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辨析对比与反衬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9
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表现手法1 衬托【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
反衬和对比举例说明反衬和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不同之处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下面是以反衬和对比为题材的一些例子。
1. 职场中的乐观和悲观心态乐观心态的人总是积极向上,充满信心和希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积极应对和解决。
而悲观心态的人则总是消极压抑,对未来充满担忧和焦虑,遇到问题就很容易放弃或逃避。
乐观和悲观心态的人在职场中的表现迥然不同,前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而后者则常常陷入困境和失败。
2. 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对比。
在城市,人们繁忙而快节奏的生活,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交的多样性。
而在乡村,人们过着宁静简朴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城市生活注重个人的成就和竞争,而乡村生活则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和谐与互助。
3. 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异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
而传统教育则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成绩,强调学生的听课和背诵能力。
现代教育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传承。
4. 健康饮食和不健康饮食的影响健康饮食包括多样化的蔬菜水果、粗粮和蛋白质的摄入,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而不健康饮食则包括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容易导致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健康饮食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免疫力,而不健康饮食则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5. 乐观和悲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乐观的人总是积极向上,对事物充满希望和信心,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而悲观的人则倾向于消极抱怨,对未来充满担忧和焦虑,容易陷入情绪低落和抑郁。
乐观的心态能够提高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而悲观的心态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和健康风险。
6. 个人发展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个人发展注重个体的能力和成就,追求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而团队合作则注重集体的力量和协作的效果,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光线照射⽽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另⼀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种是正衬,⼀种是反衬。
李⽩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兮列如⿇”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天台⼀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但⾯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极,以闹衬静,静境深⼴。
⼜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酒⾁臭”反衬“冻死⾻”,更显⼈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彩相衬:如“万绿丛中⼀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亮”得格外夺⽬惊⼼。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何⽇是归年?”有⼈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罗敷之美;“未免被⼈褒⼥笑,只教天⼦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空⼭不见⼈,但闻⼈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多少、冷暖、远近、⾼低、明暗等等⽅⾯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1、二者读音不同。
对比: duì bǐ ;反衬:fǎn chèn。
2、二者用法不同。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反衬可以明显的分
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3、对照常用于阐释,凸现常用于描绘。
1、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
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
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对照促进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
如: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并使人进步,自豪并使人滞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2、凸现,指利用与主要形象恰好相反、雷同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主
要事物(本体)与点缀事物(衬体)存有恰好相反的特点或相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
托本体。
促进作用:通过对照更加独特地整体表现主题。
引证解释
指反面的衬托;衬托。
王西彦《病人》:“山脚下的田塍边,正滋长着细小的红蓼花,焕发出青春的姿态,和山上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反衬。
”
许杰《两个青年》二:“他的两手,被铁枷锁着,雕在前面,在白色的纱笼外面,
愈加凸现得显著。
”。
高考备考:“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对于一些艺术手法很难弄清。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就弄不清它们的异同。
它们即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本文主要以《风景谈》为例,对这四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比较。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再看现代散文《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画面中突出了两对人物形象。
浅谈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作者:王庆红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1年第10期诗歌作为一门唯美的艺术形式,要讲求艺术技巧。
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反衬和对比尤其受到诗人的青睐。
众多的名篇经典中,由反衬或对比形成的佳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在新歌赏析中,许多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表现手法。
笔者试着对新教材诗词单元的相关篇目作了一些简要的分析,以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首先,要明晰概念。
在诗歌教学中,这是两种经常被分析到的修辞格。
虽然如此,许多学生却并不能清晰分辨这两个概念,甚至有些学生以为这只是一种修辞格的两个不同名称而已。
为此,我们必须帮学生了解并分清这两个概念,从而提高辨别能力。
(一)对比又叫“对照”,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
如:(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2)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盈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白居易《轻肥》)杜甫用他的如椽大笔,将装点得像仙界一样的骊山宫与宫门之外的倒路尸体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咫尺之间,荣枯差别如此,令人震撼。
而白居易则是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
(二)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用描绘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事物的修辞格。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好的衬托必须主次分明,通过对他事物的描叙,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鲜明突出。
如:(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