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一例吐酸患者的中医辨证分析摘要根据临床特征,胃食管反流属于中医“吐酸”等范畴。
对于吐酸的文献记载,最早见《内经》: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证治汇补·吞酸》中云:“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熟,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
”总结吐酸病机不仅是郁热,而且与寒有关。
《医学心法·吞酸》认为:认为肝气郁滞是发病的关键。
但无论是外感寒邪还是寒湿内阻,亦或是饮食积滞,最后均有从热化而为酸的病理过程。
本文通过对历代医家对吐酸病机进行归纳总结得知,治疗吐酸,因抓住其主要病机,辨证论治,才能起到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吐酸;吞酸;肝气郁滞;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
临床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痛、反酸、嗳气、恶心、腹胀等症状,从症状上看GERD属中医“吐酸”、“吞酸”及“嘈杂”等范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GERD的中医病名定义为“吐酸”[3]。
中医药以辨证论治思想指导GERD治疗,具有整体调节优势。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3岁,以“反酸、胸骨后烧灼感2周”为主诉入院。
入院中医诊断: 吐酸肝胃郁热;西医诊断:1、胃食管反流 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3、右肺结节。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急躁多思易焦虑,近2周来每因发怒动火则吞酸频作,胸骨后烧灼感,伴有胃脘部闷胀不适,头晕乏力。
入院症见:胃脘胀满,吞酸嗳气,嗳臭腐气,口苦口干,纳差,心烦不得眠,大便臭秽, 小便量可,色微黄。
舌质红, 苔黄厚,脉弦数。
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证属肝火内郁,治以疏肝理气、清热止痛。
给予中药汤剂“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制吴茱萸5g,生柴胡、黄连各6g,麸炒枳实、佛手、酒川芎、陈皮各10g,生白芍、浙贝母、乌贼骨20g,生代赭石、百合、炒麦芽各30g,水煎服。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江苏省中医院沈洪胃食管反流病`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
广义的GERD包括食管粘膜有破损或无破损因此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和内镜阴性GERD。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粘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
世界不同地区GERD流行病学日本北美洲欧洲-中国澳大利亚%北京西安上海国内GER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低下或频发松弛食管体部的清除功能降低胃排空延缓等因素所致。
因此胃食管反流病既是酸相关性疾病更是一种动力性疾病。
西医治疗西医通常采用强力的抑酸治疗虽然能很快地缓解症状但对于正常消化来讲是不利的。
并且现阶段的促动力治疗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同时存在的多种复杂的上消化道动力紊乱同时影响胃食管反流的因素还有消化道激素等。
因此总的来讲西医治疗方案应还是较为片面的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且研究表明其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中医药优势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就在于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包括调节消化道动力、胃酸分泌、胃肠激素水平等多个方面是整体的调节过程。
实验研究证据目前有人从中药药理的角度对治疗GERD的中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在治疗本病的临床应用中具有与西药相同的作用机理如抑酸、保护黏膜、抗炎镇痛等多部位多靶点的作用特点研究也发现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降低模型大鼠食管黏膜NO浓度、明显降低食管粘膜的通透性、抑制酸反流、提高食管下段粘膜的pH值等从而减少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促进疾病的恢复。
中医病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名常根据患者的主症来确定,本病的主症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不适、吞咽困难、咽部不适或异物感等,因此本病可分别属于中医学之“吐酸”、“胃脘痛”、“嘈杂”、“梅核气”等范畴。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吐酸病是指病人自觉有酸水自胃脱上泛干食管、咽喉或口腔的病症。
临床上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暧气等症,部分病人伴有咽部梗阻感、夜间呛咳等症状。
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本诊疗方案适用干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
