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一只蟋蟀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5
播音主持自备稿(优秀8篇)播音主持自备稿篇一就是那一只蟋蟀台湾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蟋蟀》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劳人听过,私服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在长城的峰台上唱过,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孤客听过,伤病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那边唱歌,在海峡这边唱歌,在台北的一个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协和的音响更协和,凝成水,是露珠,染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窗外唱歌,你在倾听,你在想念,我在倾听,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练习用的播音主持自备稿件篇二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喜庆吉祥的一天,男婚女嫁的一天,也是决定女人命运的一天。
女人年方十六,情窦初开,她没有自己的名字,那我们就只好称她为女人。
此刻,女人和千千万万个登上出嫁之途的女人一样,在吹吹打打的乐曲声中,在颠颠闪闪的花轿子里,如腾云,如驾雾,如饮了半醉的美酒,脑子里浮现着对美好人生的无尽遐想,当然,想得最多的,还是那个与她和枕承欢的,丈夫。
丈夫,她只见过一面,还是在相亲的小窗口。
丈夫给女人的第一印象美极了,特别是那条拖在长袍后面的大辫子,乌黑发亮,走动起来飘飘摇摇,一下子就把女人的魂儿勾住了。
就是那一只蟋蟀著名诗人流沙河的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篇意象数量众多、内蕴深刻、组合高妙的佳作。
纵观全诗,其中的主要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兴象、境象和喻象。
作者流沙河,当代诗人。
原名余勋坦。
1931年11月11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城。
就是那一只蟋蟀台湾诗人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劳人听过思妇听过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孤客听过伤兵听过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这边唱歌在海峡那边唱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莹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窗外唱歌在我的窗外唱歌你在倾听你在想念我在倾听我在吟哦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1982年7月10日在成都[1]兴象兴象是艺术作品中没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的意象,“兴象天然”,是无言的天籁。
其构成似乎是纯粹客观的物象,往往没有明显的象征、比喻的意味,单个兴象的存在与否似乎也无关紧要,但由很多单个兴象组成的兴象群却有很深层的意蕴。
《就是那一只蟋蟀》中这样的兴象特别多,比如第2段中的诗经、古诗、木兰辞、姜夔词,从个体角度讲其中任何一个兴象增、删、换都无所谓,但它们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兴象群,表明从古到今,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情感,尽管这种情感是沉重的忧思离别。
深圳市宝山技工学校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语文授课班级:11电子中技授课时间:2011-11-4第3、4节授课教师:谭秋海
课题名称总课题语文理论课时实训课时课时合计分课题就是那一只蟋蟀 2 0 2
教学目的与要求应知诵读并感知诗歌。
应会学习诗歌的创作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诗歌的写作目的和感情色彩。
难点:作者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以及怎么样安排这种思绪的。
教学
方法
与手
段
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理论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
(3分钟)
通过彭邦桢的《月之故乡》
余光中《乡愁》
叶圣陶先生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写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了。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
二、教学过程。
(80分钟)
1、作者简介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当代诗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城厢镇槐树街老家。
自幼习古文,做文言文。
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
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建国后,历任川西《农民报》副刊编辑、四川省文联创作员、《星星》诗刊编辑、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后在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专门从事创作。
著有诗集《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
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
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
1966年被错判为右派,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
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
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
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
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
1985年起专职写作,作品出版20种。
2、诗歌朗读
3、第一小节分析
3.1、这里的“你”指谁?
Y先生。
台湾诗人余光中。
3.2、蟋蟀怎么个叫法,你能描摩一下吗?
声音不大,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3.3、蟋蟀时段时续、隐隐约约的叫声和人的什么是比较合拍?
思绪
3.4、而且蟋蟀叫声很小,人只有静下来才能听到。
独自静处的人常常会想起天真烂漫的童年,想起生我养我的家园,想起伟大慈祥的母爱。
对于这一点,诗中有没有写到?在哪小节?
在第4小节
4、第四小节分析
4.1、这一小节最有人情味的,你认为是哪一句?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这一句。
4.2、你为什么认为是这一句?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这一句,属于“童年的惊喜”还是“中年的寂寞”?
4.3、你小的时候,拿着竹雕的笼子,在篱笆边捉蟋蟀的时候,妈妈唤你回去加衣裳,你说你要玩呢!——应当是中年的寂寞。
4.4、人往往在拥有的时候不知道拥有,失去了之后才知道失去。
这里属中年的寂寞的有哪几句,大家一起把它给读一读。
“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4.5、“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我把它改成“想起故园铺绿叶/想起野塘满碧荷”好不好?
