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44.00 KB
- 文档页数:6
[教学设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理论研究的作用是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体现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变化过程涉及的原理较多,只有揭示其过程的本质,掌握变化的规律,才能形成较好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学生才能基于一般原理,解决多样化的具体问题。
本节课力图通过沉淀溶解平衡模型的形成,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动态过程。
通过硬水软化和除水垢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深化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学习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最终建立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新认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情分析学习者为实验班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学习能力。
已经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相关知识,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中,学生将继续应用化学平衡的观点研究新的一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沉淀生成和溶解的初步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完善学生对与沉淀相关的生成、溶解、转化过程的认识,深刻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2.教材分析本节是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中的第三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本章的最后一部分,包括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难溶电解质在水中也会建立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
学生通过“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更为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3.教学策略分析(1)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认识。
①通过AgCl 转化为AgI 的实验,形成认知冲突,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
②在解决硬水软化及锅炉除水垢的实际问题中,巩固和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相关知识。
③在沉淀溶解平衡建立、深化和应用的过程中,加深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理解。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教学难点: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能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目标:1. 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概念;2. 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3. 学会运用溶解度积常数进行分析与计算;4. 能够应用溶解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2. 溶解度积常数的计算与应用。
教学难点:1. 溶解度积常数的计算;2. 溶解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实验器材;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难溶电解质(如胆矾、氢氧化铁等),引导学生思考难溶电解质的概念及存在的溶解平衡。
2. 提问:什么是难溶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如何存在?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15分钟)1. 介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其表示方法。
2. 讲解溶解度积常数(Ksp)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通过示例,解释溶解度积常数在判断难溶电解质溶解度方面的应用。
三、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因素(15分钟)1. 讲解温度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影响,介绍勒夏特列原理。
2. 分析浓度、压力等外界条件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影响。
四、溶解度积常数的应用(15分钟)1. 讲解如何利用溶解度积常数计算实际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2. 通过实例,介绍溶解度积常数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2. 布置作业:运用溶解度积常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例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溶解度积常数进行分析与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课堂活力。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实验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15分钟)实验目的:1. 观察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2. 探究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因素。
