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过秦论》第一课时作业1.下列各项对原文中字词的注音或书写无误的一项是(3分)()A.孝公既没(méi)肥饶之地逡(quān)巡B.因遗(wèi)策翟(zhái)景杜赫之属(zhǔ)C.斗诸候亡矢遗镞(cù)宁(níng)越叩关攻秦D.膏腴(yú)之地合从缔(dì)交赵奢之伦2.下列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蒙故业蒙,继承B.赵奢之伦伦,辈、类C.追亡逐北北,败北D.开关延敌延,迎击3.下列各项对加红字词按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席卷天下②外连衡③追亡逐北④流血漂橹⑤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⑥斗诸侯⑦会盟而谋弱秦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⑤/⑦C.①②/③⑤/④⑥⑦D.①②/③⑦/④⑤⑥4.下列各项对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④蒙故业,因遗策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5.对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并吞八荒之心②乐毅之徒③商君佐之④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⑤寡人之于国也⑥蚓无爪牙之利⑦填然鼓之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④/②③/⑤/⑥/⑦C.①④/②/③⑦/⑤/⑥D.①④⑥/②/③/⑤/⑦6.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A.以致天下之士B.于是六国之士C.秦人开关延敌D.诸候恐惧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
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
B.陶朱:即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
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无数次战争,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
过秦论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过秦论》的作者是谁?A. 司马迁B. 司马光C. 司马相如D. 司马错答案:A2. 《过秦论》中提到的“秦”指的是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C3. 《过秦论》中“过”字的含义是什么?A. 过度B. 过错C. 经过D. 过去答案:B二、填空题4. 《过秦论》中提到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其_________。
答案:暴政5. 在《过秦论》中,作者认为秦朝的统一六国是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历史发展的必然三、简答题6. 简述《过秦论》中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
答案:《过秦论》中认为秦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其暴政,包括重税、苛役、严刑峻法等,导致民不聊生,最终激起民变,导致秦朝的灭亡。
四、论述题7. 论述《过秦论》中对秦朝统一六国的评价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过秦论》中对秦朝统一六国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同时,秦朝的统一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但秦朝的暴政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即统治者必须以民为本,实行仁政,否则就会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五、翻译题8. 将以下句子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答案:秦国凭借小小的领土,发展到拥有万辆战车的强大势力,统治了八州,与诸侯并列,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以天下为家,将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宫殿;但因为一人的反抗,导致宗庙被毁,自己死在他人手中,成为天下的笑柄,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不同了。
六、思考题9. 思考《过秦论》中提到的秦朝灭亡的教训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
答案:《过秦论》中提到的秦朝灭亡的教训对当代社会有重要的启示。
它告诫我们,无论国家多么强大,如果统治者不关心民生,不实行仁政,最终都会导致国家的不稳定甚至灭亡。
过秦论练习题及答案过秦论练习题及答案第10课过秦论练习2一、双基夯实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 藩篱(fān) 蒙恬(tiǎn)B.逡巡(qūn) 锋镝(dí) 墨翟(zhái)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D.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答案】 C(A.恬:tián;B.翟:dí;D.赢:yín)2.下列各句中对“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铜)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黄金)C.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坚固)【答案】 B(这里指金属)3.下列哪一项中的“以为”与其它三项不相同(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C.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答案】D(D当“认为”讲,是一个词,其它的都是“以(之)为”,是两个词)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答案】 D(名状/使动/名动/形动)5.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A.铸以为金人十二 B.委命下吏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 D(都是被动句)6.选出对“瓮牖绳枢”的翻译和理解正确的一项( )A.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
形容家里穷。
B.窗户像破瓮,户枢像草绳。
形容房屋破旧。
C.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
比喻门窗的样子。
D.破瓮像窗户,草绳像户枢。
过秦论练习题及答案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
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崤函囊括拱手要害....B.合从逡巡遗镞鞭笞....C.藩篱锋镝劲弩瓮牖....D.墨翟行伍万乘作难....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东割膏腴之地蒙故业,因遗策...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逡巡而不敢进...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将数百之众...蹑足行伍之间揭竿为旗...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才能不及中人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5.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
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的败因。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的历史事实,突出了“ ”这一中心,说明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B.而倔起阡陌之中C.蹑足行伍之间D.百有余年矣7.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A.会盟而谋弱秦B.追亡逐北C.天下云集响应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委命下吏C.铸以为金人十二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9.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过秦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1.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B.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C.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D.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