一、诊断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 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肝胃不和证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脱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
香附IOg.苏叶梗各10®枳壳IOg.半夏10© 厚朴10®柴胡10®黄连(⅛∖吴茱萸2®海嫖蜡30g等。
胸骨后或胃脱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9®绿萼梅6g;暧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伴脱腹胀满者,加枳壳9®厚朴9g、香椽皮9g;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梔子(⅛°中成药(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IOg,每日3次;(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g,每日3次;⑶胃苏颗粒,每次5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脱腹痞满,大便滴泄; 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
制半夏9g.黄连(⅛∖黄苓9©干姜9g、党参15®吴茱萸2®大枣10®甘草(⅛∖海螺蜡30g等。
痰热重者,加虎杖10®瓜#20g;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降香(⅛;伴有反食暧气者,加旋复花10®生赭石20g;畏寒肢冷,大便滴泻者,加炒扁豆9g、炒白术15g、炮姜9g。
胃酸反流中的中药效果显著的疗法1.王小娟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常用哪些中药?花1分钟看看2.胃酸反流用什么药治疗好?3.反酸、烧心,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看中医教授有何良方4.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冶疗方法5.中医如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反流性胃炎治疗方法王小娟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常用哪些中药?花1分钟看看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需要调理气机升降,以“降气”为主、“升气”为辅,标本同治,以达扶正祛邪之效。
健脾益气,使脾健而清气得以上升;疏肝和胃降逆,使胆汁得以正常疏泄。
症状表现:湿热内蕴肝胆,气机失常,引起胆汁反流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加减用药分析: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热治反流,法半夏、干姜辛温配合黄连、黄芩寒热并用,调和阴阳;党参、甘草、大枣等配伍攻补兼施,健脾补虚、升补清阳,反逆为顺,使中焦气机条达舒畅,虚得补、热得清、湿得除。
诸药相配,可奏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化痰降逆之功效。
症状表现:胃脘胀多于痛,有胀痛攻窜两胁、口苦、嗳气则轻及情绪波动诱发加重病情中医治则:疏肝利胆、降气和胃中医用药:青皮、陈皮、木香、柴胡随症加减:痛甚者还应酌情加川楝子、延胡索、荜茇以止痛;痛在右胁者加郁金、金钱草、虎杖引药入肝胆;肝气郁结化热者加栀子、蒲公英、芙蓉叶以清热解郁;久痛入络有瘀者加石见穿、九香虫、桃仁以通络化瘀。
症状表现:胃脘灼热胀痛、食后胀甚、口苦、口干、溲赤等热象明显中医治则:疏肝利胆、清热和胃中医用药:柴胡、枳壳、郁金、法半夏、黄芩、栀子、蒲公英、紫苏梗、竹茹随症加减:胀甚者加素馨花、香橼以疏肝理气;湿性重浊者加豆蔻、砂仁、金钱草、茵陈利湿化浊;口干、舌红伤阴者用石斛、芦根、北沙参育阴以清热。
症状表现:胃脘胀痛、疼痛隐隐、食后胀痛明显、劳甚逸减、嗳气频频、纳差、肢软无力的气虚患者中医治则: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中医用药:黄芪、党参、白术、法半夏、青皮、陈皮、木香、白芍、甘草、降香、枳壳随症加减:胀甚者加八月札、路路通;便溏者加山药、莲子;纳呆者加谷芽、麦芽、鸡内金;胃痛明显者加望江南、徐长卿、甘松;呕吐嗳气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玉蝴蝶等。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
中医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共识意见旨在总结中医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其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手段丰富,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食疗等方法,旨在调和脾胃、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润燥止酸等。
1. 胃食管反流病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简称GERD)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吐酸”、“嘈杂”、“胸痞”等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主要由于脾胃升降失调,肝气犯胃,或脾虚湿困等多种病因病机综合作用所致。
表现为患者经常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伴随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及咽喉、呼吸道并发症。
从中医角度分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当降而食管则依赖于胃气之和降以保持正常的输送功能。
