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血管性痴呆诊治指南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33.01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要点《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定义和诊断:
指南首先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定义进行了澄清,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由
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衰退。
其次,《指南》详细描述了血管性认
知障碍的临床表现,如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并提供
了详细的诊断标准和评估工具。
2.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指南》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进行了讲解。
主要病因包括脑血管病变、心血管疾病、代谢病等。
发病机制涉及脑缺血、脑梗塞、炎症反应等。
3.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策略:
《指南》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提供了详细的策略。
首先,要根据
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其次,要进行综合性
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等。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重要手段,包括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胆碱酯酶抑制
剂等。
4.防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措施:
《指南》还提出了一系列防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措施,主要包括生活
方式干预、健康教育和定期体检等。
这些措施旨在预防和减少血管性认知
障碍的发病风险。
总体而言,《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
一份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血管性认知障碍,并提
供科学的治疗策略。
同时,指南还提出预防和控制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管性痴呆诊疗指南在我国,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位引起痴呆的原因。
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卒中病灶的大小和部位等。
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引起的脑损伤均可导致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的特点包括:出现记忆障碍和至少两个其他认知领域,包括定向、注意、语言词汇功能、视空间能力、计算、执行功能、习惯动作、抽象、判断能力的障碍,且这些障碍足以引起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缺损。
尽管卒中可以增加痴呆的危险性,但目前就脑血管病与痴呆的关系之间如何确定,还非常模糊。
卒中的次数、卒中的部位、梗死脑组织的总容量到底要达到多大的量,方能引起痴呆,目前尚无定论。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很难确认卒中是否是痴呆的唯一病因。
总之,通过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的证据,说明痴呆患者没有血管病基础;反之,发现了血管病变并不能说这就是痴呆的病因,尤其是在另一个引起痴呆的病因,如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病并存的情况下。
【临床表现】血管性痴呆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临床亚型。
1.皮层综合征特点是临床反复出现脑血栓形成或栓塞,伴有明显的局灶感觉和运动缺损症状和体征,失语更为严重,认知障碍的起病急骤。
2.皮层下综合征伴有深部白质病变的皮层下综合征的特点是有假性球麻痹的体征,锥体束征。
抑郁或情绪不稳,额叶释放症状。
记忆障碍相对较轻。
定向力障碍,对新鲜事物反应减少,兴趣减少,判断事物间关系的能力下降,在交谈时难于将焦点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注意力不集中。
刻板语言和动作。
3.常染色体显性皮层下白质脑病的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所致的血管性痴呆一般在30~50岁起病,与19号染色体上的notch3基因突变有关。
由于皮层下多发梗死导致腔隙状态,突出的临床特点是假性球麻痹,伴有情感障碍和尿失禁,双侧锥体束征。
步态平衡障碍、步距小,病史中有偏头痛史。
家族史常阳性。
【辅助检查】头颅MRI检查可以发现皮层下多发腔隙性梗死灶。
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1.血管性痴呆1.1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 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①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②人格相对完整;③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④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⑤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2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3)痴呆和脑血管病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据不足。
1.3确诊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实不含超过年龄相关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老年斑(sP)数,以及其他变性疾患组织学特征。
1.4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1)意识障碍;(2)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等);(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4)精神疾病(抑郁症等)。
注:当血管性痴呆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时,建议用并列诊断,而不用“混合性痴呆”的诊断。
2.痴呆程度评定:采用临床痴呆评定表(CDR)进行程度评定,按照CDR量表=1分为轻度,CDR量表=2分为中度,CDR量表=3分为重度。
