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古代哲学)
- 格式:pptx
- 大小:4.63 MB
- 文档页数:46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
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
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作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除观念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文物。
文物含器物,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含艺术品,如书法、绘画;还含有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
除文物外,传统文化中还含有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以及关于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等古代书籍。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四个方面: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古代“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社会的细胞——家庭。
古代“人文”精神还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企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二、“自然”精神。
道家经典《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原始,将“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
《道德经》一书还提出要如实的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道家的《庄子》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
《庄子》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而是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汲取美感,进行艺术创作。
三、“奇偶”精神。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两个最常见的范畴,当人们用阴与阳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的计算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第三章“内圣外王”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节总述一、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二、什么是内圣外王之道?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征第一节专题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二、早期儒家学派三、宋明理学的兴起孔子问礼老子图总述一、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近代以来,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不可谓不多。
从1916年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33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任继愈的四卷本《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直到20世纪80年代冯友兰推出他的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都是近代以来重要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葛兆光在他的《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知识和思想是否能够被西方概念的“哲学史”描述,实在很成问题。
其实,葛兆光并不是作此怀疑的第一人。
当年梁启超、金岳霖对于用“哲学”来描述中国传统的思想,都曾表示出某种踌躇。
历史学家傅斯年在《与顾颉刚论古史书》第三《在周汉方术家的世界中几个趋向》中,明确表示:“我不赞成适之先生把记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书呼作哲学史,中国本没有所谓哲学”。
20世纪90年代陈启云在《两汉思想文化史的宏观意义》中指出,就连冯著《中国哲学史》也实际上“名为哲学史,其实只是由一位哲学家本其哲学素养而写成的思想史”。
也因为如此,葛兆光为自己的著作取了《中国思想史》之名。
他认为,相比起来,“思想史”在描述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问时更显得从容和适当,因为“思想”这个词语比“哲学”富有包孕性。
但是,思想史所涉及的范围似乎更加广泛,内容显得更加复杂,几乎陷于包罗万象的大历史境地。
一般而言,用“中国传统哲学”来描述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思想,是可以被接受的。
实际上,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的确有一些重要的思想存在于中国文化史中,有一些也可以称之为哲学思想。
有关于哲学,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属于常见题型。
在哲学的课程安排中,第一节这部分有几个知识点的分布。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就是有关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的辨析。
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种观点——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谓之道。
中国古代有关阴阳的学说数不胜数,其源在于古人对天地自然万象的一种认识。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而抽象出这样的“两极”。
而又由这样的两极,
去认识未知的世界,主动运用“阴阳”的概念解释问题,如中医的阴阳理论、历法中的.阴阳理论等。
“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
”归根结底,阴阳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抽象认知。
是对自然的一种理解,是对物质世界阐释的一种延伸,属于唯物的范畴。
所以一旦出现了有关阴阳的表述,在哲学中我们首先应考虑到的知识点,就应当是属于“古
代朴素唯物主义”。
阴阳升降自相催。
当然,阴阳除了代表一种哲学观点以外,还揭示了一种辩证的思维,它是一种相生相克的理论。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
道家学派多主张此理论。
老子在其书中第二章就有这样的表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这就是典型的辩证思维。
也符合了“阴阳两极”的学说。
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三)◇天人合一。
古代哲学思想。
古人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的高度统一,表达了一种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四大名绣。
我国刺绣工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绣品就精美绝伦。
近年来,丝绸之路不断有精美的绣品出土。
著名的织绣工艺品种有: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
◇京剧。
中国传统国粹之一,代表了中国戏曲中诸多剧种。
其表演的艺术形式主要是唱、念、做、打四种。
人物造型夸张,音乐节奏明快,舞台美术华丽,组成一个十分和谐的整体。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剧目丰富,有五千多个传统剧目。
◇南戏。
中国最早的正式戏剧。
诞生于北宋末年商业繁荣的温州地区,由街坊小唱发展而成,后流传到南方广大地区。
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等,舞台气氛活跃、热烈。
◇古器乐。
有吹、拉、弹、打四大类,分别由金、石、土、木、匏、革、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史称八音。
◇天下第一楼。
即岳阳楼,坐落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毗邻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风景如画。
◇古都。
中国历史上有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
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秦、汉、唐等10个朝代曾在此建都,作为都城的时间达一千多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茶文化。
茶起源于中国。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认为,品茶应该注重茶的意趣,他被尊为茶圣。
◇五音。
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加上变宫、变徵,共七音。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文房,即书房。
