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民办养老机构走出经营困境的思考_隆菊霞
- 格式:pdf
- 大小:118.11 KB
- 文档页数:2
2022年我国民办养老院行业发展现状分析:陷入经营困境随着我国老龄化日益加剧,社会化养老产业的市场需求量也将会越来越大。
公办养老院由于由政府选址投资,许多方面有先天优势,相对而言,浩大的民养分老机构却由于投入高、利润低、回报慢、人才缺等因素举步维艰。
下文是对2022年我国民办养老院行业进展现状分析。
民养分老院的经营者多是个体,或者一人主导、几个人自发组织,很难形成一个专业团队来进行经营。
从选址、配备设施到养老院进展定位、吸引老年人入住等各方面都不够成熟。
在2022年开头创办广外老年公寓时,张福祥没有想到,以“为世上父母解难”为宗旨之一的养老院,却在3年后成了他的难题。
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和212张床位,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北街甲3号的广外老年公寓,是西城区规模最大的民养分老院。
张福祥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
“房租每年200万元,40余名护工、近20名后勤人员、5名医护人员,一期投入700余万元,二期截止到目前已经投入500余万元。
”然而,广外老年公寓现在每个月仅有40余万元的营业额,“不要说现在盈利,就是几年后都不敢想象。
”事实上,广外老年公寓的状况并非个案。
据民政部2022年1月公开数据,一半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收支只能持平,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不足9%。
民办养老院缘何陷入经营逆境?同时又面临哪些现实问题?供需错位的背后“民办和公办差太远了。
”张福祥不禁感叹,“政府建养老院,土地、房子、设备、人员,一切都有财政支持。
我们创办养老院,一切都要靠自己。
”北京师范高校中国公益讨论院养老讨论中心高级分析员成绯绯看来,公办和民办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资金支持,由于养老机构的资金压力往往来自硬件方面。
而公办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都是政府出资建设。
以土地为例,公办养老院是免费拿到国家土地,民养分老院却要以市场价格拿地。
尽管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将非盈利性养老院列入划拨土地的使用范畴之内,但与养老院的微利性质相比,成本依旧很高。
对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的探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民间养老机构的需求日益增长。
尽管民营养老机构在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缺乏规范的政策支持与监管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氛围良好,但实际上,该行业还没有完整的专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也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和监管。
这造成了许多民营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无法规范和有序,不仅会影响居民在使用上的安全,也会使业主遭受拖欠的款项。
二、资金需求巨大,运营成本高由于需要提供住宿、饮食、医疗护理等多项服务,使得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极高。
很多机构需要进行初期的巨额投资,无法迅速回本,且大多数创业者面临着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问题。
同时,机构也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服务,过高的薪酬成本也成为了制约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招聘与培训难度大由于民营养老机构作为新生儿行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公认标准和职业培训体系,因此吸收和培养专业的服务和管理人员成为机构的重要问题。
而且,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形态多,涉及到诸多方面,因此对于服务团队的要求如星级酒店般高。
尽管面临着以上问题,民营养老机构行业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乐观。
随着政策的推进,行业将会不断受到规范和优化。
同时,在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把自己的老人托付给民间养老机构代为照料的好处,这也将加快民营机构行业的发展。
为了加快行业的发展,建议工商、税务等相关政府部门根据民营养老机构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支持其良性发展。
同时,把行业规范落到实处,建立完整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并对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实行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
从长远来看,民营养老机构的市场潜力仍然较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只有抓住时间,规范管理,政策支持,持续完善服务品质,才能在这一崛起的新兴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特色发展的典范。
民办养老院如何走出困境更好为老人服务
谷昊洋
【期刊名称】《财讯》
【年(卷),期】2018(000)034
【摘要】人口老龄化现象的迅速发展对中国传统的养老格局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为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为了分担居家养老和公办养老机构的压力,多种形式的民办养老院快速大量的出现。
为了使民办养老院更好的为有养老需求的人服务,通过分析民办养老院的发展现状找出其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总页数】1页(P136)
【作者】谷昊洋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民办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研究 [J], 王世军;薛宏
2.民办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研究 [J], 王世军;薛宏
3.夕阳的忧虑与幸福——基于民办养老院入住老人需求状况的分析 [J], 郭在军;周应玲
4.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的困境与发展研究——以QH区民办养老院为例 [J], 赵海林
5.民办养老院如何走出困境更好为老人服务 [J], 谷昊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作者:徐继燕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06期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国办养老机构紧俏,民办养老机构却出现遇冷局面,其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
