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人与自然的关系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沙河寨小学(066308)---------鹿岩内容提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依赖阶段:即工业革命以前,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清,从而造成了对自然的恐惧,崇拜与依赖。
征服阶段:即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大机器的制造获得人类对能源的依性增强,从而向大自然索取、宰割,妄图征服自然. 协调阶段:到了现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任意宰割,造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大自然开始报复人类的生命,从而人类开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口号. 经历这样三个阶段,使人类终于认清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缤化出来的,不能以自然的毁灭,作为自己发展的前提,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关键词:人.自然.依赖.征服.协调.人和地球上的所有的生物一样,都起源于自然,又都依赖于自然,但是很久以来,人类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曾经提出过,“人定胜天”,“征服大自然”,“作大自然的主人”的口号,但这些口号仅是出自于人类发展的某一阶段,均属于一种不科学的观点,至少这几种口号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我认为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阶段:1. 依赖阶段:大约在300-----400万年以前的时候,地球上出现了人类。
人由动物界的古猿种群进化而来, 仅就自然属性而言,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并无本质的区别。
但是,人类的产生并不单纯是生物自然进化的结果,劳动在由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一转变中的手的分化,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劳动是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人是劳动的动物,而人的劳动是有理性的劳动。
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清,所以人类与许多动物一样,对于自然只是处于一种依赖阶段,并且任由自然的摆布。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够清楚,所以只能把这种关系归解到神学的角度,如西方的上帝,东方的女娲。
认为上帝是人类的父母,是他给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认为女娲创造了人类,使得人类得以生存发展,再加上一些难以理解的类似于火山,地震,雷电等自然现象,使得人类寸步难行,认为“这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这是上苍的惩罚”。
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摘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科学技术推动力,指出近代以来人类错误的科学技术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思想根源,提出人类应由古代的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走向未来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技术。
认为生态技术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技术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化和谐,还要实现每一技术之间的生态化和谐,实现“技术生态”。
关键词: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生态文明;生态技术剖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就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科学技术的过分推崇及不当运用,正是造成当今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人是自然的产物。
当第一个手拿石器的原始人跌跌撞撞地试图站立起来的时候,人与自然分离的过程就开始了。
刚刚脱离自然母体的人类,只能抓住自然之母的直接馈赠,从总体上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在热带地区,生存方式以采集为主。
在寒冷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
从人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和依附关系看,人与自然无疑具有统一关系。
在这种原始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在其中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
随着畜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发明,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
灌溉的普遍使用使农业对自然的依赖有所减弱,人们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
随着食物供给的逐渐充裕,村落的集镇化、城市化初露端倪。
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食物、燃料和建筑材料,为此,大片的森林、草原被开垦,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这种负面影响还是局部的、可恢复的。
从总体上讲,农业文明就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强化动植物的生长条件或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水利、风力、畜力),它对自然不能实行根本性的改造,自然较少受到深度破坏,人与自然处在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了工业社会,自此,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代替,以牲畜为动力的马车、犁耙和以风为动力的帆船被以煤、石油为动力的火车、汽车、轮船所取代。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发展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不仅提供物质、能源、空气等资源,还提供了心灵的慰藉。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那时人们还是狩猎采集的社会。
在那个时代,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远大于对自然的改变。
然而,随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越来越多,对自然的依赖逐渐减少,甚至逆转。
近几百年来,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人类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破坏也不断加剧。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一直处于主动地位,而自然处于被动地位。
人类往往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无视自然的平衡和生态,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持续升级。
例如,为了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大规模开垦和利用土地、开采自然资源、疯狂开发房地产等,给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不仅对人类自身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威胁,也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平衡人与自然的发展在追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人类也需要思考如何平衡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和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接触等。
首先,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减少环境污染和对自然的破坏。
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去除低效、高污染的产业,培育高福利、低环境影响的现代化产业。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限制化学工业和矿业等高污染行业的扩张,采用更加环保的替代方案。
其次,要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的生产和消费规模也在不断膨胀。
然而,有限的自然资源无法承载无限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需加强对儿童教育和健康保障等工作的支持,推动人口结构向高素质化、高收入化、城镇化方向转变。
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及其演变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自古以来,人类就依赖自然的资源来生存和发展。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的演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共生关系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
那个时候,人类只是依靠自然界的资源来维持生命。
他们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生活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状态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逐渐开始种植农作物,驯养家畜。
这种对自然的依赖更加深入,人类开始改变自然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人类也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转变为一种相互尊重和保护的共生关系。
二、共生关系的演变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化的推进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但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开采,破坏了生态平衡。
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共生关系变得脆弱。
然而,近年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
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人类开始反思自己对自然的过度剥夺和破坏,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从节能减排到推广可再生能源,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到推动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次趋于平衡,共生关系得以恢复。
三、共生关系的意义和影响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水、土地、空气等资源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
只有保护好这些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共生关系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至关重要。
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