若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尤其是胃气上逆,则易发此病。
肝木乘脾土,横逆犯胃,或久病体虚,中气下陷,亦可致胃失和降,引发胃食管反流。
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如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调理脾胃升降,配合针灸、推拿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措施,旨在恢复脾胃功能,减轻反流症状,防止病情进展及复发。
同时,也注重预防与调摄,提倡规律饮食、合理膳食结构,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刺激,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义与分类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咽部不适等,但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黏膜糜烂或溃疡。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的关闭功能不全,引起胃和(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非一过性地反流入食管,经过长期、反复的刺激而引起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
本病以反酸、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烧灼样疼痛及间歇吞咽困难等为其主要症状,多数患者可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并存。
胃食管反流病可分为三种类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也称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
在中医上,本病属于“吐酸”、“食管瘴”、“胸痞”等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尚无对应固定中医病名。
根据主证归属于“吐酸”、“食管瘴”等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三亚)。
(1)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暧气等典型症状,或同时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等食管外症状时,可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
如能证实存在食管黏膜炎症和/或反流,则能明确诊断。
(2)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可明确有无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食管(BE)o RE的分级参照1994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LA分类法。
A级: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小于5πιπi;B级: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大于5mπι,但破损间无融合现象;C级:超过2个皱裳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损伤,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范围累积至少75%的食管周径。
BE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当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的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学检查证实时,即可诊断为BE。
(二)证候诊断1.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脱灼痛,脱腹胀满,暧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脉弦。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旳95个病种中医诊断方案及临床途径,结合我县我院旳实际状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旳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措施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老式针刺措施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措施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旳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措施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防止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有关诊断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状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胃食管反流病指的是因为患者食管胃连接部功能异常,抗反流防御机制明显降低,酸性或者非酸性胃或者十二指肠内容物发生反流,进入食管,从而引发不适症状。
