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瑰宝1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20
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徐劲松主任中医师艾灸疗法艾灸就是使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相应的穴位。
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
艾灸疗法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药,端午节屋外悬挂鲜艾草利用其芳香温热的性味来辟邪解毒。
生艾叶煎煮内服,可以温暖下焦,治疗妇人经痛带下,宫寒不孕。
焦艾叶或者艾叶炭可以止血。
《本草纲目》:“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爱。
艾灸时候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和母爱的感觉一样。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常用的就是用点燃的艾条炙烤穴位,可以火头冲下,也可以火头冲上,有的在下面与皮肤接触的地方放上姜片。
或者把它挂在插入人体内的针的柄上。
古人一般把艾绒捏成很小的小窝头,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称为一壮。
一般的治疗都需要几十壮或数百壮。
《类经图翼》:“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
”还有用艾绒搓成绳,点燃以后快速烧灼相关穴位,类似于灯火灸,有的留瘢痕,有的不留。
这种传统的艾灸方法对人体的创伤很大,致使很多人望而生畏,艾灸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艾灸时人的感觉犹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
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立即枯朽瓦解。
晋朝的抱朴子葛洪先生的夫人--鲍姑,她和葛洪一起在广东的罗浮山炼丹行医,《鲍姑祠记》记述:“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
而传统艾灸的方法因为用时较长,疗程也比较长,加之施灸的时候需要有人看护,不象扎针以后大夫可以离开,还有有人不喜欢点燃时艾草艾草燃烧时的味道,甚至国外有的诊室有自动灭火系统,艾灸的烟雾会触发警报器,这些原因都限制了艾灸的发展。
传统中医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中医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中医的起源、理论体系、疗法手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医在承载和传递中华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
1. 中医的起源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体系。
在传统的中国思想体系中,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医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即人体的运行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
这种观念的形成得益于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总结,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
2. 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将事物的属性归纳为阴阳两极和五行五相。
这种分类思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事物的系统观察和抽象能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
而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则深入研究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揭示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微妙联系,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 中医的疗法手段中医的疗法手段多样且综合,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其中,草药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疗法之一。
中草药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丰富的草药资源和独特的配伍原则,使中草药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和气功等手段则注重通过物理方式调理人体,保持人体健康。
4. 中医的文化传承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不仅仅是一种医学理论和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中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注重和谐等。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而对中医的研究和传承,也为中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总结:中医作为传统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深厚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中医的起源、理论体系、疗法手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医与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
膏方,药食同源的传承,中医药之瑰宝膏方,这一中医理论的杰出辩证结晶,被誉为世界医学界的文化遗产,其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医学中最古老且最隐秘的调理养生方式之一。
膏方,又称膏剂,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差异和临床表现制定的不同处方。
经过反复煎煮、滤渣,将药液浓缩后添加辅料,制成半流质膏状剂型。
这种剂型具有滋补、美容养颜及改善体质等多重功效。
膏方的选料讲究、技艺非凡,因此有“一勺膏方,十碗汤药”的说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向来有“养生贵族”之称。
最初,只有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才请得起专门的熬膏匠人熬制膏方,平民百姓根本无法接触到这门技艺。
从剂型角度而论,膏滋是一种高浓缩的中药,集中了药物之精华,药力比普通中药剂型强很多倍。
再者,使用简单、方便,不须每天煎药,化水调服。
另外膏方的口味极佳,甘甜悦口,摒弃了中药其他剂型难以下咽的弊端,保存时间久,非常方便服用。
膏滋的选材、提炼、制取的方法极其严苛,均采用纯天然道地药材,以古方为基础结合现代人的体质需求,以数十种药材配伍后,按照传统膏滋手法,经过“八繁之功”熬制。
百斤药汁方才浓缩为1公斤膏滋,药汁浓缩,滴滴精华。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留中药材的有效成分。
药物精华经吸收进入五脏,补气血、调阴阳,扶正祛邪,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等作用。
这些独具的优点,使膏滋成为中药调理的“王中之王”。
释草堂膏滋遵循辨证、论治之原则,组方通补兼施、动静相合、并行不悖,既不一味呆补,也不孟浪攻泄。
常整体调理,不失气宜。
释草堂膏方,严选道地药材,遵古依法炮制。
传统中医文化,服务家庭家庭。
中医瑰宝!百家讲坛《黄帝内经》1-4部视频全集,为您找齐了(74集珍藏
版!)
