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采取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态度,还是相对中心主义的态度?
- 格式:docx
- 大小:15.87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000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世纪以来,总是被提及且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的变化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合理地处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然,这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问题的严重性。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正因如此,人类在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时,不能是一味地对抗,更不能破坏掉自然的生态平衡。
实际上,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性质也是如此,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随时间演化而来的。
古人早已懂得要顺应自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这也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因为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现代很多国家也倡导可持续发展,试图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相得益彰,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其次,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可不可避免的。
因为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存在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因为人类的发展活动,这种关系是日益紧密的,并且可能逐渐导致一些问题。
例如现在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增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是因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谋取短期利益,经常地违背了生态平衡,造成了某些自然资源的枯竭,留下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如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环境污染状况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都是我们世界面临自然挑战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最后,探讨人与自然辩证关系还需要说到,人类在向着自然及其力量,发起地狱般的进攻之后,对自己所拥有的力量也变得异常自信。
我们甚至打乱了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物种灭绝、种群数量减少等问题。
但在操作完长时间后,各种“生态经济”、“全球绿化”、“环保减排”等有关环保领域中广泛流转的概念,早已成了今天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的标榜。
观《地球起源》有感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姓名学号所在学院课程名称自然辨证法概论完成时间2014年9月27日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了两节课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本人感觉收获颇丰,但是还并未对自然辨证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接下来我将对在第二次课上老师播放的《地球起源》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我一直认为哲学是神秘的,因为任何学科的最高层次都可上升为哲学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人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也不是直接成为其他生命表现它自己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问题。
观完《地球起源》我认为在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人口数量和欲望无节制增长造成的困境催生了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这一对孪生子。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社会关系为中介的,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
老树画画在《一席》中讲到有两大人欲,一是性欲,二是攻击欲,我想说我们真的要将攻击欲发泄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上吗?我们可以简单把人看做成一坨肉,就是应该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很好的移动与发展,或者作静止状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
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
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自然辩证法你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对于自然,我们究竟采取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态度,还是相对中心主义的态度?应用化学史磊学号:126406325通过了一学期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本人感觉收获颇丰,因为任何学科的最高层次都可上升为哲学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也不是直接成为其他生命表现它自己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最墓本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既要归结于人是自然存在物,更要归结于人所具有的特性。
在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人口数量和欲望无节制增长造成的困境催生了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这一对孪生子。
如果说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多地体现在全球范围、而较难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恶化的指标的话,那么空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垃圾堆弃、水土流失问题则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使人类渐渐从统一中分化成为一个特殊的物种,人类产生以后,就总是对自然有着这样那样改造,虽然从生态意义上来说人类还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从本质上说,人类更像是既想脱离自然、超越自然但又不愿离开自然的自身矛盾体。
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原材料,必然不能生存下去,但人类又不甘心自然的生存着,想要通过改造自然达到自己高于自然的生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是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十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对人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人类也在不断改变自然环境。
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总是平衡和谐,许多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是必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必需的水、空气、食物、燃料等资源,同时也提供了美丽的景观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了极大的愉悦和享受。
因此,我们需要保护自然环境,不断推进环保工作,控制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我们需要理性思考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发展模式。
当今,工业革命带来的高速增长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发展方式,但这种模式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风险。
所以,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尽可能地采用清洁、绿色、可持续的能源和经济模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共生共存的关系。
我们要尊重自然并遵循其规律,同时也要积极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推行绿色发展等理念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共同发展。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是一项长期而必要的任务,要通过这种思考,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SWOT分析法是一种用于商业策略、市场分析和项目管理中的经典工具。
SWOT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和Threat(威胁)代表的首字母,通常用于评估一家公司、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产品的现状。
下面,我们以一家小型企业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首先,小型企业的优势可能包括:1)产品质量好,价格适中;2)员工素质高,技术能力强;3)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4)业务模式简单,行政管理灵活。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摘要: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理论存在着很多缺陷,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异化。
本文通过对传统价值观的分析和反思,得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对立统一的生态价值观,并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
根据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的实践活动究竟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还是以自然界的价值为中心,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