临床中,一般会采用双倍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中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标准尚未统一,通过现有西医药物治疗,停药后疾病会反复发作、症状无法明显改善、副作用较大。
中医中药可以通过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可弥补西医药物的治疗缺陷,获取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若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食积不化,胃气上逆,常表现为肝胃不和反应。
此类患者于临床汇总主要表现为:除了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以及烧心的典型症状以外,还会存在胃脘胀满、纳差等脾胃气机失调反应、两肋胀痛,当患者情志不舒时,则会使患者肝气郁结症状明显加重。
临床治疗中,可以选择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原则进行治疗,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柴胡能够起到疏肝行气、和解少阳的效果;白芍以及甘草可以发挥敛阴柔肝的效果;枳壳以及香附子可以发挥行气、调畅气机、遏制上逆的效果;川芎以及郁金可以发挥活血行气的效果,如果酸水频繁上冲或者发生呃逆,则会额外加枳实、陈皮、合欢花、延胡索等,联合清热药物,起到肝郁化热的效果,比如:黄连以及龙胆草;若患者存在嗳气酸腐、食欲不振亲宽广,则需要额外加入茯苓、生姜、大枣等药物,发挥健脾益胃的效果;如果患者的肝郁时间长,则需要在疏肝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通甘络之丹参饮进行治疗。
疏肝清热、和胃降逆:肝胃阳脏,疏泄时间长,则会容易出现郁而化热、肝火炽盛情况,从而导致胃内容物上冲,从而引发胃食管反流病。
该类患者因为反流,导致酸水明显变多,胃脘发生灼痛,处于心烦意乱、嘈杂易饥以及口干口苦状态下。
临床中通过疏肝清热、和胃降逆原则治疗患者。
代表方为丹栀逍遥散,药方中的柴胡、白芍以及当归可以发挥疏肝解郁以及柔肝养血的效果,白术、茯苓以及生姜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的效果,薄荷、牡丹皮以及栀子能够起到清热、散郁的效果,以上药物共同作用,可以发挥清肝泻热的效果。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2җ基金项目:重庆市中医院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c q z y y m z y gz s -018)通信作者:杨小军,E -m a i l :y a n g x j88@126.c o m 第一作者:吴鑫,E -m a i l :863842389@q q.c o m 明清医家吐酸吞酸病证治思想概要җ吴 鑫1,杨小军2,何圆君2(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550002;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ʌ摘要ɔ 吐酸吞酸病属西医学中胃食管反流病范畴,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但部分患者服药后仍有反流症状或停药后症状反复㊂中医治疗该病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西医治疗的不足㊂该文通过阅读明清时期医籍,总结归纳各医家关于吐酸吞酸病证治思想,发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该病病因㊁病机㊁证治㊁调摄完备的诊治理论体系㊂ʌ关键词ɔ 吐酸;吞酸;各家学说;理论探析;胃食管反流病中图分类号:R 256.3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204 ‘中医辞典“中释义 吐酸 为胃中酸水上泛,不咽下而由口吐出,如随即咽下,则称为 吞酸 ,古称还包括 醋心 噫醋 咽酸 嗜酸 等㊂二者证治相似,属西医胃食管反流病(g a s t r o e s o p h a ge a l r ef l u xd i s e a s e ,G E R D )范畴[1]㊂近年来我国G E R D 患病率有所上升[1-3]㊂临床治疗G E R D 常使用质子泵抑制剂㊁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㊁黏膜保护剂㊁促胃肠动力药㊁抗焦虑抑郁药,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治疗难点,如怎样控制气体等非酸反流[4],部分患者服药期间仍有反酸等症状㊁停药后反复发作[4-5],且长期抑酸治疗存在一定不良反应[6]㊂中医通过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本病,通过和胃降逆㊁疏肝利胆㊁健运脾胃,达到降胃气㊁减轻胆汁反流㊁促进胃肠运动的目的[4],具有一定优势㊂明清时期为中医发展的一个高峰,名医辈出,各医家继承前代医家大成,并有所创新㊂本文整理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家关于吐酸吞酸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期为现代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思路及参考㊂1 各家学说1.1 秦景明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7]中将吐酸分为内伤吐酸和外感吐酸㊂内伤吐酸缘于患者平素性情忧郁或易恼怒,耗损肝胆之气,肝火旺盛,肝木克脾乘胃,脾胃健运失司,饮食物不能运化,蓄停于胃,致酸水浸淫㊂症状常见食入则吐,味酸夹有腐臭,或头面烘热,或两胁肋刺痛㊂秦景明总结本病脉象以弦脉为主,常兼有数㊁滑脉㊂其根据不同脉象辨别病变脏腑,以脉测证,如脉见左关弦数者,为肝火乘胃证;脉见右关弦数者,为胃火炽盛证;脉见右关弦滑者,为痰饮食滞证;脉见左关弦滑者,属胆涎犯胃证;脉见缓濡者,属气滞寒湿证㊂选方以二陈汤㊁平胃散为基础,有热则配伍栀子㊁黄连等苦降清热之品;若症见 酸水浸牙折齿 ,予草蔻丸㊁大顺饮等温里行气之剂,而不予苦寒之品㊂外感吐酸则由于外受风寒,风寒束表,气机郁闭,而成吐酸吞酸㊂平素肝脾郁结,导致津液失于运化,水饮内停,气郁饮停日久,郁而生热化火,而见呕吐酸水㊁牙齿酸涩㊁恶寒发热㊂脉弦紧者,属寒证;脉弦数者,属热证;脉沉弦者,属里证;脉弦涩者,则属郁结之证㊂秦景明认为,外感吐酸病性属本热标寒,当治以辛散之品,寒热并用,如干姜配伍肉桂㊁黄连等,或予轻扬宣散的风药如防风㊁葛根等㊂1.2 李用粹 李用粹在‘证治汇补“[8]中提及吞酸病因病机有内外之别,内因在于湿热郁滞于胃之上口,饮食入胃不得运化,清浊之气不能各行其道,气机逆乱;外因在于素体湿热,加之过食生冷㊁外感寒邪,湿热不得宣泄,郁滞于内㊂本病症见 酸味刺心,欲吐不吐,胸中无奈,或吐出酸水,令上下齿牙酸涩,不能相对 ㊂李用粹认为本病病性属标寒本热,指出酸有寒热之分,若寒邪犯胃,随即作酸者,属寒;若中焦积滞日久,生热化火吞酸吐酸者,属热㊂本病初期病性属寒,治以辛温散01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2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2寒;病久郁而生热,治以寒凉清解㊂治疗时基础方常予二陈汤合左金丸,随症加减㊂本病常兼夹饮食积滞㊁血虚火盛㊁胃虚不化,如兼见纳差㊁腹胀,属饮食内停,合平胃散加枳实㊁神曲㊁香附以消食理气导滞;如兼见朝食暮吐㊁心腹刺酸,属血虚火盛,加当归㊁川芎以补血活血;如兼见劳累过度或病后气虚,食入吞酸,时发时止,属胃虚不化,加白术㊁人参以补气运脾㊂李用粹指出本病的饮食禁宜,宜食清虚淡蔬,不宜黏滑油腻;也提出其预后,若日久不愈,则可发展为反胃㊁噎膈之疾㊂1.3 龚廷贤 龚廷贤所著的‘寿世保元“[9]㊁‘万病回春“[10]㊁‘云林神彀“[11]㊁‘种杏仙方“[12]均有关于吐酸吞酸的论治㊂其通过症状将吐酸与吞酸进行区分,吐酸主要表现为吐出酸水,吞酸的主症为酸水刺心㊂吐酸吞酸的病机关键在于湿热在胃之上口,饮食物入胃失于运化,郁积时久,湿中生热,湿热熏蒸而成酸㊂脉象以弦滑多见,若脉见沉迟,则为胸有寒饮;若脉见洪数,则为胸膈有痰热㊂吞酸治以清热除湿兼化痰,方予清郁二陈汤,即二陈汤合越鞠丸进行加减;吐酸治以清除湿热,方予苍连汤,即二陈汤合左金丸加减;吞酸吐酸共见,治以健脾和胃㊁清火解郁,方予香砂平胃散加减,即平胃散合左金丸加减㊂此外注意饮食调摄,及时治疗,以免病情日久发展为反胃㊁噎膈之证㊂1.4 张景岳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13]中驳斥了刘完素关于吐酸属热的论述,而赞同李东垣吐酸属寒的观点,并提出了其见解㊂张景岳认为,吞酸病机核心在于胃阳虚,胃中阳气虚弱,腐熟饮食物不及,致其积滞㊁衰败于胃脘而为酸为腐,多伴有 饮食不快㊁自食有不快 等不适,日久不愈可兼见泄泻㊁痞满等证㊂张景岳按病位的不同将吐酸吞酸分为3种:一是病位在 上脘最高之处 ,名为吞酸,表现为喉间气逆上冲时即感酸水刺心,胃中嘈杂,时有见酸,反复发作;二是病位在 中焦胃脘之间 ,名为吐酸,表现为频发恶心呕吐,所吐味酸;三是病位在 中脘之下 ,表现为本无吐酸吞酸,偶有随呕吐所出,其味或酸或苦,浊恶难闻,伴咽喉不适㊂前两者缘于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治以温运脾胃;后者为痰饮集聚于胃肠而致,寒热皆有,当随证审治,呕吐停则酸止㊂张景岳在治疗方面提出,当辨年力盛衰因人制宜㊁辨虚实治之,实则治标,虚则治本㊂年盛体壮,胃气充旺,偶有胃脘积滞作酸者,当予和胃饮㊁二陈汤㊁平胃散等温平行滞之剂;脾胃之气微寒者,当予橘皮汤㊁加减二陈汤,寒甚者,可予温胃饮;脾胃之气微虚者,方宜藿香安胃散;中气虚弱,或年长体虚,时有吞酸㊁纳少者,当予圣术煎㊁理中汤㊁温胃饮等温补脾胃之剂;若下焦精血不足,肾阳亏虚,则主以理阴煎㊂张景岳指出,外受风寒作酸是缘于寒邪经呼吸㊁经脉侵入脏腑,胃中阳气郁遏不得升发,致 滞浊随见,即刻见酸 ,属外寒犯胃,治以香燥解表散寒之剂㊂1.5 叶天士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14]中指出,吐酸虽属脾胃病证,但多由肝邪导致,其病机在于肝气犯胃,提出 肝为风木之脏 性急而动 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 ,症见吐酸或涎沫㊁恶心干呕㊁脘痞㊁纳差㊁两胁肋部疼痛或胀满,脉弦㊂叶天士提出本病的治疗有阴阳虚实之别,如肝胃阴液未亏,肝阳上亢横逆犯胃,用药当远柔用刚,用花椒㊁肉桂(桂枝)㊁吴茱萸以泻肝,干姜㊁附子㊁半夏㊁姜汁以通胃,厚朴㊁枳实(枳壳)㊁益智仁兼运脾阳,中气虚弱则加人参,方选附子粳米汤㊁大半夏汤之类;如肝胃阴液亏虚,肝火旺盛,肝阳犯胃,用药当用柔忌刚,用木瓜㊁麻仁㊁阿胶㊁生地黄㊁白芍等养肝阴,粳米㊁秫米㊁麦冬㊁知母㊁人参养胃阴㊁胃气㊂此外,叶天士还提出平治之法,即寒热刚柔兼用,方选逍遥散㊁安胃丸㊁乌梅丸之类,如用四君子汤㊁六君子汤㊁异功散㊁戊己丸,则需要酌加牡丹皮㊁桑叶㊁川楝子㊁延胡索等泻肝之品㊂1.6 汪机 汪机在‘医学原理“[15]中指出,吐酸的病机为脾胃湿热,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产物为宿食㊁痰饮㊂治疗原则方面,汪机认为,属热者,热者寒之;属脾为湿困者,予苦燥运脾化湿;属痰饮内停者,予豁痰利饮;属宿食积滞者,予消食导滞㊂本病常见证型有中焦湿热㊁脾胃虚弱㊁食积内停㊁痰饮内停,若湿热郁蒸作酸,方予吴茱萸丸以清热燥湿㊁解郁行滞;若中气亏虚,脾胃失和作酸,方予东垣藿香安胃丸以补中益气㊁调和脾胃;若宿食积滞于中焦作酸,方予三因曲术丸或平胃散加减以理气消食㊁燥湿行滞;若痰饮停滞于中焦,日久郁而成酸,当予胆南星㊁半夏㊁石膏㊁香附之属以燥湿豁痰㊁行气解郁㊂1.7 王绍隆 王绍隆在‘医灯续焰“[16]中指出,吐酸与吞酸的差异在于胃中饮食物的多少,胃中饮食物多则多见吐酸,饮食物少则多见吞酸㊂吞酸者,酸在胸膈胃脘, 蜇胃刺心 ,时发时止;吐酸者,常随呕吐而出, 蜇喉软齿 ㊂二者病机皆属形寒胃冷㊁食郁饮停于中1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2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n.2023,V o l.31N