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防排烟系统设计说明共7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17 MB
- 文档页数:70
设计文件目录设计说明书一、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2005版(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5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范(JGJ 16-2008)(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7)、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 (8)、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9)、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10)、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7-97 (11)、建设单位提供的装修施工设计文件二、建筑规模和设计范围:1.建筑概况:1)、*************为16层高的一类高层建筑,按一级防火设计,主要功能为教学和办公;其建筑占地面积为1735.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845.56平方米,高度64.70米;建筑每层为一独立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设置喷淋系统,建筑面积不超过2000平方米;防火分区内设置两条防烟楼梯,满足消防疏散要求;2)、消防控制室设于半地下室,消防控制室设有直通室外的门。
柴油发电机房、配电房设于地下室,发电机房与储油间之间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分隔。
3)、防火分区的设置:本项目建筑每一层为一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面积均不超过2000m2,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二个消防楼梯,消防楼梯和消防前室为自然排烟。
4)、甲方委托设计范围为消防给水系统、自动报警系统、事故照明、排烟系统以及建筑灭火器配置。
2.结构设计:结构建筑防火等级为一级。
梁、柱、板、墙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分别为:梁为三级﹥2.0小时、柱为三级﹥3.0小时,板为三级﹥1.5小时;防火墙为三级﹥3.0小时。
三、消防给水部分1、消火栓给水系统(1)消火栓给水系统包括室外消火栓给水及室内消火栓给水。
消防设计说明范本
一、设计依据
本消防设计方案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筑行业技术标准制定。
二、建筑概况
本次设计的建筑位于[XXXXX],总建筑面积为XX平方米,建筑高度为XX 米,地上XX层,地下XX层。
建筑内设有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仓库等功能区。
三、消防系统设计
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采用智能型火灾报警控制器,配置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消防控制室等设备,实现对火灾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报警。
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根据建筑功能和面积,设置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喷头采用玻璃泡动作温度为68℃的喷头,管网采用热镀锌钢管,并设置水流指示器和信号阀。
3. 消火栓系统:在建筑各层设置消火栓,配备水枪和水带,保证火灾时能够及时扑救。
消火栓箱内设启泵按钮,可直接启动消火栓泵。
4. 灭火器配置:根据建筑内各场所的火灾危险等级,配置相应的灭火器,并设置在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
5. 防排烟系统:在建筑内的楼梯间、前室、走道等场所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确保火灾时烟气能够及时排出。
同时,在建筑内的空调系统设置防火阀,防止火灾时烟气通过空调系统蔓延。
四、消防安全管理
为确保消防安全,建筑内应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和巡查,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同时,应设置消防控制室,配备专业消防管理人员,对消防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设计单位:设计证号:建筑专业负责人:建筑设计:结构专业负责人:水施专业负责人:电施专业负责人:通风专业负责人:日期:二O一0年四月一、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0-2005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5年版)4、《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60067-97)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8、设计委托书9、规划设计条件和建筑红线图10、其他有关设计规范、规程及设计文件二、建筑规模和设计范围:1、建筑规模:框剪24层住宅建筑,建筑面积20517平方米,建筑高度72.3米,工程总造价约2051万元。
2、设计范围:总平面图,土建、给排水、电气、防排烟等。
三、总平面设计:本工程位于兴宁市区,系新建工程。
总图布局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相关规定要求:当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小于150m。