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种类及故事等。
◇国画。
中国传统国粹之一。
创作工具是毛笔、墨汁、宣纸。
◇岁寒三友。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青松翠竹经冬不凋,梅花傲雪凌霜,象征在逆境艰难中仍然保持节操的人,因此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
◇四灵。
指我国传说中的龙、凤、麟、龟四种动物。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科技、民俗文化、历史、传统建筑和传统音乐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德治国;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的关系,提倡清静无为;墨家则强调兼爱非攻,法家则主张依法治国。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包括了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代文学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三、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绘画、书法、陶瓷等多种形式。
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为主,强调的是意境和气韵生动;中国古代书法则注重笔墨纸砚的运用,强调的是笔力和神韵;中国古代陶瓷则以青瓷、白瓷和彩瓷等为主,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四、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以精耕细作为主,医学则以中医为主,天文学和数学则在天文观测和算术计算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对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五、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括了民间信仰、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等多个方面。
中国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以及独特的民间信仰和传统节日。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第一讲绪论主要内容:一、文化的特征二、文化的内涵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 文化的定义1★“文化”(culture)的外文含义:1★汉语“文化”含义:1一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文化具有以下功能:1文化的构成与分类2(二)狭义的文化2非物质文化遗产:2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3(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3传统的主要特征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3(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及社会环境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5经济基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6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6民族融合6中国“天下中心”观的流变7社会结构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8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9君主专制制度9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0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0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功能11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积极作用:11第二讲早期的中华文化11人文始祖和早期文化11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11三皇五帝说11中国远古部落三大集团12上古时期部落分布图12炎黄二帝的功绩12黄帝发明衣冠有文明教化的意义12黄帝祭祀12南稻北粟的农业文明13(一)农业文化的历程13农业的起源:农业包括:13郑国渠13翻车13秧马14史前农业的特点14古陶神玉的世界14中国陶瓷文化与审美14陶瓷文化的诞生14陶与信仰文化15陶与礼仪制度16陶瓷与商品经济17陶瓷与社会习俗18陶瓷的审美价值19生生不息的审美母题19气韵生形的制作手法20虚实相生的空间经营20雅俗共生的诗化形态21汉字与中国文化22文字的始祖22文字起源的假说22汉字起源假说22汉字的特点23汉字表意性质的扩展23“六书”揭示了汉字发展过程23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
23 会意23形声23转注24假借24汉字演变过程的特点24汉字构形与古代社会生活24汉字与商周社会的物质文化24汉字与商周社会的精神文化25宗教崇拜25婚姻形式25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261. 字形显示字内部的意义关系262.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263. 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264.用汉字造词26五、汉字构形的文化精神261.汉字的具象性262.汉字的平衡性263.构字与构词之间的通约性264. 汉字构形体现人的主体思维方式27汉字构形基本建构方法:27五、汉字的文化娱乐功能28异形同义的部件29汉字形体的演变29汉字是民族思维方式、哲学、宗教、习俗的镜象30龙的形象30中国民间有“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课标内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百家争鸣基本要求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发展要求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说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和“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基本要求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发展要求说明“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和“‘焚书坑儒’批判”、“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宋明理学基本要求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发展要求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明“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目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基本要求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发展要求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说明“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建议引导学生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的演进等维度梳理知识,探寻并初步理解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特点与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流传至今,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其思想特点多种多样,从儒家、道家、墨家到法家、兵家等各个流派都有不同的思想观点,但又紧密相联,形成了中国独特丰富的哲学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哲学思想的特点、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哲学思想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点:1. 德政思想的重视:在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的德政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
儒家强调君主的德行与道德修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称之为君子之道。
这一思想使得社会秩序得以保持稳定,儒家的价值观念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准则。
2. 和谐共处的思想: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道德境界,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自由发展。
墨家则主张相互利益和平衡,主张“兼爱”和“非攻”,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 盛行的虚无主义:道家思想中的虚无主义不信奉任何形式的权威和规范,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治”。