3.4.1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教学目的:1.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2.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了解沉淀转化的应用。
教学重点: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难点: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了解沉淀转化的应用。
探究建议:①实验:沉淀的转化。
②查阅资料并交流: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提出预防龋齿加氟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溶解平衡及特征:开始时v(溶解)>v(结晶)平衡时v(溶解)=v(结晶)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思考]难溶物质AgCl、CaCO3、BaSO4等是否也存在以上溶解平衡?[板书]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A g+和Cl-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思考与交流]1、网上查找有关电解质溶解的数据,在溶解度大小、易溶、难溶界限等方面,你得到那些信息?谈谈对课本后溶解度表中溶于不溶的理解。
2、根据你对溶解度、反应限度、化学平衡原理的认识,说明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真的能进行到底。
[汇报]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和溶解度的大小,主要与溶质和溶剂的组成有关。
物质易溶于与它的结构相似的溶剂中,还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物质的溶解性通常分:易溶:指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物质;可溶:指20℃时溶解度大于1g而小于10g的物质;微溶:指20℃时溶解度大于0.01g而小于1g的物质;难溶:指20℃时溶解度在0.01g以下的物质。
物质的溶解度只有大小之分,没有在水中绝对不溶解的物质。
所谓难溶解电解质是指溶解度小于0.01克/100克水的物质。
它可以是强电解质如BaSO4、AgCl等,也可以是弱电解质如Fe(OH)3、Mg(OH)2等。
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都很小,溶解的极少可以认为是100%地电离,所以我们不区分其强弱,统称为难溶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Ag+和Cl-作用产生白色的AgCl沉淀,但固态的AgCl并非绝对不溶于水,AgCl在20℃在水中溶解度为1.5×10-4g,它仍能微量地溶解成为Ag+和Cl-。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实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三、教学难点:沉淀的转化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引入] 我们在第二章学习化学平衡时知道电解质的溶解与结晶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将一块缺角的硫酸铜晶体放入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有什么实验现象?[提问]实验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晶体重新变规则,质量不变。
[过渡]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解质的溶解与结晶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硫酸铜是一种可溶性的强电解质,那么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1 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板书]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溶解平衡[思考与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思考与交流的问题。
1、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界限是什么?难溶物的溶解度是否为0?2、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否真正进行到底?当AgNO3与NaCl反应生成AgCl沉淀时,溶液中是否含有Ag+和Cl-?到什么状态认为沉淀完全?[总结]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难溶与易溶并无严格的界限,习惯上将溶解度大于10g的叫易溶、1g~10g的叫可溶、0.01g~1g的叫微溶、小于0.01g的叫难溶。
生成沉淀的反应并不能完全进行,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通常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时,认为沉淀完全。
[过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在生成、科研、环保等领域有很重要的应用,大家知道有些牙膏为什么含氟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的内容。
2012 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必修部分讲义第七单元第 4 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均衡解读与阐释考大纲求威望解读本部分是新课标新增内容,是高考的重 1. 认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均衡。
点,常有的考察形式:①联合图像考察溶解均衡的成立、溶度积常数在生产、科研、环 2.认识难溶电解质的积淀转变的本质。
保中的应用;②依据物质的溶度积常数判断积淀的溶解及转变;③溶解均衡的影响要素。
梳理与整合一、积淀溶解均衡的成立 导学诱思(1)0.1 mol ·L -1 的盐酸与 0.1 mol ·L -1的 AgNO 3溶液等体积混淆完整反响后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 __________________ 。