意境不对。
一个是哀景,一个是乐景。
4.6、一只小小的蟋蟀引起了台湾诗人的想念,引来了大陆诗人的吟哦。
那么,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吟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第6小节,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5、分析第六小节
5.1、诗人“吟些什么”、“想些什么”,我们能猜到吗?
台湾诗人想念家乡,大陆诗人盼望统一。
5.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中国诗歌的语言特色。
作者就不怕我们猜不到吗?
因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是啊,中国人有同样的祖先,同样的血脉,同样的传统,同样的文化,同样的背景,同样的感情,当然,也就会有同样的共鸣。
6、分析第二、三、五小节
6.1、剩下的这几节不要,也可以成一首诗嘛!那么,剩下2、3、5节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现在请大家轻声地把2、3、5节给读一遍,读完之后思考并且讨论这个问题。
第2小节是从纵的方面来讲的,说明咏蟋蟀历史悠久。
第3小节是从横的方面来讲的,说明蟋蟀的活动空间很大,把有着深重灾难的中国人都连在一起了。
第5小节侧重于海峡两岸,把蟋蟀唱扩大到了“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6.2、“比最单调的东西更单调/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单调”和“谐和”,不是矛盾的吗?
不矛盾。
“单调”是客观存在,“谐和”是主观感受。
蟋蟀单调的叫声和乡愁者的思绪一合拍,就再谐和不过了。
6.3、这里为什么要把蟋蟀比作露珠,是萤火,是鹧鸪?
因为它们都能使乡愁者触景生情。
可见蟋蟀只是一个借体,是古人情思,今人胸怀的寄托。
本诗是托物言志。
7、文章结构
8、内容探讨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篇意象数量众多、内蕴深刻、组合高妙的佳作。
纵观全诗,其中的主要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兴象、境象和喻象。
兴象是艺术作品中没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的意象,“兴象天然”,是无言的天籁。
其构成似乎是纯粹客观的物象,往往没有明显的象征、比喻的意味,单个兴象的存在与否似乎也无关紧要,但由很多单个兴象组成的兴象群却有很深层的意蕴。
《就是那一只蟋蟀》中这样的兴象特别多,比如第2段中的诗经、古诗、木兰辞、姜夔词,从个体角度讲其中任何一个兴象增、删、换都无所谓,但它们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兴象群,表明从古到今,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情感,尽管这种情感是沉重的忧思离别。
此外后几
个诗段中,驿道、烽台、天井、战场、月饼、桂花、石榴果、残荷、雁南飞、草垛、台北巷子、四川乡村、露珠、萤火、鹧鸪等等,都是这样的兴象,它们构成了该诗最基础层的意象单元,相当于作者抒情达意的细胞。
境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是由基础层次上的意象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它比基础性的意象在时空上更具有突破性,有强烈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
《就是那一只蟋蟀》的2、3、4、5诗段中的众多兴象分别组成四大兴象群,也就是四大境象,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广阔的河山、伟大的母爱以及隔不断的统一情。
尤其是第3幅意境,是非常优美感人的,诗人以两位诗人共同回忆的方式,截取一个个非常典型的富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画面,诸如吃月饼、观残荷、堆草垛等,借以表现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美好,从而说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经历可能不完全相同,但是生我养我的家园、伟大深厚的母爱,则是共同的、真切的。
喻象即通过比喻、象征的方式构置的意象,它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将客观物象按照心灵重组或变形,让客观物象成为心灵的载体而创造出来的,比喻和象征性的意象因其具有巨大的暗示性而为艺术家所喜爱。
《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蟋蟀”就是这样的喻象。
蟋蟀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小昆虫,又叫促织或蛐蛐儿,因其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但是诗歌中的蟋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昆虫。
蟋蟀已不再受时间、空间、政治等的限制,它能沟通古今、两岸中国人共有的情感。
诗人杨炼曾经说过:“一首诗的整体结构就像一个‘磁场’,一组群雕……这是一个正在共振的场,每个部分和其他部分相呼应,相参与。
”这个整体的旋律或磁场比单个的意象更为重要,一个意象也只能在整体的“场”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所以,高明的艺术家是非常重视意象的组合关系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组合艺术的精妙。
三、课文总结(5分钟)
仿写诗歌
请根据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对诗歌《乡愁四韵》前两韵的特点,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补写出一两韵。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
四、布置作业(2分钟)
完成练习册。
板书
设计
参考ppt
教学后记1、对于诗歌的理解缺乏,不能思考作者真正意图。
2、还是不能很好的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应该多以图片和图像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