这一思想在古代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影响古代哲学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社会制度与法律: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学被视为官方学说,儒家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文化价值观念: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提倡孝道、忠诚和恪守社会准则。
道家的思想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追求内在的自我完善。
这些思想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 教育与人才培养: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对教育和人才培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培养君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一)《易经》《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阴阳来源于《易经》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二)《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战国时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一)汉代经学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二)魏晋玄学玄学家极为推崇的是《易经》,《老子》,《庄子》三部经典玄学的两个基本论题 "有"与"无"问有题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王弼,何晏,嵇康,阮藉,(三)隋唐佛学1, 佛教最为繁盛, 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慧能中国僧人在对佛教经典和教义进行总评判,选择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哲学的深刻独到之处: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 "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 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 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交互影响, 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2, 韩愈,李翱坚决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韩愈他们同佛老的辩论,集中在"道"和"人性" 两个问题上. 道: 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及治国之道. 人性:与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基本相同.(四)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又吸收融入了佛,道的因素而形成的精致的伦理本位体系.宋明理学以儒家的义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孟子的心性说, 《大学》《中庸》的修养论. 禅宗的明心见性, 华严宗的逻辑建构方式、道家的太极阴阳说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体系的更新..重要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南宋朱明代王守仁主要派别程朱理学程颐朱熹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朱熹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庞大而精致的哲学理论体系. . 把"天理"作为自然界和人类天理" 社会的最高法则朱熹认为朱熹理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理学内部也有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主义分歧分歧.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主义分歧.陆九渊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会聚于此,辩论"性理" 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会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 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一代表人物.提倡: 另一代表人物.提倡:◆致良知:是非道德之心..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知行合一:求知是为了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第一, 第一,在新的哲学基础上重建传统礼治秩序. 秩序. 第二,高扬"内圣"经世思想. 第二,高扬"内圣"经世思想. 第三,建树重气节,重道德,重社会责任与第三,建树重气节,重道德, 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 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四,中国古代哲学的嬗变期 (明中叶清)(一)明代思想家李贽(1527-1602年) 152主要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李贽倡导"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天下之至文, 出于童心焉者也.." 什么是"童心" 什么是"童心"呢? 夫童心者, "夫童心者,真心绝假纯真, 也,……绝假纯真,最绝假纯真初一念之本也. 初一念之本也.李贽思想"异端" ◆对孔孟之道中的教条和假道学进行揭露与批判. 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不能把经学道学作为万世不变的真理.(二)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明清之际的人文启蒙思潮侧重于"于"制度","民主"的层面. 主要启蒙思想家是: 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一生论成败 ; 论事 , 不论万不论利害 ; 论顺逆 , 不大丈夫事 , 论是非 , 行黄宗羲(1610—1695)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 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 黄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从"民本" 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 民本" 的立场来无情地揭露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如:《明夷待访录》抨击"家天下" 明夷待访录》抨击"家天下" 的专制君主制度.深刻揭露了专制君主的残暴和贪婪, 主的残暴和贪婪,他指责君主在争夺天下时,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曾不惨然!顾炎武是一位反封建斗士,天下兴亡匹夫责 " 有顾炎武(1613年— 1682年)在政治上反对君主"独治",提倡"众治".在治学上反对空谈,提倡经世治用的知行合一.王夫之(1619-1692) "学愈博则思愈远"王夫之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彻底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唯心主义思想.其最著名的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思问录内外篇》第二节中国先秦哲学流派及其人生哲学模式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仁"代表了孔子的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宽泛. 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宽泛.《论语》中的"仁"(节选) 论语》中的" 节选)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仁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政治作用看★从政治作用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一体. 仁礼一体. 修养的主体看★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 惠五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五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敏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宗法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从宗法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问曰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1,强调突出政治. 