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等值线(2)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55
本节内容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三课时《学看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授课类型:新课【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中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中的内容。
此节内容包括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和学看地形图三部分。
学看地形图既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地貌一般用等高线来表示,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貌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
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后面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其它等值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学科比较陌生,但是由于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热情比较高,思维活跃。
通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阅读教科书和读图分析的能力,并能自学一些较为浅显的问题。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思维方式中感性思维起主导作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判读某一地点的海拔高度,估算任意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2.通过观察等高线地形图与立体地形图之间的转绘过程,说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形状特征;3.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能够在简单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出上述地形部位,学会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或选择行进。
【重点难点】1. 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尤其是辨析山谷与山脊;根据等高线的疏密辨别坡度的陡缓。
2. 难点: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大小辨别地势的高低;学会综合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难度较大,教学围绕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学以致用展开组织,利用电子白板和网络环境,使学生借助各种图像和多媒体资料在“用”中“学”等高线地形图,在“学”中“用”等高线地形图,设计如下: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现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一、气候类型1.温带季风气候2.亚热带季风气候3.温带大陆性气候4.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二、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温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度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带暖温带: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海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指导填图〕请同学们把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填在填充图上。
学生填图。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钢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学生讨论、回答。
初中地理教案(精选7篇)初中地理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天气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以及因它而划分的温度带。
(板书)第二节气候(观看图片)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冬季不仅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有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南国景致。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讲授新课](提问)那么在“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样的结论呢?看《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③秦岭-淮河一线一月平均气温大约多少度?(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板书初中地理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澳大利亚的地形与气候特点;2、会解释澳大利亚的气候地形与牧羊带分布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案 序号 24 教师 高三 年级 班 学生 ___ 高三二轮复习【2017年春季】——专题四:地理综合技能培养第1讲: 等值线【学习目的】掌握等值线的特征、判读内容与判读方法。
【学习过程】 一、等值线的特征 (一)、概念:在图上,表示的地理事物数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二)、等值线的特征1、等值线的数值特征: (1)、(2)、同图等值距相同:(3)、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变化2、等值线的线形特征:(1)、不相交、不重叠:在同一幅图上,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等高线中陡崖除外。
(2)、是闭合曲线:等值线一般是闭合曲线,在局部图中受图幅限制不一定全部闭合。
二、等值线的判读内容与判读方法(一)、依图名,明确等值线反映的地理事物如常用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人口密度线、等震线、等时线、等潜水位线、等太阳高度线、PH 值等值线、等地租线等等。
(二)、等值线判读的判读内容与判读方法1、读数值:(1)数值变化:最大值、最小值、等值距等数值;(2)数值推算:①等高线图中高度、高度差推算;②等温线图中温度、温差和高度推算;③等压线图中高压和低压、气压差推算等。
2、看弯曲方向:→反映等值线受影响的因素(1)弯曲方向含义:指等值线向数值高或低的方向凸出的状况,。
如等高线弯曲方向与河水流向相反;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2)其数值分布:遵循等值线的“凸低值高,凸高值低”的“高低”变化规律。
如下: ①凸低值高:若等值线向数值低的方向凸出(凸低),则该等值线数值比同一水平面的数值高(值高); ②凸高值低:若等值线向数值高的方向凸出(凸高),则该等值线数值比同一水平面的数值低(值低); (3)其数值大小判读方法:①切线法:在弯曲处作切线,若切点数值小于切线与某等值线相交点数值,则为值低。
