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50 KB
- 文档页数:5
一、课程名称中医看诊二、课程目标1. 理解中医看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
3. 能够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断。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认识和兴趣。
三、课程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2. 中医望诊3. 中医闻诊4. 中医问诊5. 中医切诊6. 中医诊断案例分析7. 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四、教学时间共8周,每周2课时,共计16课时。
五、教学安排第1周: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课时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课时2: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第2周:中医望诊- 课时1:望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时2:望神、望色、望舌、望脉等具体内容第3周:中医闻诊- 课时1:闻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时2:闻声、闻味等具体内容第4周:中医问诊- 课时1: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时2:问寒热、问汗、问饮食、问睡眠等具体内容第5周:中医切诊- 课时1:切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时2:切脉、切腹等具体内容第6周:中医诊断案例分析- 课时1:分析典型案例,讲解诊断思路和方法- 课时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提高诊断能力第7周: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课时1:介绍常见病的中医诊断要点- 课时2:讲解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第8周:总结与考核- 课时1:课程总结,回顾重点内容- 课时2:进行期末考核,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医看诊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讲解诊断技巧。
3.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的实际操作。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诊断能力。
5. 角色扮演法:模拟实际看诊场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诊断学》2. 教学视频:中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操作视频3. 案例资料:常见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案例4. 实验室:中医诊断实验室,用于实际操作练习八、考核方式1. 期末笔试:占课程总成绩的40%,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简答题。
《中医——四诊法》教学设计08传统文化汪向荣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四诊法的起源及内容;认识到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科学判断。
通过学习《四诊法》,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诊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四诊法的内容难点:望、闻、问、切的独立运用关键:望、闻、问、切的综合运用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四、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和学生一起做教室健康操。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一、手部运动:把你的手握紧成拳头,然后放松,舒展手指,重复八次;然后转动手腕八次。
二、背部和肩部运动: 站直了,把你的右手放在左肩上,慢慢地回头;同样地方式对右肩再做一次,如此重复八次。
三、头部和颈部运动:把头从左往右转,再转回左边;重复做八次,再把头往前低,再往后仰,重复做八次。
活动二:把课本P89页《扁鹊见蔡桓公》编成话剧表演。
话剧内容梗概:扁鹊来到蔡国,蔡桓公宴请了他。
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大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
”桓公不相信,说自己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医术高明。
”几天后,扁鹊再去见蔡桓公,说道:“大王的病已到血脉,不治会加深的。
”桓公仍不信。
而且很不高兴。
又过了几天,扁鹊见到桓公时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会更重。
”桓公十分生气,。
又过了几天,扁鹊再见桓公时,就赶快避开了。
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在血脉和肠胃,都有办法治愈,但病在骨髓,我就没有办法医治了。
几天后,桓公体痛,忙派人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蔡桓公就病死了. 活动三:扁鹊通过三次见蔡桓公就可以准确的判断病情,我们可以看出扁鹊确实是医术高明的人。
让两名学生介绍一下扁鹊。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或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名医扁鹊)扁鹊简介:扁鹊姓秦,名越人,齐国人,战国时期的医学家,他在各国行医,精通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并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活动四:下面我们就分别了解一下诊断疾病的4种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让学生选择讲课的顺序。
传统文化《四诊法》教案127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称“诊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它自创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
四诊法“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
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医生扁鹊,对四诊法的形成与确立,曾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血带等),来推断疾病的方法。
闻诊是通过医生的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和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材料,作为判断病证的参考。
问诊,是医生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断依据的方法。
切诊主要是切脉,也包括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
中医切脉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处(腕部的寸口),根据病人体表动脉搏动显现的部位、频率、强度、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征象,来了解病人所患病证的内在变化。
以上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
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这就是说,必须将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里的全面的科学判断。
特点及原理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做出判断。
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教案名称:第四节四诊与辨证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医诊断学》中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四诊和辨证。
教材中详细阐述了四诊的方法和适用范围,以及辨证的原则和步骤,同时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内容还较为陌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对中医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四诊和辨证的具体应用和临床意义,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和困惑。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概念、方法和临床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四诊和辨证的方法对常见病症进行诊断和分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四诊和辨证的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果。
五、教学对象本节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内容还较为陌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后,他们将能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中医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能够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和方法,为后续的中医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方法本节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
通过这些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诊和辨证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同时,可以安排一些实验活动和临床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的魅力。
八、教学准备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准备好教学材料、多媒体教学资料、参考书籍等,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