诸如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老年人支付能力有限,机构自身管理和经营理念有缺陷,机构宣传力度不够等。
我们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养老机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一、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如何应对老龄化局势,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
我国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现在已是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增长100万,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国家、地区政府养老的能力。
据统计,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
我国的养老机构有国办的和民办的,国办养老机构比较紧俏,床位紧张,而民办养老机构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追捧。
国办养老机构数量有限,随着我国老龄化市场的加剧,仅仅依靠国办养老机构是不能应对我国老龄化市场需求的,我们要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着手解决民办养老机构的问题,共同应对我国快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民办养老机构的问题(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在回答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存在什么问题时,有77所养老服务机构认为“缺乏政策支持”列第一位;其次认为是“资金困难”,这同样也涉及政策的支持。
浅谈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韩家新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10期[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模式的变化,老年人逐步接受“机构养老”的观念。
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社会福利供需矛盾,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得到发展,这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在“为党和政府分忧,替天下儿女尽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某些问题。
为此,文章就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问题对策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是指由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公共福利设施。
如托老中心、养老院、康复中心、托养院、老年公寓等。
这些养老服务机构不要国家和政府的投资,自行管理、自负盈亏。
这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我国老年型社会到来而催生的产物。
民办养老服务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她的发展将促进公益社会的向前发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我国正面临未富先老的严峻考验。
我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2020年将达到2.5亿,占当时总人口的17%左右。
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
老年人照料问题更加突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不仅关系到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能否老有所养,更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目前,全国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8060个,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养老服务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3%·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养老床位供应不足使供求关系失衡,严重影响着社会化养老的深入。
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以蛟河市为例一、养老问题研究背景中国的发展已在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过渡时期,自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人口得到控制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赡养老人问题也随之而来。
国家政策也因此做出了有关法律法规,希望人们幸福感的增强!下面从三个角度来看:(一)全球数据统计: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1970年达到3亿,2000年达到6亿,2002年,全球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06亿,并且继续递增。
据联合国估计,2020年将达到10亿,2050年,全球将有近20亿的老年人。
在1950-1970年的20年内,老年人口增加一个亿,而2000-2020年的20年内,老年人口增加4个亿。
在1970-2000年的30年内,老年人口在3亿的基础上翻一番,而从2020-2050年的30年内,世界老年人口将在10亿的基础上再次翻一番。
在1950-2050年,全球人口将平均每年增长0.87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将平均每年增长2.38个百分点。
“银发浪潮”来势迅猛。
(二)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据统计,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从人口数上看,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比,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036个百分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比。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各年龄段老人的数据情况,70岁—79岁年龄段,全省共有110.98万人;80岁—89岁年龄段的,全省共有32.41万人;90岁—99岁年龄段,全省共有3万人;百岁以上老人(含百岁)全省共有579人。
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中国的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
其中失能、失智老人所占比例日益扩大,加之“4-2-1”、“4-2-2”家庭结构的变化,多方面因素都导致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内现有的养老体系主要分为公办、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民办四类。