反之则为值高。
②垂线法:在弯曲处两侧作等值线带箭头的垂线,箭头方向由高值指向低值。
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中心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四周辐散,则中心为高值区;3、看疏密程度:→反映等值线的地理要素变化大小(1) 等值线疏密含义:指单位距离等值线的分布状况,反映单位距离等值线数值差的大小,其含义:(2) 不同等值线疏密反映地理意义不同如在等高线图中→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温线图中→疏密反映温差大小;等压线图中→疏密反映 气压差大小;等震线图中→疏密反映破坏程度大小;地租等值线图中→疏密反映地价差大小。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课时3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读图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从而体会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
读图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从而体会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温故知新: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2.温度带填图。
3.回顾特殊分界线──秦岭─淮河。
承转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这些植被都对应哪个点呢?(移动图片到对应点)那大家说这些植被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好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我国的降水情况。
提问引入:咱们先来看看几个城市的降水情况.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相同点: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多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新课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了我国气候的差异。
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主要特征——复杂多样(教师)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请在图中找出吐鲁番、漠河、海口、五道梁、南京的气候类型。
(学生)吐鲁番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漠河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海口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五道梁的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而南京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不同的气候类型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我们如何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39页活动题,请阅读漠河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结合前面我们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漠河的气温曲线图中,读出当地的最高、最低气温,描述气温的特点.(2)从漠河的降水柱状图中,读出当地最多、最少的降水量月份,描述该地全年降水的特点。
第2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2.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3)周期(1)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北极星周围的恒星呈逆时针绕北极星转动,每小时转15°。
(3)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3.地球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
(4)周期⎩⎪⎨⎪⎧名称:恒星年时间长度:365日6时9分10秒(5)速度(1)近日点不同于冬至日,远日点不同于夏至日。
(2)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地球位于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1)概念: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
(2)特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周期⎩⎪⎨⎪⎧名称:回归年时间长度:365日5时48分46秒黄赤交角的特点(1)“一轴”:指地轴。
(2)“两面”:指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和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
(3)“三不变”:指地球在运动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为23°26′;地球的运动方向不变,即自西向东转动。
(4)“三个角度”:指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90°。
(5)“两个变”: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在变;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在变。
第三节湿空气的焓-湿图及应用一 h-d图的构成h-d图是以h为纵坐标,含湿量d为横坐标,在一定的大气压力P下绘制而成的,为使图面开阔,线条清晰起见,将两坐标轴间的夹角为135。
如图2-3所示。
不同大气压力下,有不同的h-d图,使用时应注意选用与当地大气压力相适应的h-d图。
图中除坐标轴外,还有温度t,相对湿度φ两组等值线、水蒸气分压力p q及表示空气状态变化过程的热湿比ε线。
图2-3 湿空气焓湿图二焓-湿图上的等参数线1.等含湿量线(d)它是一系列与纵坐标平行的直线,从纵轴为d=0的等含湿量线开始,d值自左向右逐渐增加。
2.等焓线()为了使图面清晰,等焓线为一系列与纵坐标成135。
夹角的平行线。
通过含量d=0及温度t=0℃交点的等焓线,比焓值h=0,向上等焓线为正值,向下等焓线为负值,自下而上比焓值逐渐增加。
3.等温线(t) 它是一系列自似平行而实际不平行的直线,t=0℃以上等温线为正值,以下的等温线为负值,且自下而上温度值逐渐增加。
4.等相对湿度线(φ) 它是一系列向上凸的曲线。
当d=0时φ=0%,即φ=0%的等相对湿度线与纵坐标轴重合。
自左至右,φ值随d 值增加而增加,φ=100%的等相对湿度线称为饱和曲线。
饱和曲线将h-d 图分为两部分:上部是未饱和空气,饱和曲线上各点是饱和空气,下部表示过饱和空气。
在过饱和区,水蒸气已凝结成雾状,故又称为“雾区”。
5.水蒸气分压力线(p q ) 根据d=622pqpb pq -的关系式,可以写出p q =d pbd +622。
当大气压力P b 为定值时, p q =ƒ(d),即水蒸气分压力p q 仅取决于含湿量d 。
因此可在d 轴上方设一水平线,在d 值上标出对应的p q 值。
6.热湿比线(ε) 在空调过程中,被处理空气常常由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为了表示变化过程进行的方向与特性,在图上还标有热湿比(ε)线。
所谓.热湿比是指空气在变化过程中,其热量变化量与湿量变化量的比值。