《过秦论》练习一.填空1.《过秦论》标题的含义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以戒,用的手法忠告当时的统治者施仁政,以避免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其中心论点是。
2.《过秦论》被鲁迅赞誉为“”,作者是(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代表作有、、。
二.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1.弱(1)会盟而谋弱.秦2.兵(1)…赵奢之伦制其兵.(2)弱.国请服(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3)行军用兵之道3.爱(1)不爱.珍器重宝4.固(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2)宽厚而爱.人(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5.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6.制(1)…赵奢之伦制.其兵(2)吞二周而亡.诸侯(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3)追亡逐北(3)履至尊而制.六合7.度(1)内立法度.(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8.遗(1)蒙故业,因遗.策9.策(1)蒙故业,因遗策.(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2)振长策.而御宇内10.势(1)致万乘之势.(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1.延(1)秦人开关延.敌12.道(1)于是废先王之道.(2)延.及孝文王、庄襄王(2)行军用兵之道.13.因(1)蒙故业,因.遗策(2)因.利乘便(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14.及(1)非及.向时之士也(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务耕织,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 履.至尊而制六合7.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
8.然陈设瓮牖..天下..绳枢之子9.执敲扑而鞭笞10.序.八州而朝同列11.追亡.逐北.1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3.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4尊.贤而重.士15.会盟而谋弱.秦16.伏尸百万,流血漂.橹17.吞二周而亡.诸侯18.却.匈奴七百余里1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20.以弱.天下之民2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22.外连横而斗.诸侯23. 序八州而朝.同列四.指出下列句式特点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2.以为桂林、象郡3. 然陈设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同步练习题一、基础知识(每个4分,共60分)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A.陈轸(zhěn)逡巡(qūn) 铦于钩戟(xiān) 膏腴之地(yú)B.猗顿(yí) 锋镝(zhé) 度长絜大(xié) 亡矢遗镞(cú)C.蒙恬(tián)孙膑(bīn) 藩篱屏障(fān)鞭笞天下(chī)D.周赧王(nán) 七庙隳(huī) 瓮(wōng)牖(yǒu)绳枢2.下列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D )A.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孝公既没.(mò)B.墨翟.(dí)不及中.人(zhōng)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C.劲.弩(jì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D.范蠡(lǐ)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氓隶之人(máng) 3.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A.约从离衡合从缔交B.制其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 D.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4.对下列加黑字词名词做状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①席卷天下②云集响应③船载以入④西举巴蜀⑤内立法度⑥斗折蛇行⑦日积月累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⑨良庖岁更刀A.①②⑥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B.④⑤句表处所,译为“在……”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D.③⑧表工具,译为“用……”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A。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从事B。
叩关而攻秦叩:攻打C。
秦人开关延敌延敌:拖延敌人D。
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A。
《过秦论》练习一、掌握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①始皇既没( ) ②威振四海( )③约从离衡()④赢粮而景从()⑤倔起阡陌之中()二、掌握下列古今异义的词:①因河为池()②天下云集响应()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⑤以致天下之士()⑥流血漂橹()⑦九国之师()⑧以为桂林、象郡()三、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③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要害之郡。
()④瓮牖绳枢之子()⑤履至尊而制六合()⑥外连衡而斗诸侯()⑦以愚黔首()⑧序八州而朝同列()⑨却匈奴七百余里()⑩吞二周而亡诸侯()⑾以弱天下之民()⑿约从离衡()⒀尊贤而重士()⒁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⒂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⒃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⒄自以为关中之固()⒅瓮牖绳枢之子()四、文言句式: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为天下笑者,何也?()④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⑥威振四海()⑦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
()⑧身死人手()⑨委命下吏()五、翻译以下句子: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合众缔交,相与为一④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⑤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⑨……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默写:①文中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句子:②作者用来揭示秦始皇政策的实质的一句话是:能表明秦始皇政策目的的一句话是:③在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的句子是:概括了起义的结果的一句话是:④文中指出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过秦论的练习题一、选择题1. 《过秦论》一文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哪个朝代的兴衰?A. 汉朝B. 秦朝C. 唐朝D. 宋朝2. 《过秦论》的作者是谁?A. 司马迁B. 司马光C. 司马相如D. 司马青衫3. 在《过秦论》中,作者提到秦朝的灭亡是因为什么?A. 自然灾害B. 外患入侵C. 内部腐败D. 民不聊生4. 作者在《过秦论》中提到,秦朝的哪些政策导致了其灭亡?A. 重农抑商B. 焚书坑儒C. 严刑峻法D. 所有选项5. 《过秦论》中,作者认为秦朝的统治有哪些特点?A. 以德治国B. 以法治国C. 以武力治国D. 以文化治国二、填空题6. 《过秦论》中提到秦朝的统治者采取了“________”的政策,导致民不聊生。
