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歌德《浮士德》
- 格式:pptx
- 大小:5.87 MB
- 文档页数:22
浮士德原文引言《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长篇戏剧,也是全球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该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被广泛地解读和研究。
本篇文档将为读者带来《浮士德》的原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呈现。
第一幕第一场(布拉布桑尔爵士的起居室。
浮士德在窗前徘徊。
他拿起一本书,又放下)浮士德:(苦闷地)我怎么办呢?我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我对世界的渴望了。
(进入塞布斯蒂安)塞布斯蒂安:浮士德先生,您找我有事吗?浮士德:塞布斯蒂安,你能否告诉我,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塞布斯蒂安:这是个大问题,浮士德先生。
每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都不一样。
浮士德: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是,对于我来说,现在的知识已经不足以让我满足了。
塞布斯蒂安:您是否考虑过进一步追求知识呢?浮士德:我已经尽力了。
我掌握了文学、哲学、医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但是我感觉还是不够。
塞布斯蒂安:也许您需要尝试一些新的领域,比如音乐、艺术等。
浮士德:也许吧。
我需要找到更多的知识,来满足我的渴望。
第二场(一所大学教室。
浮士德坐在第一排,聚精会神地听课)教授:今天我们来讲解一下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要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原理。
(浮士德热情地记笔记,听得津津有味)浮士德:(自言自语)原子结构的奥秘真是不可思议,我还有好多要学习的地方。
教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波粒二象性。
(浮士德陷入了沉思,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第二幕第一场(浮士德的研究室。
书堆如山,浮士德正在翻阅资料)浮士德:(自言自语)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去解答。
(敲门声)浮士德:请进!瓦格纳:浮士德先生,我找到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想和您分享一下。
浮士德:不好意思,瓦格纳先生,我现在没有时间。
我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
瓦格纳:好吧,那我先走了。
(瓦格纳离开后,浮士德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二场(浮士德的研究室。
【赏析】歌德《浮士德》歌德:《浮士德》作品内容《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取材于德国中世纪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民间故事。
诗剧以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关于人的争论、赌赛为开端,引出作为赌赛对象的浮士德博士,并进而引发了浮士德与魔鬼的赌赛。
年过半百的学者浮士德沉湎于中世纪的书斋,脱离了现实生活,为烦琐、僵死的知识所困,苦闷到企图自杀,直到复活节的钟声响起,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在与学生瓦格纳的郊游中,他看到了充满活力的生活,同时也遇到了靡非斯特变的黑狗。
回到书斋后,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订立了赌约:魔鬼甘愿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到天地间寻求各种满足,解除他的苦闷,而浮士德一旦发出流连忘返的赞叹,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于是,浮士德离开了书斋。
他喝下了魔汤,恢复了青春,爱上了少女葛丽卿。
深陷爱中的葛丽卿却因此家破人亡,虔诚于宗教的她在狱中等待上帝的裁判。
浮士德经历了瓦卜吉斯之夜群魔会,赶来解救葛丽卿,却遭其拒绝,内心感到了极大的痛苦。
此后,浮士德继续得到靡非斯特的帮助,从个人的小世界投身社会的大世界:开始他接触政治生活,希求功名,向皇帝倡议大量发行钞票,解救了财政危机,却被昏庸的皇帝视作浅陋的魔法师。
于是,他又在瓦格纳的“人造人”帮助下,穿越时空,追求古希腊的美女海伦,并与海伦结婚生子,儿子欧福良无限制的追求高飞,却坠地身亡,海伦也悲痛离去。
回到现实后,浮士德帮助国王平息了叛乱,得到一块赏地,他决定筑堤拦海,改造自然,却间接害死了无辜百姓。
在这过程中,他双目失明了,听到为他掘墓的声音,却以为是大堤将成的信号,激动的他由衷盼望时间为之停留,随即颓然倒地。
按照赌约,他的灵魂将归魔鬼所有,但天使及时到来拯救了他,他进入天国见到了圣母与葛丽卿。
作品解读中国“五四”之前已开始对《浮士德》进行介绍。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欧洲近世之文学中,所以推格代(歌德)之《法斯德》(《浮士德》)为第一者,以其描写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切故也。
歌德浮士德内容简介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巨型诗剧,它以德国十六世纪的民间传说为素材,通过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
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
《浮士德》在艺术上,融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于一炉,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全剧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
主人公浮士德是一个博学多才、名利双收的知识分子,但他却感到内心空虚和迷茫,对生命的意义感到困惑,甚至想到自杀。
在这个过程中,他与魔鬼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所有的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性诱惑与罪恶
介绍
《浮士德》是著名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
关于人性、欲望和艺术追求的故事。
该作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被称为《浮士
德第一部》和《浮士德第二部》,通过对主人公浮士德的生活经历展开了对人
类心灵深处的探索。
主题1:人性诱惑
在《浮士德》中,刻画了无休止地追求知识、欲望和力量之间引发的内心冲突。
主人公浮士德以超凡才智和追求无尽的渴望成为他思考现实和命运的驱动力。
然而,这种对知识和欲望的贪婪逐渐引导他走向某种境地:越过道义与伦理界限,不择手段地追求自我满足和个人利益。
主题2:罪恶
随着故事的发展,浮士德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陷入罪恶的漩涡。
他与魔鬼梅
菲斯托费勒达成交易,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恶势力以换取无尽的享乐和权力。
这个罪恶的行为既对他自身造成了精神上的摧毁,也对周围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和伤害。
结论
《浮士德》通过展示人性诱惑和罪恶之间的关系,引发人们对于个体与社会、
理智与欲望之间无情冲突的思索。
作品中所描绘的浮士德形象成为了人类困境
和纠结心灵存在的象征。
通过对主角深刻而复杂的心理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
理解人类精神世界中那些复杂而深刻的多重欲望。
总而言之,《浮士德》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探索人性、欲望和罪恶
的哲学著作。
冯·歌德通过刻画主角浮士德及其心灵旅程,描绘出了人类永恒的挣扎与对抗,提醒我们关注自己内心的冲突,并在追求欲望时警惕罪恶的陷阱。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概览•介绍《浮士德》作为歌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探讨歌德对该作品的多重解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分析不同解读对于作品内涵的影响和理解方式文学解读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多层次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解读上,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发展轨迹及其象征意义。
2. 情节结构:研究小说中的事件安排和情节衔接,突出其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
3. 文学风格:分析歌德在文字运用、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如隐喻、比喻、修辞手法等。
哲学解读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歌德在《浮士德》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哲学层面的解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与命运:分析浮士德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命运挑战,探讨其对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思考。
2. 人类存在:研究浮士德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哲学思考,涉及存在主义、人生意义等话题。
3. 道德伦理:考察作品中有关道德选择、良知等问题,并分析歌德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决策的阐述。
历史背景解读《浮士德》出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现象。