o.12焦,可兼夹热㊁气滞,治以温中散寒㊁通滞开郁,兼热则清散热邪,兼气滞则疏肝理气㊂宿食饮停于中脘,酸水刺心,予三因曲术丸以健脾燥湿㊁消食和中;过食生冷,脾胃失和作酸,予加减二陈汤以温中散寒㊁理气和胃;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酸随呕吐而出,予藿香安胃散以补脾益气㊁温中降逆㊂1.8陈士铎陈士铎在‘辨症玉函“[17]中将吞酸分为阴证和阳证两类,病机总括为肝木凌土,进而将肝火克脾㊁克胃之别分为阴证和阳证㊂肝火犯脾而致吐酸者属阴证,表现为吞酸吐酸,胸中时有烧灼感,口渴,饮水后吐酸更甚,吐出物如清水,予八味地黄丸以温之,或予补阴化酸汤以健脾补肾除湿㊂补阴化酸汤为八味地黄丸化裁酌加补气健脾利湿之品而成,全方重于健脾,兼有补肾,脾气健运,水湿得以运化,邪水祛,真水生,使先后天相互资生,脾气升腾于胃之上口,则酸止㊂肝火犯胃而致吐酸者属阳证,症见胃中嘈杂,如火灼烧,饮水入则吐,吐出物为黄绿酸水,治以解酸汤,即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可达疏肝理脾㊁清泻郁火之功㊂1.9王肯堂王肯堂在‘证治准绳“[18]中总结了前人及其治疗吞酸的经验㊂王肯堂认为吞酸病机关键在于饮食物积滞㊂本病常见证型有食积中脘㊁饮停膈间㊁风痰上扰等,宿食停滞于中脘,则见吞酸吐酸,胃脘嘈杂,嗳气㊁味酸腐,或仅见晨起吐酸水数次,或膈间如有酸水翻腾,方予八味平胃散或生料平胃散加减以健脾燥湿消积;如水饮积滞于膈间日久而致吐酸者,予神术丸以燥脾胜湿;如饮酒过度,水饮积聚而吐酸者,予干姜丸以温中健脾化饮;如风痰上扰而见吐酸㊁恶心㊁目眩㊁头痛,予白附子㊁胆南星㊁半夏等燥湿化痰;如见胃灼热,则以陈皮㊁槟榔为末,空腹以生蜜汤送服以缓急行气消积㊂1.10高鼓峰高鼓峰在‘四明心法“[19]中总结吞酸病因病机有五㊂一是外感寒邪,郁闭阳气,阳气失于宣散,郁久化热而作酸;二是饮食失宜,积滞于胃脘,脾胃失于运化,久则化湿生热而作酸;三是七情过激,轻则肝气亢盛,肝木乘脾土而作酸,重则肾水奔腾,上逆犯脾而作酸;四是伤寒久疟,胃阴亏虚,饮食物入胃,湿热更盛,食入则作酸;五是肝气郁结,熏蒸脾胃而作酸㊂五味之中的酸味对应五脏之中的肝,且足厥阴肝经循行夹胃两旁,故高鼓峰认为凡吞酸吐酸,虽病机各异,但总归咎于肝木之气,若肝气条达,即寒㊁即热㊁即饱㊁即怫郁,亦不酸㊂2小结明清时期医家从多方面探讨了吐酸吞酸的病因病机㊁病位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辨证用药准确㊂总结而言,其病因有外感风寒㊁情志过激㊁饮食失宜㊁素体湿热㊁脾胃虚弱等;核心病机主要包括湿热郁积㊁食郁中焦㊁水饮内停㊁中焦虚寒㊁肝气犯胃;临床见症复杂多样,吞酸吐酸,或吐涎沫,或吐清水,或吐黄绿酸水,或仅有晨起吐酸水数次,或偶随呕吐而出,牙齿酸涩,胃脘嘈杂,或胃脘如火灼烧,嗳气,恶心干呕,咽喉不适等;病位在脾㊁胃,涉及肝㊁胆㊁肾等脏腑,关键脏腑在于肝㊁脾;病理因素主要为气滞㊁食滞㊁湿热和痰饮;辨证论治时需辨内伤外感㊁辨阴证阳证㊁辨寒热㊁辨脏腑,治法涉及解表散邪㊁疏肝理脾㊁疏肝泻火㊁开郁通滞㊁清热除湿㊁温运脾胃㊁健脾补肾㊁化痰消食等,遣方常以二陈汤㊁平胃散㊁左金丸㊁柴胡疏肝散等为基础,因时㊁因人制宜,随症加减㊂同时,除了从脾胃论治本病,又强调从肝探讨治法方药,因酸为木气,酸味对应肝,肝经循行夹胃两旁,通过条达肝气㊁滋肝阴㊁调肝阳以安脾胃而止酸㊂预防调摄方面,当清淡饮食,忌肥甘厚腻之品㊂预后方面,本病日久不愈,则可进展为噎膈㊁反胃等㊂总之,明清医家对于吐酸吞酸的证治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0):649-663. [2]展玉涛.胃食管反流病诊治进展[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22,45(2):103-107.[3]张靖源,李吉彦,沈会,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1,49(3):115-119.[4]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 321-326.[5]张楠,程艳梅,王磊.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治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7):908-911,915.[6]李丹,聂占国.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J/C D].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2021,8(1):42-45.[7]秦景明.症因脉治[M].秦皇士,补辑.郭霞珍,王志飞,曹幽子,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4-186. [8]李用粹.证治汇补[M].竹剑平,江凌圳,王英,等,整理.2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2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9-271.[9]龚廷贤.寿世保元[M ].2版.鲁兆麟,主校.郭建中,程昭,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118.[10]龚廷贤.万病回春[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88-189.[11]龚廷贤.云林神彀[M ].张维西,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3-34.[12]龚廷贤.龚廷贤医学全书[M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9-20.[13]张景岳.景岳全书[M ].李继明,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54-460.[1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 ].艾军,戴铭,主校.姚春,陈升,王赟华,等,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94-195.[15]汪机.医学原理[M ].储全根,万四妹,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59-462.[16]王绍隆.医灯续焰[M ].陈家旭,主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95-196.[17]陈士铎.辨症玉函脉诀阐微[M ].2版.柳长华,柳璇,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41-42.[18]王肯堂.证治准绳(一):杂病证治准绳[M ].倪和宪,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7-139.