7. 作者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它“________”,而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8. 根据《过秦论》,秦朝的统治者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________”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
9. 在《过秦论》中,作者认为秦朝的统治者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而是“________”,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三、简答题10. 请简述《过秦论》中作者对秦朝统治者的评价。
11. 根据《过秦论》,秦朝的哪些做法导致了其迅速的灭亡?12. 《过秦论》中,作者提出了哪些治国理念?四、论述题13. 论述《过秦论》中作者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评价。
14. 根据《过秦论》,分析秦朝的统治特点,并讨论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翻译题15. 将《过秦论》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英文:“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非有异术也,盖得其时也。
”六、分析题16. 分析《过秦论》中提到的秦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并讨论其成败得失。
17. 根据《过秦论》,秦朝的统治者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七、综合题18. 结合《过秦论》的内容,谈谈你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理解。
19. 请结合《过秦论》中的观点,分析秦朝的统治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过秦论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通“”)2.合从缔交(“”通“”)3.赢粮而景从(“”通“”)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认为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山东省4.宽厚而爱人..古义: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5.以致..天下之士古义: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三、一词多义1.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衡传》)()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2.亡吞二周而亡诸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从径道亡,归壁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3.利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两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并序》)()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 )4.遗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5.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6.乘()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外连衡..而斗诸侯()(3)履.至尊而制六合()(4)将.数百之众()(5)序.八州而朝同列()(6)会盟.而谋弱秦() 2.名词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4)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 2.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3)吞二周而亡.诸侯()(4)序八州而朝.同列()(5)却.匈奴七百余里()(6)约从离.衡()(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崤函之固.()(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17过秦论课前预习1.填空(1)《过秦论》选自《》。
作者,西汉洛阳人,家,家,世称贾生。
他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
辞赋以《》、《》为最,政论文以《》、《》等脍炙人口。
(2)古代,“天下”的同义词有许多,如、、、、、等。
(3)秦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原因是“,”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陈轸.(zhěn)召.滑(shào)翟.景(zhái)B.乐.毅(yuâ)王廖.(liào)漂橹.(1ǔ)C.鞭笞.(chì)拱.手(gǒng)为.之谋(wâi)D.相与.为一(yǔ)亡矢遗镞.(zú)良将劲弩.(nù)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内立法度,务.耕织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不务.正业先法制.人C.秦人开关延.敌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余人各复延.其家(《桃花源记》)固.若金汤课堂练习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B.不爱.珍器重宝(吝啬)弱.国入朝(弱小的)宽厚而爱.人(爱护)C.据崤函之固.(险固)D.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都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③合从.缔交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⑤赢粮而景.从⑥鉏.耰棘矜.⑦隳.名城,杀豪杰⑧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④⑤⑥⑦D.①③⑤⑧6.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译文:秦孝公占据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
B.外连衡而斗诸侯译文:对外推行连横的策略来与诸侯国作顽强的斗争。
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译文:于是秦国不费力气而夺取了西河以外的土地。
D.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译文: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过秦论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过秦论”是西汉时期文学家贾谊的代表作之一,其主要内容是批评______的过失。
2.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统治者______,失去了民心。
3. 贾谊认为,秦朝的统治者没有认识到______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4. 在“过秦论”中,贾谊提到了“______”,用以说明秦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
5. 贾谊在“过秦论”中强调了“______”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二、选择题1. 贾谊在“过秦论”中批评的是哪个朝代的统治者?A. 汉朝B. 秦朝C. 周朝D. 商朝2. 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自然灾害B. 外敌入侵C. 统治者的暴政D. 经济崩溃3. “过秦论”中提到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的是什么?A. 秦朝统治者的仁慈B. 秦朝统治者的暴政C. 秦朝的军事力量D. 秦朝的经济实力4. 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是指:A. 秦朝的建立B. 秦朝的灭亡C. 秦朝的繁荣D. 秦朝的改革5. “过秦论”中提到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的“仁义”是指:A. 战争策略B. 政治手段C. 道德规范D. 经济政策三、简答题1. 简述“过秦论”中贾谊对秦朝统治者的批评。