四、建筑、结构设计:1、本项目为框剪24层,建筑占地面积82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17平方米,标准层层高2.9米,建筑总高72.3米。
本建筑设计耐久年限为5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高层住宅建筑。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2、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见下表:3、本项目为住宅,建筑竖向功能分区如下:1层店铺,2-24层住宅。
五、建筑电气:1、电源、配电线路及电器装置:1.1、本工程所有消防用电设备(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排烟风机等)及应急、疏散指示照明为一级负荷,其它为二或三级负荷。
1.2、主电源由市政电源供给,并设置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备用发电机与市政电源采用连锁控制,设置自动启动及手动启动装置,并能在30秒内启动。
1.3、各消防负荷的主电源与备用电源分别采用专用供电回路,并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
消防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消防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一、设计目标本方案的设计目标是为了提高建筑物内部的火灾安全性能,减少火灾发生后的烟雾积聚,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系统组成消防防排烟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排烟系统:包括烟雾排放通道、排烟风机和排烟口等组成。
主要功能是将火灾现场产生的烟雾排出室外。
2. 进排风系统:包括进排风口、进排风风机等组成。
主要功能是保障建筑物内部的通风。
三、设计原则1. 科学性原则: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系统设计。
2. 安全性原则: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在火灾发生后正常运作。
3.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
四、具体方案1. 烟雾排放通道: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确定烟雾排放通道的位置和数量。
通道应设置在建筑物的高处,确保烟雾能够顺利排出室外。
2. 排烟风机: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排烟风机,根据建筑物的面积和高度确定风机的数量和功率。
风机应具备高效、低噪音、耐用等特点。
3. 排烟口: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确定排烟口的位置和数量。
排烟口应设置在建筑物的高处,并保证烟雾能够顺利排出室外。
4. 进排风口:根据建筑物的通风需求,确定进排风口的位置和数量。
进排风口应合理分布,确保建筑物内部的通风效果。
5. 进排风风机: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进排风风机,根据建筑物的面积和高度确定风机的数量和功率。
风机应具备高效、低噪音、耐用等特点。
6. 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火灾发生的状况自动启动排烟系统和进排风系统。
控制系统应具备稳定性、可靠性等特点。
7. 电气系统:根据系统的功率和电气负荷,设计合理的电气系统。
电气系统应符合国家电气标准,确保电气设备安全可靠。
8. 火灾报警系统:与火灾报警系统相结合,当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防排烟系统。
灭火器配置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
五、施工方案1. 建筑物的排烟通道、进排风道等设备应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牢固、安全可靠。
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根据贵公司招商部提供的美食业态划分布置图,将该业态进行两套排烟系统进行设计。
2.此抽排设计为中心抽排烟系统,由物管方统一管理,统一计费。
3.第一套系统,排风管尺寸为400*400~1600*1000,排风井管道尺寸为1600*1000,水平排烟管连接到4#排风井;第二套系统,排风管尺寸为400*400~700*1300,排风井管道尺寸为700*1300,水平排烟管连接到3#排风井。
直排到楼顶后,烟井顶面建筑部分由开放商处理。
4.根据厨具公司提供的相应排烟系统施工图,该系统所需动力电施工由开发商负责完成,所需动力电分别为49KW和39KW。
消防防排烟系统一、施工准备1、金属风管制作1、材料要求1)所使用板材、型钢的主要材料应具有出厂合格证明书或质量鉴定文件。
2)制作风管及配件的钢板厚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风管及配件钢板厚度3)镀锌薄钢板表面不得有裂纹、结疤及水印等缺陷,应有镀锌层结晶花纹。
2、作业条件1)集中加工应具有宽敞、明亮、洁净、地面平整、不潮湿的厂房。
2)现场分散加工应具有能防雨雪、大风及结构牢固的设施。
3)作业地点要有相应加工工艺的基本机具、设施及电源和可靠的安全防护装置,并配有消防器材。
4)风管制作应有批准的图纸、经审查的大样图、系统图,并有施工员的技术质量及安全交底。
二、施工方案:1、风管制作以机械加工为主,手工制作为辅,采取场内预制,预制前先复核现场尺寸和设计尺寸,预制后先预装编号,再开风口,制作顺序按地下室、首层至各层,逐层而上的顺序进行。
风管预制作业按法兰和风管两条制作线,组织平行流水作业。
风管法兰预制均以角钢中线在钢板平台上定位组焊,以保证其互换性。
2、风管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分层进行安装,在土建内装修及门窗完工后安装。