中医四诊完整课件完整版x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第五册第十章“我们的身体”,具体内容包括中医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医四诊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中医四诊的基本概念,知道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含义。
2. 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四诊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运用四诊来观察和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3. 学生能够理解中医四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性,了解中医四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医四诊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难点:中医四诊的运用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学视频、人体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一个中医诊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中医四诊的兴趣。
2. 讲解望诊:介绍望诊的概念和方法,通过人体模型和PPT演示望诊的操作步骤。
3. 讲解闻诊:介绍闻诊的概念和方法,通过教学视频展示闻诊的操作步骤。
4. 讲解问诊:介绍问诊的概念和方法,通过人体模型和PPT演示问诊的操作步骤。
5. 讲解切诊:介绍切诊的概念和方法,通过人体模型和PPT演示切诊的操作步骤。
6.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中医四诊的操作步骤,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中医四诊望诊:观察外貌、肤色、舌象等闻诊:听声音、闻气味等问诊:询问病史、症状等切诊:触摸脉搏、按压穴位等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色笔在笔记本上画出中医四诊的操作步骤图。
2. 请用文字描述中医四诊的操作步骤,并写在笔记本上。
3. 请举例说明中医四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写在笔记本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中医四诊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否能够理解中医四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性?是否能够运用中医四诊来观察和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拓展延伸:邀请中医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四诊的应用和发展。
组织学生参观中医医院,实地了解中医四诊的操作和应用。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看诊技能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学生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看诊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方法。
3.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例,进行初步诊断。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中医看诊与西医看诊的区别在哪里?2. 提出问题:中医看诊的核心是什么?二、理论讲解1. 中医看诊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辨证求因-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2. 望诊:- 望神色: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表情等。
- 望形态:观察患者的体型、姿态等。
- 望舌象:观察舌质、舌苔等。
- 望排泄物:观察大便、小便、痰液等。
3. 闻诊:- 闻气味:观察患者的体味、口臭等。
- 闻声音:观察患者的语音、呼吸等。
4. 问诊:- 主诉: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和感受。
- 现病史: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病情变化等。
- 既往史:询问患者的既往疾病和用药情况。
- 服药史:询问患者用药的效果和反应。
5. 切诊:- 脉诊:观察脉搏的跳动、力度、节律等。
- 诊舌:进一步观察舌质、舌苔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四诊方法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诊断意见。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中医看诊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四诊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分享学习心得。
二、实际操作1. 教师选取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的示范。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总结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中医看诊的心得体会。
2. 阅读相关中医典籍,加深对四诊方法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四诊方法的掌握程度。
课时:2课时年级:中医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四诊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能够运用四诊法进行初步的中医诊断。
教学重点:1. 中医四诊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四诊法的综合运用。
2. 如何通过四诊法进行初步的中医诊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案例分析、教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医四诊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对中医四诊的理解。
二、讲解1. 望诊:a. 介绍望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b.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2. 闻诊:a. 介绍闻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b.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闻诊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3. 问诊:a. 介绍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b.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问诊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4. 切诊:a. 介绍切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b.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切诊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三、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的基本操作。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1. 教师总结中医四诊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实践操作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医四诊的理解。
2. 学生回答问题。
二、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中医病例,要求学生运用四诊法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讨论1. 学生分享案例分析心得。
2. 教师点评,总结案例分析中的亮点和不足。
四、总结1. 教师总结中医四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医四诊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四诊法进行中医诊断的能力。
3.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参与度和成果。
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课程名称:中医看诊基础课程目标:1. 理解中医看诊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2. 掌握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方法。
3.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常见疾病的诊断。
4.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
课程内容:一、课程导入1. 介绍中医看诊的重要性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医看诊与传统西医看诊的区别。
二、望诊1. 望神:讲解如何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神、表情、神态等判断病情。
2. 望色:讲解面部、舌象、指甲等颜色的观察要点。
3. 望形:讲解患者体态、动作、步态等的观察方法。
4. 望局部:讲解对病变部位的具体观察方法。
三、闻诊1. 闻声:讲解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等判断病情。
2. 闻味:讲解通过闻患者的体味、口气等判断病情。
四、问诊1. 问寒热:讲解如何询问患者寒热症状。
2. 问汗:讲解如何询问患者出汗情况。
3. 问饮食:讲解如何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饮食变化。
4. 问睡眠:讲解如何询问患者的睡眠质量。
1. 切脉:讲解脉诊的基本方法,包括脉位、脉象、脉速等。
2. 切舌:讲解舌诊的基本方法,包括舌质、舌苔、舌下脉络等。
六、案例分析1. 通过具体病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
2. 讨论并分析病例中的诊断要点和注意事项。