国医⼤典,千秋万代。
《黄帝内经》,医宗独尊!
俗话说:
病来如⼭倒,病去如抽丝。
每个⼈都渴望拥有⼀个健康的⾝体,却总在⽣活中,⽆顾忌地挥霍⾃⼰的⾝体。
然⽽经历了今年的疫情后,⼤多数⼈才真正开始正视⾃⼰的健康。
与此同时,中医也被⼈们真正看见,中医药⽂化正在⾛向世界!
如果把中医譬喻为⼀棵参天⼤树,那《黄帝内经》就是这棵⼤树的树根。
它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奠定了⼈体⽣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
医之始祖。
础,是中国影响极⼤的⼀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这部奇书,承载着中国古代医学博⼤精深与辉煌,历经两千多年的沉淀,依旧闪耀着璀璨光芒。
与西⽅医学相⽐,这部来⾃东⽅古国医学经典,在对⼈⾝认识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妙之处,从这凝聚着古代显现智慧的传世名著中,我们⼜能学到哪些治病养⽣的好⽅法呢?
答案就在北京中医药⼤学翟双庆教授所讲的《黄帝内经》中!。
中医药瑰宝科普1.人参:补气养血、益精补肾、健脾开胃。
2.丹参:活血化瘀、舒经止痛。
3.雪莲: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4.灵芝:抗疲劳、提高免疫力、保护肝脏。
5.高山参:滋阴养肺、益气补血。
6.黄精:补肾益精、滋阴润燥。
7.天麻:平肝息风、清热降火。
8.熟地黄:益肾填精、补气养血。
9.当归:活血调经、补血养颜。
10.银杏叶:扩张血管、增加微循环。
11.巴戟天:补肾壮阳、益精填髓。
12.白术:健脾祛湿、利水渗湿。
13.阿胶:滋阴补血、润肺止咳。
14.石斛:滋阴润燥、清热解毒。
15.当归川芎:活血调经、舒筋活络。
16.党参:益气养血、补中益气。
17.枸杞子:滋阴补肾、明目养颜。
18.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益胃。
19.五味子:收敛肺气、涩精固肾。
20.黄芪:益气固表、扶正祛邪。
21.白芍:活血调经、养血安神。
22.川楝子: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23.菊花: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24.桂枝:散寒温经、发汗解表。
25.甘草:补中益气、和中调胃。
26.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宽中。
27.龙眼肉:补脾养心、润肺生津。
28.荆芥穗:散风散寒、止咳平喘。
29.知母:清热泻火、润肺止渴。
30.金银花:清热解毒、解表散热。
31.荷叶:清热利水、消肿祛湿。
32.羚羊角:补肝肾、壮阳固精。
33.防风:祛风除湿、解表散热。
34.茶树菇:清热解毒、润肺化痰。
35.麦冬: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36.黄连: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37.苍耳子:清热解毒、利咽止咳。
38.远志:安神益智、补脾宽中。
39.密蒙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40.赤芍:活血调经、养血安神。
41.桑叶:清热解毒、降血压。
42.萎蕤花:清热解毒、镇痛消肿。
43.乌梅:涩肠止泻、益气生津。
44.五灵脂: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45.鸡血藤: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46.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化痰。
47.金樱子:润肺止咳、平喘定惊。
48.芡实:健脾益胃、润肺益气。
49.紫河车:行气消肿、破血消癥。
古中医十大名方古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积淀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经验和疗效卓越的方药。
在这些方药中,有一些被誉为古中医十大名方,它们以其独特的治病效果和广泛应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十大名方及其作用。