2. 根据“过秦论”,分析秦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3. “过秦论”中提到的“攻守之势异也”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本内容解释。
四、论述题1. 论述“过秦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根据“过秦论”,分析贾谊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一、填空题1. 秦朝2. 施行暴政3. 民心4.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 仁政二、选择题1. B2. C3. B4. B5. C三、简答题1. 贾谊在“过秦论”中批评秦朝统治者施行暴政,不施仁义,导致民心涣散,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2. 秦朝灭亡的内在原因包括统治者的暴政,失去了民心,以及忽视了仁政的重要性。
过秦论课后练习题一、选择题1. 《过秦论》的作者是谁?A. 司马迁B. 司马光C. 司马相如D. 司马昭2. 《过秦论》主要论述了哪个朝代的兴衰?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3. 《过秦论》中提到的“过”字,其含义是什么?A. 过去B. 错误C. 过度D. 过失4. 根据《过秦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自然灾害B. 外患入侵C. 内部腐败D. 民不聊生5. 《过秦论》中提到的“六国”,指的是哪些国家?A. 齐、楚、燕、韩、赵、魏B. 秦、齐、楚、燕、韩、赵C. 秦、楚、燕、韩、赵、魏D. 齐、楚、燕、韩、赵、宋二、填空题6. 《过秦论》中,作者认为秦朝的统一是_________的结果。
7. 秦朝的暴政导致了_________,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
8. 秦朝灭亡后,_________成为了新的王朝。
9. 《过秦论》中提到的“一统天下”指的是秦朝实现了_________。
10. 作者通过《过秦论》告诫后人,要_________,避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三、简答题11. 简述《过秦论》中提到的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12. 描述《过秦论》中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13. 阐述《过秦论》中作者对秦朝统治者的评价。
四、论述题14. 根据《过秦论》,分析秦朝的兴衰对后世的启示。
15. 论述《过秦论》中所体现的历史观和作者的治国理念。
五、材料分析题16. 阅读以下《过秦论》选段,分析作者对秦朝统治者的评价,并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综合应用题17. 如果你是历史老师,设计一堂关于《过秦论》的课程,你会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18. 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者,需要为《过秦论》写一篇评论文章,请列出你的文章提纲。
七、开放性问题19. 你认为《过秦论》对现代国家治理有哪些借鉴意义?20. 根据《过秦论》,讨论秦朝的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的影响。
过秦论练习题《过秦论》练习题一、选择训练1.下列红色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zhěn)逡巡(qūn)铦于钩戟(xiān)膏腴之地(yú)B.猗顿(yī)锋镝(zhé)度长絜大(xié)亡矢遗镞(zú)C.蒙恬(tián)孙膑(bīn)藩篱屏障(fān)鞭笞天下(chī)D.周赧王(nǎn)七庙隳(huī)瓮(wōng)牖(yǒu)绳枢(shǖ)2.下列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A.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孝公既没(mò)B.墨翟(dí)不及中人(zhōng)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C.劲弩(jì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D.范蠡(lǐ)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氓隶之人(máng)3.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约从离衡合从缔交B.制其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D.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4.对各句红色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②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③④均不同C.①③相同,②④不同D.①②③④相同5.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系,系上绳子.委,委弃.)(2)孝公既没(没,殁,死去.)(3)会盟而谋弱秦(谋,谋求.)(4)开关延敌,(延,请,迎击)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逡巡,徘徊。
)A.②③B.③④C.①⑤D.①④6.对下列名词用作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席卷天下②云集响应③船载以入④西举巴蜀⑤内立法度⑥斗折蛇行⑦日积月累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⑨良庖岁更刀⑩舟行适临汝A.①②⑥⑩句表比喻,译为“像……那样”B.④⑤句表处所,译为“在……”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D.③表工具,译为“用……"7.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8.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B.北收要害之郡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9.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是(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译:砍伐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作旗帜。
《过秦论》练习题【字音字形】逡巡约从离衡既没箭镞漂橹鞭笞蒙恬甿隶黔首猗顿谪戍墨翟翟景锋镝万乘之势七庙隳殽山蹑足行伍瓮牖绳枢锄耰棘矜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BA.殽函(yáo) 囊括(kuò) 拱手(ɡǒnɡ) 要害(yào)B.合从(zònɡ) 逡巡(qūn) 遗镞(zú) 鞭笞(chī)C.藩篱(pān) 锋镝(zhé) 劲弩(nǔ) 瓮牖(yǒu)D.墨翟(dí) 行伍(hánɡ) 万乘(chénɡ) 作难(ná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A.约从离衡追亡逐北因利乘便B.轻而易举斩木为兵揭杆而起C.翁牖绳枢比权量力度长絜大D.亡矢遗族深谋远虑云集响映【重点字词】席卷天下务耕织以致天下之士蒙故业,因遗策天下诸侯已困振长策委命下吏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收天下之兵因河为池才能不及中人非铦于执敲扑九国之师焚百家之言区区之地【课文概况】1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秦国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
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秦国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不施仁义的败因。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对比,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误解的历史事实,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民心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2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在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