在这里,人类中心主义又分为强势和弱势两种,强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自然界的存在只是为了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为实现人类价值最大化,人类可以肆意掠夺和破坏生态资源环境。
弱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人类在实现自己目的的同时,也要运用科技的手段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但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仍是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类保护自然行为的依据,也是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
不管是强势还是弱势人类中心主义,都暴露出人类的功利性。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片面的夸大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只承认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不考虑自然界对人的制约性。
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实践,就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自身存在和内在规律的漠视。
事实不断的证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的“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否定和对抗的关系”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中,把人确立为唯一的价值和目的中心,形而上学的分离了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并把它们对立起来,使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陷入困境,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人与自然,谁为中心?1张瑶瑶214122【内容摘要】文章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划归为这样的问题,即我们应当以自然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正如后现代主义作家所批判的,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惜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这种做法最终将导致主体的终结;而自然中心论学者把自然看作是自身以自身为中介的主体,进而陷入了直观唯物主义泥潭。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来中介自然,不过自然物质并没有完全进入到对它进行实践加工的方式中去;人类既要承认必然性的束缚,又要在自然界中边劳动边确证自己。
马克思指出,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矛盾和先在自然中的固有规律导致了新陈代谢断裂,他主张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新陈代谢关系,而这一愿望只能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才能实现。
【关键词】新陈代谢异化人化自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些人主张以人为中心,这些人认为人才是自然的主人,为了人的需要可以无休止地索取自然资源。
人类中心论者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强调人对自然的支配,从正功能的角度讲,强调以人为中心可以加速人化自然的速度,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促使人类不断开发新能源、发现新的物质空间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求,“还有什么比试图在地球上的实验室里照搬太阳中的反应过程,从而在地球上造起一个供给能源的小太阳那样更令人注目呢?”[1]但是,以人为中心也造成了大规模的滥砍滥伐,许多不可再生资源急剧减少,生态危机恶化,自然似乎变成了人的奴隶;从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来说,作为对象的自在之物并非同时进入人类的认识和实践领域,在未知领域很容易产生道德和法律的理论空场;“人类关于自然的观念十分顽固,我们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在我们心中关闭那些被破坏的区域,而只是看到人类堕落行为周围的美丽,这是可以理解的。
”[2]聪明的人类在自然面前也表现出了阿Q精神,却不知道自然通过生态灾害一次又一次的向人类出了警告。
正如后现代主义作家所批判的,现代社会在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过程中,不惜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而这种做法最终将导致主体的终结。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王炫凯1224132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总是处在很绝对的对立之中。
或者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自然的存在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应该绝对地主宰和奴役自然;或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属于自然,是自然的奴隶。
[关键词]主人辩证统一和谐一:人是大自然的主人有人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由人类占主导地位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人是万物存在的价值尺度,自然存在是人类的奴隶和工具。
培根提出 ,“世界的创造是为了人 ,而不是人为了这个世界”,科学努力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恢复亚当和夏娃曾在伊甸园失去的支配自然存在物的权力。
达尔文虽然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 ,人起源于类人猿 ,但他仍然意味深长地论述了人类的优越性。
“在他现在所生存的最粗犷的环境中,人是地球上所曾出现过的最具优势的动物。
他的分布范围比任何一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生命形式都要宽广得多 ,而其他生命形式在他面前都俯首称臣。
”康德更是认为,人类拥有自我观念 ,这一事实本身就使他无限地超出生活于地球上的所有其他存在物之上;人凭借先验理性完全能够为自然立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们依靠自己的科技不停地改造自然,不停地从自然中夺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在自然中留下人类的印记,证明自然是属于人类的。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
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
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
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
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
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
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马克思说:“人只有提供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这里所谓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就是人化自然。
由此可见,自然界与人类是一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人类只有在这个统一的整体中,才能表现出自我的生命存在价值,进而促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因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将成为人类永恒的时代课题。
对目前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是极为必须和必要的。
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无力改造自然,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屈服于自然,成为自然的附庸。
人只能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区域内,用最原始的“茹毛饮血”式的生产活动维持生存,对自然的破坏力很小;相反却在很大程度上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对于自然灾害的爆发,恶性疾病的传播,预防和抵抗能力都相当弱。
因而人只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与之相互依存,保持了一种“原始和谐”。
然而这种和谐是建立在低下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并非真正的协调,更不利于人的发展。
进入农业社会以来,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得到提高,人类开始在更多领域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开始了对自然界的早期开发。
由于当时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粮食需求量增大,“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破坏了大片林木,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一方面使地力严重受损,另一方面这种“靠天吃饭”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也使得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自然灾害发生与否往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这种早期开发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更受到自然的严重制约。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工业革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两次巨大的飞跃,甚至“比人类已往任何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的促进了人类需求的增长,先进的生产方式不但提高了人类的生活物质水平,更激发了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开始了对自然的疯狂掠夺。
一时间,大量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全人类的公害,严重妨碍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征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
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客观规律;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1]等等。