(2) 下 列 方 程 式 ①AgCl(s)Ag +(aq) + Cl -(aq) 、 ②AgCl ===Ag ++ Cl-、③CH 3COOH -+CH 3COO + H 各表示什么意义?答:教材回归1. AgCl 溶解均衡的成立在 AgCl 的溶液中存在下述两个过程:一方面,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 少许 Ag +和 Cl -离开AgCl 的表面而溶于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 Ag +和 Cl -受 AgCl 表面正、负离子的吸引,回到 AgCl 的表面而析出积淀。
在必定温度下当积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获得AgCl的饱和溶液。
2.溶解均衡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1) v 溶解 ____ v 积淀 ,固体溶解。
(2) v 溶解 ____ v 积淀 ,溶解均衡。
(3) v 溶解 ____ v 积淀 ,析出固体。
二、溶度积导学诱思AgCl 的 K sp =1.80 ×10 -10 ,将 0.002 mol ·L -1 的 NaCl 和 0.002 mol ·L -1 的 AgNO 3溶液等 体积混淆, 能否有 AgCl 积淀生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中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化学平衡研究的延伸和拓展,也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的重要部分。
本节内容包括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其应用。
通过研究,学生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包括让学生体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建立的过程和平衡移动的过程,并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可以通过实验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并指导学生进行过量NaCl溶液和少量AgNO3反应后溶液中是否还有Ag+的检验实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自主建立、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此外,通过对硬水软化和水垢处理的探讨,巩固和应用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
最后,通过随堂练来巩固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特别是针对CaSO4的溶解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将加深对复分解过程平衡移动的认识,并思考、讨论、归纳这一过程中的条件和知识点。
首先,我们将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在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总是向着反应体系方向进行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探究,我们可以拓宽和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获得新的知识。
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随堂练,让学生思考、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氟牙膏能防止龋齿的原因。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难溶电解质的理解,并巩固新知识。
在实验探究方面,我们将进行两个实验:实验一是向CaCl2溶液中添加Na2CO3溶液和Na2SO4溶液,观察生成的沉淀;实验二是对比CaCO3和CaSO4的酸溶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过程。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28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建议1课时〕[考试目的]1、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要点精析]一、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1.沉淀溶解平衡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AmBn(s)难溶于水,但在水溶液中仍有部分An+和Bm-分开固体外表溶解进入溶液,同时进入溶液中的An+和Bm-又会在固体外表沉淀下来,当这两个过程速率相等时,An+和Bm-的沉淀与AmBn固体的溶解到达平衡状态,称之为到达沉淀溶解平衡状态.AmBn固体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为:AmBn(s)mAn+(aq)+nBm-(aq)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建立起来的沉淀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一样,符合平衡的根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根本规律.特征:〔1〕逆:可逆过程;〔2〕等:沉积和溶解速率相等;〔3〕动:动态平衡;〔4〕定:离子浓度一定〔不变〕;〔5〕变:改变温度、浓度等条件,沉淀溶解平衡会发生挪动直到建立一个新的沉淀溶解平衡。
2.溶度积常数Ksp(或者者溶度积)难溶固体在溶液中到达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时,离子浓度保持不变〔或者者一定〕。
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之为溶度积常数简称为溶度积,用符号Ksp表示。
即:AmBn(s)mAn+(aq)+nBm-(aq)Ksp=[An+]m·[Bm-]n例如:常温下沉淀溶解平衡:AgCl(s)Ag+(aq)+Cl-(aq),Ksp(AgCl)=[Ag+][Cl-]=×10-10常温下沉淀溶解平衡:Ag2CrO4(s)2Ag+(aq)+CrO42-(aq),Ksp(Ag2CrO4)=[Ag+]2[CrO2-4]=×10-123.溶度积KSP的性质〔1〕溶度积KSP的大小和平衡常数一样,它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离子浓度的改变可使溶解平衡发生挪动,而不能改变溶度积KSP的大小。
