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1)
- 格式:docx
- 大小:23.21 KB
- 文档页数:2
二年级下寓言二则寓言一:勤劳的蚂蚁和懒惰的蝉从前有一只勤劳的蚂蚁和一只懒惰的蝉。
当夏天来临时,蚂蚁开始努力地为将来的冬天储存食物。
它们一天天地工作,不停地搬运着食物,将之储存在它们的巢穴里。
而蝉则整日无所事事,只会欢快地鸣叫。
冬天来临,天气寒冷,蚂蚁躲在巢穴里,安心地享受着储存的食物。
而蝉则冻得直打颤,肚子饿得咕咕叫。
它来到蚂蚁的巢穴门口,请求蚂蚁帮助它。
蚂蚁对蝉说:“你夏天的时候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像我一样储存食物呢?现在冬天来了,你只能自食其力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勤劳和懒惰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勤劳的人会为将来做好准备,而懒惰的人则只顾眼前的享乐。
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过上幸福的生活。
寓言二:渔夫和金鱼从前有一个年轻的渔夫,他每天都在河里捕鱼。
一天,他捕到了一条金鱼。
金鱼开口对渔夫说:“如果你把我放回河里,我将会帮助你实现三个愿望。
”渔夫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他将金鱼放回了河里。
金鱼履行了它的承诺,给予渔夫三个愿望。
渔夫第一个愿望是变得非常富有。
金鱼立刻把他的简陋的渔船变成了一艘华丽的大船,船上装满了黄金和宝石。
渔夫第二个愿望是变得非常聪明。
金鱼使他变得聪明智慧,他能够回答所有问题,解决所有难题。
渔夫第三个愿望是拥有永恒的青春。
金鱼回应说:“我不能给你永恒的青春,但我可以让你拥有年轻的心灵和快乐的生活。
”渔夫非常满足地回到了自己的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明白了财富、智慧和快乐的真正含义。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财富、智慧和快乐并不是唯一的追求。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能力。
亡羊补牢寓言二则老伯伯把羊圈就设在他家后院,那羊圈看着还挺结实的,用好多根木头围起来的。
可是呢,时间一长啊,这羊圈就有点破旧了。
有一天早上,老伯伯像往常一样去数他的羊,这一数啊,发现少了一只。
老伯伯那个心疼哟,到处找,最后发现羊圈破了个洞,地上还有狼的脚印呢。
原来是狼从这个破洞钻进去,把羊给叼走了。
这时候啊,老伯伯的邻居就跑过来了,说:“哎呀,你这羊圈都破了,得赶紧修修啊,不然剩下的羊也得被狼叼走啊。
”老伯伯呢,却摆摆手说:“哎呀,羊都已经丢了,还修它干啥呀,修了这羊也回不来了。
”就这么着,老伯伯也没去管那个破洞。
结果呢,第二天早上,老伯伯再去看羊的时候,又少了一只羊。
老伯伯这下可急了,一边跺脚一边说:“哎呀,我这咋又少了一只羊呢,这可咋整啊。
”邻居听到动静又过来了,笑着说:“我早就跟你说要修羊圈了吧,你不听,现在又丢羊了吧。
”老伯伯这才恍然大悟,赶紧找来了工具,把那个破洞补得严严实实的,还把整个羊圈都加固了一遍。
从那以后啊,老伯伯的羊就再也没有丢过了。
这事儿啊,就告诉咱一个道理,犯了错误可不能就这么不管不顾的,虽然错误已经发生了,损失也造成了,但是咱要是及时补救啊,就能够避免更多的损失呢。
还有另外一个类似的事儿。
有个小伙子,他有个小果园,种了好多苹果树。
这果园周围啊,本来是有一圈篱笆的,可是呢,有些地方的篱笆被风吹倒了。
有一天,小伙子发现树上的苹果少了好几个,仔细一查看,原来是有几个调皮的小孩子从篱笆倒掉的地方钻进来,摘走了苹果。
小伙子有点生气,但是又想,反正苹果已经被摘走了,就懒得去管那篱笆了。
过了几天呢,他发现树上的苹果又少了不少。
这时候他才反应过来,要是再不把篱笆修好,这果园里的苹果都得被偷光了。
于是啊,小伙子赶紧动手,把倒了的篱笆重新立起来,还加了一些新的篱笆条,把果园围得更严实了。
后来啊,他的苹果就安安稳稳地长在树上,再没有被偷过啦。
这也是在告诉咱们,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拖着不管,不然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麻烦的。
《寓言二则》指鹿为马小故事【篇一:《寓言二则》指鹿为马小故事】指鹿为马的故事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
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 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篇二:《寓言二则》指鹿为马小故事】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二年级寓言二则原文
寓言两则一: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寓言两则二: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寓言二则》课文
以下是《寓言二则》的一则课文:
《蚂蚁和蜡烛》
从前有一只蚂蚁,它在夜晚找到了一根蜡烛。
它高兴地对蜡烛说:“你好,蜡烛大哥!你的光明能给我指路吗?”