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就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就是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就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就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与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与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就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总就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二)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历史发展马克思不仅把实践概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石,而且将实践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历史的统一,构成为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学说,即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自然环境之统一学说。
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理解与把握自然界及其与人的辩证统一就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
对此,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赞同肯定的。
正如施密特所说:“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其她各种自然观的区别,首先在于它的社会历史的特征。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然环境理论与社会历史理论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的社会历史特征与它的实践特征就是内在统一的,这在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的本质特征;在实践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现实基础。
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结合材料说明人类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结合材料说明人类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性考试答案一、材料分析题(80分)材料一: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等重大疫情都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而滥食野生动物是人感染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
有人说,在卫生健康领域,有研究表明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
尽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尚未确定,但源于野生动物的致病风险始终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确凿无疑的。
材料二: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对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范围、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健全执法管理体制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请回答:1.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答: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从辩证法的角度瞧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使人类渐渐从统一中分化成为一个特殊的物种,人类产生以后,就总就是对自然有着这样那样改造,虽然从生态意义上来说人类还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就是从本质上说,人类更像就是既想脱离自然、超越自然但又不愿离开自然的自身矛盾体。
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原材料,必然不能生存下去,但人类又不甘心自然的生存着,想要通过改造自然达到自己高于自然的生活。
在唯物辩证法瞧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就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就是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就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就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与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与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就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总就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就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就是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十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与自然进行着密切的互动和交流。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依赖自然获得生存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影响着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正确处理。
首先,人类需要正确对待自然。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们需要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需要谦卑地面对自然,不断提高自己的防灾意识,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
其次,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但是过度的开
发和利用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们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
最后,人类需要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和建设。
保护自然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
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节约用水等,都是积极参与自然保护的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只有
正确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和建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而不懈奋斗!。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
”其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
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
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怎样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
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课题。
这个问题在自然辩证法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阅读一定文献后,文章通过对人、自然内涵的界定,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系统的联系,从人既依赖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自然对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两方面具体论述。
接着文章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了粗浅的探讨,在人与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只有和谐才能使人与自然更好的相处。
关键词:人;自然;关系;可持续发展一、人与自然的系统联系这里的人,是指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即人类。
这里的自然,是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
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它是无限多样性地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也是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的对象。
而人与自然则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人就是在与自然的矛盾斗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你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对于自然,我们究竟采取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态度,还是相对中心主义的态度?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当代人类中心主义,就是把人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作为终极目标与价值尺度,其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罪恶之源,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即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珍视非人类生命的生存权利,因为天地万物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任何一种生物的无限制的发展最终的结果只会走向灭亡。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它们共同的缺陷都是过于抽象,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太远。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抽象的“人类”。
非人类中心主义一味地追求境界之高远、浪漫之情怀,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特定人的生活境遇,抹煞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不同的诉求。
所以我们既不能采取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相对中心主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