,图书馆都应该进行认真考虑。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部分图书馆的阅读服务观念滞后,没有理解图书馆的现实作用,对于服务的整体质量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阅读服务的整体质量也难以保证[2]。
很多管理者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思维还一直停留在原有的状态,没有紧跟时代发展形势,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解程度较低,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信息共享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共享空间在图书馆建设的整体进度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欠缺
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过程中,除了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共享空间的作用和意义之外,图书馆缺乏具备一定专业
素质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因为有些图书馆的管理者素质不高,在专业人员的配备方面也存在严重匮乏,信息共享空间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建立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而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将无法实现预期目的。
除此之外,缺乏学习和专业培训也是当前图书馆在建立信息共享空间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有的图书馆即使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间,但是建设的质量并不高,后期在维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解决不了,最后只能半途而废,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
3.信息共享空间管理水平无法适应读者需要
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立以后,一些图书馆就认为万事大吉,不再进行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因此,信息共享空间管理模式滞后也是困扰图书馆阅读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问
题[3]。
在这种情况下,单一落后的信息共享空间管理方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和读者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导致信息共享空间的形式化,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
二、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有效建设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共享空间,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为信息共享空间建
设奠定良好基础
在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建设的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升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质量的关键。
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可以在人才引进方面多下功夫,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利用一些优越的条件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以此来提升专业队伍建设,为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打下一定基础[4]。
另外,图书馆应该加大培训力度,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共享空间的相关培训,让工作人员都意识到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普及信息共享相关知识,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
2.加快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整体进程
在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过程中,整体进程相对滞后也是影响图书馆建设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要想有效提升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程也十分重要[5]。
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应该在充分理解信息共享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对建设进程给予足够关注,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纳入到图书馆重要工作规划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及时更换图书馆的陈旧设备,为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扫清障碍,从而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3.建立科?W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信息共享空间在建设过程中,共享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
节,也就是说,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信息共享,为读者提供阅读上的便利。
因此,图书馆应该适时的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然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这种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充分表现出来,使图书馆在服务提供的过程中能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既方便读者阅读,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向其它具有成功经验的图书馆借鉴先进经验,避免阅读资源的浪费,促进信息共享空间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
结语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是一项十分系统的工作,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
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应该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共享空间,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沛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专业图书馆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5,57(22):5-9.
[2]王素芳,白晋铭,黄晨等.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质量评估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35(2):26-38.
[3]李慧,易程.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探究――以
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155-158.
[4]刘金涛.从信息资源支持到融入学习进程――香港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发展进程考察及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4,34(4):135-140.
[5]肖平,杨晓娜.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使用意愿实证研究*--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6(6):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