蜡烛回答说:“我只能照亮我的周围,无法指引你前进。
但是你可以把我带回你们的家,我们可以一起分享光明。
”
蚂蚁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于是它用尽力气将蜡烛背回了家。
蚂蚁的家族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现在有了光明,不再害怕黑暗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当大家团结一致时,就能创造出更大的力量和更美好的生活。
就像蚂蚁和蜡烛一样,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但是通过合作,它们共同创造了光明和幸福。
这个故事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寓言的形式,生动地向学生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1 / 1。
二年级寓言二则课文一、《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夜晚。
小女孩是个穷苦的孩子,她被迫卖火柴来维持生计。
她没有温暖的家,也没有足够的衣物来御寒。
小女孩走在街头,看到通过窗户透出来的温暖和热闹的家庭场景,对此感到非常羡慕。
雪花纷飞,大街上寂静无声,小女孩冷得发抖,她看到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但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够力气继续行走了。
就在这时,她点了一根火柴,一瞬间她的周围变得温暖明亮。
小女孩看到热闹的圣诞树和过去的亲人,这给她带来了温暖和快乐。
然而,火柴熄灭之后,小女孩又回到了寒冷的现实中。
她用完火柴后,再也没有办法找到回家的路。
最终,小女孩倒在了雪地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很多人都生活在极度贫困和困苦之中。
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生活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伊索寓言:乌鸦喝水》 《乌鸦喝水》是一则著名的伊索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只聪明的乌鸦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一个饥饿的乌鸦在找不到食物的情况下,找到了一个装满水的瓶子。
乌鸦想要喝水,但是瓶颈太小,它无法将嘴伸进去。
乌鸦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它用石子一颗颗地扔进瓶子里,让瓶内的水位一点点上升。
终于,水位上升到了乌鸦可以够到的位置。
乌鸦喝饱了水,满足地离开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聪明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各种困难。
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关于二年级寓言二则课文的内容。
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了解到了生活中许多困难和不幸,我们应该懂得关心他人,给予帮助。
而《乌鸦喝水》则告诉我们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克服困难。
这些课文能够培养孩子的情操和智力,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寓言故事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料,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智慧。
寓言两则(全文5篇)第一篇:寓言两则寓言两则寓言两则1课题: 6 寓言两则教学日期:教学目标:1.通过寓言故事受到教育:应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懂得掩盖过失会有不良的后果,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多换角度去想一想,做一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学讲、表演寓言故事。
3.认识11个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学会书写1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言:首先解题《寓言两则》,告诉学生,“寓言”就是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两则就是两的意思。
二、通过第一则问:《掩盖过失的猫》掩盖过失什么意思?区别“寓言”与“语言”文中的猫有几次“过失”?他都是怎么掩盖的?这样做对吗?你明白恶劣什么道理?三、读懂第二则问: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四、表演,看谁表演的好。
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营造情境,催发他们入情入境和角色同步合作。
第二课时一、指名朗读引入。
二、分角色激发兴趣。
三、学习生字1.认读11个生字,会组词。
2.会写11个生字。
3.难学指导,突出重点。
左右结构:脸、掉、满、阵、根半包围:逃、瘦上下:等、冒5.实践活动:(1)把这两则故事讲给家长听(2)用简笔画画出下面的词语。
吹嘘失望虚掩教学反思:寓言两则2学习目标①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二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生字、生词卡片。
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揠苗助长》)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
二语备课组时间:4 月9 日中心发言人:课题: 12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第 1 课时总计第节教学目标1. 会认“寓、则、亡、牢、圈、”等10个生字,会写“亡、牢、钻、劝、丢、告”6个字。
(语言建构与运用)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3.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理解“亡羊补牢”的意思。
能在读中悟出寓意,明白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并从中受到启发。
(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难点1.正确美观地写好“丢”字。
2. 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明白做错了事情要想办法及时补救。
教学过程:(单元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
本单元人物对话比较多,朗读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好对话的语气。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听过什么寓言故事吗?2. 板书“寓言二则”,认识“寓、则”两个字,给生字组词,齐读课题。
3. 了解什么是寓言(“寓言”就是用小故事揭示大道理)。
4.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板书课题,相机指导书写“亡、牢”两个字,给生字组词。
学生齐读课题。
5. 在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认识并理解“亡、牢”两个字,并组词。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文中指羊圈。
扩展:牛住的地方叫牛棚。
)6. 指名让学生试着说说成语“亡羊补牢”的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自己所听过的寓言故事,借此来理解什么是“寓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题中相机识字写字,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 过渡:老师来给你们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生字的发音。
3. 检查预习情况:①课件出示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钻”是平舌音,前鼻音;“坊”是后鼻音;“此”是平舌音)。
③学习多音字:圈(圆圈、羊圈),钻(钻进去、钻石)。
4. 给生字组词。
二年级下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二年级下 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二年级下册第 12 课《寓言二则》中的《亡羊补牢》。
从前啊,有个牧民,咱们就叫他老张吧。
老张养了好多好多的羊,这些羊是他最宝贝的财产啦。
老张有个用木头围起来的羊圈,每天晚上,他都会把羊赶进羊圈里,然后安心地去睡觉。
可是有一天,老张早上起来去羊圈一看,哎呀!少了一只羊。
这可把老张急坏了,他左看看右看看,发现羊圈破了一个大洞。
原来是夜里有狼从这个洞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老张的邻居看到了,就劝他说:“老张啊,你赶快把羊圈修一修,把那个洞补上吧,不然还会丢羊的。
”可是老张呢,他却满不在乎地说:“羊都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说完,他就拍拍屁股走了。
结果第二天早上,老张又发现少了一只羊。
这下老张可后悔极了,他想:“要是我昨天听了邻居的话,把羊圈修好,就不会再丢羊了。
