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药物治疗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135.10 KB
- 文档页数: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598()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7年6月第32卷第6期CJTCMP,June2017,Vol.32,No.6量表可选择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dyspepsiaindex,NDI)、董明国、舒劲、曾斌芳、谢胜、谢晶日、路广晁、蔡敏、潘洋、薛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QOL)、中医脾胃系疾病患西林、魏玮。
参考文献者报告结局量表等。
常用的精神心理状态评价量表有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国功能性专家共识意见(Hamiltonanxietyscale,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015年,上海).中华消化杂志,2016,36(4):217-229(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等。
[2]WaiCT,YeohKG,HoKY,etal.Diagnosticyieldofupper4.胃动力学功能评价目前认为,放射性核素显像胃排endoscopyinAsianpatientspresentingwithdyspepsia.Gastrointest[13-14]空法是胃动力检查的金标准。
胃排空检查的指标主要有:Endosc,2002,56(4):548-551①T50%:即指排出50%所需要的时间;②排出百分比:指在某[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一时间占排出的百分比。
液体排空先于固体排空,核素法一般(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4]ZhangSS,ZhaoLQ,WangHB,etal.Efficacyofmodified需要观察2-2.5h,对不消化标志物排出的百分比,要延迟至餐后LiuJunZidecoctiononfunctionaldyspepsiaofspleen-deficiency4-8h。
空堡逍丝銎查!!!!生!旦筮i!鲞筮!塑g丛!』堕g!△P苎!!!!!!y!!:!!!堕!:!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 (2015年,上海解读:定义和流行病学邹多武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且是经过检查未发现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FD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但我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H.pylori感染率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内镜检查费用又明显低于西方国家。
此外,自2007年我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口3发布后,国内陆续有不少FD相关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文章发表。
2015年又发布了最新的京都H.pylori胃炎全球共识。
综上,有必要重新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FD诊治策略。
《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1(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的修订采用了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由全国各地本领域数名专家对草案进行讨论和多轮投票,直至达成共识意见。
2015年FD共识分为6个推荐级别:A+,非常同意;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一,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一,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完全不同意。
条目的证据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任何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一、FD的定义罗马Ⅲ标准中消化不良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和早饱感[3]。
我国2007年消化不良诊治指南对FD的定义是指源于上腹部,血生物化学和内镜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部饱胀感和早饱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亚洲FD共识意见则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6.04.003作者单位:200433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邹多武,Email:duowuzou@hotmail.corn ・共识与指南・将上腹部胀气也纳入定义中,因为多数专家认为上腹部胀气在亚洲消化不良患者中十分常见[4]。
2024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药物治疗2024年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对于药物治疗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对这些意见的解读。
首先,共识指出,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类型和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胃动力异常型、胃酸分泌不足型、胃酸分泌过多型和胃食管反流型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可以选择相应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对于胃动力异常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选择促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
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胀、饱胀等症状。
对于胃酸分泌不足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选择酸激动剂,如雷尼替丁。
这类药物可以促进胃酸的分泌,改善消化功能,减轻胃部不适的症状。
对于胃酸分泌过多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选择抗酸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胃痛、胃灼热等症状。
对于胃食管反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选择抗胃酸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以减少胃酸的反流。
同时,还可以选择抗反流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以改善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减少胃液的倒流,缓解胸骨后灼热感等症状。
此外,共识还指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和逐步加量的原则。
具体来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对于初次用药的患者,可以选择较低剂量的药物,并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逐步调整剂量。
此外,共识还强调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物,应了解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此外,应注意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滥用和长期使用药物,以免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类型和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和逐步加量的原则,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药物疗效分析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性及高发性目前药物治疗面临的挑战与困境背景介绍探讨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将首先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背景及研究现状然后对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系统评价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论文结构概述02文献综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发病率高,多见于年轻人,女性略多于男性。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现状根据消化不良症状的严重程度、病因、患者年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药物治疗原则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抗抑郁药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是常用的抑酸药,可缓解患者症状。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可改善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
针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选用抗抑郁药。
药物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主要评价指标有效率、显效率、无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次要评价指标症状缓解时间、症状积分变化、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等。