七、课程总结1. 回顾课程内容,强调中医看诊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医看诊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病例让学生学会诊断和分析。
3.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脉诊、舌诊等实际操作。
课程时间: 4课时教学资源:1. 中医看诊教材2. 中医脉诊模型3. 中医舌诊模型4. 中医临床病例集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医看诊理论知识的掌握。
3. 案例分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
1. 学生对中医看诊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临床案例分析中的诊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中医看诊技巧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四诊法”教学.doc1“望”“望”就是看,也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进行观看、观察,教师应该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望”去发现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如在学习《九寨沟》一课时,我们就要为学生进行图片展示,如果有相关的影像资料也应该放映给学生看,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样以来,就会使学生的思维不再一开始就受到课本的束缚,同时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培养。
2“闻”“闻”就是听,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在视觉上初步感受课文之后,还要从听觉上听懂课文,理解课文。
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们可以播放一些音像朗读磁带,让学生在倾听诗歌朗读时,投入感情,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诗人当时的复杂心理,这样会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更为具体。
3“问”“问”就是要引导学生提出实际性的问题,在学习与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问”的一个重要的地方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实质性的,不能超出所学课文的范围。
如在学习《古诗两首》一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提出一些与课文背景有联系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得以解决。
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切”“切”就是做,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为此我们就要为学生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
我们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理解、去积累,还要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对比,看谁做得最好。
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
提出自己的设计、想法,并且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面对当今改革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新的捕鱼之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找、去学、去探索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中医——四诊法》
教学设计
08传统文化汪向荣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四诊法的起源及内容;认识到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科学判断。
通过学习《四诊法》,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诊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诊法的内容
难点:望、闻、问、切的独立运用
关键:望、闻、问、切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和学生一起做教室健康操。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手部运动:把你的手握紧成拳头,然后放松,舒展手指,重复八次;然后转动手腕八次。
二、背部和肩部运动: 站直了,把你的右手放在左肩上,慢慢地回头;同样地方式对右肩再做一次,如此重复八次。
三、头部和颈部运动:把头从左往右转,再转回左边;重复做八次,再把头往前低,再往后仰,重复做八次。
活动二:把课本P89页《扁鹊见蔡桓公》编成话剧表演。
话剧内容梗概:扁鹊来到蔡国,蔡桓公宴请了他。
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大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
”桓公不相信,说自己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医术高明。
”几天后,扁鹊再去见蔡桓公,说道:“大王的病已到血脉,不治会加深的。
”桓公仍不信。
而且很不高兴。
又过了几天,扁鹊见到桓公时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会更重。
”桓公十分生气,。
又过了几天,扁鹊再见桓公时,就赶快避开了。
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在血脉和肠胃,都有办法治愈,但病在骨髓,我就没有办法医治了。
几天后,桓公体痛,忙派人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蔡桓公就病死了. 活动三:扁鹊通过三次见蔡桓公就可以准确的判断病情,我们可以看出扁鹊确实是医术高明的人。
让两名学生介绍一下扁鹊。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或查阅资料的
方式了解名医扁鹊)
扁鹊简介:
扁鹊姓秦,名越人,齐国人,战国时期的医学家,他在各国行医,精通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并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
活动四:下面我们就分别了解一下诊断疾病的4种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让学生选择讲课的顺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望诊
望诊是医生通过眼睛观察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舌体与舌苔,体表各部以及各种排泄物,以诊断病情的方法。
通过观察望诊视频让学生了解医生一般对病人是如何望诊的。
望诊实例:
①望神:正常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
②望面色: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
③望舌: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
小活动1:选一名学生当模特,让学生根据这三个方面对他望诊。
(2) 闻诊
闻诊是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断,来推断疾病的诊法。
闻诊实例:
①声音: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②呼吸: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正常的呼吸均匀自然;
③无肠鸣、臭气等症状。
(解释肠鸣,臭气名词)
(3)问诊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症状,得病的原因及其演变过程,现在症状,治疗经历等情况,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中总结了问诊的内容——《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疼痛四问便
五问性情六问眠
七饮八食九职业
十问病史随机变
小活动2:学生分四人一组,其中分别扮演医生(中医)、病人、病人的陪诊者、医生的助手。
任务分工:医生询问病人,病人及其陪诊者回答生病的症状。
医生的助手负责记录问诊记录。
问完后,选两组的问诊情况大家共同探讨问诊的内容。
(4)切诊
切诊是通过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处,根据病人脉搏显现的频率,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征象,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医生怎样为病人诊脉的。
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每分钟72~80次,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
小活动3:测测你的脉搏每分钟是多少?(教师准
备好秒表)
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
分。
保持均匀呼吸。
正常脉搏为72-80次/分钟
活动五、以上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彼此之间不是孤
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
就是说,必须将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里的全面的科学判断。
下面我们阅读课本91页小故事,请同学们想一想孙思邈在救人的过程中,使用了“四诊法”中的哪几种方法?
据民间传说,有一次,唐代“药王”孙思邈到长安行医,在路上,他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
却有些颜色鲜红的血液从棺材缝隙里滴出来,孙思邈心中一动,赶忙追上去询问。
一位老婆婆告诉他:这里面是我的女儿,她因为生孩子难产,死有大半天了。
孙思邈听后,又仔细观察滴出来的新鲜血液,用手指接起几滴放在鼻子下闻了一闻,断定这个产妇是由于难产窒息而假死。
于是忙叫开棺抢救。
棺盖打开,孙思邈立即上前察看,上前察看。
又仔细摸脉,发觉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他赶紧选好穴位,扎下一根金针,又给产妇服了一些药。
不一会儿,产妇竟苏醒过来了,并随即生下一个大胖娃娃。
大家见孙思邈把行将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都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均用到。
活动六、选两组同学,每组2名同学,一个扮演医生(中医),一个扮演感冒患者用四诊法表演医生给病人的看病过程。
活动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