风管按8~12m长度设段,分段组装和吊装;防火阀、防烟阀可与风管段一同组装,随风管段吊装;消声器应先于风管吊装就位,为不使风管吊装产生捆扎变形,可采用特制的吊架,风管保温可在风管分段组装后进行,以减少高空作业和加快进度。
三、主要施工工艺1、风管制作工艺流程:2、风管和部件安装工艺流程:四、风机安装1、施工准备1)通风、排烟的风机安装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成品或半成品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质量鉴定文件。
2)风机开箱检查,皮带轮,皮带,电机滑轨机地脚螺栓是否齐备,符合设计要求。
有无缺损等情况。
3)风机轴承清洗,充填润滑剂其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使用变质或含有杂质的润滑剂。
4)地脚螺栓灌注时,应使用与混泥土基础同等级混泥土,决不能使用失效水泥灌注。
5)风机安装前应根据设计图纸对设备基础进行全面检查,是否符合尺寸要求。
附录四—F防(排)烟系统施工安装质量资料目 录序号资 料 名 称编号页数1防(排)烟系统质量保证资料核查表F-12图纸会审记录13设计变更明细表24技术交底记录35施工技术核定单46施工组织设计(方案)57开工报告68设备材料相关证件汇总表79设备开箱检查记录810材料检查记录911消防配电线路敷设检查记录1012消防配电线路隐蔽验收记录1113防(排)烟系统风管及配件制作检查记录表F-214防(排)烟系统风管及配件安装检查记录表F-315防(排)烟系统管道防腐施工记录F-416防(排)烟系统送风口、排烟口安装检查记录F-517防(排)烟系统阀门安装检查记录F-618防(排)烟系统隐蔽工程验收记录F-719防(排)烟系统基础复测记录F-820防(排)烟系统风机安装检查记录F-921防(排)烟系统通风管网技术试验记录F-1022防(排)烟系统风口风量试验记录F-1123防(排)烟系统风机试验记录F-1224防(排)烟系统风机试运转记录F-1325防(排)烟系统系统调试报告F-14序号资 料 名 称编号页数26通风空调及防(排)烟系统自检报告F-1527竣工报告1228设备移交清单13防(排)烟系统质量保证资料核查表编号:F-1工程名称东方钢材城科技大楼建设单位江苏东方钢材城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江苏富源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核查日期年 月 日类别项目份数核 查 情 况前期图纸会审、技术交底记录2属实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单施工组织设计(方案)1属实开工报告1属实出厂检验设备(材料)相关证件汇总表1属实设备(材料)检查记录2属实隐蔽验收记录风管隐蔽验收记录1属实消防配电线路隐蔽验收记录1属实安装各类安装检查记录8属实各类测试、试验记录4属实检查试验记录调试报告1属实自检报告1属实竣工报告1属实设备移交清单1属实其他核查意见:经检查,各类资料齐全,符合要求技术负责蒋占国质 检员陆军第册第 1 页排烟系统图纸会审记录编号:1工程名称东方钢材城科技大楼建设单位江苏东方钢材城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无锡市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江苏富源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会审地点工地会审日期年 月 日会审主题消化图纸图纸会审内容1、消化设计图纸2、业主对本工程的具体要求议定事项设计单位代表建设(监理)单位代表施工单位代表余田福注:设计修改应由设计单位另发变更通知单。
防烟系统设计及条文说明消防规范是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必备资料。
下面整理了消防规范《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中消防重要知识点:防烟系统设计及条文说明。
3.1.1 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高度、使用性质等因素,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2 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条文说明】3.1.2 本条是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
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疏散楼梯间是建筑物内部人员疏散的通道,同时,前室、合用前室是消防队员进行火灾扑救的起始场所。
因此在火灾时首要的就是控制烟气进入上述安全区域。
对于高度较高的建筑,其自然通风效果受建筑本身的密闭性,以及自然环境中风向、风压的影响较大,难以保证防烟效果,所以需要采用机械加压来保证防烟效果。
3.1.3 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除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外)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防烟系统的选择,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1)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2)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3.0m2。
2 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 当防烟楼梯间在裙房高度以上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时,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裙房的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送风口的设置方式应符合本条第2款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