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多维度综合评价法,包括症状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实验室检查指标等。
01020303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纳入标准符合FD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和纳入标准药物治疗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药物治疗方案:试验组给予雷尼替丁、多潘立酮和硫糖铝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安慰剂治疗药物治疗方案根据症状缓解程度、频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疗效评价标准主要观察指标次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症状缓解程度、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和复发率03疗效评价标准和观察指标020104研究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但并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中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优势,因此,制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旨在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提高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中医诊疗方案。
本共识意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
本共识意见还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为中医临床医师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以促进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共识意见的制定和推广,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推动中医消化病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但没有胃肠道结构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FD的病因病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不利,从而引发FD。
情志失调: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FD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形成FD。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FD发病的内在基础。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和,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滋养脏腑,导致FD的发生。
外邪入侵:外邪如风寒、湿热等,可通过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不畅,从而引发FD。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故临床医师对其治疗主要目的是减轻或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根据2012年发表的亚洲FD共识意见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FD相关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于2015年通过多轮讨论及投票表决方式,制订了新的《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
(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
本文旨在对2015年FD共识中的药物治疗进行解读。
一、抑酸剂依然举足轻重胃酸与FD发病,尤其与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的发病具有重要的内在联系。
已有研究证实,胃酸刺激可以影响胃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大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抑酸剂对部分FD有效,故目前各国共识意见均认为抑酸剂可作为FD治疗中的常用药物。
抑酸剂主要分为两类,即H2受体拮抗剂(histamine一2receptor antagonist,H2RA)和PPI,其疗效持久,优于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抗酸剂。
在2015年FD共识中提出,PPI和H2RA可作为FD尤其是EPS的经验性治疗。
最近发表的Meta分析发现PPI治疗对表现为EPS亚型的FD患者有显著疗效,而对动力障碍为主的FD患者疗效不佳,因此对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患者不推荐首选PPI制剂。
对于抑酸剂治疗FD的疗程,2015年FD共识中也作了说明,推荐H2RA和PPI的治疗疗程一般为4~8周,如症状改善不理想,应考虑调整治疗药物。
对于PPI的应用剂量,2015年FD共识认为,在控制FD症状方面,大剂量PPI治疗并不优于标准剂量。
二、促动力药物仍不可或缺由于相当部分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和胃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因此促动力药物是FD治疗中的重要药物,其有助于缓解FD患者上腹胀、早饱等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非常规药物治疗(全文)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个或一组症状,并且缺乏能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1]。
罗马委员会依据症状与进餐的关系,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1]。
FD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以慢性、持续性、易反复发作为其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加重社会、家庭经济和医疗负担[2]。
其发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尚无金标准治疗方案,欧美和亚洲分别制订了有关FD的诊治共识。
经过1年的反复商榷,目前我国已初步达成共识,制订了《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3](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
FD治疗总体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生命质量、防止复发。
临床常选用抑酸药、促动力剂、黏膜保护剂和中药等干预措施,而饮食生活方式调整、精神心理和穴位针灸或针刺治疗等非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在部分患者中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现就饮食、精神心理和穴位针灸(刺)对FD的疗效进行简要解读。
一、饮食调整有助于改善FD症状饮食调整为2015年FD共识第18条目。
推荐级别:A+28.0%,A 56.0%,A-16.0%。
证据等级:高质量3.6%,中等质量57.1%,低质量3.6%,极低质量35.7%。
虽然普遍认为不同食物、进食方式可能与FD有关,但是相关高质量的研究较少。
已有的研究提示,某些食物或食物添加剂能够导致或加重FD 患者的症状。
一项针对非溃疡性FD患者日常食用的114种食品与FD症状关系的调查显示,高脂饮食、刺激、辛辣、碳酸饮料、茶、粗粮等诱发或加重FD症状,而米饭、面包、酸奶、蜂蜜、冰糖、苹果等则可能缓解症状[4,5,6]。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痛或烧灼感等,但并未伴随器质性改变或生化异常。
由于其症状多样、发病机制复杂,因此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存在一定的挑战。
为了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水平,促进中西医结合在该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本文旨在总结和分析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一份共识意见,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诊疗参考。
本文首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进行了概述,旨在为后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重点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与策略,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多种手段,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本文还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以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二、FD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简称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为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等。
在全球范围内,FD的患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
FD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
在病因方面,FD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确。
多数研究认为,FD的发生与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肠道微生态失衡、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