强调突出政治政治. 2,植根血缘基础. 植根血缘基础. 血缘基础 3,着眼伦理整体. 着眼伦理整体. 伦理整体 4,发挥主体能力. 发挥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 5,侧重抑制个体. 侧重抑制个体个体.(三)孟子的思想1,仁政说对当权者提仁政说对当权者提出了以仁待民, 出了以仁待民,治理国家的要求. 家的要求.2,性善说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仁之端), ,性善说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仁之端),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 ),辞让之心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是非之心3,修养论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内圣" ,修养论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内圣" 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 的部分. 的部分.孔,孟有关"骨气"名言: 孟有关"骨气"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灵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公孙丑上(四)儒家的人生哲学模式追求圣贤理想人格君子人格追求圣贤理想人格君子人格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提倡"内圣外王". 提倡"内圣外王" 提倡穷独与达兼的个人进退态度. 提倡穷独与达兼的个人进退态度.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道家的基本理论核心是道论道论. 道家的基本理论核心是道论.道论之下分出道家的天道观和人道道论之下分出道家的天道观和人道观,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乎自然. 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乎自然. 自然无为顺乎自然道家有三大精神特质: 道家有三大精神特质:●●●追求返朴归真追求脱俗超迈提倡柔静之道(一)老子的思想1,核心思想—"道" , 道老子的" 老子的"道"是世界的本源,万物之宗. 是世界的本源,万物之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道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 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人法地,地法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道,道法自然.2,朴素辩证法 ,他认识到事物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 依存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他也看到有时事物是相反相成的. 相成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少则得,多则惑"."▼"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还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 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 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 "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 生活,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主张虚静,退让,柔弱. 老子主张虚静,退让,柔弱. 虚静在老子看来, 阴柔" 在老子看来,"阴柔" 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道和致胜之道. ,(二)庄子的思想庄子思想主要讲" 庄子思想主要讲"逍遥""齐物",强调的是 ""齐物" 齐物自我精神的自由. 自我精神的自由. 主要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的社会中, 方法. 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1, 顺应自然 ,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 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主张毁仁义而非礼法, 主张毁仁义而非礼法,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本性.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庄子盗跖》 (《庄子盗跖》)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 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庄子始可与论议. (《庄子胠箧》 )◆2,无为安命的处世哲学 ,对于生死, 对于生死,贫富乃至社会纷争变故均采取安然接受现状的态度,知其不可采取安然接受现状的态度, 奈何而安之若命. 奈何而安之若命."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不乐寿天地》 (《天地》 ) ◆ "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 谓之马. 天道》谓之马." (《天道》)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 ◆ "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 ) 德充符》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用庄子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是非( 用庄子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是非(善恶)等等并没有恒定的客观标准,只是等等并没有恒定的客观标准, 出于主观成见而已. 出于主观成见而已."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方不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三)道家的人生哲学模式1,理想人格是隐士. ,理想人格是隐士. 2,不以物累形与反朴归真. ,不以物累形与反朴归真. 3,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4,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的人生态度. ,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的人生态度.老子语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语录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 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 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为成器长. 故能为成器长.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 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可以长久.庄子语录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语录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戏人.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庄子语录公器也,不可多取.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名誉是人人都可享用的东西,追求名声,应适可名誉是人人都可享用的东西,追求名声, 而止,不可过度猎取. 而止,不可过度猎取. )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心地偏狭的人,最终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的人,最终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先秦哲学的主要历史影响1, 提供人生之道,影响中国 , 提供人生之道,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2, 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 , 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 决定了传统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和方向. 迹和方向. 为中国哲学的发展, 3, 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 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思考练习一,分析归纳"儒道互补" 的内容分析归纳"儒道互补" 及意义. 及意义. 二,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儒家, 儒家,道家思想还有哪些继承借鉴的思想价值 ?