〔2〕溶度积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才能的大小。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2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学习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转化【学习难点】沉淀的转化和溶解【学习过程】【情景创设】一、溶解平衡[思考与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1、难溶电解质的定义是什么?难溶物的溶解度是否为0?在20℃时电解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如下:2、当AgNO3与NaCl反应生成难溶AgCl时,溶液中是否含有Ag+和Cl-?此溶液是否为AgCl的饱和溶液?3、难溶电解质(如AgCl)是否存在溶解平衡?仔细阅读、思考理解,并写出AgCl的溶解平衡表达式。
4、溶解平衡的特征:二、沉淀反应的应用(1)沉淀的生成①沉淀生成的应用: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达到分离或某些离子的目的。
②废水处理化学沉淀法工艺流程示意图(见教材P61)③沉淀的方法a调节PH法:b加沉淀剂法:写出使用Na2S、H2S作沉淀剂使Cu2+、Hg2+形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思考与交流] 1、在生活中,水资源是很宝贵的,如果工业废水中含有Ag+,理论上,你会选择加入什么试剂?2、粗盐提纯时,NaCl溶液中含有SO42-离子,选择含Ca2+还是Ba2+离子的试剂除去?(2)沉淀的溶解①沉淀溶解的原理:②沉淀溶解的实验探究(实验3-3)[讨论] a、为什么加入1ml盐酸沉淀溶解了?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为什么加入过量的氯化铵溶液,沉淀也可以溶解?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试从以上现象中找出沉淀溶解的规律。
(3)沉淀的转化①沉淀转化的实验探究(实验3-4)实验一实验二②沉淀转化的方法及实质③沉淀转化的应用三、溶度积(K sp)(1)概念:(2)表达式:对于沉淀溶解平衡M m A n Mm n+(aq)+Na m-(aq),K sp =(3)溶度积规则:比较K sp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 c)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高考目标导航】【基础知识梳理】一、沉淀溶解平衡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沉淀的溶解速率等于沉淀生成速率时,即达到沉淀的溶解平衡状态。
2. 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1)V溶解>V沉淀,固体溶解。
(2)V溶解=V沉淀,溶解平衡。
(3)V溶解<V沉淀,析出晶体。
二、溶度积常数及其应用1.表达式难溶固体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时,离子浓度保持不变(或一定)。
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之为溶度积常数简称为溶度积,用符号Ksp表示。
即:Mm An(s)mM n+(aq)+nA m+(aq) Ksp=)()(++⋅mnnm AcMc Ksp仅受温度影响。
2.溶度积规则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任一情况下离子积Qc和溶度积Ksp的关系:①Qc > Ksp时,溶液过于饱和,析出沉淀。
②Qc= Ksp时, 饱和溶液,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③Qc < Ksp时,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
三、沉淀反应的应用及沉淀的转化。
1.沉淀的生成:(1)应用:可利用生产沉淀来达到分离或者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2)条件①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够发生②生成沉淀的反应进行的越完全越好(3)方法调节PH法,加沉淀剂法。
如:Cu2+(Fe3+、Fe2+)离子和除去方法2.沉淀的溶解根据溶度积规则,当Q c<K sp时,沉淀就向溶解的方向进行。
因此,使沉淀溶解的总原则就是设法使构成晶体离子的浓度减小使之满足Q c<K sp。
化学方法溶解沉淀的原则是:使沉淀溶解平衡向着溶解的方向移动。
常用的方法有:(1)酸碱溶解法借助某些可溶性弱电解质(水、弱酸或弱碱),使难溶物的离子浓度降低而溶解。
本法适用于溶解氢氧化物、弱酸或弱碱盐等难溶物质。
具体办法是:难溶酸用强碱溶;难溶碱用强酸或较强酸溶;难溶弱酸盐用强酸或较强酸溶解。
(2)配位溶解法在难溶物中加入配位剂,因形成配合物而降低难溶物的某种离子浓度,使平衡向右移动而溶解,配位剂的浓度越大,或生成配合物稳定性越大,则难溶物的溶解度也越大。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1.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2)年级:高二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三章第四节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特征及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采用情境激活→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②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状态的存在及其移动方向的判定方法,学会用变化的方式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3.内容分析(1)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2)教学难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章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它包括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四部分的内容。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表示方法、特征、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等,它既可为已学过的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等知识补充理性认识,又可为下一课时“沉淀反应的应用”打下重要的基础,还能使学生从实质上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学情分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属于基本理论知识,它要求学生掌握其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内容比较抽象,而本节课的对象为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必修①和②的模块知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还未形成知识体系。