公办养老机构作为养老体系的主体,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必须由民办机构来加以补充。
民办养老机构要破解发展困境,必须要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开拓融资渠道,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加强行业监管,规范行业发展。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之后,笔者对民办公助类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做了一定梳理。
关键词: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对策一、目前国内养老机构的现状(一)老龄化现状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老龄化进入了“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状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2-1”、“4-2-2”小家庭结构、“空巢老人”等现象成为常态。
随着大量失能、失智老人的出现,子女的养老负担加重,机构养老成为很多城市家庭的选择。
(二)机构发展现状养老机构发展迅速但极不均衡。
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排队养老,资源紧俏,而民办养老机构空床率高,资源浪费,两种极端现象引发机构养老资源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公办机构人民的认可度比较高,且多位于市中心,价格平民化,政府有政策补贴优惠,成为很多家庭的首选。
民办虽然设备齐全,但价位偏高,消费水平高,且多位于市外,交通不便利,发展缓慢。
大量研究数据发现,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不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多数老年人的入住意愿较低。
养老机构的资金周转不灵活,运营处于亏损和持平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三)政策发展现状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融资、税费优惠、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补贴等方面给出很多优惠政策,旨在培育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意见》发布之后,各地紧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浅析太原市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詹粉玲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7期摘要:中国老龄化进程越来越快,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机构养老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是发展的方向,但机构养老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重点分析太原市Y机构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当建议。
关键词:养老;老龄化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根据国际标准划分,一个国家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划定该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中国2017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国家统计局:http://],根据数据判定,那么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已经严重超标,跃居世界老龄人口国家之首。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口老龄化伴随的养老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之一。
我国现在有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旅游养老、招租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其中,机构养老在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具有"支撑"地位,而不仅仅是"补充"。
2.机构养老的特点机构养老主要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过晚年生活,机构养老有个共性特点,老人的年龄普遍偏大,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平均年龄多在75岁以上,增龄衰老,是意外事件、伤害、疾病突发死亡的高危人群。
二、太原市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人均寿命延长,但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慢性病、失能老人等状况也越来越多,外加我国家庭结构不断小型化,养老的需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
机构养老的模式帮助很多家庭解决了养老问题,但机构养老也存在很多弊端。
以太原市机构养老为例,分析机构养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国办养老机构紧俏,民办养老机构却出现遇冷局面,其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
诸如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老年人支付能力有限,机构自身管理和经营理念有缺陷,机构宣传力度不够等。
我们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养老机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一、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如何应对老龄化局势,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
我国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现在已是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增长100万,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国家、地区政府养老的能力。
据统计,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
我国的养老机构有国办的和民办的,国办养老机构比较紧俏,床位紧张,而民办养老机构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追捧。
国办养老机构数量有限,随着我国老龄化市场的加剧,仅仅依靠国办养老机构是不能应对我国老龄化市场需求的,我们要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着手解决民办养老机构的问题,共同应对我国快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民办养老机构的问题(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在回答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存在什么问题时,有77所养老服务机构认为“缺乏政策支持”列第一位;其次认为是“资金困难”,这同样也涉及政策的支持。
