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八纲)
- 格式:ppt
- 大小:701.00 KB
- 文档页数:7
八纲辨证(2013年5月28日)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的内容,《内经》已经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
张仲景更具体地运用于伤寒与杂病的诊疗。
《景岳全书》中有《阴阳》、《六变辨》等篇,对八纲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
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具体的说,各科辨证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
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
所以,八纲辨证中,阴阳两证又是概括其他六证的总纲。
此外,八类证候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彼此错杂,互为交叉,体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虚实寒热性质往往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病变性质相反的假象。
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所以,进行八纲辨证时不仅要熟悉八纲证候的各自特点,同时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阴阳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第八章辨证一、辨证,就是辨识疾病的证候。
二、分类: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一、表里辨证---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二纲。
( 一 ) 表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肌表的证候临床表现及分析:发热---邪犯表,卫气被遏,郁而发热恶风寒---卫气被伤,温煦功能失常舌苔薄白----病邪在表脉浮----正气抗邪、气血鼓动于外伴头痛、身痛-------邪犯血脉,经络不通则痛鼻流涕、咳嗽------肺气不宣治法:汗法( 二 ) 里证:是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及分析:里证范围极广,以脏腑病变为基础。
如心悸、咳喘、呕吐、腹痛等。
治法:和里二、寒热辨证---是辨别病邪性质的二个纲。
( 一 ) 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活动机能减退表现。
临床表现及分析:恶寒喜温、手足厥冷、面色苍白-----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失常或寒邪外束。
口淡不渴-----津液未伤便溏,小便清长----脾肾阳虚苔白滑、脉迟-----主寒证治法:温法(温中祛寒)( 二 ) 热证: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机能活动亢进产生证候。
临床表现及分析:发热喜冷----阳热亢盛口渴饮冷----热伤阴,引水自救面红目赤,烦躁不宁-----肝火上炎,热扰心神便结、尿黄-------热邪伤津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象治法:清法(清热泻火)三、虚实辨证-----辨别正邪盛衰两个纲。
( 一 ) 虚证:正气不足,机体功能衰退,抗病力减弱表现。
临床表现及分析:面色苍白----阳气虚,失其温运精神萎靡身疲乏力-----阳气不足,阳气不振形寒肢冷----阳气不能温煦四末。
短气自汗-----肺主气不足二便失禁------阳气虚,固摄功能失调心烦心悸盗汗----阴虚,阳无所附表现无苔脉虚----气血两虚治法:补法 ( 虚则补之 ) ( 二 ) 实证:邪气亢盛有余,或病理产物内停证候。
妈妈小儿推拿网络培训中医八纲辨证一、八纲的概念概念: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第一节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一、表证初期阶段。
二、里证表证里证的鉴别表证里证寒热情况恶寒发热并见但发热或单畏寒脏腑症状不突出突出妈妈小儿推拿网络培训病程的长短短长舌象、脉象舌象无明显变化,脉浮沉舌象有明显变化,脉♥ 第二节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一、寒证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自身阳虚----虚寒• 冷:恶寒、畏寒、肢体发凉、冷痛喜温喜按• 白:面色晃白、舌、苔、痰、带下色白• 稀:痰、涎、唾、带下,脓液清稀,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润:舌苔润滑,皮肤润泽,口不渴• 静:好卧懒动,少言寡语,脉象沉迟二、热证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实热阴虚生内热--虚热临床表现• 热:发热,喜凉恶热• 黄:痰、尿、苔、带下色黄,面、舌色赤妈妈小儿推拿网络培训• 稠:痰、涕、涎、带下粘稠• 燥:口、舌、鼻、目干燥,舌苔少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动:躁动不安,善言好动,脉数等五、表里与寒热的关系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咽痛,流浊涕,咳黄痰里寒证: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里热证:面红身热,喜饮冷,小便短黄,大便结第三节虚实辨证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 通评虚实论》一、虚证1234二、实证12自外而来:外邪入侵人体;六淫疫疠有内而生:内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食积等。
妈妈小儿推拿网络培训3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四、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一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二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三里虚证:(气血阴阳的虚损(四里实证:(实热、痰饮、瘀血、水肿(五虚寒证:畏寒肢冷,少气乏力,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脉沉迟无力(六虚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七实寒证:面色苍白,腹部冷痛,口淡舌苔白润,脉紧(八实热证:壮热,满面通红,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滑数实第四节、阴阳辨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阳证--表、热、实阴证--里、寒、虚一、阴证与阳证(一阴证1、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的里、寒、虚证。
八纲辨证具体内容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生理状况可以通过“八纲”进行分类辨析