”于是,老张赶紧找来工具,把羊圈那个破洞补得结结实实的。
从那以后啊,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里面可有大道理呢!老张一开始丢了羊,却没有及时修补羊圈,导致又丢了羊。
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犯了错误,如果不及时改正,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而当老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把羊圈补好,避免了更多的损失。
这也告诉我们,只要能及时改正错误,就不算太晚。
比如说,有的小朋友做作业的时候很粗心,经常写错字或者算错题。
如果不及时改正,考试的时候可能就会因为这些小错误丢分。
但是如果能发现自己的粗心,认真改正,以后做作业和考试就会越来越棒!再比如,有的小朋友喜欢睡懒觉,上学总是迟到。
这就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如果不改正,不仅会影响学习,还可能养成做事拖拉的坏毛病。
但是只要能认识到错误,每天早点起床,就不会再迟到啦。
所以啊,小朋友们,我们要从《亡羊补牢》这个故事里吸取教训。
当我们发现自己有错误或者有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及时改正,不要像一开始的老张那样,觉得无所谓,等到造成更大的损失才后悔。
寓言二则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
一、主题概述
"杞人忧天"是一则古代寓言,旨在讽刺那些无端担忧、焦虑过多的人。
这则寓言通过杞人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担忧,以免自寻烦恼。
二、杞人的行为
杞人是一个普通百姓,他担心天会塌下来,因此每天忧心忡忡,生活过得十分焦虑。
他不愿意面对现实,总是想象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无法摆脱自己的恐惧和焦虑。
三、杞人的担忧内容
杞人所担忧的是天塌下来这样的事情,他相信天空是支撑在四方的柱子上,而一旦柱子崩溃,天空就会塌下来。
他担心天塌下来后,自己和其他人都会遭殃受苦,因此一直处于恐惧之中。
四、其他人的反应
周围的人了解杞人的情况后,纷纷前来劝解他,告诉他天空是自然现象,不会轻易塌下来。
但是杞人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总是认为其他人在安慰他而已,并不是真心相信自己的担忧。
五、结局
杞人因为过度的担忧和焦虑,生活过得十分痛苦。
他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恐惧,最终忧郁成疾而死。
这个结局告诉我们,过度的担忧和焦虑只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生活中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担忧和焦虑,要保持平常客观的心态,着眼于自己的生活,减少过多无谓的忧虑。
如果我们总是担心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会像杞人一样,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学习并掌握故事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读写和运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寓言故事。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及时改正错误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阅读寓言故事,丰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2.1 重点•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掌握故事中的生字新词。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
2.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从故事中提炼出寓意,并能够将寓意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亡羊补牢》相关的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如果你家的羊丢了,你会怎么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3.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标记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顺利阅读。
3.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寓意。
•小组内互相交流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和记忆方法。
3.4 课堂讲解•教师对故事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运用。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提炼出寓意,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实际意义。
3.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
3.6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强调及时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寓言二则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白话文翻译宋国有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了这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问这件事,丁家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出一个人啊。
”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听到。
词语注释穿:挖掘,开凿。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丁氏:丁是姓氏;丁氏泛指“姓丁的人”;但也有观点认为;古代妇女的称呼大多为姓加氏字。
所以应该译为姓丁的妇女;尚存疑。
为避免误解;泛译为“丁姓人家”。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令:派遣。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若:如,像。
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4]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
第课时寓言二则(1)
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基本理解含生字的词,认识10个二类生字。
3、初步感知寓言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读生字词、阅读寓言故事学会生字、词语,感知寓言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寓意内容,知道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感知寓意。
教学难点:感知寓意,知道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法:引导、范读、讲解
学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一、看图导课:
1、出示三幅图画,学生猜是什么故事?
2、学生交流后随即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着两
则寓言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师生板书课题。
强调“寓”的写法
【自主学习】
二、引导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课文,完成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看课后生字表后注音。
并圈划出含生僻字的词语。
(2)认读生字,并尝试分析记忆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3)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ǎnɡ”,不要读成“ch ánɡ”。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再次正音。
3.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4.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5、组词、扩词练习,随即评价。
【合作探究】
四、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课堂达标】
读准字音,给红色或划线字注音。
寓言二则揠苗助长宋国焦急往上拔筋疲力尽咱家枯萎鹬蚌相争伸到夹住威胁示弱相持不禁一齐作业布置: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读课文。
思考:两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板书设计:寓言二则
寓言:含义深刻
寓言揠苗助长宋国焦急
枯萎鹬蚌相争威胁示弱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