民办养老机构:困境与出路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成为日益亟需的公共服务。
然而,由于国家养老机构资源有限且需求量大,民办养老机构应运而生。
尽管民办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和挑战。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的困境、原因和影响,探讨其发展的出路和对策,为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3. 研究内容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民办养老机构的概念和分类。
(2)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的困境和问题。
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来源不足、人才短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
(3)民办养老机构困境的原因分析。
从政策、市场、管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4)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对策。
探讨提高机构信誉度、增加资金来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多个方面的对策。
(5)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前景和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贡献。
分析民办养老机构在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4.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民办养老机构的具体情况和案例,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困境、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5. 研究意义本研究能够深刻剖析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的困境和问题,为养老服务不断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此外,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为加强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本研究还能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
民办养老机构经营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机构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但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养老机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经营问题更为突出。
本文就从民办养老机构经营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办养老机构经营问题现状1.资金来源单一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资金运作不够灵活,难以应对突发情况。
2.服务品质不高许多民办养老机构存在服务品质不高、人员短缺、培训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老人们得不到一流的养老服务。
3.缺乏标准化管理许多民办养老机构缺乏标准化管理,存在着乱收费、无人管理、卫生差、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策1.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当我们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机构经营时,一方面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养老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激活社会资本,促进养老机构的优化和发展。
2.政府提供更多扶持政策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如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优化审批服务等方面,引导、支持和规范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3.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民办养老机构需要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严格的资格门槛、规范运营、强制培训等方面进行管理,从而规范、提升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4.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基础,民办养老机构应该注重培养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同时,应该鼓励老年人参加相关文化活动,增加老年人的生活乐趣和幸福感。
结论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养老问题正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
面对民办养老机构经营问题,政府、社会资本和养老机构自身应该共同发力,扶持发展老年服务业,提升服务质量,真正让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的困境与发展策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服务需求日益旺盛。
发展民办养老产业是创新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当前环境下,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社会公信力低、申办要求高、责任风险大、资金压力大、竞争压力大、员工队伍建设难等困境。
从外部视角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具体策略,包括: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优化公办和民办养老的市场结构、创新监督管理机制、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员工职业化进程等。
一、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的困境(一)民办养老机构的公信力较低社会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信任度普遍较低。
一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使得许多普通家庭难以接受机构养老的方式,二是因为媒体对小概率事件(如民办养老机构虐待老人、安全事故、医护纠纷等)的报导和炒作导致民众对养老服务机构的信任度降低。