[19]高鼓峰.中医古籍整理丛书:四明心法㊃四明医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9-90.(收稿日期:2022-03-08)җ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凃晋文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 2022 245号):陈俊,E -m a i l :113607155@q q.c o m 第一作者:郑锦豪,E -m a i l :869542842@q q.c o m 从瘀论治卒中后失眠җ郑锦豪1陈 俊2(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5;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武汉430061)ʌ摘要ɔ 失眠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具有独特优势㊂该文探讨卒中后失眠的病因病机,认为瘀血阻络为其主要病机特点,治疗强调以活血化瘀为要,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重视虫类药物的运用,据症加减,可获良效㊂ʌ关键词ɔ 脑卒中;中风;失眠;睡眠障碍;不寐;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中图分类号:R 256.23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205 失眠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㊁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1]㊂卒中后失眠(po s t -s t r o k e i n s o m n i a ,P S I )是临床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较为高发[2]㊂目前,P S I 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脑卒中后脑细胞水肿导致抑制睡眠的儿茶酚胺㊁组胺等及促进睡眠的γ-氨基丁酸㊁腺苷㊁5-羟色胺㊁褪黑素㊁前列腺素D 2等物质的分泌代谢紊乱有关[3-8]㊂临床治疗本病多采用苯二氮类药物,虽起效较快,但患者易对其产生依赖性且长期使用会因耐药性而被迫加量等,依从性较差[4]㊂中医药治疗P S I 具有独特优势㊂笔者分析P S I 的发病机制及病机特点,发现P S I 多因瘀而起,以瘀血阻络为致病特点,在临床治疗时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虫类药治疗,收效较为明显㊂本文探讨从瘀论治P S I,并分享验案1则㊂1 P S I 的中医认识如何理解P S I 的发病,笔者认为应先厘清脑卒中的病因病机,再分析脑卒中与失眠之间发生发展的关联㊂脑卒中属于中医 中风 范畴,多以内伤立论,病机要素有六端,核心病机为五脏虚损,或阴阳偏盛,或心火暴亢,或肝阳化风,导致气血逆乱,夹痰㊁瘀横窜经络,或上蒙清窍[9]㊂中风与血的关系较为密切,凃晋文教授认为,中风病机虽杂纯不一,但以瘀血为核心[10]㊂气血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外达皮肉筋骨,内至脏腑髓海㊂脑为髓海,依赖气血濡养,无论何种原因所致中风,均会影响脑中气血运行,使其瘀于脑脉之中㊂早在‘素问“中就有 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的记载,血随气逆,积而成瘀,阻碍脑3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2期。
吐酸(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常规吐酸是指患者自觉有酸水自胃脱上泛于食管、咽喉或口腔的病证,临床上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暧气等症,部分患者伴有咽部梗阻感、夜间呛咳等症状。
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烧心、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
(3)评估患者暧气的时间、次数及伴随症状。
(4)了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既往病史。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肝胃郁热证。
证候: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脱灼痛,脱腹胀满,暧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
舌红苔黄。
②胆热犯胃证。
证候:口苦咽干,烧心,脱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暧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Q舌红苔黄腻。
③中虚气逆证。
证候:反酸或泛吐清水,暧气或反流,胃脱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清薄。
舌淡苔薄。
④气郁痰阻证。
证候: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暧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
舌苔白腻。
⑤瘀血阻络证。
证候: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暧气,胃皖隐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3)患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4)季节变化时患者注意胃区保暖,避免受凉。
(5)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间,患者睡眠时应抬高床头30°。