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会打破这个平衡,导致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只有保护生态平衡,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自古以来,人与自然一直紧密相连,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这种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迁。
本文将详细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首先,原始社会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早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处于生存的本能驱使下,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人们通过狩猎、采集等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和资源。
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促使人类开始认识和尊重自然。
原始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和季节变化,探索自然规律,并将这些知识传承下来。
其次,农耕社会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第二个阶段。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种植与养殖的技术,有了更多的粮食和资源。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身的需求。
人们开始进行农田的开垦、灌溉的建设,控制水流和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
这种对自然的主动干预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然而,工业社会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技术,实现了生产和生活的大规模变革。
工业化的兴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繁荣,但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引发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环境保护行动。
最后,可持续发展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最新阶段。
面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人们开始推动转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既满足当前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的利益。
人们开始采取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降低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通过可持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持久繁荣。
总结起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社会。
从依赖自然、改变自然到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1.原始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起始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主要是基于直接的感知和经验,人们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生存。
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是依靠狩猎、采集、捕鱼和农耕等方式获取食物和其他生存必需品。
2. 农业阶段: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逐渐控制自然环境,
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变得更强,同时也让人类开始认识到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使用工具和技术来改善自然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并对自然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
3. 工业阶段:随着工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更加
高强度的开发和利用。
在这个阶段,人类通过矿产开采、化学工业、大规模的能源开发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更深远的影响。
同时,人类的生产方式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机械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也越来越严重。
4. 可持续发展阶段:由于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
类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推出各种措施,从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来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类也开始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关系,寻求更加合理的发展方式,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 1 -。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演变,马克思曾提出: 第一阶段为“人对自然的依赖型阶段”。
这是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类与自然是一种崇拜、依赖和顺应的关系,第二阶段为“人对自然的独立性阶段”。
资本主义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了前几个社会形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狭隘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和统治扩大到更广的范围,其直接表现就是人性获得了一定的独立,第三阶段是“人对自然的自由性阶段”。
这是指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展开,人成为自由的人,自然也成为具有属人性的自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马克思这一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指明了方向。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依赖与适应阶段:人类最初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依赖和适应的关系。
人类仰赖自然界提供的食物、水源和栖息地等资源来生存。
在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较为有限,主要是根据经验和观察来适应自然环境。
2. 攻击与征服阶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人类通过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等方式改变了自然环境,大规模开垦土地、砍伐森林、开采矿产等活动不断增加。
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力不断增强,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 合作与保护阶段: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人类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可持续发展等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从攻击和征服转变为合作和保护的关系。
4. 和谐与共生阶段:这个阶段人类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开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进步和智慧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论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引言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科技飞速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复杂。
本文将探讨这种关系的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的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填空部分1:早期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方式,如狩猎与采集)。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定居并逐渐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活需要。
(填空部分2: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开垦土地、引水灌溉)。
进入工业革命后,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工厂的建立,城市的扩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但也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填空部分3: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环境问题,如雾霾、水体污染等)。
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1. 依赖与剥削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依然存在,但却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剥削特征。
(填空部分4:当代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情况,例如能源、矿产等)。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对资源的索取上,还体现在生态的失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填空部分5:生态失衡的具体表现,如物种灭绝、生态系统破坏)。
2. 环境意识的觉醒然而,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公众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开始发生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各国在面对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问题时,开始采取积极的措施。
(填空部分6: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与影响,如巴黎协议等)。
3. 生态文明的建设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的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填空部分7: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表现)。
这一理念意味着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以及生态的修复。
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填空部分8:未来可能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社会早期,受制于自然界,人们仅有靠自然界供给的现有物质资料维持生存。
进入农业时代,人类开始征服、利用自然资源,出现了过度耕种、过度放牧、过度渔猎等。
到了工业礼貌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驾驭自然的本事越来越强,竭尽一切可能地利用、征服自然。