与公办养老机构相比,民办养老机构承担的不信任和污名化更加严重,因为大多数民众认为民办机构开办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他们无意或有意的否定民办养老机构的半公益性质,而政府、社区、医院开办的养老机构由于政府经营主体的身份而备受信任。
即使民办养老机构和公办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服务水平相当,在定价相同甚至民办机构价格更低的情况下,老年人及其家庭仍倾向于选择公办机构,有的老年人宁愿等待也不愿意入住民办机构,导致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和床位利用率较低。
(二)民办养老机构的申办要求高调查发现,市场上还存在着不少无证经营的养老机构,它们多数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它们尚未进行注册登记,用地不合法、硬件投入不足、软件建设不到位、服务水平差是共同的问题。
此外,由于非法经营,缺乏监管,无证经营的民办机构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在申请政府补助和奖励方面,由于补贴流程复杂,而且申报条件较高,许多民办养老机构无奈放弃申报,少数民办机构甚至无法存活到申请补贴的那一天。
民办养老机构的困境与出路【摘要】中国已经迎来“银色浪潮”,单由于经济、工作等原因,很多年轻人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机构养老便成为一种时代的选择,承担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养老责任。
但真正承担卧床老人养老责任的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着来自政府和消费者的双重压力,如何借助相关社会组织的力量维护养老机构的权益以及维持其健康发展是本文的主旨。
【关键词】养老机构;讹诈;困境;出路我国已经形成“421”的家庭模式,养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养老机构越来越多,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老年人及其家属在选择养老公寓时面临很大的困境。
黑大社工服务中心为了给哈市的老年人提供选择养老机构的便利条件,开展了《哈市南岗区养老公寓入住指南》的课题。
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课题组人员对哈市养老机构的整体状况进行了分类和总结。
一、哈尔滨市南岗区养老机构状况简介通过对南岗区养老公寓的调研,把现有的养老公寓按形式和规模分为三类,公办老年公寓、民办老年公寓和助老家庭。
第一、公办的状况。
公办养老公寓,硬件设施好,服务人员的配置也很充足。
但是,只能接纳300-400位老年人,远远满足不了哈市老年人的入住需求。
第二、民办的状况。
哈市南岗区所有的民办老年公寓都没有独立院落,且面积小。
第三、助老家庭里的老年人,多数为卧床的老人,需要工作人员全全照顾生活起居。
民办养老机构这样简陋的条件,却是我市老龄化社会养老事业的实际承担者,这些政府眼中的“黑”老年公寓,却是民众眼中的“红”老年公寓。
二、民办养老机构弱势地位之家属讹诈在南岗区进行调研期间,遇到一家老年公寓与老人家属打官司。
此事尚在调查阶段,无论责任在谁,这件事情的性质跟沸沸扬扬的“医闹”性质相同:一些不负责任的家属,在老人出事之后,想要讹诈养老公寓。
这是一个个体性事件,但是这件事所带来的后果是令人发指的---整个养老行业的风暴。
一旦第一例“讹诈事件”处理不妥当,“医闹”那种接二连三的被讹诈事件就会频繁发生,甚至会出现“讹诈专业户”的另一新兴行业。
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困境与出路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 后文简称“民非养老机构”) 是养老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之一,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民非养老机构的作用。
我国民非养老机构的发展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属性不清、能力不强、激励不足等,制约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民非养老机构的发展。
一、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困境属性不清属性与定位问题是民非养老机构发展的根本问题。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属性不清与定位不明是困扰民非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难题。
由于民非养老机构的属性不清晰与不科学,导致了民非养老机构权利义务的不对称性。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民非养老机构不能享有资产的所有权、处置权和利益分配权。
民非养老机构,尤其是“个体型”与“合伙型”民非养老机构却需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与个体和合伙财产的属性相违背。
合伙和个体形式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产权的权利和义务上发生了割裂,产权的获益与责任严重不对等。
民非养老机构解散后,其剩余财产不能由创业人处置,只能用于公益目的,主要是用于养老事业发展。
在实践中,个人对民非养老机构捐赠和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民非养老机构发展的动力不强,导致民非养老机构的发展运营缺乏活力与效率。
此外,也难以控制民非养老机构的营利倾向,使得一些非法人型民非养老机构,即“个体型”与“合伙型”民非养老机构容易产生谋利意图,易使其违背“非利润分配性”的要求。
能力不强民非养老机构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治理能力,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我国民非养老机构的发展与治理能力不强,制约了其竞争力的提升与未来发展。
民非养老机构的发展与治理能力不强主要体现为筹资渠道不畅通、硬件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不充分、治理机制不科学等方面。
在资金筹集方面,民非养老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及公民个人的捐赠,而且非国有资产份额不得低于总财产的三分之二,体现民非养老机构的民间性与非国有性,有利于保持民非养老机构的独立性。
当前城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分析(上)关信平赵婷婷2013-04-11 15:56:42 来源:《社会保障制度》2013年第1期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发展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当前养老机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未来需求,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服务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养老服务机构在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并由此而导致低价格一低质量一低入住率的恶性循环。