(6)餐后:患者宜取直立位,餐后0.5~L5小时后进行散步,运动时间30~40分钟,以身体发热、微汗、不感到疲劳为宜。
(7)睡前:患者睡前不进食,晚餐与人睡的间隔不少于3小时。
(8)腹部按摩: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用右手的掌心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做绕圈按摩,也可从上腹往下腹缓缓按摩,每天进行3~4次,每次5~10分钟。
(9)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患者烧心、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
(二)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
(三)中虚气逆证: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
(四)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
(五)瘀血阻络证: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烧心、反酸、嘈杂
1.观察烧心、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就寝时宜抬高床头30°。
反酸明显者,用温淡盐水漱口。
口苦、口臭、牙龈肿痛做好口腔护理,可遵医嘱应用中药含漱。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中脘、膈俞、天突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胃俞、合谷、膈俞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神阙、中脘、天枢等穴。
(二)胸骨后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
2.注意休息,少量饮温开水,可自上而下按摩胃脘部,使气顺而痛缓。
3.遵医嘱艾灸,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膻中、中脘、胃俞等穴。
(三)嗳气、胃脘胀满
1.观察嗳气的时间、次数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天枢、气海、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肝胆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中药以餐后少量频服为宜(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季节变化时注意胃区保暖,避免受凉。
2.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应抬高床头30°。
3.餐后:宜取直立位或0.5~1.5小时后进行散步,运动时间30~40分钟,以身体发热、微汗、不感到疲劳为宜。
4.睡前:不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不少于3小时;腹部按摩:仰卧位双腿屈曲,用右手的掌心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做绕圈按摩,也可从上腹往下腹缓缓按摩,每天进行3~4次,每次5~10分钟左右。
(二)饮食指导
1.肝胃郁热证:宜食疏肝解郁,和胃清热的食品,如金橘根、猪肚;肝气犯胃者宜食理气降气的食品,如萝卜、佛手、生姜等。
2.胆热犯胃证:宜食疏肝利胆,清热和胃的食品,如猕猴桃、甘蔗(不宜空腹食用)、白菜、蚌肉、生姜等。
3.中虚气逆证:宜食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食品,如粳米、莲藕、香菇、山药、猪肚、莲子等。
4.气郁痰阻证:宜食理气止郁,健脾化痰的食品,如扁豆、佛手、萝卜等。
5.瘀血阻络证:宜食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食品,如莲藕、丝瓜等。
6.烧心反酸的患者忌食生冷,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浓茶、浓咖啡、韭菜、茴香等,不宜过饱或过量饮水;胸骨后灼痛的患者忌食过热、过烫的食物以免损伤食道粘膜,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胃脘胀满的患者宜少量多餐,控制饮食摄入量,可进少量清淡易消化流食。
7.烹调方法。
食物应切细煮软,烹调以烧、蒸、煮等软性烹调为主,忌煎、炸、熏烤及腌制食品。
(三)情志调理
1.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指导患者避免忧思恼怒,保持乐观情绪。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针对患者不良情绪,指导采用移情相制疗法,
转移其注意力,淡化、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如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情境暗示等,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
2.鼓励患者间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难点
患者难以建立和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1.设计通俗易懂的吐酸病健康教育手册,便于患者学习。
2.加强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通过电话访视的方式定期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管理,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养成。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其他:
5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