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交锁髓内钉治疗前臂多段骨折13例围术期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78.80 KB
- 文档页数:2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154例术后并发症分析作者:刘江银邓贵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采用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154例,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总结防治措施。
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共15例,其中骨折不愈合1例,骨折延迟愈合5例,远端锁钉松动、退出6例,远端锁钉断裂1例,主钉断裂1例,取出髓内钉后再骨折1例。
结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但是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股骨干骨折;并发症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法,因其具有能有效控制骨折的旋转、重叠移位,防止肢体短缩的优点[1]。
我科自2006年4月——2011年12月共采用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154例,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共15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4例,男117例,女37例;年龄23-65岁。
左侧75例,右侧79例。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131例,跌伤15例,重物砸伤8例。
1.2 手术方法麻醉平稳后,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患肢常规消毒铺巾,以骨折端为中心取股外侧切口,从股外侧肌间隙进入,显露骨折断端,清理断端嵌入的血肿及软组织。
股骨大转子处切开,显露梨状窝,开口后置入导针,将骨折复位后用持骨钳固定,导针送入骨折远端,髓腔扩大器扩髓并扩大髓内钉入口,选用直径比最后一次所用髓腔扩大器小1mm、长度合适的髓内钉从梨状窝开口插入并进入骨折远端将骨折固定,分别安装近端及远端两枚锁钉,最后拎入髓内钉尾帽。
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
1.3 术后处理术后行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12-14天伤口拆线。
术后第二天开始在床上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防止肌肉萎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引言前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由于前臂骨骼较为细小,骨折后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术后护理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减轻患者痛苦、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前臂骨折术后护理措施。
二、护理原则1.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促进肢体恢复。
4. 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三、具体护理措施1. 伤口护理(1)术后伤口敷料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3)若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及时告知医生。
2. 术后体位(1)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避免患肢受压,保持舒适体位。
3. 固定护理(1)保持石膏或夹板固定,避免骨折移位。
(2)观察固定部位,确保固定牢固,无松动。
(3)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4. 疼痛管理(1)根据医嘱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2)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减轻疼痛。
(3)观察疼痛程度,调整药物剂量。
5. 功能锻炼(1)早期(术后1-2周):进行手指伸屈和用力握拳活动,上臂和前臂肌肉主动收缩运动。
(2)中期(术后3-4周):开始练习腕关节活动。
(3)后期(术后5-6周):练习肘关节和肩关节活动。
(4)八至十周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前臂旋转活动。
6. 饮食护理(1)给予高蛋白、低脂、易消化的饮食,促进骨折愈合。
(2)戒烟限酒,避免影响骨折愈合。
7. 心理护理(1)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
(2)提供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情绪。
(3)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康复信心。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 感染: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预防感染。
2. 骨折移位:保持石膏或夹板固定,避免骨折移位。
3. 肌肉萎缩: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促进肢体恢复。
4. 神经损伤:密切观察患肢感觉、运动功能,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龙源期刊网
交锁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
作者:卢斌孟利娟郭斌陈成礼吴若丹王永亮白云鹤周三国姚鹏举
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19期
根据AO的病例统计,前臂骨折占所有骨折的10%~14%。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前臂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多,尤其粉碎、多段等高能量复杂骨折的比重逐年加大。
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特别是旋前肌与旋后肌的特性,前臂骨折通常需要解剖复位,才能达到理想的功能。
治疗方法不当会造成前臂活动丧失,甚至严重影响手的功能。
以往我们多以解剖复位、钢板内固定为主,但同时因广泛的骨膜剥离及加压钢板阻碍局部血运。
造成骨不连及感染的风险增加。
而髓内钉技术因良好的生物力学行为及微创的外科理念,已在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中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为了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前臂骨干骨折的疗效,该院白2008年7
月-2011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患者1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摘要:目的:观察在胫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使用交锁髓内钉的效果。
方法:有13例胫骨近端骨折病例在2009年2月-2010年2月接受临床治疗,选择的固定方法为交锁髓内钉,并同时锁住近端和远端。
结果:随访中观察到有1例病例(7.7%)在2年后出现骨不连,1例病例(7.7%)发生内翻,2例病例(15.4%)未完成骨愈合,2例病例(15.4%)膝关节疼痛。
无外翻,无锁钉松动。
结论:在胫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使用交锁髓内钉可引发一系列的并发反应,应尽量不选择此固定方法。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胫骨近端骨折【中图分类号】r68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46-01医院诊治中常见胫骨骨折病例,通常将其按照具体的创伤位置分为远端骨折、中段骨折、近端骨折[1],治疗固定手段主要是使用钉板系统和髓内钉,两种方法具有各自的使用范围,髓内钉针对的是创伤位置为胫骨中段(中段骨折)的病例[2],而钉板系统针对的是创伤位置为两端的病例。
医学技术的进步改良了原有的髓内钉操作,使其转变为交锁髓内钉,从而扩大了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中段骨折也适用于其他两种骨折。
本文将这种技术应用于胫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具体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3例胫骨近端骨折病例在2009年2月-2010年2月接受临床治疗,4例女,9例男,均龄40.9岁(21-64岁),骨折情况(参照a0分类标准):7例(53.8%)属于b型,4例(30.8%)属于a型,2例(15.4%)属于c型。
创伤产生原因:38.5%(5/13)坠落摔伤,46.1%(6/13)交通意外伤,15.4%其他。
骨折分类:61.5%(8/13)为闭合性,38.5%(5/13)为开放性。
1.2 方法:病例选择的固定方法为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术中麻醉方式统一为硬膜外麻醉,治疗体位选择仰卧位,患侧肢体大幅度的屈髋屈膝。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16.056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对股骨骨折患者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朱宏,周立国徐州仁慈医院创伤骨科,江苏徐州221000[摘要]目的分析股骨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徐州仁慈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和观察组(40例,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疼痛消失、开始负重、完全愈合、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更高,疼痛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股骨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技术进行治疗,能够减轻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并且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股骨骨折;交锁髓内钉;钢板内固定;疗效;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8(b)-0056-04Effects of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d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on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an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Femur FracturesZHU Hong, ZHOU LiguoDepartment of Traumatology and Orthopedics, Xuzhou Renci Hospital,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221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d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in femur fractur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femoral fracture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in Xu⁃zhou Renre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March 2023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40 cases with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 and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with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technique)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an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50%,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5.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501, P<0.05).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peration time was short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movement of getting out of bed, pain disappeared, weight bearing began, complete healing and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One week after surgery, the hip functio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ain degree score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femur fracture patients with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technique can re⁃duce pain, improve hip function, shorten surgical operation time, and reduc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作者简介] 朱宏(1971-),男,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创伤骨科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