本文认为,各级政府和公众应该进一步重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而形成“质量提升-入住意愿加强一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增加和经营状况改善一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养老服务事业,养老服务机构,机构养老一、研究背景及概况(一)研究背景机构养老是一种养老方式。
对一些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来说,入住机构是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和服务获得途径。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养老服务机构通常是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一个环节,在老年人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接受着严格的监管。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人们的老年社会服务需求日渐增强。
为了增加社会服务的提供,同时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国家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念,放开了过去对民办养老机构的限制,出台了一些扶持、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各级政府也在实践中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迄今为止,我国的民办养老机构获得了快速增长,成为了机构养老服务领域的主要力量,初步缓解了社会服务的供需矛盾;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正在日益显现。
首先,尽管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机构养老都不应该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但确有少部分老人,特别是需要接受长期照料的老人和“三无”、“五保”老人最需要人住机构。
因此,尽管人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比例不高,但从绝对数上看仍具有较大的规模。
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与对策—以银杏树老年人服务中心为例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居家养老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益严峻的养老要求,民办养老机构作为一种介于“政府”与“家庭”之间的新型养老形式,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
但是,民办养老机构在运转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境,比如民办养老机构普遍资金投入不足、民办养老机构缺乏专业服务人员、民办养老机构管理不够规范等。
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民办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等,推动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提高养老的社会化水平。
关键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困境对策一.引言据测算,我省到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149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9%以上;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191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25%以上;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2354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33%以上。
与全国相比各阶段老龄化比例都比全国提前10—13年。
①当前,“老有所养”问题成为全社会必须直面的一道难题。
然而,依照目前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政府难以独力承担养老服务的重任,加之老龄化、人口流动以及家庭规模小型化等因素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传统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已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针对这一形势,只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才能有效缓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民办养老机构主要是指由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并经营管理的养老服务机构。
近年来,在社会福利的大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并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民办养老机构的兴起,有利于空巢老人安度晚年。
由于子女越来越早的离开家庭,到异地求学或外出工作,空巢老人的数量急剧增加。
家人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可以降低老人独自一人在家的危险系数。
空巢老人在养老机构能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机构员工不仅能给老人生活上的照顾,而且在精神层次上也能给老人关怀,减低老人的孤独感。
浅论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发展困境及对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仅仅依靠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显得越发捉襟见肘。
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凭借市场反应敏锐、运营机制灵活、服务优质高效等优势成为弥补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重要力量,但其发展面临着政策、运营等方面的诸多困难。
本文结合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标签: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困境;对策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别是空巢化、失能化快速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因难堪重负不断弱化,老年人对专业化机构养老需求日趋旺盛。
然而,由于我国养老产业正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加之公共财政的有限性,单纯依靠公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愈发捉襟见肘。