《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一、血管性认知障碍定义与分类VCI是脑血管病变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临床卒中或亚临床血管性脑损伤,涉及至少一个认知域受损的临床综合征,涵盖了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也包括合并AD等混合性病理所致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该定义指出,VCI是一类以认知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病因为脑血管病变及其危险因素,涵盖了不同程度的认知损伤,并且不排除混合病理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在临床实践当中,推荐临床医生依据病因与病理对VCI作出分类。
首先,根据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将VCI分为轻度VCI(mild VCI)和重度VCI(major VCI或Va D)。
对于重度VCI,依据卒中病史及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主要描述4种类型: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aD)、多发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和混合型痴呆(mixed dementias,MixD)。
对于PSD与MixD还应根据参与的病理类型进行进一步细分。
二、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1 诊断流程即首先确定认知功能的下降及下降的程度,其次确定脑血管病是导致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并排除导致认知障碍的其他原因,最后对VCI的病理类型进行描述。
基于以上的诊断流程,新版指南指出,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拟诊VCI的患者,需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以明确诊断。
临床评估评估认知障碍与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
目的在于寻找血管性病因,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认知障碍。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病史采集:应了解患者认知障碍的起病时间、临床表现、病程、严重程度及对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同时需重点了解患者是否具有VCI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及饮酒、吸烟史等。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1痴呆诊断1.1 痴呆概述1.1.1痴呆定义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认知损害可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等功能,其智能损害的程度足以干扰日常生活能力或社会职业功能。
在病程某一阶段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
通常具有慢性或进行性的特点。
1.1.2痴呆分型痴呆综合征从不同角度有多种分型。
最常见的为病因分型,可分为三大类:原发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痴呆、神经系统以外疾病导致的痴呆和同时累及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的疾病导致的痴呆。
第一类包括神经变性性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等)、血管性痴呆、炎症性痴呆(如Creutzfeldt-Jakob病等)、正常颅压脑积水、脑肿瘤、外伤、脱髓鞘病等;第二类包括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痴呆(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缺乏等)和中毒性痴呆(如酒精中毒、药物慢性中毒等);第三类包括艾滋病(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梅毒、Wilson病等。
按病变部位可分为皮质性痴呆、皮质下痴呆、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痴呆和其他痴呆。
皮质性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变性(额颞叶痴呆、语义性痴呆、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等);皮质下痴呆类型较多,如锥体外系病变、脑积水、脑白质病变、血管性痴呆等;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痴呆包括多发梗死性痴呆、感染性痴呆、中毒和代谢性脑病;其他痴呆包括脑外伤后和硬膜下血肿痴呆等。
根据治疗效果可分为不可逆性和可逆性,前者包括变性性痴呆和部分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如Creutzfeldt-Jakob病等),后者主要包括可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脱髓鞘性疾病)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痴呆(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缺乏等)。
1.1.3痴呆临床诊断思路痴呆是一类综合征,痴呆的诊断分三个步骤进行:①首先明确是否为痴呆;②明确引起痴呆的原因;③明确痴呆的严重程度和有无精神行为异常综合征,了解患者目前需要处理的主要矛盾。
需要根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心理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作出痴呆及其病因的诊断。
血管性痴呆诊疗常规
【概述】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脑缺血、出血、缺血一缺氧损害导致的影响日常活动的智能障碍。
因此,构成血管性痴呆必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必需有痴呆;②从病史、临床检查和脑影像学上必需有脑血管病的证据;③痴呆和血管病有时间上的因果关系。
【诊断】
1、具有痴呆
痴呆指以前认知功能的衰退,表现为以下精神活动领域中至少二项或三项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或人格和认知(概括、计算、判断等)。
症状的确定主要依据临床检查和神经心理学检查,智能障碍是以能够影响日常活动。
2、具有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指在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局灶体征,包括偏瘫、中枢性面瘫,病理上阳性,偏盲、病理上阳性,偏盲、构音障碍,有或无率中史。