1. 陈皮汤陈皮汤是一种以陈皮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方剂,具有理气消食、行气化痰等作用。
它适用于腹胀、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尤其对食积引起的胃脘疼痛有显著疗效。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一个方剂,主要以麻黄为主要药材,具有发汗、解表、解表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发热等症状。
3. 石膏汤石膏汤是由石膏、甘草等药材组成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热性疾病,如高热、口渴、尿少等症状。
4.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中国古代名医李东垣创制的方剂,主要以当归、生姜等药材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产后瘀血等症状。
5. 逍遥散逍遥散是古代名医吴茱萸所创的方剂,以木香、干姜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胸痛、腰痛等症状。
6. 理中丸理中丸是明代名医张景岳所创的方剂,主要以人参、陈皮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健脾益肺、调理胃气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7. 平胃散平胃散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创的方剂,主要以山楂、薄荷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健胃消食、祛满宽中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食积、胃脘胀满等症状。
8. 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方剂,以桂枝、生姜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温阳解表、发汗散寒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9. 白虎汤白虎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方剂,主要以知母、石膏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热毒引发的口渴、尿赤等症状。
10. 牛黄清心丸牛黄清心丸是中国古代名医李东垣创立的方剂,以牛黄、雄黄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镇心安神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珍贵瑰宝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特色。
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指那些在漫长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它们代表了人们过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
这些珍贵瑰宝无论是在美学价值、艺术技巧还是人文精神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1.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纸砚的运用,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从古代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行书,每一种字体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2. 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在画笔的挥洒下展现出美的境界和哲学思考。