历史背景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文化和风尚:分析18世纪末欧洲文化风尚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如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
2. 政治与社会变革:探讨法国大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对《浮士德》中社会画面描绘和政治暗示带来的影响。
3. 时代意义:理解《浮士德》作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表达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总结通过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作品在文学、哲学和历史层面上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探讨《浮士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象征、思想和历史背景,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拓宽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歌德最著名的诗《歌德最著名的诗歌集》导言: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文学巨匠,被誉为“德国文学之父”,其丰富的创作涵盖了诗歌、戏剧、小说等多个领域。
在他的诗歌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流传广泛、触动人心的作品。
以下是歌德最著名的一些诗篇,通过这些经典之作,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歌德诗歌的精髓。
一、《浮士德》《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为庞大的文学项目之一。
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分为两部,第一部于1808年出版,第二部则于1832年面世。
诗歌以浮士德这一传说性人物为主线,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追求与牺牲的关系,被认为是歌德的巅峰之作。
浮士德是一个寻求真理、追求知识、追求人生意义的学者。
他与魔鬼梅菲斯特交易,以换取无尽的知识与享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浮士德渐渐发现,知识与享乐并不能填补心灵的空虚。
最终,他在对生命的思考中找到了超越物质的真正价值。
这部诗歌巨著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深刻的哲理思考,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于灵魂深处追寻的不懈探求。
歌德通过浮士德的一生,勾画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性画卷。
二、《托尔斯泰》歌德的《托尔斯泰》是一首以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题材的长诗。
这首诗歌被认为是歌德对托尔斯泰思想的赞美和致敬,同时也表达了歌德对人类普世价值的关切。
在诗中,歌德以抒情的笔调歌颂了托尔斯泰的伟大思想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
他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爱与和平的追求,将这些理念与托尔斯泰的人生信条相互交融。
这首诗歌在歌德的作品中独具特色,展现了他对于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坚定信仰。
三、《西东诗》《西东诗》是歌德的一部较为抽象、富有象征意义的诗篇。
这首诗歌通过对西方与东方文化的对比,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融合。
歌德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表达了对于文明多样性的推崇。
在《西东诗》中,歌德通过对自然、历史、宗教等元素的巧妙运用,构建了一个宏伟的文学画卷。
歌德浮士德简介
浮士德简介: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令世人景仰的学者浮士德博士,当他回顾一生时,发现作为科学家,他对世界的本质其实没有任何认知;作为个人,沒有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由此,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在这种情況下,他与魔鬼订立盟约,如果魔鬼把他从这种不满足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脱出來,他就把死后的灵魂交付于他。
全剧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浮士德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
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歌德简介:
歌德,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
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1]《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2.《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
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
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
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
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中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
当然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否则剧情就没法往下写了。
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3]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
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19世纪德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全书共分两部分,讲述了一个关于知识、欲望和救赎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歌德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也反映了19世纪德国社会的复杂现实。
故事的开端,年轻的主人公约翰·浮士德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他聪明、勤奋,渴望通过知识和智慧来改变世界。
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渴望追求真理,却又被世俗的欲望所诱惑;他渴望自由,却又被社会的压力所束缚。
在这个过程中,浮士德经历了无数的冒险和挑战。
他曾在海上遭遇风暴,被海盗劫持;他曾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成为英雄;他曾在巴黎的宫廷里追求爱情,却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爱人。
这些经历让浮士德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聪明、狡猾的年轻人。
在这个过程中,歌德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他让我们看到了欲望、信仰、理性和疯狂之间的斗争,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挣扎。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让我们思考人类的道德、信仰和社会,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总的来说,《浮士德》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巨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分。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浮士德》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类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他们渴望自由和解放,却又无法摆脱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歌德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这个时期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首先,歌德展示了当时人类的生存压力。
在小说中,浮士德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流浪,历经磨难。
这种压力让他感到窒息和绝望,最终导致了他的崩溃。
其次,歌德揭示了当时人类的精神困境。
在小说中,浮士德在经历了无数的冒险和挑战之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
读歌德《浮士德》有感
《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博学多才、狂热追求知识的学者浮士德的故事。
浮士德为了追求无限的知识和满足内心的欲望,与魔鬼缔结契约,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通过阅读《浮士德》,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对知识、欲望和力量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可能带来的危险和后果。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迷失自我,最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反思了人类追求权力和知识的悲剧性,以及在追求欲望和满足虚荣心的过程中可能失去自我和真正的幸福。
同时,也启发我要珍惜自己拥有的,谨慎追求自己的目标,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快乐。