截至2014年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满足不同社会化养老需求的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凭市场反应敏锐、运营机制灵活、服务优质高效等优势已成为弥补公办非营利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的“生力军”,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由于缺乏成熟经验和配套制度面临诸多发展困境,亟待从政府、社会和养老机构自身等角度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很长一段时期内,养老机构统称为“社会福利机构”。
1999年发布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会福利机构是指国家或社会力量举办的为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人、孤儿和弃婴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生活服务的公益性非营利机构。
”这一政策背景下,养老机构多属公办性质。
民办养老机构只能以民办非企业单位身份注册登记为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虽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但盈利部分不能分红,只能用于养老机构滚动式发展。
民间资本若要成立营利性养老机构,无法通过注册获得合法身份。
随着我国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加之计划生育与人口流动造成的“8421”家庭结构、空巢家庭,导致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趋凸显、单靠政府提供养老服务越发独树难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政策。
#社区护理#太原市民办养老机构走出经营困境的思考隆菊霞,吴红霞,赵晓云关键词:养老机构;民办;经营困境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1.16.067文章编号:1674-4748(2011)6A-1499-02民办养老机构是指由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自行管理、自负盈亏的公共福利设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角逐老年服务市场利益的产物。
为了应对银发浪潮的来袭,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
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原市涌现出一批大大小小的民办养老机构,它们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有重要意义。
现分析太原市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现状,提出走出经营困境的对策。
1太原市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现状据太原市老龄委摸底,现经民政部门批准登记的,太原市市级各类养老机构共有59个,床位6253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17个[1],床位1552张,占总床位数的24.8%。
2010年11月,笔者以电话采访的形式对全市17个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机构均可接收完全自理、半自理以及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除1个经转型的养老院能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1个养老院能指导老人进行康复锻炼外,其余15个养老机构只能提供住宿、饮食、洗衣、服药提醒以及喂饭、接大小便等生活护理服务。
另外,养老院均有活动室,可供老人下棋、打麻将等。
这些机构的收费是按照房间条件及老人的自理情况来确定的,收费标准为每月600元/人~ 3000元/人(包含食宿与护理费)。
绝大部分养老机构对入住两人间或多人间自理老人的收费为每月700元/人~800元/人,对入住两人间或多人间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的收费为每月1500元/人~1800元/人,住单间者酌情增加费用。
对于半自理老人费用的收取,养老机构视老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几乎所有的养老机构无论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为了降低自身的服务成本,均建议老人入住两人或多人间。
2经营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与资料查阅中我们发现,太原市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存在很多问题。
2.1收费标准高目前太原市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15230元,月收入为1269元,在全国处于中等收入水平[2],老年人收入更低。
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均有离退休工资,他们的人均月收入水平最高为986元;部分靠自己劳动维持生活的老年人月收入水平约为354元;依靠社会救济、子女、亲友接济等生活的老年人每月平均收入约为126元、186元和114元[3]。
近年来,虽然社会工资普遍得到了提高,但养老机构的收费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仍然是难以承受的。
2.2提供的服务项目简单,缺乏专业护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呈下降趋势,患急慢性疾病的风险不断增加,单人患多种疾病的比例不断增长。
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年人仅占所有老年人口的20%~ 25%[4]。
也就是说,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大多需要获得专业的护理服务。
而我们所调查的绝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只能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护,缺乏专业护理人员也缺乏相关设施。
2.3老人对单间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研究显示,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大多喜欢住单间[5]。
可是出于安全与成本的双重考虑,养老机构提供的多为双人间或多人间,不能有效满足老人的需求。
2.4床位周转率较低目前,太原市60周岁以上老人有49.5万人,占总人口14.8%,并以每年3.2%的比例增长,而各类养老机构只能提供6253张床位,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12张养老床位,与全国各地情况相类似,这应该是一种供不应求的状况。
但实际情况是,17所民办养老院平均入住率只有68%,大多运行也较艰难。
特别是一些地理位置较偏僻的养老院,其床位利用甚至不到一半[6]。
一边是急需接受照护的老年人,一边却是空着的床位。
如何实现双赢,让床位得到高效运转,让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获得良好的护理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走出经营困境的对策现代营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了解老年人的需要并切实转化为需求,也就是让那些需要入住养老院的老人能住得起并愿意住进来,而且住得舒服,养老机构才能有所作为。