每一幅中国画都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
3. 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一种以剪刀和纸张为工具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它以图案的剪切为主要技术手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剪纸作品寓意吉祥,常用于年画、窗花等装饰品,成为中国春节期间的重要文化符号。
二、传统文化的民俗瑰宝1.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代表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2. 传统戏曲表演: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代表,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从京剧、豫剧、越剧到粤剧,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饮食文化等。
中国的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调味的独特,融合了传统的烹饪技巧和烹饪理念,代表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三、传统文化的哲学瑰宝1. 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通过经络、气血、脏腑等概念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一中医药世界的瑰宝关键词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
话的大意仔细
1、中医药是对我国各芪族医药的统称,数千年来,为人类他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中医药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基本理论,出现了很多种治疗手段。
而中药主要是指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
由于在中药家族中,植物制成的药品占大多教,因此在古代中把中药统称为“本草”。
3、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浦现出很多名医,奈秋战国时湖的高鹊,东汉末年的华佗,唐朝的孙思邈,都是历代为百姓去病除灾的名医。
4、明代的李时珍不畏严寒酷暑,不怕山高路远,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历经近三十年,终于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书中记载药物1892种,并附有11096个药方。
这部著作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中医瑰宝苑医中一得清·梁溪七世家医雅亭氏顾尔元拜撰《医中一得》提要夫医之为道,贵手实验。
裘君吉生藏书至数千种,不以大部凑集众说之书为重,恒调单本小册之著作在往出自心得,多有发明之处,如外科王洪绪《全生集》、内症王清任《医林改增》等,立论不多,要皆独具创见,尤以所载方法无不历经试验,遂有不屈不挠之学说垂示于人。
此书系顾仪卿先生所著,为裘君假录于同社曹炳章君。
亦因其所论皆属心得,刊以禆益医林也。
《医中一得》序诗曰: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获之为言,得也,有得于心也。
圣人之于学也,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
学贵乎有得也如是。
医之为道,亦何独不然。
奥稽古圣上自轩歧中及仲景为医中之圣,圣则得之全也。
厥后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辈各执一见,各成一家。
亦各有所得而为之也。
迄今如叶香岩之批刻陶氏《全生集》,徐灵胎又评点《叶氏方案》,孰非有得于心而为之欤?余虽业医半生,碌碌于医道,茫无所得。
每念前人,不胜惶愧,乃无何而仪卿宗台来,手执其所著《医中一得》示余,余受而读之,其中瘅疟一说发前人之所未发,葛升一方制前人之所未制。