但很多东西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限度,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我们要约束自我的行为,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与稳定。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度解读1、利益至上第一个阶段,人类把外面的自然,包括动物、树木、土地、矿山、海洋等,作为生产的资源,或者等待被开发的利益,他们研究的是利益。
在他们的认知里,植物、动物与人中间有一个泾渭分明的障碍,它们不属于人类。
如果不是很有必要去接触,就不会接触。
如果必须要去接触,必然是想去控制和支配,拿它们换利益。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他对自身的态度也是这样的,不是异常在意自我是不是真的感觉好,在他真的累病之前根本就不会关注自我的内在和谐以及健康。
2、拆分研究第二种情景是已经上升了一点的意识,虽然他暂时还不能感觉到自我的宇宙就是人体。
如果他生病了,不会明白自我是能量体或者情绪、感情各方面出现了问题。
他不会感觉到自我各个能量体之间的连接和自我宇宙的整体性,就像他也不会认识到外在世界的整体性。
可是这个阶段的人会好奇,他们会好奇更大的宇宙是怎样运作的,所以他们会去摸索一些规律,比如主动地去预测天气,他们会观察各个物种生长在什么地方。
他们其实对内在、对外在的观念是一样的,这种观念很机械。
外面更大的自然和其他的生命体对于这种能级的人来讲,就是一个生物机制,并且这个生物机制是能够拆分、能够重新组合。
他们会把很多现象归结为某种效应,比如他们会提出温室效应,人口的相关效应。
他们对生物机制是有必须认识的,可是他们无法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从二十四节气表看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自古以来,中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中国人民对季节变化和自然周期的观察和认识极为深入,创造了独特的农事活动和文化习俗。
其中,二十四节气作为反映中国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重要指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历程、特色以及与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发展历程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运行轨迹与地球的相对位置,观测天象、测定气候变化而制订的。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根据昼夜长短、农作物生长和季节性的气候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
最早出现的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等,后来根据季节的特点,通过不断观察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二十四个完整的节气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准确,成为中国人民熟悉的时间和气候划分方式。
二、特色二十四节气的特点是以太阳视运行的轨迹和地球相对位置为依据,反映出中国的气候、农耕和文化特点。
在二十四节气中,与农作物的生长相关的节气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如立春、谷雨等。
这些节气的出现标志着农作物的播种、收获、修剪等关键时期,对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二十四节气还与中国的节日和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宋代开始流行的清明节扫墓习俗就与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点有关。
三、中国人与自然关系演变通过观察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历程和特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在古代,中国人民主要依靠观察和研究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农耕生产,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
农耕文明的特点使得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紧密,自然界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观测和利用逐渐减少,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也使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如今,大部分人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天气预报和现代农业技术来进行生产和生活,而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关注度和利用程度有所减弱。
然而,即便如此,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2、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基础上的, 它必然随着实践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与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一样,也是由异化走向对异化的扬弃的。
由于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使得人对自然的认识与对自身生活的认识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一)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随着实践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出发,论证了人与自然认识关系的源起和变化。
对这一变化最经典的表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随着实践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观点, 也在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佐证。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对自然的抽象认识经历了一下阶段:
第一,古代有机整体的自然观。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开始出现,奴隶制社会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从事科学文化活动。
这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己逐步摆脱神话的想象,而更多相信以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来探讨自然的本质。
此时,虽然人类己开始依靠自己的观察来试图认识自然,但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自然的认识还缺乏科学的认证,而是处在朴素直观的猜测的基础上, 是一种直观觉察和天才思辨的结果。
这时,由于人们对人一神一自然三界认识仍带有浑然一体的特色,其自然观具有物活论、整体论、目的论的倾向,是一种有机论的观点。
所以,这时的自然观也是以有机整体的朴素辩证的唯物自然观占主导,当然也有神秘宿命的唯心自然观。
如,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活的具有内在秩序的有机体,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灵魂的、有生命的、有“心灵”的、“活的”世界。
这也就是常说的“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坚持“整体论”,认为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
在对人与自然何以存在的思考上,他们基本认同“目的论”,即认为自然界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是有目的的,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 为了某种目的而运动。
这种目的论,最终往往导致世界是“神”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的,“神”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或“第一推动力”。
这种观念为中世纪神学观提供了依据。
第二,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其自然观也表现为一种神学宗教自然观。
宗教神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是:人与自然都是由万能的神(上帝)创造的。
人是上帝精心打造的作品,是万物的统治者和主宰者。
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构造了一个等级式的世界体系,认为处于最低级的是非生命物质,尚一□级的是植物,再尚一"级的是动物,最高级的是人。
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介于世界与天界之间的,代上帝管理世界万物的特殊存在者。
由于人的特殊地位,使得他拥有了对世间万物的主宰、支配和管理权。
这一思想通常被认为是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源头。
这种完全扭曲人与自然关系的宗教神学自然观,在自然环境恶化,生态危机显现时就遭到了学者们的猛烈抨击。
第三,近代天人对立的机械自然观。
在文艺复兴运动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神学一统天下的中世纪封建主义终于为近代资本主义所取代,宗教神学自然观为近代天人对立的机械自然观所取代。
文艺复兴运动对封建秩序和基督教文化的猛烈抨击,一方面,摧毁了人在神面前的卑微形象,极大地抬升了人的主体性,重塑了人的尊严和自信,人类终于可以冲破神的藩篱,不再是神的奴婢,不再需借上帝之名来面对自然,而是直接抬头正视自然。
另一方面,自然也从神的创造物的地位解脱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客观存在,可供研究和思考。
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也“解放了自然”。
使得人与自然成为了各自独立的存在,这为人与自然对立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对人与自然的解放,也极大地促使自然科学的发展。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对自然科学及其发
展的充分肯定。
对机械自然观最经典的i全释是笛卡尔的二元论。
他强
调人的理性的力量,以“我思故我在”的理念彻底否定了“信仰而后
理解”的宗教理念,从而使人在人、神、自然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近代机械自然观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机械性。
这与当时把整个自然
界比喻为一台精密的“机器”的经典隐喻是相吻合的。
在以科学主义
为特征的世俗化潮流中,人的超越性和主体性原则悄然出现,控制自
然与以追求财富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精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工
业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和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十八世纪的自然观低于希腊古代。
“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了希腊古
代,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大大低于希
腊古代。
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沛中产生出来
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生成着的东西。
在我们所探讨
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研究家看来,它却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
西,而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来,则是某种一下子就造成的东西。
”?
总之,从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认识的
每一个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由我们实践的变化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