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教材从著名音乐家、文学巨匠、美术名家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近代史上的艺术杰作。
在著名音乐家部分,通过贝多芬拒绝为侵略者法国军官演奏的故事蕴含着强烈的爱国热情,“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传达出贝多芬的坚强性格;在文学巨匠部分,通过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出身与贵族家庭晚年却选择“平民化”道路、更深刻的反映出文艺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
在美术名家部分,既要学习梵高“老老实实、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的创作精神,也要学习梵高关心穷人的品行及在逆境中坚持创作的可贵品质。
二、课程标准: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通过对三个著名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人物生活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难点:为什么列宁称列夫·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能力提升知识讲解1什么缘故说《英雄交响曲》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什么缘故贝多芬可谓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辞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专制者!"后来出版时他将题目改成"为纪念一名伟大的英雄而作"。
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闻名的代表作之一,完全表现英雄性格的作品。
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维持着深沉、真挚的情感,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宣称他最喜爱的交响乐确实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贝多芬可谓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要紧缘故有:⑴他双耳失聪,但他勇于向命运挑战,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的要紧作品都是在失聪以后完成的;⑵贝多芬的音乐跳动着强烈的时期脉搏,充满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精神;⑶贝多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富于正义感。
例1.他曾叱咤欧洲风云几十年,所公布的法典为欧洲许多国家借鉴和仿效;他是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音乐推动着时期的脉搏,一部《英雄交响曲》把两个伟大的人物牢牢的连在一路。
请你判定这两个欧洲同时期的人物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B.拿破仑和贝多芬C.克伦威尔和贝多芬D.罗伯斯庇尔和凡•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明白得和比较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法典”、“《英雄交响曲》”等关键词,结合讲义知识可判定是拿破仑和贝多芬。
贝多芬创作出了《英雄交响曲》等不朽乐章,在他的第三交响曲出版时,把题目定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名巨人而作。
”这位巨人确实是拿破仑。
,答案:B知识讲解2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之因此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就在于他所创作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俄国现实生活,表现了他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路的高贵品质。
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资料(一) 著名音乐家1.贝多芬德国人,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
2.成就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
3.《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创作于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
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
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
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被例举为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
(二) 文学巨匠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是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2.《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描述的是拿破仑入侵时期,俄罗斯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
word
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
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
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1 / 1。
世界的文化杰作说课稿一说教材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世界文化的杰作》是人教版九年纪上册第23课的内容。
本课是对世界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本课是在学生学过世界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革命,大刀阔斧的资产阶级改革以及席卷世界的战争之后,对文学艺术成就的展示。
使学生了解到在此期间文学艺术上也是硕果累累,人才辈出,是对前部分内容适当的补充,尤其是大师级的代表人物:如贝多芬、托尔斯泰、梵高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个人魅力,会把同学们带入一个新的意境之中因此,在教材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有助于形成审美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确定本课的重点为: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
本课的难点为:托尔斯泰的“平民化”道路的选择3、说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音乐、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讨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结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二、说教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教学采用了提问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图片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贝多芬和梵高贝多芬1770—1827,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
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是当地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团长,父亲则是合唱团的歌手。
但是,祖父去世以后,父亲酗酒成性,以致家境日益贫困。
后来,贝多芬在11岁时就不得不离开了学校,18岁就开始养家糊口。
贝多芬自幼就表现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在钢琴演奏方面。
1783年,他进入波恩歌剧团当上了一名钢琴演奏员。
1787年,他来到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
但是,因为母亲病故,他不得不回家奔丧,学习了两个月就离开了。
1792年以后,他在维也纳定居下来,在这里,他曾经向海顿等人学习作曲。
1795年,他在维也纳举行了他的个人钢琴公演。
1800年,他又举行了一次大型的演奏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等人和自己的作品,一举成名。
1802年以后,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以致1809年以后最终失聪,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作曲。
失聪之初,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杀,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如《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1824年,他在维也纳上台指挥演出,演出结束时,观众报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但他却全然不知,直到几位现场演员扶他转身面向观众时才知道。
贝多芬崇尚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热情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在他的音乐中他试图证明一个观点,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传达一种人生哲学。
同时,他在音乐方式上也是一位改革者,他开拓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例如他在《第九交响曲》中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方式把声乐和器乐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梵高1853—1890,又译凡高,19世纪荷兰著名画家,后期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与高更和塞尚齐名。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主要介绍了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和梵高。
很明显主线索是文学艺术,这一点学生都能看出来,但如果我们在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三位大师对人生的态度都很积极,值得学生学习,于是我们便可以以此为线索来设计本课:“我发现有些同学对未来很迷茫,无所追求,过一天算一天,这样不行。
今天我请了三位世界级的大师为我们做有关于人生的报告,题目是《人生三部曲》,第一位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报告的题目是‘我的未来我做主——扼住命运的喉咙’;第二位是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报告的题目是‘我的未来不是梦——与国家同命运’;第三位是伟大的画家梵高,他报告的题目是‘我的未来要辉煌——脚踏实地的去努力’”。