至如产后房劳与蓐劳异,既有明辨,又有定方,余以之治人,无不应手,知仪乡先生固有得于心而为之也。
一得之所以名书也,原世之阅是书者,勿以管见视之。
以之行世,参以己见,旁推类及,或者更有所得,并不止一得,何莫非是书之有所稗益而垂之不替耶?是为序。
癸亥仲春月,梁溪七世家医雅亭氏顾尔元拜撰,时年七十有四瘅疟浅说时交夏至以后,连日身体发热,午后更甚,至夜半出汗稍和,明日午后仍复大热,心胸懊侬,舌胎黄腻,脉数而洪,或有上午即大热者,或有大热前手足厥冷而热者,人皆称为瘴疟。
方中无不用表里双解,以伤寒之法治之。
其感邪极轻者,虽不药亦愈。
如稍重者,屡投无效。
藉云:瘴疟本难速愈,必延至月余,元气津液大伤,热仍不解。
一病愈淹,无从措手,殊不知伤暑与伤寒病本不同,治亦各异。
叶氏云:暑为无形之气,先从口鼻而入,法当轻扬解散。
此语深得治此症之法。
切思暑气入鼻,必先犯肺,入口必先犯胃。
然肺胃热邪清之散之,似可易愈,何以治之无效?盖肺与脾为子母清与脾为表里,故肺胃之病最易及脾。
午后更剧者,阳明之见端也。
辰刻亦属阳明,巳属太阴,每日如是者,脾主信也。
胃为腑,脾为脏,其病缠绵不已者,在腑易愈,在脏难愈也。
且暑必夹湿,脾又恶湿,温在脾,不易去也。
治法当以辛谅解散为主,用药宜轻清上升,不宜重浊下降。
经所谓火郁发之是也。
夫脾为坤土,其气本升,既为淫热所蕴,已失健运之机,若早用普降之药遏住热邪,阻其上升之性,势必其邪由表入里,变成下痢而难愈矣。
是以治当纯用辛凉解表,务令将辟经所沾暑湿之邪导其仍从麻胃而出,所贵提邪外越,勿使引邪人里,是为要着。
尤不可杂以里药下药,杂则药便有所牵制,其力不专,难以奏效,更防邪易陷脾耳。
因此症从无专治之法,兹特本诸前贤参以己意,聊拟一方,通病用之,多能获效,奉劝高明,请尝试之。
葛升汤治热势起伏,有汗不解方。
葛根一钱五分升麻八分连翘。
钱杏仁去皮尖,二钱炒牛蒡子三钱六一散三钱广皮一钱蝉衣去足,一钱川通草四分香薷一钱引用芦根一两荷花露一两鲜荷便一尺鲜佛手一钱分量视人强弱加减。
虚弱之体升麻量减,强壮之人升麻酌增。
以上之味平淡无奇,人人皆用。
惟升麻为此方必用之药,与六一散通草能提脾家之暑湿,使之外达肺胃。
葛根、芦根为凉散阳明之专药,杏仁为心果,连翘能清心包络热,香薷、荷梗、荷露清其暑,广皮、佛手开其气。
蝉得秋气最先,乃金风奏而炎暑消之意。
更与牛蒡为解散暑风之佐使也。
若大热前先手足厥冷者,病机已兼少阳,当加柴胡四分。
时交白露而发病者,方中须加赤芍药一钱五分,乃邪气入营故也。
再加薄荷一钱,以往香薷之不逮。
若深秋后脉不甚洪,口不甚渴,当去芦根四钱,小儿则分量酌减。
此方连服三剂或五剂,重者即轻,轻者即愈。
或有变为疟疾,数日而愈者。
若但热无汗,脉洪数而懊烦者,不用此方,用大青龙汤去姜枣加葛根,因暑蕴于中而外为寒所束也。
此方之用神,全在升麻一味。
盖暑必夹湿,若脾中蕴湿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暑湿之邪交阻则外壮热而内懊侬,舌胎黄腻,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诸症见矣。
惟升麻升其清气则浊亦易降,并助葛根诸药涤邪外散,可以效灵。
如无升麻则难奏效。
或云升麻非常用之药,抑恐阴虚之人提动肝阳,故不敢轻投。
不知升麻入肺、脾、胃、大肠四经,非同柴胡之入肝胆可比,可以无虑。
东垣先生亦常用之。
惟胃虚气逆呕吐者,自宜慎用耳。
且此症两候之内,若能早用此方,可无邪闭邪陷之虞,亦无气粗痉厥之险,业医者未可轻视也。
又云:表里双解亦是前人之法,何以此症独不可用?答云:先表后里,古人治病贵有次第。
表未解未可攻里,仲师亦尝言之。
若邪势表轻里重者,偶用双解是专意攻里带疏表也。
表重者断无此法。
况治伤署之症,务令将脾家所蕴之邪导其仍从肺胃而出,若用里药,不外槟榔、枳实、焦查、神曲、厚朴之类,性燥入脾,虽与肺胃之药同用,而药方有所牵制,不能提邪外越。
里药若轻,尚无大患,倘或重投多服,则津液愈亏,元气愈弱。
正虚邪陷,虽有良医,难为方矣。
若杂下药则热邪陷脾,易成滞下,此所以谆谆奉劝世之业医者考之于书,揆之于理,验之于病,深望明哲之士颖悟而信从之。
务将旧日所习之成法为之一变,则病者幸甚。
附录澄江华墅镇俯恬吴君阅此寄来书并答书仪卿先生阁下:两奉教言,浣读大著,发前人之所未发,启后学之所未悟,业已黏之通行,广布仁风于大地矣。
另附跋语于尾,并将臆见质之有导,尚析指教为幸。
立论明畅,皆穷源探本之言,用药轻清,有批郄导窾之妙。
洵为暑门宝筏,治暍良方。
有禆来兹,功德不浅。
江浙卑下之地,交春分以后即有热蒸湿郁之气,足以病人到五六七月尤甚,俗谓之湿温,即暑湿热三气合病也,经谓先夏至为病温,故曰湿温。
后夏至为病暑,故曰伤暑。
若暑湿潜伏三焦募原,乃半表半里之界,至处署后新凉外束,伏热内动而发者,谓之伏暑。
其候最难速愈,大抵转疟则轻,人里则重。