提示: 提示:儒家讲入世" 道家讲出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注重社会伦理,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 意识; 道家注重人的个体性,主张人应该保持道家注重人的个体性, 注重人的个体性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 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儒家讲实用追求功名. 讲实用, 儒家讲实用,追求功名. 道家重养性,崇尚天然. 道家重养性,崇尚天然. 重养性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的态度, 的态度,为士人君子设计了一条崇尚弘毅, 弘毅,注重有为和力行的进取型人生道路. 道路. 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崇尚"不争之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崇尚" 提倡顺其自然德",为士人君子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使其生命更具有韧性, 的指导:使其生命更具有韧性,善于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 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 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 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应社会的能力.从总体上看, 从总体上看,儒与道的优缺点刚好是相对的,无疑可以互补.儒家从正面看社对的,无疑可以互补.儒家从正面看社会,从积极面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积极面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道家从反面看社会, 道家从反面看社会,从消极面批判社会从反面看社会的不足与失误. 的不足与失误.但他们的哲学思想都表现出: 现出: 对人的生命价值关怀; 对人的生命价值关怀; 对人生崇高境界追求; 对人生崇高境界追求; 对人性修养的重视. 对人性修养的重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心理结构受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入. 道二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入.基本上走着入仕以儒, 着入仕以儒,出世以道的路线.以儒道交替为主调的人生观, 交替为主调的人生观,反映了封建专制时代知识分子在极为有限的自由时空中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 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 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 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 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入世与出世; 儒家倾心于庙堂参政, 儒家倾心于庙堂参政,道家钟情于山林隐居. 隐居.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失意时才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 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在台下是道家. 是道家.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 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 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 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 毁文明. 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 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佛,道只起辅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 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 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 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三,墨家的人生哲学模式墨子认为天下有"三患" 墨子认为天下有"三患":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 劳者不得息."又提出天下有"三害" 又提出天下有"三害":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 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富之侮贫. 之侮贫. 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 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 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 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
【第3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原因: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表现: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2.主要贡献: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3.地位及影响(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提出“发明本心”为求理的方法,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人人都有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致良知”。
(3)修养的方法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3.心学的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的“伦理观”(1)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科目:《中国文化概要》对象:MTI一年级执教者:陶嘉炜第一堂课(二课时)9/27课题:第一讲文化概说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理解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说,它的特定含义是什么,它的结构层面有哪些,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新课教学提纲: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研究的起源2、“文化”的含义二、文化的结构层面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四、地理环境与文化五、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布置思考题:1、文化各结构层面同该文化的特征的亲疏层递关系。
2、试分析“全盘西化”和“国粹主义”的偏颇。
第二堂课(二课时)9/29课题:第二讲语言和文化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历史,重要代表学者及其主要观点;理解语言和思维相表里,不同的语言在潜意识中含有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新课教学提纲:一、语言和主客观世界1、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及其主要观点。
2、沃尔夫、萨丕尔及其假说。
P.3二、语言的文化心理背景1、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P.5/ P.322、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3、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P.11布置思考题:一、理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分别在中西语言中的体现。
二、“沃尔夫——萨丕尔假说”的要点是什么?有没有道理?你是怎么理解的?三、你能从汉语里举出汉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某些特点吗?第三堂课(二课时)10/11课题: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第一节《周易》简介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表现为阴阳观念,《周易》为其发轫之作;并了解有关《周易》的成书情况、基本结构,以及阴阳等相关符号的知识。
新课教学提纲:一、“易”的含义二、“周”的含义三、八卦与重卦四、卦辞与爻辞五、《周易》的经与传六、《周易》的写作时代七、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布置思考题:结合先秦诸子散文的论证风格,理解中国传统的认识世界的途径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联系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言论,比较中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