他们独立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学生在用刚学完的化学平衡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方面还有一定困难,需通过老师慢慢引导,逐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5.设计思路: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尽量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测,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方法来获取知识;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从生产、生活或实验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考与交流,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获取知识。
【课题】《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转化【教学难点】沉淀的转化和溶解【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举例说明学过的“平衡”,它们有哪些特征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特征:“逆、等、动、定、变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2、回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叫做这种物质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小结]1.“难溶”不是“不溶”,绝对不溶的电解质是没有的。
(见课本P61)2、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20℃)难溶微溶可溶易溶0.01 1 10 S(g)[探究实验--1]取3mL0.1mol/L的NaCl溶液于小试管中,向其中加入2mL0.1mol/L的AgNO3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夜于另一支小试管中,滴加KI溶液。
[思考]1、恰好反应没有?2、溶液中还含有Ag+和Cl-?【现象】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依然有Ag+、Cl-存在,即Ag+和Cl-的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结论:AgCl沉淀是难溶物,但不是绝对不溶,只不过溶解度很小,难溶物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
(1)AgCl溶解平衡的建立书写氯化银溶解平衡的表达式当v(溶解)=v(沉淀)时,得到饱和AgCl溶液,建立溶解平衡(2)溶解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也叫沉淀溶解平衡)(3)溶解平衡的特征:逆、等、动、定、变(平衡的共性)板书:4、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提问:应该从那几方面去分析?(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板书:1、绝对不溶的电解质是没有的。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学习目标] 1.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2.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转化的本质。
知识点一 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 1.溶解平衡的建立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1)v 溶解____v 沉淀,固体溶解(2)v 溶解____v 沉淀,溶解平衡 (3)v 溶解____v 沉淀,析出晶体 2.溶解平衡的特点3.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20 ℃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溶解性存在如下关系:4.溶度积常数及其应用 (1)表达式对于溶解平衡M m A n (s)M n +(aq)+n A m -(aq),K sp =__________________。
K sp 仅受________的影响。
(2)溶度积规则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任一情况下有关离子浓度的乘积Q c (离子积)与K sp 的关系问题思考1.①AgCl(s)Ag +(aq)+Cl -(aq); ②AgCl===Ag ++Cl -。
①②两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溶解 沉淀2.怎样用难溶电解质的浓度积K sp来比较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知识点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1.内因:难溶物质本身的性质,这是主要决定因素。
2.外因(1)浓度:加水稀释,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但K sp________。
(2)温度:绝大多数难溶盐的溶解是________过程,升高温度,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Ksp________。
(3)其他: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时,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但K sp不变。