从古无人发明此理,虽洁古以动静分阴阳,东垣以升得温燥为清暑,按之今病,殊为未备。
淮河间刘氏理法清真如天水散、桂苓甘露饮,诚为三焦之妙剂,借引其端而未竟其绪。
喻氏以暑湿热三气汇为一门,言之颇详,而于伏暑一症盖阙如也。
意者自宋元明以来,其证尚少耶,抑当时有是病而以伤寒混治耶。
闻张凤逵有《暑症》一书,购之未得,惟叶香岩前辈以江苏人言江苏病,独辟鸿溕,如曰暑与湿皆地中之气,无形无质,从口鼻吸受,不宜以重药推销。
又曰:仲景伤寒先辨六经,河间温暑必究三焦,以手经为重,忌足六经药。
片言扼要,允为后学津梁。
瑛每见秋后伏暑,最属纠缠,患者极多,必转疟乃愈。
若转滞下,乃邪陷二肠,宜宗喻氏逆流挽舟法,百无一失。
若不先行逆挽,势必愈趋愈下,变为不治者甚多。
又有早用黄连、石膏,致邪陷厥阴,变为痉厥神昏而成坏病者,十中仅救一二。
瑛目击心伤,蕴于中者久矣。
著有《伏邪论用代暑刍言》《痧麻》及《烂喉丹痧指迷》等说,俟脱稿后录呈,削政为荷。
再接瘅疟之说,《内经》与《金匮》所言大略相同,皆阴气先绝,阳气独发,但热不寒耳。
惟《内经》言肺素有热,《金匮》言气藏于心,要不外心营肺卫之旨,细绎之,似冬令金水两亏之人,邪伏手太阴,足少阴,至春三而发。
有寒热往来者,有但热不寒者,有咳嗽者,有咳久失血者,与热病温病两感之病同源异流。
治不得法,或误散或误补,迁延时日,每成损怯,故日令人消铄肌肉。
似与暑病不符。
贵邑明医甚多,以暑病为瘅疟,其得之师承口授乎?抑别有所阐发经义而云热乎?循名核实,不能无疑,尚祈明以教我,曷胜幸甚。
甫恬先生阁下:接诵手书,藉悉起居安善,动定咸宜,以欣以慰。
所呈瘅疟浅说,皆属肤浅之论,或即为患者之一得亦未可知,乃蒙嘉奖过当,实觉汗颜。
惟方中之葛根升麻并未论及,窃有所疑。
然鄙意以为此方之关键全在此二味,盖葛根为凉散阳明之专药,若不以升麻、六一散佐之,尚不足以升举脾胃之暑湿,使之外达。
六一散中滑石亦属阳明之药,必用六分而佐以甘草一分者,欲令滑石导入脾经,方能将脾之暑湿外泄也。
古人制方之义如此,后人以为湿家忌甘草而专用滑石,大失此方之旨矣。
古方中用升麻者甚多,何今之医士都畏而不用耶?即烂喉痧亦须用升麻。
《伤寒论》中有越婢汤,以后诸家不明其义,强为解释,不知婢乃脾字之讹,越婢者,为发越脾气之义,故方中兼用姜枣,亦从脾经导邪之意,犹六一散之用甘草也。
夫脾为坤土,位居中宫,为营血之源,上这则可传肺胃,下陷则易入肝肾。
病机之出入,医家之挽回,须在此参究耳。
所以东垣先生亦着意乎此。
至于瘅疟之名,乃通称,其实即伤暑也。
此亦仍其旧而已。
若无汗而用大青龙汤,亦自有说。
世皆以暑月忌用麻黄者,盖以麻黄性温,非夏令所宜。
又以夏月腠理已开,若再用麻黄,恐有汗多亡阳之虑,不知伤寒中之用大青龙因寒已化火,故有口渴脉洪烦躁之证。
以麻黄、桂校发汗为君,而以石膏之辛凉佐之,取龙腾雨降之意。
此症脉洪数,口渴无汗相同,若不用麻黄、桂枝发汗,石膏清热,则汘无从出,而邪无从解。
湿热蕴伏中宫,津液日伤,元气日耗,变症不可测矣。
故必用斩关夺隘法以救之。
不过伤寒以麻黄、桂枝为君,石膏为臣,此症当以石膏为君,麻黄、桂枝为臣,分量有轻重,贵在临症权衡也。
经云:肺素有热,邪尚在卫。
《金匮》言:气藏于心则入营矣。
若不辨明营卫经络,概从气分发散,尚属隔膜,焉能愈病?所谓治不得法也。
更有此种热邪,尚从上年伏于营中,冬令闭藏,至春而剧,医者当市其或在脾经,或在肝肾,对症用药,方能获效。
若邪伏在脾胃营分,则右关之脉沉分必独洪数,先辈有以葛根、犀角并用,葛根散邪,犀角清热,二味为君,参入地味,最为合法。
至或有咳嗽者,或有咳久失血者,皆属热伏营分之征。
若迁延时日,每成损怯,及令人消烁肌肉,总是阴分为伏热所伤之故。
若不知清热而但知用补,则大谬矣。
清热总须邪有出路,不可一味寒凉,此病乃从前所伏之邪暑,病为暑月新受之气,故病不符,治各不同也。
愚意如此,未识高明以为何如?还当有以教我为幸。
高论中云:伏暑症必转疟乃愈,若转滞下,变为不治者多。
此亦显而易见者。
盖少阳为半表半里六经之枢机。
转疟者,是太阴之邪传变少阳,由阴出阳也,故易愈。
若转为滞下,则太阴而传入厥阴矣,故难治。
可见伏邪亦应分六经,若河间之究三焦,似言受病之始,尚非伏邪之确论也。
败毒方中之用柴胡、羌活,亦是从阴经导出阳经之意。
故曰逆流挽舟,是从趋下之势而挽之使上也。
由此悟入,一隅三反矣。
俯恬吴君又有书来并答书仪卿先生大人阁下:闰月接展,还云详论瘅疟,因夏秋忙甚,未遑握管,致稽裁复,抱疚无如。
正深渴想,十月中又奉手教,诵悉福履,恒绥潭禧晋吉,以欣以慰。
承惠《风雷集》及大著《医中一得》,浣读之下,仰见仁人用心,志在济世。
至产后房劳论,发千古不发之蕴,诚为医中暗室一灯,尤征学识精进,不胜欣佩之至。
惟荷蒙雅爱,垂问谆谆,谓如有别说,或尚有未到处,统祈示悉改正,不致贻误后人,更见虚怀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