总起来说,文中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秦国与山东九国对比,二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对比,三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过秦论》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甿(méng)隶万乘(shèng)锄耰(yōu)棘矜(qín)
B.鞭笞(chī)从(zòng)散约败瓮牖(yǒu)绳枢
C.隳(huī)名城蹑足行(háng)伍度(dù)长絜(jié)大
D.以窥(kuī)周室逡(qūn)巡亡矢(shǐ)遗镞(zú)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3.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4. 选出下列句子中注音或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kòu,击)关而攻秦。
B.九国之师,逡巡(qūn 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而不敢进。
C.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xiǎng,享受)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隳(huī,毁坏)名城,杀豪杰。
5.以下各项中画线词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6.以下句中加点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7.选出下面一句文言文的正确译文()。
原文: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优良的将领使用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之地,相信臣子和精锐的兵卒陈放着利害的兵器,盘问着来往行人。
B.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陈列着坚利的武器,盘问来往的行人。
C.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之地,可信的大臣,精锐的士卒、陈列着坚利的武器谁能奈何。
D.良好的大将用强有力的弓弩守着要害的地方,相信大臣精良、士卒陈列。
兵器利害谁能奈何。
8.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一项()。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A.试着让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B.假使让殽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C.假使让山东诸国与陈涉比比长度,较量权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而语了。
D.尝试着让殽山以东的国家同陈涉的军队比比权势和军力的大小,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二、默写
9.蹑足行伍之间,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10.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 威振四海。
1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 ,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
12天下已定,始皇之心, ,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3.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氓隶之人,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①_____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②_______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③_____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④_____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
A.铦B.及C.尊D.抗
15.这一段进行多方面对比的目的是()。
A.说明秦国强大。
B.说明九国无能。
C.说明“攻守之势”变化的关键是秦始皇不施仁义。
D.赞颂农民起义。
16同“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朝”用法相同的句子是()。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C.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7.在本段中“一夫作难”中的“一夫”指______;“身死人手”是指一历史事件,即______被_______所杀。
1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19.请概括作者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
20.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
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21、翻译
①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答案
1.答案是C。
解析:“度长絜大”中“度”应读duó,絜读xié。
2.答案:B(默写中常因同音而写别字,A项中的“候”应为“侯”,C项中“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
D项中的“崛”应为“倔”,是通假字。
)
4.答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5.答案是C。
解析:选项C中“享”应解释为:国君在位,这属于古今异义,应注意区分。
6.答案:B(A项中“御宇内”理解为“统治全中国”较贴切。
C项中的“藩篱”应取比喻义“边疆”。
D项中的“兵”应指“兵器”。
)
8.答案是A。
解析:“因遗策”中的“因”是沿袭、继承的意思。
10.答案是B。
解析:A、C、D项中的加点字都是动词使动用法,B项中的“南”是名词作状语。
11.答案是C。
解析:“会盟而谋弱秦”中的“谋”是谋划,商议的意思。
“流血漂橹”中的“橹”是盾牌的意思。
12.答案是C。
解析:本文中心论点是指责秦的过失,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统,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正面的叙述中已现出暴政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又埋下伏笔。
13.答案是B。
解析:“良将劲弩”指的是“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信臣”指的是“可靠的大臣”;“谁何”指的是“盘问来往的行人”。
14.答案是B。
解析:“试”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山东”应译为“殽山以东”。
三、(1)参考答案:①C②A③D④B
(2)参考答案:C。
解析:本段所出现的对比用数学符号可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最后,却是最弱小的陈涉灭掉最强大的秦朝。
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3)参考答案:D。
解析:“朝”在这里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来朝”,D项中的“愚”同样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愚蠢”。
(4)参考答案:陈涉子婴项羽
(5)答案:D(文中指崤山以东,今义为省名。
)
(6)答案:领袖的地位;军队的装备;士兵的素质;指挥作战的能力。
(7)答案:B(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
四、本文是《过秦论》上中下三篇中的上篇,着重叙述___________,揭露___________,指出“______________”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作者总结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意在____________,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借古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