《浮士德》是一部值得深思和反思的经典作品,带给人们启示和警示。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 引言1.1 概述《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深深地触动了读者们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对《浮士德》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主题意义等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浮士德》的概况,并说明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作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生平经历以及《浮士德》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在文学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部分将对故事情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主要人物形象描写、故事情节梗概以及人物心理与角色发展演变等方面。
第四部分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浮士德》的主题,并解读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给予对《浮士德》的评价和个人对于其中主题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浮士德》这一伟大作品,并通过对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的分析,展示出《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们能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部杰作,同时也能引发更多关于自由意志、命运、知识与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1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生平介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是一位杰出的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和戏剧家。
他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欧洲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歌德在法兰克福出生并长大,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人文主义教育。
他对古典文学、音乐和自然科学都非常感兴趣,并且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
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
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
其父家资殷厚,曾购得皇家顾问的头衔。
其母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
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
他的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
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
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
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
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
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为,深感孤独寂寞。
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歌德出生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家庭。
歌德青年时期先后学过法学和哲学,受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他始终爱好文艺和自然科学,不断地写了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优美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与别离》以及政治讽刺诗《跳蚤之歌》等作品。
当时,以莱辛为代表的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运动,即德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飚突进”运动。
歌德以他有力的创作成果投入了这一运动,并成为前期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他的力作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以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冲突为主题、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示向统治人间的封建暴君宣战的抒情长诗《普罗密修斯》等。
这些作品具有冲决一切封建罗网的气概,充满着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鉴于他的文学活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深感痛苦。
他想通过一些实际工作进行社会的改良。
于是,177年秋,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去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后又担任宰相。
从此他转向妥协。
但他在积极从事各种政务的同时,也进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诗歌创作。
1786年秋他怀着矛盾、苦闷的心情,改名换姓,逃往意大利,以暂时摆脱一下魏玛的恶浊气氛,在艺术和自然中获得新生。
1788年从意大利回国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上。
1789年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塔索和一个宰相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文艺创作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歌德说此剧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
歌德《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
1765年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回到故乡任律师,后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到魏玛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宰相,寄望在魏玛实现其启蒙主义理想。
但他的改革遭到重重阻力,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
1786年秘密离开魏玛到意大利旅行,两年后返回魏玛,不再参与政务。
歌德的文学活动起于大学时代,他是18世纪70年代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族发展与个性解放的“狂飙突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中经“古典”时期,直到19世纪30年代。
在漫长的六十余年中,歌德在不同的文学体裁领域都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在诗歌方面,除优美动人的早期抒情诗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等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叙事诗《列那狐》、《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诗集《西东合集》等。
歌德的戏剧创作极为丰富,著名作品有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无韵诗剧《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悲剧《埃格蒙特》以及诗人的代表作悲剧《浮士德》等。
在小说方面,著名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亲和力》,长篇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等。
歌德的创作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尤其是德国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状态,为我们了解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文学的性质和特点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他的创作不仅是德国文学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浮士德》是一部取材于德国16世纪民间传说的宏伟诗剧,它以欧洲的近代历史和现实为背景,描写了浮士德一生不懈追求、努力探索真理的艰难历程。
全剧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即:天主和恶魔的赌赛,恶魔和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的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
《浮士德》演绎的是一部近代资产阶级的精神探索史。
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概括了西方资产阶级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叶300年间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的共同命运与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