和诊断。
八纲是指气、血、津液、精神、形态、声音、外感和疼痛,
它们构成了中医辨证的理论基础。
首先,气、血、津液三者为人体的生命本质,对疾病的发展和治
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是人体的动力,运行通达,若出现病理变化,会影响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
血则是人体的营养物质,若出现异常,会致使贫血或血瘀等病症。
而津液则是人体内部的润滑剂,若因
病理变化而减少,则会引起口渴、便秘等症状。
其次,精神是人体的神经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状态,它与气血
津液密切相关。
在中医治疗中,精神状态以及情绪变化往往成为疾病
的重要参考指标。
第四,形态是指人体形态、面部色素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反映人
体某种疾病的特点或状态。
声音则是指人体的言语、呼吸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常常可以
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
外感则是指人体对外界环境进行的人体的
反应,比如感冒等病症就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
最后,疼痛则是指出现的各种疼痛症状,比如关节疼痛、头疼等。
这些症状往往可以反映出人体内某种疾病的具体表现,是诊断和治疗
中的重要指标和参考。
总之,中医“八纲”辨证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对
人体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可以准确诊断出疾病的类型和特点,进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八纲辨证一、八纲辨证的含义八纲的含义: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病变类型。
其中,阴、阳是疾病的总纲,大凡疾病都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表、里是辨别疾病部位的大纲,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大纲,虚、实是辨别疾病正邪关系的大纲。
辨证的含义:辨是分辨、判断、区别之意,证为证候。
辨证是指医师将四诊所获得的资料,根据中医学理论,加以分辨区别,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致病原因、疾病性质、病变部位、病理机制、疾病发展趋势等方面作出判断。
病、证、症的区别。
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作出的概括(疾病的全过程),如内伤病、外感病等。
症是疾病所表现的现象,如恶寒、发热等症状和舌象、脉象等体征。
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性、病位以及邪正之进退等的概括(疾病的一个阶段),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脾肾阳虚、气血两燔等。
病和证的关系:病同而证异,如同是热病,早期表现为热毒炽盛证,后期可以表现为真阴不足证。
病异而证同,如月经不调可以表现为肝肾阴虚证,眩晕病也可以表现为肝肾阴虚证,等等。
二、阴阳(一) 阴阳的含义1本义:阳指向阳的一面,阴指朝阴的一面。
2引申义:阳:凡事物或现象的温热、向上、向外、光明、运动、亢进、发散、无形等,属于阳。
阴:凡事物或现象的寒凉、向下、向里、晦暗、静止、抑制、收敛、有形等,属于阴。
3总结:阴阳指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水与火等。
制约: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的相互制约,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凉,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使水沸腾等。
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张景岳:“动极者镇之以静,阳亢者胜之以阴”,张氏运用阴阳对立制约的关系,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指阴阳的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第六章辨证一、定义1、症:即症状。
指由患者自身察觉到各种异常感觉,或由医生的感官直接感知的,机体病理变化的各种外部表现。
如——头痛、腹痛、发热、出汗、咳嗽等。
说明:这些感觉和表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中医辨证的主要依据。
2、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搜集来的各种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而得出的诊断性结论。
如——虚证、实证、热证、寒证。
说明:证有“证据”之意。
证既不是病名,也不是症状,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
它概括了发病的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确定了病变的部位、性质,提示了发病机制发展趋势,提供了治疗方向。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得到的患者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和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例1-1(1)、通过四诊收集有关资料:患者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口微渴、或有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分析综合判断为:风热表证(3)、治法:辛凉解表(4)、选方施治:银翘散二、辨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其中八纲辨证为总纲;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内科杂病,是其它辨证方法的基础;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纲领,是对外感病发生发展中所反映的证候进行分类归纳的一种方法;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方法。
这些辨证方法虽各有特点,对不同疾病物诊断上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它们都是以脏俯、气血、经络的理论为基础。
第一节八纲辨证定义:1、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2、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综合,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及正邪盛衰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意义:1、是辨证的总纲,具有概括性。
2、可以了解疾病的类别――阴证、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