影像学(头CT/MRI)上有脑血管病相关证据。
3、上述两种疾病相关联,表现为下面一种或两种情况(1)
在卒中发生3个月内出现痴呆
(2)认知功能突然恶化,或认知障碍波动,阶梯或进
分类
(1)多梗塞性痴呆;(2)关健部位梗塞的痴呆;(3)伴有痴呆的小血管病;(4)缺血一缺氧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6)其它
【治疗】
1、脑血管病的治疗,根据一般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
2、认知障碍(痴呆)的的治疗,见老年性痴呆
3、对症处理,伴有抑郁的病人,可予抗抑郁药物。
中国血管性痴呆诊治指南解读痴呆流行现状近年来,我国痴呆患病率明显增高。
传统认为,血管性痴呆(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位常见的痴呆原因。
但目前数据显示,单纯血管性痴呆占仅所有痴呆的3%-5%,而混合性痴呆占比例较高。
我国目前大约有73.8%-93%的痴呆患者未被诊断。
服药治疗的痴呆患者仅占所有患者的21.3%,服用一线抗痴呆药物的仅2%,多数痴呆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认识误区目前在VaD认识上,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认为血管性痴呆患病率高于阿尔茨海默病;(2)认为有卒中和痴呆就可以诊断为血管性痴呆;(3)认为在筛查痴呆时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的敏感性优于MMSE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4)把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当成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此外,欧美指南很少引用中国的文献,其诊断和治疗的推荐意见并不适合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制定了中国的痴呆诊治指南。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VaD的诊断标准有ICD-10、NINDS-AIREN和DSM-Ⅳ等,其中1993年Román等制定的NINDS-AIREN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使用最广泛。
它强调3个基本要素:(1)符合痴呆诊断,推荐ICD-10、DSM-Ⅳ和DSM-Ⅳ-TR诊断标准;(2)要有脑血管病的证据,推荐CT或MRI影像学检查证据;(3)两者必须有相关性,至少有以下中的一项:①在明确的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痴呆,②突然认识功能衰退,或波动性、阶梯样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
2000年DSM-Ⅳ-TR痴呆诊断标准:(1)发生多个认知领域功能障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记忆功能障碍;②至少同时具有以下认知功能损害之一:失语、失用、失认和执行功能障碍;(2)上述认知功能障碍必须严重到足以干扰社会或职业功能,而且与以往相比明显下降;(3)认知功能障碍不只是发生在谵妄过程中。
血管病证据强调:(1)梗死部位非常重要;(2)重视对血管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多,给社会、家庭和患者本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心理、生理和经济负担。
为了规范这些疾病的诊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心理医学分会等多个学会共同制定了《中国痴呆和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主要内容此指南的主要内容共分为10个部分,分别为概述、流行病学、基础诊断、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因学、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方案、随访和预后和未来展望。
其中概述部分介绍了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的范围、概念和临床意义。
在流行病学部分,作者对不同年龄、性别、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群普遍存在的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了高危人群和风险因素,例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
在基础诊断部分,指南提供了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和认知能力测试方法,建议医生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诊断。
在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部分,指南提供了包括血液学、生化学、神经影像学等在内的多项检查项目,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
在病因学部分,指南对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常见病因及其诊断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前额颞叶痴呆等。
在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部分,指南为不同类型的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制定了详细的诊断标准和特征,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不同类型的疾病。
在治疗原则和方案部分,指南介绍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并且对药物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在随访和预后部分,指南提供了多种评估和随访工具,以及预后的评价方法。
此外,指南还给出了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意义此指南的出版,将为我国医生规范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的诊治提供标准参考,进一步提高我国老年医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水平。
此外,此指南还将促进国际上对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的诊治标准化,为研究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和病例资料。
中国血管性痴呆诊治指南解读
医脉通2013-08-22分享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是我国第一部痴呆的中西医结合循证指南。