现代管理理念也告诉我们,政府的支持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良性运行意义重大;只有科学管理才能让民营养老机构立足并得到不断发展。
3.1有效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国家在规划用地、建设、电信、用水、用电等方面对民营养老机构是有优惠政策的,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对于脆弱的民营养老机构顺利度过最初的困难时期很有帮助,它可以使这些机构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土壤。
同时,行业准入制度、行业管理标准等是引导民营养老机构向正确方向发展的标杆,认真执行这些制度与标准能够夯实这些机构的发展基础,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2科学经营对于民营养老机构来说,它们有着完全的自主经营权,在确定目标人群(也就是确定为哪一类老年群体提供服务)、降低成本、扩大宣传、提供专业养老员、满足老年人的潜在需求等方面有很大的空间。
3.2.1扩大规模,分类经营从经营角度看,太原民营养老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平均拥有的床位数只有91张;无论对于健康的还是瘫痪在床的老年人照单全收,完全不予分类,不利于成本的降低,因而,给入住养老院的老人让利的可能性会很小。
所以,扩大规模,对有入住养老院需求的老年人进行分类并在对市场和自身分析后有选择性地确定自己的服务对象是当前太原民营养老机构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3.2.2做好宣传,提供专业养老员各个养老机构要通过各种#1499#全科护理2011年6月第9卷第6期上旬版(总第217期)渠道做好宣传工作,尽可能让有需求的老年人了解并选择自己。
这些渠道包括电视、广播、传单、报纸、杂志、网络以及面对面交流等。
为了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也为了自身的发展,民营养老机构应该克服困难,招募或培养专业的养老护理员,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老人提供他们迫切需要的专业护理服务。
3.2.3满足老年人的潜在需求经营一种事业的基础是要了解一类或一群人的/需求0。
养老事业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对老年人的需求我们知之甚少,这不利于事业的经营,也使养老机构不能很好地担负起社会赋予它们的责任。
因而,满足老年人的潜在需求是经营所需,更是社会责任感所驱。
只有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双赢)))不但让老年人接受到更好的照护,也让民营养老机构享受到科学经营带来的可喜成果。
参考文献:[1]闫淑芸.太原养老机构处境尴尬[N].发展导报,2010-10-15(6).[2]暖阳.山西太原市:居民人均收入全国排位稳步前移[N].山西商报,2009-09-07(17).[3]程俊强.太原市老年人经济生活调查[N].太原晚报,2006-11-13(8).[4]赵晓云.护理部门在公共卫生事业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09,23(8C):2245-2246.[5]吕新萍.养老院老人的需求与养老机构专业化--对北京市某养老院的个案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1):65-68.[6]李涛.重阳节看养老:山西太原养老院面临/尴尬0[N].太原晚报,2010-10-15(16).[7]汪生夫.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关键)))政府主导整合力量提升功能[J].社会福利,2007(3):27-29.作者简介隆菊霞(1970)),女,工作单位:034000,山西省忻州市妇幼保健院;吴红霞工作单位:030012,山西省人民医院;赵晓云工作单位: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收稿日期:2011-03-19)(本文编辑王钊林)#个案护理#1例安乃近中毒致急性溶血病人的抢救护理熊素勤,陈瑞英关键词:安乃近;急性溶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 n.1674-4748.2011.16.068文章编号:1674-4748(2011)6A-1500-01安乃近为氨基比林与亚硝酸钠的合成物,具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主要用于退热,适用于头痛、风湿性痛、肌肉痛、关节痛、牙痛等[1]。
本品的不良反应、副反应或急性中毒可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者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安乃近口服吸收完全,成人每次剂量不得超过0.5g,一般不会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现象。
2009年12月我院收治1例服用过量安乃近致急性血管内溶血的病人,现将抢救护理总结如下。
1病例介绍病人,女,26岁,因3d前与家人争吵后自服安乃近约70片,服后不久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排血尿、柏油样便1次,伴上腹部阵发性隐痛、头晕、乏力等,曾在当地诊所治疗,症状未见好转,来我院就诊前晕厥1次,2min后自行清醒。
急诊拟以/安乃近中毒0收住内科。
入院时病人精神差,表情淡漠,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查体温37e,脉搏106/ min,呼吸20/min,血压110/60mmH g(1mmHg=0.133kPa)。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4.6@109/L,红细胞1.37@1012/L,血红蛋白52g/L;血小板计数281@109/L,粒细胞绝对值(GR) 20.4@109/L,尿蛋白(+++),尿隐血(++++),尿红细胞0个/U L,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测定0.89;尿素氮10.08mmo l/L,肌酐104.9L mo l/L,谷丙转氨酶16.9U/L,谷草转氨酶96.4U/L,总胆红素170.90L mo l/L,直接胆红素60.68L mo l/L,间接胆红素110.22L mo l/L。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安乃近中毒;溶血性贫血。
给予扩容、制酸、输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护肝、碱化尿液等对症支持处理,经治疗后未见呕吐、腹痛情况,生命体征平稳,小便颜色转清,住院10d后痊愈出院。
2护理2.1卧床休息因急性溶血致贫血,病人自觉头晕、乏力,协助做好各种生活护理。
2.2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¹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自觉症状的变化;注意贫血、黄疸有无加重,尿量、尿色有无改变,记录24h出入量;及时了解实验室检查的结果。
º给予留置浅静脉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及时给药与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各种不良反应,并协助医生处理。
»准确按时给予静脉输注甲泼尼龙,8h进行1次,30min内输完,根据病情逐渐减量,监测网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变化情况。
¼给予低流量吸氧,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½保护肾脏,促进肾血管扩张,促进血红蛋白排出,用热水袋敷双侧腰部。
碱化尿液,5%碳酸氢钠液静脉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