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及问题解决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94
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当今教育得到空前的重视,“提出问题”不仅被看作是教育的目的,而且应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出发点,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引导学习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无问题意识和提不出问题的现象。
一、问题与问题意识的定义心理学对问题的一个解释是:“问题”基本上是指已知某些已有因素后,必须肯定或确定另外因素的情境。
即问题是一种情境。
心理学家梅耶是这样定义的:“当问题解决想让某种情境从一种状态转化另一种不同状态,而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清二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
”[1]问题意识是指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种新的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者头脑中要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经过一连串的心理活动,新知识才能同化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只有具备了能与已学知识对应的认知结构,思维过程中才会经常出现“为什么”。
[3]二、培养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和意义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
这是作学问的真谛。
因此,启发诱导,着力培养一个人的问题意识为古今中外众多名家所重视和推崇。
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多闻阙疑”,“不耻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学者朱熹讲:“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更鞭辟入里:“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几句话颇风趣生动:“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国外诸多学者也极力倡导培养人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问题意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以问题作为突破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为语文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力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致力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敢问。
当孩子开始学会说话以后,最多的就是问题。
天空、泥土、飞鸟,直到家里的一切日常用品,都会成为他们追问的对象。
然而,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
究其原因,其问题在于教师。
教师不能为学生主动提问创造条件,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主动提问,都成为阻碍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不利因素。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
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批评,启发他用一种方法思想,树立自信心,对于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讲座的形式加以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
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二、创设引趣激思情境,使学生爱问。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是靠后天培养的。
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引趣激思情境,几乎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课堂上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考试时,“答”代替了“问”。
要使学生爱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
如:我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先让学生看一组画面:半碗米饭、一盒水彩颜料,一枚中队员标志,蚂蚁搬家的动画、落叶纷飞的情景。
学生不禁问:“这些教师常见的,老师为什么让我们看?”“这每一个情景也许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吧?”“我们能不能把其中的几个情景组合起来编一个故事呢?”不难看出,在本教学片断中,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正是因为我准备了一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主动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心得体会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轻松地解决,有些问题可能让我们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然而,问题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我们成长和进步。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会从中寻找启示,不断提升自己。
首先,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问题意识是指对问题的发现、觉察和理解。
只有正确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困难,我们可以及时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出错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正。
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只有勇于面对问题,才能迎接挑战。
其次,问题意识能够帮助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时,首先要进行分析和思考,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和根源。
只有找准问题所在,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观察和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或者通过书本和互联网寻找相关资料。
问题意识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开拓思维,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最后,问题意识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
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不断地进行尝试和实践。
通过解决问题,我们能够增加自信心和自信心,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问题意识能够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总之,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我们寻找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是我们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
只有保持积极的问题意识,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让我们珍惜问题,从问题中成长,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
主题活动中的问题意识
首先,主题活动中的问题意识包括对活动目标和预期效果的清
晰认识。
策划者需要明确活动的宗旨和目的,以及期望达到的效果,这样才能更好地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策划阶段就加以考虑和
规避。
其次,主题活动中的问题意识还涉及对资源和预算的合理利用。
在策划阶段,必须对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清晰的
认识,以及对预算的合理规划和管理,避免资源不足或浪费的问题
发生。
另外,主题活动中的问题意识还包括对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识
别和评估。
策划者需要对可能影响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风险和不确
定因素有清晰的认识,包括但不限于天气变化、人员调度、设备故
障等,以便制定相应的预案和对策。
此外,主题活动中的问题意识还需要考虑参与者的需求和反馈。
策划者需要充分了解目标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以及对活动的期望和
反馈,以便在策划和执行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改进,避免出现参与者
不满意的问题。
总之,主题活动中的问题意识是策划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它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策划和执行过程中及时应对和解决,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
专业课阅读问题意识
专业课阅读中的问题意识是指在进行专业文献阅读时,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这种意识对于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发现学术问题以及进行创新性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问题意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
在阅读专业文献时,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往往难以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而具备问题意识的读者会主动地思考文献中的观点、论证和结论,发现其中的疑点和不足,进而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术创新的灵感。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往往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这种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术创新的灵感,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问题意识能够帮助读者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具备问题意识的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研究主题、构建研究框架、设计研究方法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等,进而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
因此,在专业课阅读中,我们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角度思考、批判性思维和与他人交流讨论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同时,还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和研究中,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成长。
一、培养问题意识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意愿。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 环境创设:营造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感受到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2. 激发好奇心: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问题产生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3. 案例引导:通过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起因和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增加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认知。
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学生需要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以便针对性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以下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方法:1. 分步分解: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逐个解决。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逐步找到解决方法。
2.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问题的关键点。
通过总结,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向。
3. 多角度观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帮助他们全面认识问题的各个方面。
多角度观察可以避免片面性的判断,为问题解决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以下是几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与技巧:1.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协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互助意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同学的不同思路和观点来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
人民日报: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问题意识是否具有正确的问题意识,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标准、领导方法的重要标志。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正确的问题意识,自觉地把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领导工作的生命线。
“问题意识”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人们对存在问题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应。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
马克思曾尖锐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毛泽东同志更是强调:“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是否具有正确的问题意识,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标准、领导方法的重要标志。
有了正确的问题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正视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由于缺乏正确的问题意识,不能正视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和损失。
如有的领导干部看不到问题和差距,意识不到潜伏的矛盾和危机,盲目乐观,过高地估计成绩,出现问题时一头雾水,搞不清楚状况;有的面对问题时“怕”字当头,谈问题色变,互相推诿,把新问题推成了“老大难”,使小问题淤积成了大问题;有的思想懒惰、浮于表面、限于应付,嘴上喊着问题,本上写着问题,就是不用心思考问题,不愿触及深层次的问题;有的在处理棘手问题时,往往“拆东墙补西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慌不择路”,最终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问题一发不可收拾。
可见,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才能牢牢把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全面正确地认识问题,深入科学地分析问题,从而积极稳妥地解决问题。
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
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的显而易见,有的深藏于复杂的表象之中,有的则通过别的形式反映出来,只有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增强洞察问题的敏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