在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23次学术会议上,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田金洲教授对其中的血管性痴呆诊治部分做了解读。
痴呆流行现状
近年来,我国痴呆患病率明显增高。
传统认为,血管性痴呆(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位常见的痴呆原因。
但目前数据显示,单纯血管性痴呆占仅所有痴呆的3%-5%,而混合性痴呆占比例较高。
我国目前大约有73.8%-93%的痴呆患者未被诊断。
服药治疗的痴呆患者仅占所有患者的21.3%,服用一线抗痴呆药物的仅2%,多数痴呆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VaD认识上,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认为血管性痴呆患病率高于阿尔茨海默病;(2)认为有卒中和痴呆就可以诊断为血管性痴呆;(3)认为在筛查痴呆时MoCA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的敏感性优于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4)把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当成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此外,欧美指南很少引用中国的文献,其诊断和治疗的推荐意见并不适合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制定了中国的痴呆诊治指南。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VaD的诊断标准有ICD-10、NINDS-AIREN和DSM-Ⅳ等,其中1993年Román等制定的NINDS-AIREN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使用最广泛。
它强调3个基本要素:(1)符合痴呆诊断,推荐ICD-10、DSM-Ⅳ和DSM-Ⅳ-TR诊断标准;(2)要有脑血管病的证据,推荐CT或MRI影像学检查证据;(3)两者必须有相关性,至少有以下中的一项:①在明确的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痴呆,②突然认识功能衰退,或波动性、阶梯样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
2000年DSM-Ⅳ-TR痴呆诊断标准:(1)发生多个认知领域功能障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记忆功能障碍;②至少同时具有以下认知功能损害之一:失语、失用、失认和执行功能障碍;(2)上述认知功能障碍必须严重到足以干扰社会或职业功能,而且与以往相比明显下降;(3)认知功能障碍不只是发生在谵妄过程中。
血管病证据强调:(1)梗死部位非常重要;(2)重视对血管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血管性痴呆包括6个亚型:(1)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占75% ;(2)重要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例如丘脑梗死;(3)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微梗死性痴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可伴出血);(4)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6)其他,如CADASIL(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指南推荐意见:NINDS-AIREN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1993)具有较高的特异性(Ⅰ类证据,A级推荐),但敏感性不及ICD-10(1992)和DSM-Ⅳ(2000)标准(Ⅱ类证据,B级推荐)。
田教授指出,前者适用于临床研究,后两者更适用于临床诊断。
痴呆筛查和评估
量表评估
痴呆量表包括诊断量表、鉴别诊断量表(哈金斯基缺血量表,HIS)和疗效评价量表。
常用的诊断量表是1975年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和2005年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两个量表。
田教授着重比较了两个量表循证证据中敏感性和特异性,指出MMSE分界值不同则诊断敏感性不同,按年龄和教育水平调整后特异性、敏感性非常高,远远优于MoCA。
指南推荐意见:MMSE是最常用的综合认知评估量表,足够的证据支持MMSE作为痴呆早期筛查工具和认知损害程度最有用的筛查量表,对认知损害的发展结局也具有预测价值,但检测结果受教育程度的影响(Ⅱ类证据,A级推荐)。
标准的MMSE分界值是24
分(≤23分为痴呆),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记忆主诉老年人,MMSE分界值应提高到27分(Ⅱ类证据,A级推荐)。
此外,对记忆和语言功能评价可使用故事延迟自由回忆(DSR )或词语延迟自由回忆(DWR)检查,对执行功能和视空间功能检查可选择画钟试验(CDT)。
影像学评估
指南推荐意见:CT检查发现脑血管病的证据对于诊断VaD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于鉴别AD与DLB或VaD目前仍十分困难(Ⅰ类证据,A级推荐)。
在没有MRI的情况下,至少应该进行CT检查(专家共识)。
MRI能对选择部位进行体积定量,AD早期即可发现海马体积缩小(Ⅰ类证据,A级推荐)。
CT和MRI也可用于检出可逆性痴呆原因(专家共识)。
治疗策略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
田教授主要回顾了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循证医学证据。
指出,多奈哌齐可改善VaD患者的认知功能、总体印象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2010年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多奈哌齐能改善VaD患者认知功能直到54周,随机试验阶段使用多奈哌齐的患者认知改善更好,但延迟开始组在试验结束时总体印象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开始即使用多奈哌齐组无显著差异[Stroke 2010 Jun;41(6):1213-21.全文下载]。
此外,现有的证据支持加兰他敏治疗比安慰剂组在认知功能方面会有更好的表现,但总体印象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行为改善不明显。
指南推荐意见:多奈哌齐可改善轻中度VaD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对生活能力和总体印象的疗效不肯定(Ⅰ类证据,A级推荐);轻中度VaD患者接受多奈哌齐治疗之前应与患者讨论可能的临床获益及安全性问题(专家共识)。
多奈哌齐5mg/日与10mg/日治疗轻中度VaD疗效相当,但高剂量组不良反应高于低剂量组(Ⅰ类证据,A级推荐)。
加兰他敏
和卡巴拉汀同样可改善VaD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应注意胃肠不良反应的发生(Ⅰ类证据,A级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