问题思考3.利用生成沉淀的方法能否全部除去要沉淀的离子?知识点三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1.沉淀的生成(1)调节pH法如除去NH4Cl溶液中的FeCl3杂质,可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淀溶解均衡拟1课时讲课题目课题:积淀溶解均衡第1课时明确目标1、知识与技术:认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均衡及积淀转变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经过对问题的剖析研究、归纳归纳,培育学生思想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浸透矛盾的对峙一致、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和互相限制等辨证唯心主义看法的教育要点难点要点:认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均衡及积淀转变的实质。
难点:认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均衡及积淀转变的实质。
,课型□讲解□习题□复习□议论□其余教学内容设计师生活动设计【高考知识点梳理】教师评讲例题,九、溶解均衡师生总结。
1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均衡的一些常有知识学生回首有关内( 1)溶解度小于0.01g 的电解质称难溶电解质。
生成难溶电解质的反响为容,并练习《金完整反响,用“ =”。
版教案》对应内( 2)反响后离子浓度降至1× 10-5 mol/L 以下的反响为完整反响,用“ =”。
容如酸碱中和时+-7-5mol/L ,故为完整反响,用“ =”,常有的c(H )降至 10mol/L<10难溶物在水中的离子浓度均远低于 10-5 mol/L ,故均用“ =”。
(3)难溶并不是不溶,任何难溶物在水中均存在溶解均衡。
(4)掌握三种微溶物质: CaSO4、 Ca(OH)2、 Ag2SO4(5)溶解均衡常为吸热,但 Ca(OH)2为放热,升温其溶解度减少。
(6)溶解均衡存在的前提是:一定存在积淀,不然不存在均衡。
(7) Q c与 KQ c为浓度商:是指刚开始反响(但未反响)时均衡系统各物质浓度幂次方之积之比(关于溶液是指混淆后但不反响时的浓度)K为均衡常数:是指可逆反响达到均衡时系统各物质浓度幂次方之积之比。
在化学均衡、电离均衡、水解均衡、溶解均衡四大均衡中分别有不一样的名称:化学均衡常数 (K) 、电离常数 (K a) 、水解常数 (K h) 、溶度积 (K sp) 。
Q c与 K 的相对大小可反应出系统能否为均衡状态:(1) Q c>K,过均衡状态,反响将逆向进行;(2) Q c=K,均衡状态;(3) Q c<K,未均衡状态,反响将正向进行【练习】已知25℃时 CaSO4的 K sp=× 10-6,若将 L 的 Na2SO4溶液与 LCaCl2溶液等体积混淆,试经过计算溶液中能否有积淀析出 .2、溶解均衡方程式的书写注意在积淀后用 (s) 注明状态,并用“”。
2012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必修部分讲义第七单元第4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解读与阐释一、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导学诱思(1)0.1 mol·L-1的盐酸与0.1 mol·L-1的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方程式①AgCl(s)Ag+(aq)+Cl-(aq)、②AgCl===Ag++Cl-、③CH3COOH CH3COO-+H+各表示什么意义?答:教材回归1.AgCl溶解平衡的建立在AgCl的溶液中存在下述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少量Ag+和Cl-脱离AgCl的表面而溶于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正、负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的表面而析出沉淀。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得到AgCl 的饱和溶液。
2.溶解平衡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1)v溶解____v沉淀,固体溶解。
(2)v溶解____v沉淀,溶解平衡。
(3)v溶解____v沉淀,析出固体。
二、溶度积导学诱思AgCl的K sp=1.80×10-10,将0.002 mol·L-1的NaCl和0.002 mol·L-1的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是否有AgCl沉淀生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回归1.表达式化学平衡均有平衡常数,所以沉淀溶解平衡也有平衡常数——溶度积,符号为______。
对于沉淀溶解平衡M m A n(s) m M n+(aq)+n A m-(aq),K sp=______。
K sp只受______影响。
2.K sp的意义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用溶度积直接比较时,物质的类型(如AB型、A2B型、AB2型等)必须相同。
(2)对于同类型物质K sp数值越大,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如由K sp数值可知,溶解能力:AgCl>AgBr>AgI。
3.K sp 的应用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任一情况下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 c 与K sp 的关系: Q c ____K sp ,溶液过饱和,____沉淀析出,直至溶液达到新的平衡; Q c =______,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______状态;Q c ____K sp ,溶液____饱和,____沉淀析出,若加入过量难溶电解质,难溶电解质溶解直到溶液______。
三、沉淀反应的应用 导学诱思(1)在实验室中怎样除去NaCl 溶液中的BaCl 2?答: (2)怎样除去AgI 中的AgCl?答: 教材回归1.沉淀的生成(1)调节pH 法:如除去NH 4Cl 溶液中的FeCl 3杂质,可首先加入氨水调节pH 至7~8,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沉淀剂法:如用CO 2-3沉淀Ca 2+,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淀的溶解(1)酸溶解法:如CaCO 3溶于盐酸,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Cu(OH)2溶于稀硫酸,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盐溶液溶解法:Mg(OH)2溶于NH 4Cl 溶液。
3.沉淀的转化(1)实质:______________的移动。
(2)特征①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______的沉淀容易实现。
②沉淀的溶解度差别______,越容易转化。
例如:AgNO 3――→NaCl ______(白色沉淀)――→NaBr ________(淡黄色沉淀)――→NaI______(黄色沉淀)――→Na 2SAg 2S(黑色沉淀)。