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便会产生,就会积极主动的来学习本课,效果肯定不错。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凡·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2、过程与方法: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重点:列夫·高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凡·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难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应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阅读教材147页导入框中的内容,这个故事说的是谁的事迹?能说明什么?贝多芬。
能说明贝多芬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二、讲授新课那你知道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吗?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3课世界的文家杰作(一)音乐家贝多芬关于贝多芬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
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的时候,他感到有些饿了,于是,便走进了一家饭馆,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
这时,他正在思考创作一支钢琴曲,不知不觉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来,就像以往弹钢琴一样。
“咚咚咚,咚咚咚”,这有节奏的弹击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来,他却毫无察觉。
就餐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人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奇怪的人。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还在有节奏地敲着。
这时,店老板过来想提醒提醒他,刚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店老板来了,立刻明白了这是在饭店里,于是便问老板:“请结账吧,多少钱?”店里吃饭的人哈哈大笑了起来。
店老板看他还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大笑,就说:“先生,您还没吃饭呢!”“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该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了。
散步中,朋友们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唯有他一言不发。
很长时间之后,他突然大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说完,狂奔着就跑回家去了。
惊得朋友们不知说什么才好。
回到家里,他就把刚才所见的美丽的景色用乐曲的形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了。
这首曲子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洋溢着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第四交响乐》。
这两个故事能说明什么?能说明贝多芬是非常勤奋的音乐家。
正是因为勤奋,贝多芬才取得了这样杰出的成就。
贝多芬靠自己的顽强努力终于被认为是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和最优秀的作曲家。
尽管贝多芬在乐曲创作上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却连遭不幸和打击。
27岁时,他患了耳聋症,而且病情不断恶化。
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芬来说,无异于夺去自己的生命。
他痛苦而无奈地喊道:“上帝啊,这是为什么?”到了中年,他的耳朵一点也听不见了。
但是,贝多芬却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对音乐的执着的追求。
这段经历能说明贝多芬具有怎样的特点?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不被困境屈服,有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由于贝多芬经典性作品的问世,他成了交响乐之王,人们以无比敬佩、赞慕、崇仰之情来欣赏着他的作品,同时,他也成为继海顿、莫扎特之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
早在青年时期,贝多芬就树立了民主、斗争、进步的思想,这种思想他一直没有改变过。
完成于1804年的《第三交响乐》,原来就是以在欧洲扫除封建势力,赢得人民极力赞扬的资产阶级领袖拿破仑的事迹为题材的,所以,贝多芬在作品扉页上写上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几个大字。
但是在作品完成的这一年,拿破仑抛弃了共和制,当了皇帝,贝多芬非常气愤。
一气之下,就把这几个字改为:“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无异,贝多芬把这位“伟人”看作是轰轰烈烈反抗封建势力的人民群众。
贝多芬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继承古典主义、开启浪漫主义音乐的“乐圣”式的伟大人物。
(二)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在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都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人们的思想也发生这种大的变化,这就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许多文学家应运而生,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其中的一位。
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哪些?《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下面老师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
这三个人物都是作者喜爱的正面形象。
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
小说中,这两个人物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库塞、阿多诺、弗洛姆、哈贝马斯,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
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
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
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小说时代感强烈,它虽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
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三)著名画家凡·高近代的绘画艺术不断革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荷兰的凡。
高就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凡·高,这位荷兰籍的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和饥饿。
凡·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
当罗丹、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模特时,凡·高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
然而没有哪一位画家能像凡·高画得那么动情、那么执著、那么令人神往。
他的所有自画像,眼神都咄咄逼人,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凡·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
他有着崭新的、惊世骇俗的、前所未有的艺术感觉,有着战栗着的、流动着的、闪耀着的绚烂光彩。
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乃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凡·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不易解的。
凡·高的一生没卖出过一张画,弟弟德奥为了慰藉他,仅仅以几十法郎买过他的一张画。
凡·高给弟弟的信中说:“我相信终有一天,我有办法在一家咖啡馆办一次画展。
”今天,所有的雄伟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凡·高的杰作为荣,荷兰和法兰西都争称凡·高是她的儿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巍然耸立着他的纪念馆。
而一百年前,凡·高的理想却是在咖啡馆一悬他的心迹。
如果说艺术是不朽的,而依我看真正不朽的应该是对艺术的理解和承认;如果说艺术家是伟大的,而我认为真正伟大的是发现艺术家而没有留下名字的凡人。
凡·高是一位生活在法国的荷兰画家,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因此,他的艺术语言既有奔放而热烈的狂躁情绪,也有孤独和抑郁的悲剧意识。
他特别强调在绘画中表现人的感情与精神,他对色彩和线条有内在的敏悟。
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象征,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
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如被世人熟知的《向日葵》就具有这种艺术特征。
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凡·高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他的生活和艺术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状态,即使穷困潦倒,也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
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凡高的艺术中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那种充满激情的色彩,那种畅神达意的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进入了颇为自觉的艺术状态,尽管凡高的艺术在其生前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却受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家们的青睐,尤其对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
三、小结:托尔斯泰、贝多芬、凡·高作为世界级的文化领域著名的作家、音乐家、画家,他们的作品,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