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辩证
- 格式:pptx
- 大小:402.33 KB
- 文档页数:144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称为“八纲”。
在临床上,运用这八个纲进行辨证,叫“八纲辨证”。
各种疾病出现的症状虽然错综复杂,都可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轻重,个体反应的强弱,从而作出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施治提供依据。
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邪正的消长盛衰。
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具有统领其它六纲(又称“六变”)的意义。
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矛盾,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
例如表证,就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它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四对矛盾的变方,可以向对方互相转化,如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由阳及阴,由阴转阳等等。
参阅有关各条。
内容中医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病证部位和病势深浅;寒热辨病证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则统摄六纲,为八纲之总纲。
由于八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了其他多种辨证方法的共同特点,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为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简史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
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
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
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
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辨证内容八纲辨证具体可分为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和阴阳辨证。
八纲辨证详解八纲辨证就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两两相对。
其中阴阳辨的是体用,表里辨的是部位,虚实辨的是主客,寒热辨的是生化。
一、阴阳很多人讲八纲辨证不讲阴阳,说阴阳是总纲,表、实、热就是阳,里、虚、寒就是阴,这是不对的。
这里的阴阳是体用的关系,阴指的就是形,比如一个人的脏腑、四肢、躯干、皮肉、血液、津液,此皆为阴,为体。
阳指的就是动能,就是能量。
一个人肌肉有没有力量,讲话有没有力气,脏腑功能强不强,此为阳。
所谓阴阳辩证,就是看一个人是形体不足,还是阳气不足。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阴虚火旺,或者叫阴虚内热,阴虚指的就是身体津液不足,涵不住热,所以热就散出来了,所以要滋阴。
所谓阳虚就是一个人可能长的很壮,吃的很胖,但是没有能量,没有力气。
现代人多阳虚。
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体质不同,像以前五六十年代,那时物质匮乏,很多人吃不饱,阴虚的人多。
现在大家都吃的好了,体内都营养过剩,人大多阳虚,所以现代人根本不需要去吃什么补品。
以前补品珍贵,像鸡蛋都是坐月子才吃的,所以人才会觉得补品好。
现代人吃的东西杂,体内垃圾堆积,人劳动又少,阳虚的人多,所以现在火神派的扶阳理论又开始盛行起来了。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天天吃附子也会把人的精气烧干。
历史上有金元四大家,也就是四个有名的中医,形成的四个著名的流派,其中就有崇火派,补土派、滋阴派等等。
这些都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体质不同而形成的。
黄元御生在清乾隆时期,他说世人的病偏于寒湿的十之八九,偏于温燥的百无一二,这只是针对他那个时代而言。
书上还说,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放在今天,也未必都对。
要之,人要阴阳平衡。
人之病,最先多是阳虚,因为如果阳不虚,人饿了自然会去吃东西。
阳虚以后吃了东西不能消化,肠胃功能不够,人才会变成阴虚,人就会瘦。
阴虚久了以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会出现阴实。
所谓阴实就是形体的实证,就是身体里面长出了固定的东西。
因为阳不足了,身体里面的垃圾异物没法排出,或者过剩的营养堆积,人体又利用不了,就会导致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