(3)应用 ①锅炉除垢将CaSO 4转化为CaCO 3,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矿物转化CuSO 4溶液遇ZnS(闪锌矿)转化为CuS(铜蓝)的离子方程式为 。
理解与深化一、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1.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这是决定因素。
2.外因以AgCl(s) Ag +(aq)+Cl -(aq) ΔH >0为例2-(aq) ΔH<0,下列有关该平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B.溶液中c(Ca2+)·c2(OH-)恒为定值C.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能增大钙离子浓度D.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钙离子,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二、溶度积有关计算及应用1.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及转化通过比较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 c与K sp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溶解或转化。
两溶液混合是否会产生沉淀或同一溶液中可能会产生多种沉淀时,判断产生沉淀先后顺序问题,均可利用溶度积的计算公式或离子积与溶度积的关系加以判断。
2.溶度积的计算(1)已知溶度积求溶液中的某种离子的浓度,如K sp=a的饱和AgCl溶液中c(Ag+)=a。
(2)已知溶度积、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求溶液中的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如某温度下AgCl 的K sp=a,在0.1 mol·L-1的NaCl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gCl固体,达到平衡后c(Ag+)=10a mol·L-1。
【例2】在25 ℃时,FeS的K sp=6.3×10-18,CuS的K sp=1.3×10-36,ZnS的K sp=1.3×10-24。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5 ℃时,CuS的溶解度大于ZnS的溶解度B.25 ℃时,饱和CuS溶液中Cu2+的浓度为1.3×10-36mol·L-1C.向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FeCl2、ZnCl2的混合液中加入少量Na2S,只有FeS沉淀生成D.除去某溶液中的Cu2+,可以选用FeS作沉淀剂实验与探究溶度积在实验与生产中的应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课标的新增内容,由于在生产、生活、科研等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所以近几年高考中频繁出现,常结合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实验知识进行考查。
做题时,我们要牢牢抓住溶度积常数的意义,理清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之间的关系。
实验典例金属氢氧化物在酸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控制溶液的pH,达到分离金属离子的目的。
难溶金属的氢氧化物在不同pH下的溶解度[S/(mol·L-1)]见下页图。
(1)若要除去CuCl2溶液中的少量Fe3+,应该控制溶液的pH为______(填序号)。
①pH<1 ②pH=4左右③pH>6难溶金属氢氧化物的S pH图(2)在Ni(NO3)2溶液中含有少量的Co2+杂质,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调节溶液pH的方法来除去。
(3)下表是一些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工业中常将BaSO43(如:BaCl2)。
具体做法是用饱和的纯碱溶液浸泡BaSO4粉末,并不断补充纯碱,最后BaSO4转化为BaCO3。
现有足量的BaSO4悬浊液,在该悬浊液中加纯碱粉末并不断搅拌,为使SO2-4物质的量浓度达到0.01mol·L-1以上,则溶液中CO2-3物质的量浓度应≥______ mol·L-1。
答案与解析梳理与整合一、导学诱思(1)H2O、H+、OH-、Ag+、Cl-、NO-3(2)①AgCl的溶解平衡;②AgCl是强电解质,溶于水的AgCl完全电离;③CH3COOH的电离平衡教材回归2.(1)>(2)=(3)<二、导学诱思c(Cl-)·c(Ag+)=0.001 mol·L-1×0.001 mol·L-1=10-6mol2·L-2>K sp,有沉淀生成教材回归1.K sp c m(M n+)·c n(A m-) 温度3.>有K sp平衡< 未无饱和三、导学诱思(1)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2CO3充分反应过滤,向滤液中加适量盐酸(2)把混合物与饱和KI溶液混合,振荡静置,溶度积大的AgCl就慢慢转化为溶度积小的AgI教材回归1.(1)Fe3++3NH3·H2O===Fe(OH)3↓+3NH+4(2)CO2-3+Ca2+===CaCO3↓2.(1)CaCO3+2H+===Ca2++H2O+CO2↑Cu(OH)2+2H+===Cu2++2H2O(2)Mg(OH)2+2H+===Mg2++2H2O3.(1)沉淀溶解平衡(2)更小越大AgCl AgBr AgI(3)CaSO4(s)+CO2-3(aq)===CaCO3(s)+SO2-4(aq)Cu2+(aq)+ZnS(s)===CuS(s)+Zn2+(aq)理解与深化【例1】A 解析:K sp=c(Ca2+)·c2(OH-)是溶度积常数的表达式,溶度积常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B错误;C会生成CaCO3,使Ca2+浓度减小,错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使平衡左移,有Ca(OH)2沉淀生成,但Ca(OH)2的溶度积较大,要除去Ca2+,应把Ca2+转化为更难溶的CaCO3,D错误。
【例2】D 解析:1 L水中溶解的CuS的质量为 1.3×10-18×96 g,同理1 L水中溶解的ZnS的质量为 1.3×10-12×97 g,所以CuS的溶解度小于ZnS的溶解度,A、B错误;FeS的K sp大于ZnS,所以C选项应只有ZnS生成;D选项依据沉淀的转化,溶度积大的FeS 可以转化为溶度积小的CuS。
实验与探究答案:(1)②(2)不能(3)0.26解析:(1)由图像可知Fe3+在pH约为2.5时,沉淀完全,而Cu2+在pH约为5时,开始生成沉淀,所以控制溶液的pH为2.5~5时,Fe3+沉淀完全,Cu2+不生成沉淀;(2)因为Ni(OH)2、Co(OH)2的曲线很近,所以不能用调节溶液pH的方法来除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